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浑源县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试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汉字的一撇一捺都凝结着中华文化,是中国魂。湖南卫视6月10日起推出的原创文化节目《神奇的汉字》,结合时代需求,坚守与创新并举,深入挖掘汉字文化蕴含的内容精髓,深入浅出地展现和弘扬了中国汉字文化,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汉字,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基因,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深入推进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神奇的汉字》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确定为2019年重点文化创意扶持题材。节目选择了“汉字”这一文化题材,解析造字起源,展现了汉字的妙、雅、巧、美、趣,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重新认识到潜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文化魅力。节目中,汉字专家郑贤章讲述了“买”字如何由最早汉语当中的表形结构,意为“网兜装满了贝(货币)”,演变为现在我们使用的“买”字,让观众看到一个汉字在千年时光中的流转变化。节目以生动新颖的形式传递丰富的汉字知识,带领观众走进中华文化宝库,感受汉字的韵律和意境,唤醒对汉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热爱。
除了传递汉字知识,该节目还深入解读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神奇的汉字》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邀请熟谙汉字文化的专家讲述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将汉字背后的来龙去脉和文化故事娓娓道来,以汉字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为载体,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专家郦波在节目中这样解读“美”字:“‘美’者,甘也,从羊从大,所以我们常说‘羊大为美’。‘美’字最早来源于美食,后来延伸到感官和审美。我们是华夏民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故曰‘华’。所以中国人的美,有美食之美、服饰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节目通过汉字专家的趣味解读,寓教于乐,让观众学习汉字、热爱汉字,彰显着当下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神奇的汉字》邀请了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不一的普通人,如青少年兄弟姐妹、快递和外卖小哥等,以他们为主角,聚焦平凡中的不平凡,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热爱文化、奋发好学的精神面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嘉宾们在节目中展现出满满的正能量,张墨和张竣旗两兄弟分享了共同学习汉字的经验,让观众看到他们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和互帮互助的兄弟情谊。节目还讲述了外卖小哥陈正利奋发图强的励志故事,虽然创业不顺利,但他依旧通过脚踏实地的劳动、坚持不懈的学习,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表现了中国人民乐观向上、努力奋斗的风采。汉字专家也以饱满的热情、幽默的语言,解读汉字文化和历史故事,焕发汉字进入新时代的新光彩,激发人们对丰富学识的追求。节目通过展现嘉宾对汉字文化的热情、丰富的学识涵养、不懈的奋斗精神,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力求使汉字成为全民的基本涵养和情操,嵌进中华文化的基因,并代代相传。
提笔忘字的时代,《神奇的汉字》像一股清流,以汉字为桥,走进中华文化宝库,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国人更加珍惜敬畏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节目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奋发好学的新风采,努力为促进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神奇的汉字〉:寻找汉字之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汉字是中国魂,它的一撇一捺都凝结着丰厚的文化意蕴和文化魅力,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基因。
B.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神奇的汉字》被确定为2019年重点文化创意扶持题材。
C. 《神奇的汉字》邀专家解析汉字构造,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每一个汉字深入了解,认识到每一个汉字在千年时光中的流转变化。
D. 《神奇的汉字》邀请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不一的普通人参加,力求使汉字成为全民的基本涵养和情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全文采用总分结构,论述《神奇的汉字》对弘扬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作用。
B. 本论部分先论述《神奇的汉字》节目的必要性,再论述其作用和意义,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C. 文章运用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增添了文章文化内涵,也增强了说服力。
D. 结尾指出在“提笔忘字的时代”,《神奇的汉字》节目在当下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神奇的汉字》不仅让观众重新认识到汉字的文化意蕴和文化魅力,还唤醒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B. 《神奇的汉字》既能传递汉字知识,又可以通过趣味解读,寓教于乐,让观众学习汉字、热爱汉字。
C. 嘉宾在节目中展现的正能量和汉字专家的解读,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崭新的时代风采。
D. 通过《神奇的汉字》这类以汉字为桥的节目,就能够改变当今提笔忘字的现状,提升国民文化素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4. 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 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 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D. 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 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C. 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的爱国者。
D. 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
6. 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 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B. 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人于危难。
C. 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D. 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7. 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故事都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了“新生”。
B. 文章第一段写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第三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不愿面对儿子,不愿和儿子沟通。
