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升初语文复习讲练测专题09 理解句子的含义(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小升初语文复习讲练测专题09 理解句子的含义(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3 21:4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专题09 理解句子的含义
记叙文
01
提问方式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画线句子的理解。
2.品读全文,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句话的含义。
02
解题思路
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需要理解的句子通常是文章中的关键句子。
内容概述
常考查的重点句子
1.文章主旨句: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不管什么表达方式,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
2.抒情议论句: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3.有手法的句(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者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对比、象征等手法,需要抓住修辞中需要突出的事物特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4.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抓关键词
解题思路:三抓一联
抓修辞手法
抓主旨
联系背景
(一)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文章中心
在理解句子时,先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去理解,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关键词理解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就理解了。常见关键词:体现写作对象特点的词语,标题出现的词语,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与主旨密切的词语。
链接课文:《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问题:理解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抓关键词:“结”“人生的问题”通过丁香结联系到人生总会遇到许多问题。“太平淡无味”让人看淡这些问题,人生才会多姿多彩。
答案: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答题技巧:关键词+内容+主旨
★方法点拨:
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二)抓住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文章中心
链接课文:《落花生(节选)》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链接课文:《落花生(节选)》
★问题:选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手法:对比手法,突出了花生的好处。
抓关键词:“不好”“有用”表达了要注重内涵,注重内在。
联系上下文:从“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说明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答案:
做人要像花生一样,要做心灵美的人,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
答题技巧:手法+内容+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看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句子的含义。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赞颂人的品质、抒发某种情感、告诉我们某个道理。
(三)抓住文章的主旨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链接课文:《草原》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点拨】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以联系本文的中心——这篇散文记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怎么忍心分别呢 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入手,读懂字面意思,再从“情深”“何忍别”中想象人物分别的情景,感受两族人民不忍分别的感情;从“碧草、斜阳”等景物中,体会作者的不舍以及对两族人民深情厚谊的赞美。联系中心,自然可以得出这句话的含义。
写作背景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所处的年代、人文环境、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自己家庭遭遇的变故等等,会在文章中有所流露。
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入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
链接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链接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链接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要了解当时的背景:当时司马迁遭受了酷刑,所以他“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而此时的他时刻牢记着父亲临终的嘱托,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荣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发愤著书。了解了这些内容,再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容易多了。为了完成《史记》,他在两种不同意义的死面前,选择忍辱负重地活者,所以说《史记》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铸就的。
1.找分析句子的切入点:关键词、修辞。
2.具体分析:
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关键词的含义+句子的含义+写作目的+结合上下文事件
带有修辞的句子:修辞手法+分析句子如何运用修辞+写作目的+结合文章事件
★注意:如果句子既有修辞又有关键词,两点都要分析。
答题步骤
典例精讲
【典例精讲1】《少年闰土》
①“管贼么?”
②“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③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④“他不咬人么?”
⑤“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典例精讲1】《少年闰土》
⑥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永果店里出卖罢了。
⑦“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⑧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问题】对文中画“——”句子中加点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描写了闰土的见多识广。
B.表明了“我”和“我往常的朋友”由于没有学习足够多的知识而显得孤陋寡闻。
C.说明了“我”对闰土说的很多新鲜、稀奇的事都不知道,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和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D.表明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跟闰土相比确实是孤陋寡闻,所以很大方地承认自己的不足。
【答案】C
【问题】说说你对文中加粗(红色)这句话的理解。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答案】“我”和“我"的朋友们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高墙深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第⑧自然段中“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可知,“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从而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典例精讲2】
①这是发生在童年的一件小事。我的爸爸也许已经忘记了,然而,这件事,却对我的一生或多或少地起了些(影响 反应)。
②那年,我9岁。  
③一日,坐在靠近门边的桌前写大楷。门铃响了,爸爸应门,是邻居。两人就站在大门外交谈。  
④那天风很猛,把我的大楷本子吹得“啪啪”作响,我拿着墨汁淋漓的笔去关门。猛地把门一推,然而,立刻地,大门由于碰到障碍物反弹回来。与此同时,我听到父亲尽力(压抑 压制)而仍然压不下去的喊声。 
【典例精讲2】
⑤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全都痛得( A ) ,就连头发,也都痛得( B ) ;而他的十根手指呢,则怪异地缠来扭曲。一看到我伸出门外一探(竟然 究竟)的脸,父亲即刻扬起了手,想刮我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脸上来,便颓然放下,我的脸颊,仅仅感觉到了一阵( C )掌风而已。 
⑥邻居以(责怪 责问)的口气对我说道:“你太不小心了,你父亲的手刚才扶在门框上,你看也不看,就把门大力关上------”
⑦啊,原来我几乎把父亲的手指夹断!
⑧偷眼瞅父亲,他铁青着脸搓手指,没有看我。 
【典例精讲2】
⑨十指连心,父亲此刻 痛楚,我当然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毕竟只是一名9岁的小童,我所关心,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 D )扬起手来打我。父亲不会。当天晚上,父亲五根手指肿得很大,母亲在厨房里为他涂抹药油。我(无意 随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我实在痛得极惨,原想( E ) 打他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我,有什么理由打他呢?”
⑩父亲这几句话,给了我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 启发):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他人,不可推卸责任。谢谢你,爸爸!
【问题】问:读读文末画“______”的句子,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他人,不可推卸责任。
【答案】自己犯了错误,要承担后果不能推卸到他人身上。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划线句子“错误在我,有什么理由打他呢?”是反问句。
换一种说法的意思就是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首先把问号改为句号;肯定词“有”改为“没有”;去掉句尾的疑问助词“呢”。即:错误在我,没有什么理由打他。
【典例精讲3】《弱种子也要发芽》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这时,一个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②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什么。
③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典例精讲3】《弱种子也要发芽》
④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几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低声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恳请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典例精讲3】《弱种子也要发芽》
⑤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⑥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瘟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⑦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东西,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不重视身体残疾的儿子,认为他什么也做不了,就总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典例精讲3】《弱种子也要发芽》
⑧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个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农民决定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问题】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句子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点明了短文的主旨,它的含义是再弱的种子,再嫩的幼苗也渴望茁壮成长,每一个生命都有成长的权利,这种权利不能被随意剥夺。这句话劝导人们要呵护弱者,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结合短文⑧自然段中“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可知,这句话是农民态转变后的想法,点明了短文的中心。它的意思是再弱的种子、再嫩的幼苗也渴望茁壮成长,每一个生命都有成长的权利,这种权利不能被随意剥夺。这句话劝告人们要呵护弱者,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希望。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