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通用版生物八年级中招考试前精华练习题02
一、单选题
1.农作物播种前要疏松土壤的原因是种子萌发需要( )
A.充足的空气 B.适量的水分 C.适宜的温度 D.充足的光照
2.下列都属于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
①石鳖 ②青蛙 ③野鸭 ④蜘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蝙蝠因大量捕食昆虫而有益于人类,对农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属于会飞的哺乳动物,下面关于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不恒定 B.感觉器官发达
C.体表被毛 D.有牙齿
4.以下名称里都有“鱼”字却不是鱼的四种动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
A.鳄鱼 B.墨鱼 C.章鱼 D.鱿鱼
5.学校组织学生到某自然保护区游学,几位同学看到水边的草丛中有许多鸟蛋,从保护生物的角度来说,下列哪一位同学的做法最合理( )
A.大喊大叫,引来更多人观看
B.尽快离开草丛,不惊扰鸟类
C.拿走一个鸟蛋,准备人工孵化养殖
D.搜集不同鸟蛋,用于宣传保护鸟类
6.如图是鱼在水中呼吸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鱼的口与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
B.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丝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C.血液流过鳃时,与水中的气体发生了交换
D.与①处相比,图中②处的水中氧气增多
7.下列有关动物运动及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鲫鱼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B.蝗虫的运动器官集中在腹部,足适于爬行或跳跃,翅适于飞行
C.乌鸦将核桃扔在斑马线上让车碾碎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D.面向国旗敬礼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8.电影《囧妈》中徐伊万母子两个遭遇了熊的攻击。徐伊万母子俩开始被小熊吓着了,拼命躲避小熊的过程中把小熊戏弄了一番。小熊的妈妈发现了,认为人类是在欺负小熊,于是疯狂“反攻”人,这种行为属于( )
A.取食行为 B.社会行为 C.防御行为 D.攻击行为
9.蝙蝠依靠回声定位捕食夜蛾,当二者距离较近时夜蛾作不规则飞行,距离较远时夜蛾作直线飞行,以便尽快逃离,这种逃生行为生来就有。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夜蛾的逃生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人们模仿夜蛾的感受器制造出反雷达系统属于生物学的仿生
C.仿生设备雷达是人们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研制发明的
D.蝙蝠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10.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下列行为的获得与“鹦鹉学舌”相近的是( )
A.老马识途 B.鲫鱼觅食 C.蜘蛛结网 D.蜻蜓点水
11.新鲜水果不易储存,下列水果保存方法和原理不正确的是( )
A.黄桃罐头——高温灭菌,灭菌后无需密封
B.芒果干——脱水干燥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C.冷冻榴梿——低温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D.杏脯——除去水分,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12.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在云南蔓延,对我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下列关于这一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
B.危害了当地生物多样性
C.可以随意引入新的物种来解决这一问题
D.这是外来物种入侵现象
13.下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农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B.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14.如图是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幼苗细胞干重和鲜重的变化而绘制的两条曲线(甲和乙),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示其幼苗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是乙
B.曲线甲中a→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
C.曲线乙中c→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
D.曲线乙中d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使幼苗细胞鲜重增加
15.曲线图能科学地反映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曲线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 中ab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曲线B不能反映狼被大量捕杀后鹿群的数量变化
C.曲线C反映“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中黑暗处鼠妇的数量变化
D.曲线D反映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植物在点b处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16.5月12日,台湾宜兰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生命财产的极大损失。结合右边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做出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⑤是感受器,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①是效应器,能接受刺激
B.当左手受到外物打击时,手立即缩回来,神经冲动传导的顺序是:⑤→④→③→②→①
C.某人被落下的砖块砸伤了前臂,暗红的血液缓慢而连续地从伤口流出,应及时在远心端用手指或止血带压迫止血
D.有人被倒塌的房屋压住了大腿,疼痛难忍,痛觉形成的部位是③
17.为测定链霉素对三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三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块平板上画三条等长的平行线(三条线均与图中的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条件下恒温培养三天,结果如图所示。关于对链霉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于治疗伤寒 B.对结核菌比对霍乱菌更有效
C.对结核菌比对伤寒菌更有效 D.能阻止结核菌的生长
18.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结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9.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某些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可以通过坐标曲线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对于下列四个曲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可用来表示从菜豆种子萌发到发育成幼苗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B.乙图是人体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曲线图,bc段肺内气压上升,膈顶下降
C.丙图表示人体消化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说明人在寒冷时消化食物的能力减弱
D.丁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草、鼠、狐三种生物间的关系,A表示草、B表示鼠、C表示狐
20.在萨克斯进行的“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叶片内的淀粉会被运走耗尽
B.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是为了脱去叶绿素
C.碘蒸气熏蒸叶片颜色后,叶片的见光部分变蓝色
D.该实验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二、读图理解题
21.如图表示腐生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据图回答.
