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考融合训练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教考融合训练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3 17:4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 课:沁园春·长沙
教考融合训练
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沁园春 长沙》“学习提示 ”中要求:“要反复诵读, 仔细揣摩, 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在《沁 园春 长沙》中,词人遣词造句的精当、形象,使《沁园春 长沙》拥有丰富的表现力, “独”字当头,词人形象 立现;“万 ”字言山之多, “遍 ”字写红之广, “漫 ”字绘江水之满溢, “争 ”字现百舸竞发之热闹;鹰“击 ”有力,
鱼“翔”自由。真是字字生动,句句精彩,显现词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其伟人的气魄可见一斑。
[必备知识]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 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 ”过的字, 一 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 炼得好而意境全出。 一般说来, 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
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1.炼名词。一些意象名词, 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 尤其是多个名 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
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炼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 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 形象生动。如“羌笛何须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3.炼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 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 词可绘景摹状, 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触其物, 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
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4.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 往往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 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
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 ”“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5.炼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 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 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
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5.词性改变的活用词。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 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地方, 往往就 是一首诗的“诗眼 ”或一首词的“词眼 ”。如何逊“夜雨滴空阶, 晓灯暗离室 ”、王维“日色冷青松 ”、王昌龄“清 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等诗句中的“暗 ”“冷 ”“淡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
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教考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诗和《沁园春 长沙》中都运用了一个“独 ”字, 二者的表达效果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
步骤 1:释意义。
即解释含义, 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在本题中, 分别解释两个“独 ”字的含义, 如在柳诗中, “独 ” 即“独自 ”,含有“孤独”的意思,而《沁园春 长沙》里的“独 ”,也是“独自”的意思,但没有“孤独”的含
义。
步骤 2:明手法。
说明该字或词所体现的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在本题中,两个
“独”字没有涉及活用和修辞手法,这一步骤可以略而不写。也可以从表现手法方面考虑,指出白描手法。
步骤 3:描景象。
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 加以想象, 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对柳诗可以对全诗进行 描述,如“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 ”对《沁园春 长沙》则只需 描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如“独自立于寒秋季节的橘子洲头,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思考人类
命运谁来主宰。 ”
步骤 4:点作用。
点出该字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哲理, 也可点明刻画了怎样的形象。如柳诗的“独 ”准确形象地刻画 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而《沁园春 长沙》里的“独 ”则突出了诗人独立思考、敢
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
步骤 5:条理答。
整合语言, 有条理地组织答案。如本题中“独 ”字的表现手法, 在解释该字意义时不便交代, 也可以放在“点
作用 ”部分,如: “一个‘独 ’字运用白描手法, …… 。 ”
参考答案
不同。柳诗的“独 ”,即“独自 ”,含有孤独的意思。千山耸立, 万径纵横, 山无鸟飞, 径无人行, 只有一个 孤独的垂钓者。一个“独 ”字运用白描手法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而《沁园春 长沙》里的“独 ”,亦即“独自 ”,但无“孤独 ”之意。独自立于寒秋季节的橘子洲头,望着滚滚北 去的湘江, 思考人类命运谁来主宰, 一个“独 ”字运用白描手法突出了诗人独立思考、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和
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的景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写词人触景生愁,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浇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 “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词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实写词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倦游思归之情。
2.改变词性是炼字的手段之一,蒋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和《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两句
是怎样通过改变词性而达到炼字的目的,请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
1.C 【解析】C 项,“实写词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分析不正确。“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意思是: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
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这三句是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情景,属于虚写。
2.蒋词: “红 ”“绿 ”,即变红、变绿,形容词用作动词。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 樱桃才变红, 芭蕉 又变绿了。 “红 ”写出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 “绿”写出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 “红 ”“绿”二字把看不
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沁园春·长沙》:“粪土 ”,把……当成粪土,视……为粪土。打破用词常规,将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将其
使动化,使得句子更为紧凑,有力地表现了对军阀官僚的高度蔑视。
教案选粹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 把握“词”的基础知识。了解“意象”的概念,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2. 通过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3.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4. 学习感悟词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思考自己青春的价值。
5.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把握“词”的基础知识,了解意象的概念;
2. 教学难点:感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本课提要
本节课从毛主席的《沁园春 长沙》着眼,首先通过学习与练习朗诵技巧,整体感知词人的博大情怀与以天
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然后了解毛泽东的文学、革命成就,词的创作背景。通过把握“词”的基础知识,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精读研读《沁园春 长沙》上下阕,讨论交流词的写作特点与写作手法,感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感悟词
人的创作意图,思考自己青春的价值。
最后完成课堂检测,积极思考,加深学习印象。积累毛泽东词作的好句佳句,为作文写作添彩。
情景导入
优秀的文艺作品大都关注时代、关切人民。
毛泽东同志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人民观点、厚重的人民情怀, 不仅体现在他毕生的革命实践中, 更浓缩
在他“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的诗词之中。
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感受毛主席的诗词魅力吧!
