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祝 福
鲁迅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
导 入
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导 入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目标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作者简介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通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作者简介
《祝福》写于1924年2月,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
背景介绍
取而代之的却是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封建迷信、封建礼教仍然压在人们的头上。
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
背景介绍
失望。他把这时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是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正如他在《彷徨》前面的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背景介绍
“祝福”也叫“谢年”,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关于“祝福”
1.小说具有哪三要素?
2.提问: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有些同学可能会和小说的三要素等概念混淆,应加以分清。)
整体感知
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回顾复习小说三要素
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按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小说情节结构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叙述线索,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研读文本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倒叙
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倒叙的作用
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研读:人物形象——祥林嫂
初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眼睛:顺着眼。
再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 前那样精神了。
临死前:肖像:五年前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眼睛: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
眼睛。
——鲁迅
初到鲁镇 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行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善良的祥林嫂
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祥林嫂的形象及社会意义
模样周正
健壮耐劳
被迫改嫁
强烈反抗
家破人亡
走投无路
失魂落魄
沦为乞丐
活不能
死不敢
惨死雪地
横遭辱骂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研读:环境描写
1.“鲁镇年终的大典”
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三次祝福”
2.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
“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3.结尾的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1.“祝福”是小说情节枢纽,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2.祥林嫂的悲惨遭 遇是在祝 福的欢乐的气 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包含了辛辣的反讽意味。
环境描写的特点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营造氛围;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为刻画人物做铺垫;④展开、推动情节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祥林嫂死了,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鲁四老爷、柳妈、婆婆、鲁镇上的人,以及“我”。
鲁四老爷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柳 妈
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婆 婆
严厉,冷酷无情,精明能干,利用封建家长制无视和践踏祥林嫂的尊严。曾经的亲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鲁镇的人们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内心空虚和无聊同情或者鄙视或者厌恶祥林嫂,有心无心的杀死了祥林嫂。
“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政 权
族 权
神 权
夫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课堂小结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生命之花神圣而美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它的绽放。时光荏苒,礼教的桎梏,严酷的宗法……那一段浸满了妇女血
泪的黑暗历史,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某一段廊尾,若我们真正懂得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祥林嫂的悲剧将不再重演!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