(1)组成植物体和兔、鹿等动物体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绿色植物的 过程.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看,腐生细菌、真菌属于 .
(3)生物遗体被图中的 分解生成 释放到空气中,产生的 和 渗入到土壤中,这些物质又可被植物吸收和利用.由此可见,这些生物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图中,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 .
22.遗传学家之所以常常选用果蝇为实验材料,是因为果蝇具有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染色体数目少等特点。表格表示,果蝇长翅和残翅在亲代和子代的性状表现,用B、b表示控制显隐性性状的基因。请分析作答:
(1)1910年5月,遗传学家摩尔根在红眼的果蝇群体中发现了一只异常的白眼雄性果蝇,究其根本原因是基因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叫 。
(2)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由X、Y染色体决定(如下图所示),请判断图中 (填“甲”或“乙”)表示雄性果蝇体细胞。请写出雌果蝇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
(3)果蝇的长翅和残翅在遗传学上被称为是一对 。它是由染色体上的 控制的。
(4)根据上表第 组果蝇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果蝇翅形的隐性性状为 ;第二组杂交实验中亲代的基因组成是 。
23.请据图填空:
(1)图1所示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 道防线;图1中的细菌属于 ,能引起小红生病并在人群中传播,小红属于 .若要预防此病大面积传播,应对小红采取什么措施? .
(2)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方便、有效的措施是 .如接种卡介苗可预防 .
(3)识别图2两种药品包装盒,患者可以自行购买的是 .(阿莫西林胶囊或清喉咽颗粒)
(4)图3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 道防线,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 的 .
24.如图所示的是叶片的结构模式图,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内部的结构大致由表皮、叶肉和[ ] 组成.
(2)[ ]、[ ]属于表皮,其细胞外壁有一层 (选填“易”或“不易”,下同)透光 透水的角质层.
(3)[ ]、[ ]的细胞内部含有叶绿体,且[ ]中含有的较多.
(4)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就是在 中进行的.除必要的原料外,进行光合作用还需要能源,即 .
(5)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两种变化,一是 转变,二是 转化.
三、综合题
2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发的肺部炎症,2019年12月底新型肺炎在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这种病毒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2019-nCoV)。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目前已证实存在人传人的情况,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已宣布将其纳入国家“乙类”传染病。此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干咳、乏力、呼吸不畅等症状。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从生物学和日常生活视角简述你是如何应对此次疫情?
(1)
(2)
(3)
(4)
(5)
26.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家庭尝试自制酸奶,其步骤如下:①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和糖混合→②热处理(煮沸)→③冷却(42℃~43℃)→④加入一些购买的新鲜酸奶→⑤发酵(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容器要事先消毒灭菌,发酵时要将盖密封)→⑥冷藏或食用.
(1)制作酸奶时,利用的细菌是 ,它能使牛奶变为酸奶,产生酸味的原因是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
(2)制酸奶前,容器煮沸的目的是 ,加酸奶前容器要进行冷却,原因是 .
(3)发酵时要将盖密封,证明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不需要 .