C. 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写到“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 文章第六段写母亲临终前,“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两个“艰难”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母亲一生不幸的深深同情。
8. 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 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作者的高大形象。
C. 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 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心。
9. 文章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母亲”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3分)
10.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辞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 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 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12.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现代汉语中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4.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请结合课文分析这一艺术形象。(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诗由三个比喻句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简洁到了极点,诗人隐晦地表达出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
B. 诗人以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农民的深切同情。
C. “孩子”“爸爸”“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分拆成了六行;“在土里”在诗中连续出现了三次,不避重复之嫌,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饱含着他的一番苦心。
D. 诗人所强调的祖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正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缩影,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但他们对土地的执着追求和眷恋始终不变。
16.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用“ , ”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 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传习,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 ,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进一步则是将那些因网而生的新的文化能力、文化样态和文化活动转化为美育资源。比如,动漫、网游等作为一种 的网络文艺形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其美育价值还远未得到发掘。事实上,动漫、手游、网游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等文化产品或活动,都给人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无不具有美育意义。应该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 ,相反,它们完全体现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网络活动之中,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方能加以认识、激活和运用。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描绘、汗牛充栋、新鲜、不可捉摸 B. 描绘、包罗万象、新兴、不可捉摸
C. 描写、包罗万象、新鲜、高深莫测 D. 描写、汗牛充栋、新兴、高深莫测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
B. 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显然首要的是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到互联网。
C. 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D. 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把诗歌、文字、歌曲、影像乃至小说、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B. 把诗歌、文字、歌曲、影像乃至小说、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传输、再现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C. 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D. 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传输、再现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二)语言表达(共2小题,11分)
21.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5分)
(1)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
(2)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
(3)“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
(4)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 )
(5)坛台上,青铜方鼎默默无语,凝重伫立。( )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 ,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四、写作(共1小题)(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书,与时空相随,它承载着悠悠历史,幻化着浩浩自然;书,与人生相伴,它浓缩着人间冷暖,演绎着生活悲欢。书里的世界,与书外的世界同样缤纷;书外的世界,与书里的世界同样灿烂。
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读书体会,写一篇文章。注意:①具体文题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 (3分)A
【解析】B项“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神奇的汉字》被确定为2019年重点文化创意扶持题材”因果错乱。原文第二段中“《神奇的汉字》被确定为2019年重点文化创意扶持题材”的原因是“为深入推进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C项“认识到每一个汉字”模糊范围。原文第二段中说“让观众看到一个汉字……”而不是“每一个汉字”。D项“力求使汉字成为全民的基本涵养和情操”张冠李戴。原文第三段中说邀请各行各业的人,是“彰显文化自信”,通过展现嘉宾对汉字的热情等“力求使汉字成为全民的基本涵养和情操”。
2. (3分)B
【解析】B项本论部分的层次关系是并列关系,而且也没有论述《神奇的汉字》节目的必要性。
3. (3分)D
【解析】D项“就能够改变当今提笔忘字的现状,提升国民文化素质”说法绝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在当今提笔忘字的时代,通过这类节目,其目的在于“努力为促进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就能够改变现状,提升素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4. (3分)C
