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六 教学形式 班级授课
课题名称 灯光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材分析 《灯光》是部编版六年级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大多以革命故事为题材,学习这些文章,可以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美好情感的熏陶。《灯光》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主体部分通过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文内容通俗易懂,饱含深情,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育的优秀教材。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学会简单概括故事大意的方法。 2.体会文中三处“光”的不同含义和联系。 3.学习交流文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并结合阅读链接巩固。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感悟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交流文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体会文中三处“光”的不同含义和联系。
教学策略: 建议: 1.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2.采用小组学习的模式。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 二、体会三处光 三、探究点面结合 四、深华感情 五、自主学习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情感。 1.出示 黑魆魆 璀璨 憧憬 (1)谁来读?你发现了什么? 预测:璀璨是平舌音,憧憬是后鼻音,憧憬就是向往…… (2)再读读,你还有惊人的发现吗? 2.完成选择题 (1)今天让我们走进作家王愿坚的灯光,去感受那份憧憬,感受那份感动。 (2)都读过课文了吧?好,老师来考考大家.请打开作业本,课件出示: 看来大家预习得不错,那么 第一次A和第二题C为什么错了?让我们去课文中找答案把! 1.这是篇略读课文,课前有学习提示,请自由读一读,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快速读课文,找出三处灯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 3.四人小组自学。 再次速度课文,选择以下一个话题进行探究,能干的小组可以研究两个,甚至全部。 有什么联系?组内交流联系,一人做好记录。 4.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来展示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5.文章为什么要在开头和结尾写天安门的灯光? (1)从写作方法上考虑“首尾呼应”“倒叙” (2)从情感上考虑:开头借灯光感慨新中国的美好,结尾是作者借灯光缅怀革命先烈。 1.还记得这单元的训练重点吗? 指导学生交流。 哪儿是点的描写?对,那一闪一闪的火光就是点的描写。 这火光意味着什么?(战友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将来能在电灯底下学习…… 在点燃那本书前,作者没写郝副营长说什么,也没写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所以,与其说郝副营长点燃的书本,倒不如说他点燃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为理想献身的革命精神。 让我们齐读8.9自然段,感受那份荡气回肠的献身精神。 现在明白了,再看这题,作者以灯光为题的用意,你说…… 今天,我们来到埋葬好副营长的沙柳林里,站在他的墓碑前,回忆他生前的梦想,你会说什么? 语文课就是要学以致用,现在是检验的时刻了,请快速默读《毛主席在花山》,找出场面描写,体会其蕴含的感情。 学生读后说发现 学生完成作业本后交流。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找出句子。 四人小组学生学习后全班交流。 汇报三处灯光之间的联系 要点:插图上的灯光是郝副营长的革命理想,而天安门广场的灯光把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战场上的灯光架起了一座桥。 汇报三处灯光和题目的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理想,奋斗,现实”都与题目灯光有关。 灯光是文章的主线。 学生谈看法 。 感情朗读。 学生回忆后汇报。 聚焦8.9自然段自由读读分别找出点和面的描写,并在边上做点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同桌交流下。 从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并由学生的发现揭示课题。 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结合展开新授。 借助课前提示开展小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感受写作上的特色,前后呼应。 突破文章的重点,结合画面感受点面描写的特点,并说说这样的描写好在哪里,以此感受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 语文课就是学以致用,结合课文链接,很好地进行了检测。
板书设计: 8 灯光 战前 憧憬 沉入回忆
战中 牺牲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战后 胜利 再见灯光
分层作业设计 课后搜集一些为新中国成立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的故事。 推荐阅读:《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等。 3.运用点面描写的方法写写运动会的某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