27.羊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1)山羊的毛色有白色和黑色之分,山羊毛的黑色和白色,是一对 。
(2)如图示山羊的毛色遗传图解。亲代为白色的山羊,生下了一头黑毛小羊,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子代小羊的黑毛是由 控制的。
(3)克隆羊多莉的身世与3只母羊有关:提供去核卵细胞的黑脸母羊,提供乳腺细胞核的白脸母羊和提供子宫的黑脸母羊,多莉的脸色应该是 。这个实例说明 。
28.暑假的一个星期三,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小明买了爸爸和妈妈喜欢吃的桃子、梨等水果,并洗好装在干净的塑料袋里,放在厨柜里,准备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上海边玩的时候吃,没想到周末拿出来一看,好多水果都烂了,还散发出一股酒味.请分析回答:
(1)请你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帮助小明分析一下造成水果腐烂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能使腐烂的水果散发出酒味的微生物是
(3)小明若想使水果保存较长的时间不腐烂,比较好的方法是______
A.放入冰箱中 B.用保鲜膜包好并放入冰箱中
C.放在餐桌上 D.用保鲜膜包好并放在餐桌上
(4)请你再为小明介绍两种常用的食品保鲜方法: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空气,花生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这样有利于种子萌发。
故答案为:A
【分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完整有活力的胚、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答案】B
【解析】【解答】 ①石鳖属于软体动物,②青蛙属于两栖动物,③野鸭属于鸟类, ④蜘蛛属于节肢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3.【答案】A
【解析】【解答】蝙蝠属于哺乳动物,其身体表面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具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因此B、C、D正确,A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一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4.【答案】A
【解析】【解答】A.鳄鱼属于爬行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A正确。
BCD.墨鱼、章鱼、鱿鱼,它们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2)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答案】B
【解析】【解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其中最有效的是就地保护。故几位同学看到水边的草丛中有许多鸟蛋,从保护生物的角度来说,最合理的做法是尽快退出,不要惊扰鸟类。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易地保护.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此外对破坏者还采取法制教育和处罚等,等等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答案】D
【解析】【解答】 A、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与血液中的气体发生了交换,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不符合题意;
B、鱼类用鳃呼吸,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鳃是鱼的呼吸器官,不符合题意;
C、血液流过鳃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不符合题意;
D、经过呼吸后,水中的氧气进入鳃丝,故与①鱼口处相比,图中②鳃盖后缘处的水中氧气减少,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7.【答案】A
【解析】【解答】A、鲫鱼属于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A正确;
B、蝗虫的运动中心是胸部,其胸部生有足三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B错误;
C、乌鸦将核桃扔在斑马线上让车碾碎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向国旗敬礼时,相当于屈肘,上臂肌肉的状态属于屈肘动作,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上肢自然下垂时,二者同时舒张;垂提重物时,二者同时收缩。
8.【答案】C
【解析】【解答】A.取食行为是指动物获得营养的诸多活动,A不符合题意。
B.社会行为的动物有明确的组织,一定的分工,有的还有等级,B不符合题意。
C.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小熊的妈妈发现了,认为人类是在欺负小熊,于是疯狂“反攻”人,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孩子属于防御行为,C符合题意。
D.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等而发生相互攻击的行为称为攻击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防御行为: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壁虎断尾属于防御行为。
9.【答案】D
【解析】【解答】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夜蛾的逃生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A不符合题意。
B.仿生学: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外形、结构和功能而造出新仪器、新设备的科学。人们模仿夜蛾的感受器制造出反雷达系统属于生物学的仿生,B不符合题意。
C.仿生学: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外形、结构和功能而造出新仪器、新设备的科学。仿生设备雷达是人们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研制发明的,C不符合题意。
D.蝙蝠属于哺乳动物。蝙蝠等哺乳动物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10.【答案】A
【解析】【解答】老马识途、鹦鹉学舌都是通过学习或生活经验的积累得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而鲫鱼觅食、蜘蛛结网、蜻蜓点水都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可见,与“鹦鹉学舌”相近的是老马识途。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11.【答案】A
【解析】【解答】 A、黄桃罐头——高温灭菌,需要密封防止与空气接触,A符合题意。
B、芒果干——脱去水分,抑制微生物繁殖,B不符合题意。
C、冷冻榴莲——食品冷冻是利用低温来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延长保质期,C不符合题意。
D、杏脯——糖液浸渍制成的,果脯中糖含量很高,利用高浓度的糖分去除水分,从而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食品腐败的原因及如何保存食品:
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由腐败细菌(如:枯草杆菌等)和真菌中的霉菌(如:青霉等)引起的,它们生活在食品中并从中获得营养物质,进行大量生长、繁殖,同时释放毒素,使食物腐败变质。
保存方法:①风干保存(如:鱼干等);
②高温灭菌保存(如:罐头食品等);
③低温保存(如:肉的冷冻、水果的低温保鲜等);