知人论世
知人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 书法家。 1949 至 1976 年, 毛泽东担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
东思想。
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反对党八
股》。论世
1910 年农历 7 月, 毛泽东将近 17 岁, 他要第一次离开家乡, 到 50 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写下了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相关经历
1.1911 年, 18 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 13 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2.自 1913 年至 1918 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3.1918 年 4 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4.“五四 ”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5.1920 年 9 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6.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
7.1923 年 4 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但同时,国民党右派阴谋篡夺革命领导权,共产党人陈独秀也认为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
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停留, 重游橘子洲, 怀着由对中国革命的思虑所引发
出来的激情,写下这首词。
常识速递
文学常识——古代诗歌分类
按来源分
民歌《木兰诗》
文人诗《短歌行》
按表达方式分
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 《离骚》
说理诗 《题西林壁》
按格律分
自由诗 《草叶集》
格律诗 【律诗、绝句、词、曲(散曲、剧曲)】
文学常识——新诗分类
旧体诗(古诗)
词——按字数分 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 字以上)
按段数分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曲——散曲 小令(一曲独唱);剧曲---进入戏剧的唱词
新体诗
自由诗 郭沫若《女神》
民歌
散文诗 余光中《乡愁》

词的发展:
兴起于唐五代, 盛行于宋, 配乐歌唱, 始称“曲子 ”或“曲子词 ”,全称“敦煌曲子词 ”(因在敦煌石窟发现)
(

)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词的基本特点:
全文有定格,句子有定数,每字有定声, 一般分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
词的组成:
标题---高度体现词的内容(有的也没有标题,如温庭筠的“菩萨蛮”等)
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 字及以
下)、中调(59-90 字)和长调(91 字及以上)。
词的流派:
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秦观、李清照
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沁园春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而得名。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结合书下注解, 标注音,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然后试着放声朗读课文。聆听方 明老师、康辉老师共同朗诵的《沁园春 长沙》,用圈点勾画的方法, 标注朗诵重音, 记录朗读中的情感变化,
和自己的朗读方案作对比。
预习检测——读文正音
百舸( gě) 怅(chàng) 寥廓(liáo ku ò)
峥嵘(zhēng róng) 挥斥方遒(qi ú) 浪遏(è)
朗诵技巧指导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重音:
①领起性重读:看、怅、问、恰。
②强调性重读:红、尽、碧、争、击、翔、竞、主、峥嵘、挥斥、激扬、粪土、击、遏。
呼应:
上片“看 ”字领起的七句,下片“恰 ”字引发的七句,一气相应,渐快渐高,“竞自由 ”、“万户侯 ”须收缩
有力。
节拍:是由义脉联系决定的。
①四字句,二二式。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但“橘子洲头 ”,则需三一式,即橘子洲/头
②五字句, 一四式。如:恰/同学少年(不可读成:恰同/学少年),问/苍茫大地
③七字句,二五式。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是“以……为粪土 ”,前后关系不可破坏)
④七字句,四三式。如:万类霜天/竞自由
⑤八字句,三二三式。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情感提示: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豪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欣喜)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忧思)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自信)曾记否,到中
流击水,浪遏飞舟?(豪迈)
研读文本
赏鉴诗词的方法
诵读领会,整体感知——知人论世,体味意境——运用联想,借助想象——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 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上阙。
研读“看”字所引领的 7 句,这 7 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
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明确: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近景——动景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动景
鱼翔浅底——俯视——低景——动景
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明确:
万—— 山之多, 遍——红之广, 层——林之密, 尽——染之透, 漫——水之盛, 透——水之清, 争——争先
恐后之热闹,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炼字,也就是分析精准词的表达效果。静景描写中,我们要关注形容词和副词;动景描写中我们往往要关注
动词。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上阕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怅: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
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问:诗人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表现诗人的胸怀抱负与责任担当。
表层意思:面对万事万物如此情景,我不禁陷入深远思索和无限感慨,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究竟是谁
主宰着这些事物的盛衰消长呢?