【解析】A项,“他爱发牢骚”错误,他爱发牢骚是因为他怀才不遇,郑伯请他时的牢骚与后文的出面说秦伯更能突出他的深明大义。B项,“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错误,文章第四段“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第五段“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第六段“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多处显示他不是不想过问政治,而是没有机会。D项,“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错误,烛之武为官三朝,仍未被发现,不是官职太小的原因,从第一段佚之狐的推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和烛之武的牢骚中可以看出,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才是真正原因。故选C项。
5.(3分)B
【解析】本题B项,“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错误,文章第三段“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可见此处是突出钱学森的力量之大。故选B项。
6. (3分)C
【解析】C项,“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错误,文章第5段“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可见烛之武的牢骚是有条件、有资本的,如果无才一味牢骚满腹,只能让人生厌。故选C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4小题,15分)
7. (3分)C
【解析】A项,“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了‘新生’”文中没有交代;B项,对于母亲情感分析不准确;D项,“同情”一词使用不当。
9. (3分)B
【解析】本文并非以“日常琐事”为题材,因为小说选择的是生活中的一个非常时期——儿子双腿刚刚瘫痪,母亲又身患重病。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题材中,显示了母亲的坚韧、顽强,从而写出了母亲的崇高伟大,而不是表现“我”的人物形象。
(3分)答案示例:
①表现我患病后的痛苦与绝望,反衬母亲对待疾病的平和心理。②慈爱、坚强。
11. (6分)答案示例:
①调节儿子的情绪,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②表明“我”摆脱了痛苦的心情,变得坚强起来。③结构上照应全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11. (3分)D
【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武德”。译文为: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2. (3分)D
【解析】D项,《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
13.(10分)答案示例:
①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事情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②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是困难。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①“是”,这;“过”,过错。②“鄙”,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陪”,增加。
(6分)答案示例:
烛之武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位迎难而上、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位机智善辩的辩士。
①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是一位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男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现了他的勇士性格。
③是一个辩士。烛之武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说服了秦君,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15. (3分)A
【解析】A项,应为排比修辞手法。
16.(6分)答案示例:
(1)“在土里洗澡”“在土里流汗”“在土里埋葬”,犹如三个特定镜头,叠映交错,生动地展现了旧中国农民终生艰辛而代代贫困的生活图景。(2)孩子——爸爸——爷爷,以时间为序,使结构层递而进,从孩子的些许欢愉到父辈的牛马艰辛,再到祖辈的悲惨结局,对三代人的命运的描写,浸透了诗人同情的泪水。(3)本诗的构思平中见奇。诗人从农民对土地的依托,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关系中获得灵感,从生活中选材,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刻画形象。
(三)名句默写(6分)
(6分)答案示例:
(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3)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小题,9分)
18. (3分)B
【解析】描绘:描画。描写: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或客观的事实表现出来。具体语境说上文的句子很生动地描画出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所以选用“描绘”。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语境是表达中国美育资源丰富,所以选用“包罗万象”。新鲜,多形容物品,意思是刚生产、刚收集或刚制成的;新兴,多形容产业,意为最近兴起的。语境表达动漫、网游等是最近兴起的网络文艺形态,所以选用“新兴”。不可捉摸: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语境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无法猜测和估量,并没有使人难以理解的意思,所以选用“不可捉摸”。
19. (3分)C
【解析】审题可知,括号内的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括号内填写的内容应该在时间上说“时代在进步”,故排除D项;据下文“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可知,括号里的内容应落脚到互联网,故排除A项;应该是把“名单”“延长”,而不是把名单延长到互联网,且“首要的显然”修饰并强调“互联网”的作用,故排除B项。
20. (3分)C
【解析】画线句“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存在不合逻辑和语序不当的问题。“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不合逻辑,应该为“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再现、传输和存储”语序不当,“存储、再现和传输”最符合逻辑顺序。
(二)语言表达(共2小题,11分)
21. (5分)(1)拟人 (2)比喻 (3)借代 (4)排比 (5)拟人
22. (6分)答案示例:
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②他不仅爱好美食
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解析】语段的内容是爱好做饭的文人不多见,苏轼就是其中一个。第①处,根据横线前“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和横线后的“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可知前后构成转折关系,可填“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不常见”。第②处,根据横线前的“苏轼偏不在乎”和横线后的“还极爱下厨房”,可知应该用关联词“不仅”来连接,内容与“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相反,故所填内容为“他不仅爱好美食”。第③处,根据横线后的“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句话是对前述句子举例说明,故可填“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四、写作(60分)
23. 【解析】这个话题的中心语是“世界”,关键词是“书”,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驰骋书海的广阔背景,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与主旨的把握等方面,可否从以下几方面去发掘:1.如果你想遨游于“书里的世界”,可否请来书中人物或作家本人作客,与他们交流,说说“书外的世界”?2.如果你因“书里的世界”而触发了写作的冲动或是生活的联想,你可否将“书”作为链条,以拉近书里书外的审美距离?总之,只要注意了将“书里书外的世界”自然并轨,则会使你的文章更富于立体感与色彩美。
答案第2页 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