④用盐渍保存(如:咸鱼等)。
12.【答案】C
【解析】【解答】紫茎泽兰原产于原产于墨西哥,自19世纪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种后,因其繁殖力强,已成为全球性的入侵物种。紫茎泽兰对畜牧生产的危害,表现为侵占草地,造成牧草严重减产。紫茎泽兰入侵农田、林地、牧场后,与农作物、牧草和林木争夺肥、水、阳光和空间,并分泌克生性物质、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的生长,极大影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是不可以随意引入新的物种来解决。故答案为:C。
【分析】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来的生存地经过自然的或者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者生态灾难的过程。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而传入属于自然入侵,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入侵的。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常常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被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本地物种的丧生或灭绝,并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丧失。外来入侵物种不断繁殖、扩散,严重威胁森林、草原、农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危害。一些外来入侵物种能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健康。为减少外未入侵物种的威胁,解决方案如下:1、在物种抵达时及尚未广泛逸为野生前,尽快鉴定及评估其入侵性和对本地生态及原生物种的影响,并对恶性入侵种尽快消除,以免广泛蔓延; 2、采取人工防治、机械或物理防除、替代控制、化学防除、生物防治、综合治理等方法,加以消灭; 3、加强出入境检疫工作,制订外未入侵物种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海洋有害物种引进的管理,尤其是严格防范通过压舱水携带的海洋外未物种入侵的巨大威胁; 4、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生态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种数据库。但不可以随意引入新的物种来解决。
13.【答案】A
【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点评】此题较新颖,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害虫原有抗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
14.【答案】D
【解析】【解答】 A、大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不断地吸水,鲜重不断的增加,所以曲线甲是表示种子萌发的鲜重,曲线乙表示种子的干重,A正确;
B、曲线甲中a→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鲜重不断的增加,B正确;
C、曲线乙中c→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消耗了种子中大量的有机物,C正确;
D、大豆幼苗长出幼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萌发的种子一直在进行呼吸作用,d点之后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有机物开始积累,干重增加,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大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不断地吸水,鲜重不断的增加,呼吸作用消耗了种子中大量的有机物,干重不断地下降,当大豆幼苗长出幼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当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时,有机物开始积累,干重增加。
15.【答案】C
【解析】【解答】解:A.ab段无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在食物链“植物→鹿→狼”中,若是把鹿的天敌狼杀绝,鹿先增多,植物(鹿的食物)随着鹿的增多而减少,以鹿为食的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或以鹿为食动物的增多而减少。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我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即鹿群的变化: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B不符合题意;
C.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鼠妇喜欢在较暗的环境中生活,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先逐渐增多,后趋于稳定,因此曲线C反映“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中黑暗处鼠妇的数量变化,C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既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既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由D图可知b点以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消耗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逐渐被光合作用当做原料被利用了。当光照强度为b点时,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正好被光合作用利用掉,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达到了平衡。因此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没有停止,二者只是一种动态上的平衡,D不符合题意。
【分析】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含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2、D图中,光照强度为a点时二氧化碳的量为进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量;当光照强度为b点时,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达到了平衡,称为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为c点时,光合作用效率不再增强,称为光饱和点。
16.【答案】C
【解析】【解答】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A不符合题意;
B、神经冲动传导顺序: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B不符合题意;
C、前臂流暗红色血液是静脉,静脉出血应该在远心端部位。C符合题意;
D、痛觉形成的部位是 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反射弧的组成:⑤感受器④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②传出神经①效应器;反射传导的过程:⑤→④→③→②→① ; 痛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2、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而体静脉是将全身各处的血流回心脏的血管,压力小,血流较缓.因此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静脉出血,颜色暗红,血流缓慢;毛细血管出血,血液慢慢渗出。动脉出血,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或绷带止血。静脉出血,应在远心端用止血带或或绷带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在伤口处按压即可止血。