深层内涵:社会环境波起云涌,谁能持起革命领导权,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呢?
表达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上阙通过写景抒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研读下阙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上阕是旧地重游, 下片自然是“游 ”字引起, 由眼前看到的景色, 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 ”一起来游的
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
明确:
①“峥嵘岁月 ”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 (1911~1925), 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 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
“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同学少年”的精神风貌如何
明确: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激昂慷慨, 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
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
设问。象征手法。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 潮中, 乘风破浪, 激流勇进, 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表现了革命家
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
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在朗诵的基础上,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
以诗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主体,找出体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明确:
立、看、怅、问、携、忆、记。
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
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明确:
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
明确: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其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承上启下。
上阕的关键词是“看 ”;下阕的关键词是“忆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 讨论探究
【探究】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
词的上阕虽然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词以“独立 ”开篇, 以江洲的背景, 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 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 秋景 ”中,“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 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 ” 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 正是作者“星火燎原 ”思想的形象化表现, 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 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
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词的下阕虽然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一“忆 ”直贯以下 7 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
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
【探究】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多种对比,形象鲜明。
① 颜色对比: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
② 动作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
③ 明比: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
④ 暗比: “万类”的自由与民生的压抑。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语言精炼,表现力强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主旨。
明确:
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
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课堂检测
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 ”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所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虽然用了古
典诗词的形式,但仍然属于现代诗歌。
B.为了适应格律要求,诗的前三句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应理解为“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
头,望着湘江向北流去 ”。
C.词的上阕中, “看 ”字领起了“湘江秋景图 ”中的七句诗, 这七句诗写景的顺序井然:由近观到远望,
由仰视到俯瞰;前两句是静景,后四句是动景;第七句是由点到面的总结。
D.全诗最后以“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结,用问句形式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 ”的问
题,表现诗人(革命青年)立志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
【解析】C。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词的整体感知,将选项代入原
文进行比较分析, c 项, “由近观到远望”理解不正确,应为“由远望到近观 ”。
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舸 孟轲 沉疴 枝柯 B. 怅惘 蚊帐 苌弘 伥鬼
C. 峥嵘 狰狞 挣扎 风筝 D. 寥廓 城郭 敦厚 淳厚
【解析】C。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 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 ”,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
差别。
题中 A 项, “舸”读“ɡě ”,其余都读“kē ”;
B 项,读音依次为“chànɡ ”“zhànɡ ”“chánɡ ”“chānɡ ”;
C 项,都读“zhēnɡ ”;
D 项,读音依次为“kuò”“ɡuō”“dūn”“chún ”。
3、下面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挥斥 (力量)方遒 怅 (失意)寥廓 漫 (满)江
B. 浪遏 (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鹰击 (搏击)长空
C. 百侣(同伴) 激扬 (激浊扬清) 万户侯 (地位很高的人)
D.击水 (击打水) 峥嵘 (不平凡) 岁月稠 (多)
【解析】B。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考核文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句子
内容作答,
题中 A 项, “挥斥”的意思是“奔放 ”。
“怅”在这里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C 项, “万户侯”在本词中指大军阀、大官僚。
D 项, “击水”的意思是“游泳 ”。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能否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鹰击 (飞)升空,鱼 翔 (游)浅底,万类霜天 竞 (争)自由。
【参考答案】括号内的字不能替换加下划线的字。因为“击 ”显示了鹰展翅的力量和搏击的雄姿;“翔 ”
写出了鱼的活跃和自由自在;“竞 ”表现了在明净清爽的秋天里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击 ”、“翔 ”呼应
“竞 ”,而括号内的词可用于任何一个同类事物。
5、完成下列情景默写。
(1 )《 沁 园 春 长 沙 》 点 明 了 时 间 、 地 点 和 特 定 的 环 境 的 诗 句 : ,

(2 ) 面 对 大 千 世 界 , 诗 人 发 出 慨 叹 , 表 现 诗 人 的 雄 心 壮 志 的 诗 句 ,

(3)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 。
(4)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 , 。
【解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素材积累
1.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
沙》)
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3.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黄鹤楼》)
4.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