17.【答案】A
【解析】【解答】分析图中实验结果,伤寒菌与链霉素带连接完好,说明链霉素对伤寒菌没有杀菌作用;结核菌和霍乱菌都有消失现象,但结核菌消失的比霍乱菌消失的多,说明链霉素对结核菌的抗生素效应比对霍乱菌的抗生素效应好。
A、分析图中实验结果,伤寒菌与链霉素带连接完好,说明链霉素不能杀灭伤寒菌,不能用于治疗伤寒。A符合题意;
B、分析图中实验结果,结核菌和霍乱菌都有消失现象,但结核菌消失的比霍乱菌消失的多,说明链霉素对结核菌的抗生素效应比对霍乱菌的抗生素效应更有效。B不符合题意;
C、分析图中实验结果,伤寒菌与链霉素带连接完好,说明链霉素对伤寒菌没有杀菌作用;结核菌有消失现象,说明链霉素对结核菌有抗生素效应,因此链霉素对结核菌抗生效应比对伤寒菌更有效。C不符合题意;
D、分析图中实验结果,结核菌有消失现象,说明链霉素能阻止结核菌的生长和繁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探究实验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即通过设计变量,进行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要遵循变量唯一性原则。要探究什么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就把什么因素设计成变量,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进行探究实验,若采用的实验对象太少,实验结果会有偶然性。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选用足够数量和种类的实验对象,或进行重复实验,必要时还需要求出平均值。
18.【答案】C
【解析】【解答】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成对的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的位置相同。
【分析】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成对的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的位置相同。选项A中,A、a位置不同;选项B中,A与B,a与b不是一对基因;选项D中,成对基因的位置不同;因此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故答案选C。
19.【答案】D
【解析】【解答】A、甲图表示从菜豆种子萌发到发育成幼苗后,有机物的含量变化:种子刚刚开始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量会减少;当种子萌发抽出绿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的量就会逐渐增加。所以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有机物量的变化规律是先减少后增加。
B.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故乙图中bc段肺容量减小,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肺内气压升高,膈肌舒张,顶端上升,B错误。
C.丙图说明人体消化酶活性受温度影响,但人是恒温动物,体温恒定,所以人在寒冷时并不影响体内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C错误。
D.图丁中,A是生产者,数量最多,鼠以草籽等为食,所以鼠数量多,草的数量就会减少,但影响不会太大,否则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狐以鼠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相互依赖,彼此影响。故A表示草,B表示鼠,C表示狐。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子萌发时,吸收水分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胚生长发育,所以有机物的含量不断减少;幼苗出土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就不断增多。因此,从种子萌发到长成植物体这一过程中,有机物先减少后增多。
2、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胸骨带动肋骨上提,引起胸廓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引起胸廓上下径增大,导致胸廓容积变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胸骨带动肋骨下降,引起胸廓前后、左右径均缩小;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引起胸廓上下径增大,导致胸廓容积变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排出体外。
3、人体消化酶活性受温度影响,人的体温恒定的,在体温恒定条件下不影响体内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
4、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0.【答案】D
【解析】【解答】A、实验之前,对植株进行暗处理,目的是使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不符合题意;
B、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是为了脱去叶绿素,B不符合题意;
C、叶片的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而不是变蓝色,C不符合题意;
D、叶片的见光(未遮盖)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21.【答案】(1)光合作用
(2)分解者
(3)腐生细菌、真菌;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4)绿色植物;兔、鹿等动物
【解析】【解答】(1)、所有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最终均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2)、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它们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以及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被植物和动物重新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所以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有重要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指动物。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分解者;(3)腐生细菌、真菌;(4)绿色植物、 兔、鹿等动物 。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指动物,分解者指腐生真菌,细菌,以及少部分动物如蚯蚓等。
22.【答案】(1)变异
(2)乙;3条+X
(3)相对性状;基因
(4)二;残翅;Bb、Bb
【解析】【解答】(1)在红眼的果蝇群体中发现了一只异常的白眼雄性果蝇,究其根本原因是基因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是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所以叫变异。(2)已知果蝇体细胞中含有4对染色体,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由XY染色体决定,雌性果蝇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雄性果蝇性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不相同, 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所以图乙表示的是雄性果蝇体细胞,雄性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3对+XY(或6条+XY),则雄性果蝇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3条+X或3条+Y。雌性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3对+XX (或6条+XX),则雌性果蝇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3条+X。 (3)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在遗传学上被称为是一对相对性状,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4)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所以根据上表第二组果蝇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果蝇翅形的隐性性状为残翅。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形基因用b表示,则残翅的基因型是bb,因此亲代果蝇遗传给子代残翅果蝇的基因一定是b,亲代果蝇的基因组成是Bb,所以第二组杂交实验中亲代的基因组成是Bb、Bb,遗传图解如下: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亲代与子代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叫做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2)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叫常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3)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的或者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性状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23.【答案】(1)二;病原体;传染源;对小红进行治疗并隔离
(2)计划免疫;肺结核
(3)清喉咽颗粒
(4)三;流感病毒;抗体
【解析】【解答】解:(1)人体具有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功能是阻挡杀死病原体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功能是产生抗体抵抗抗原.图1所示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图1中的细菌属于病原体,能引起小红生病并在人群中传播,小红属于传染源,若要预防此病大面积传播,应对小红采取对小红进行治疗并隔离,即控制传染源.(2)计划免疫就是根据传染病的发病规律,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方便、有效的措施是计划免疫.如接种卡介苗可预防肺结核.(3)我国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的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清喉咽颗粒的包装盒上有OTC标记而阿莫西林胶囊包装盒上没见有OTC标记,故患者可以自行购买的是清喉咽颗粒.(4)“图3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流感病毒的抗体.
故答案为:(1)二;病原体;传染源;对小红进行治疗并隔离;(2)计划免疫;肺结核;(3)清喉咽颗粒;(4)三;流感病毒;抗体
【分析】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4.【答案】(1)⑤;叶脉
(2)①;②;易;不易
(3)③;④;③
(4)叶绿体;光
(5)物质;能量
【解析】【解答】(1)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中的①~⑤中,表示表示叶脉的是⑤.
(2)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是由表皮细胞构成,其细胞外壁有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易透光但不易透水.
(3)叶片其所以呈绿色,是因为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它是被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中③是栅栏组织,④是海绵组织,构成叶肉,内含叶绿体,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含叶绿体多.
(4)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因此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两种变化,一是物质转变,二是能量转化.
【分析】叶片的结构包括叶肉、叶脉、表皮三部分.
表皮:它们都属于保护组织.其外壁有一层透明、不易透的角质层.
气孔:它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其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
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整齐,有些像栅栏,叫做栅栏组织,细胞里有较多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最旺盛的部位;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有些像海绵,叫做海绵组织,细胞里含叶绿体较少.所以叶肉属于营养组织.
叶脉里有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够向上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向下运送有机物,因此叶脉具有输导作用.
25.【答案】(1)对传染源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做好个人,环境卫生使病原体没法生存和传播
(3)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4)少聚集、出门戴口罩、不和外来人员接触
(5)坚持使用公筷,不食用野味。
【解析】【解答】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1)对传染源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2)做好个人,环境卫生使病原体没法生存和传播。(3)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4)少聚集、出门戴口罩、不和外来人员接触。(5)坚持使用公筷,坚决不食用野味。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26.【答案】(1)乳酸菌;乳酸
(2)灭菌;防止乳酸菌被高温杀死
(3)氧气
【解析】【解答】(1)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分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
(2)制酸奶前,容器煮沸的目的是灭菌,防止杂菌的污染;加酸奶前容器要进行冷却,原因是为了保持乳酸菌活性,防止乳酸菌被高温杀死.
(3)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发酵产生乳酸,因此发酵时要加盖密封,目的是为乳酸菌提供一个无氧的环境,有利于乳酸菌的发酵,也证明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不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
(1)乳酸菌;乳酸.
(2)灭菌;防止乳酸菌被高温杀死.
(3)氧气.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霉菌.
27.【答案】(1)相对性状
(2)变异;隐性基因
(3)白色;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解析】【解答】(1)、山羊毛的黑色和白色,属于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一对相对性状。
(2)、亲代为白色的山羊,生下了一头黑毛小羊,这一现象指亲子代之间的差异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亲代均为白色的羊,子代的黑毛应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3)、克隆羊多莉的身世与3只母羊有关:提供去核卵细胞的黑脸母羊,提供乳腺细胞核的白脸母羊和提供子宫的黑脸母羊,因为提供细胞核的是白脸母羊,所以多莉的脸色应该是白色,说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故答案为:(1)相对性状;(2)变异、隐性基因;(3)白色,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
【分析】相对性状;有一对等位基因所决定并有明显差异的性状。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之间的差异。
28.【答案】(1)酵母菌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产生了酒精、二氧化碳和水
(2)C
(3)B
(4)冷藏冷冻法;真空包装法
【解析】【解答】(1)酵母菌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产生了酒精、二氧化碳和水,而导致水果腐烂的并产生酒味。(2)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B、孢子囊成放射状或球状,是曲霉;C、有细胞核,有大液泡的单细胞真菌,是酵母菌;D、孢子囊成扫帚状,是青霉;如图中能使腐烂的水果散发出酒味的微生物是C酵母菌。(3)水果的呼吸需要氧气,用保鲜膜包好,隔绝了氧气与水果的接触,缺氧抑制了水果的呼吸;放入冰箱中,温度低,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了水果的保鲜期.因此小明若想使水果保存较长的时间不腐烂,比较好的方法是B.用保鲜膜包好并放入冰箱中。(4)常用的食品保鲜方法:冷藏冷冻法;真空包装法等。
【分析】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熟记真菌的特点、功能及其相关的贮存方法。
2024年通用版生物八年级中招考试前精华练习题02
一、单选题
1.农作物播种前要疏松土壤的原因是种子萌发需要( )
A.充足的空气 B.适量的水分 C.适宜的温度 D.充足的光照
2.下列都属于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
①石鳖 ②青蛙 ③野鸭 ④蜘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蝙蝠因大量捕食昆虫而有益于人类,对农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属于会飞的哺乳动物,下面关于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不恒定 B.感觉器官发达
C.体表被毛 D.有牙齿
4.以下名称里都有“鱼”字却不是鱼的四种动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
A.鳄鱼 B.墨鱼 C.章鱼 D.鱿鱼
5.学校组织学生到某自然保护区游学,几位同学看到水边的草丛中有许多鸟蛋,从保护生物的角度来说,下列哪一位同学的做法最合理( )
A.大喊大叫,引来更多人观看
B.尽快离开草丛,不惊扰鸟类
C.拿走一个鸟蛋,准备人工孵化养殖
D.搜集不同鸟蛋,用于宣传保护鸟类
6.如图是鱼在水中呼吸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鱼的口与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
B.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丝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C.血液流过鳃时,与水中的气体发生了交换
D.与①处相比,图中②处的水中氧气增多
7.下列有关动物运动及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鲫鱼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B.蝗虫的运动器官集中在腹部,足适于爬行或跳跃,翅适于飞行
C.乌鸦将核桃扔在斑马线上让车碾碎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D.面向国旗敬礼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8.电影《囧妈》中徐伊万母子两个遭遇了熊的攻击。徐伊万母子俩开始被小熊吓着了,拼命躲避小熊的过程中把小熊戏弄了一番。小熊的妈妈发现了,认为人类是在欺负小熊,于是疯狂“反攻”人,这种行为属于( )
A.取食行为 B.社会行为 C.防御行为 D.攻击行为
9.蝙蝠依靠回声定位捕食夜蛾,当二者距离较近时夜蛾作不规则飞行,距离较远时夜蛾作直线飞行,以便尽快逃离,这种逃生行为生来就有。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夜蛾的逃生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人们模仿夜蛾的感受器制造出反雷达系统属于生物学的仿生
C.仿生设备雷达是人们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研制发明的
D.蝙蝠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10.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下列行为的获得与“鹦鹉学舌”相近的是( )
A.老马识途 B.鲫鱼觅食 C.蜘蛛结网 D.蜻蜓点水
11.新鲜水果不易储存,下列水果保存方法和原理不正确的是( )
A.黄桃罐头——高温灭菌,灭菌后无需密封
B.芒果干——脱水干燥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C.冷冻榴梿——低温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D.杏脯——除去水分,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12.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在云南蔓延,对我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下列关于这一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
B.危害了当地生物多样性
C.可以随意引入新的物种来解决这一问题
D.这是外来物种入侵现象
13.下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农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B.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14.如图是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幼苗细胞干重和鲜重的变化而绘制的两条曲线(甲和乙),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示其幼苗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是乙
B.曲线甲中a→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
C.曲线乙中c→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
D.曲线乙中d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使幼苗细胞鲜重增加
15.曲线图能科学地反映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曲线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 中ab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曲线B不能反映狼被大量捕杀后鹿群的数量变化
C.曲线C反映“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中黑暗处鼠妇的数量变化
D.曲线D反映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植物在点b处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16.5月12日,台湾宜兰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生命财产的极大损失。结合右边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做出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⑤是感受器,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①是效应器,能接受刺激
B.当左手受到外物打击时,手立即缩回来,神经冲动传导的顺序是:⑤→④→③→②→①
C.某人被落下的砖块砸伤了前臂,暗红的血液缓慢而连续地从伤口流出,应及时在远心端用手指或止血带压迫止血
D.有人被倒塌的房屋压住了大腿,疼痛难忍,痛觉形成的部位是③
17.为测定链霉素对三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三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块平板上画三条等长的平行线(三条线均与图中的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条件下恒温培养三天,结果如图所示。关于对链霉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于治疗伤寒 B.对结核菌比对霍乱菌更有效
C.对结核菌比对伤寒菌更有效 D.能阻止结核菌的生长
18.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结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9.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某些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可以通过坐标曲线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对于下列四个曲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可用来表示从菜豆种子萌发到发育成幼苗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B.乙图是人体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曲线图,bc段肺内气压上升,膈顶下降
C.丙图表示人体消化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说明人在寒冷时消化食物的能力减弱
D.丁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草、鼠、狐三种生物间的关系,A表示草、B表示鼠、C表示狐
20.在萨克斯进行的“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叶片内的淀粉会被运走耗尽
B.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是为了脱去叶绿素
C.碘蒸气熏蒸叶片颜色后,叶片的见光部分变蓝色
D.该实验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二、读图理解题
21.如图表示腐生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据图回答.
(1)组成植物体和兔、鹿等动物体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绿色植物的 过程.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看,腐生细菌、真菌属于 .
(3)生物遗体被图中的 分解生成 释放到空气中,产生的 和 渗入到土壤中,这些物质又可被植物吸收和利用.由此可见,这些生物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图中,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 .
22.遗传学家之所以常常选用果蝇为实验材料,是因为果蝇具有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染色体数目少等特点。表格表示,果蝇长翅和残翅在亲代和子代的性状表现,用B、b表示控制显隐性性状的基因。请分析作答:
(1)1910年5月,遗传学家摩尔根在红眼的果蝇群体中发现了一只异常的白眼雄性果蝇,究其根本原因是基因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叫 。
(2)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由X、Y染色体决定(如下图所示),请判断图中 (填“甲”或“乙”)表示雄性果蝇体细胞。请写出雌果蝇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
(3)果蝇的长翅和残翅在遗传学上被称为是一对 。它是由染色体上的 控制的。
(4)根据上表第 组果蝇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果蝇翅形的隐性性状为 ;第二组杂交实验中亲代的基因组成是 。
23.请据图填空:
(1)图1所示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 道防线;图1中的细菌属于 ,能引起小红生病并在人群中传播,小红属于 .若要预防此病大面积传播,应对小红采取什么措施? .
(2)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方便、有效的措施是 .如接种卡介苗可预防 .
(3)识别图2两种药品包装盒,患者可以自行购买的是 .(阿莫西林胶囊或清喉咽颗粒)
(4)图3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 道防线,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 的 .
24.如图所示的是叶片的结构模式图,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内部的结构大致由表皮、叶肉和[ ] 组成.
(2)[ ]、[ ]属于表皮,其细胞外壁有一层 (选填“易”或“不易”,下同)透光 透水的角质层.
(3)[ ]、[ ]的细胞内部含有叶绿体,且[ ]中含有的较多.
(4)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就是在 中进行的.除必要的原料外,进行光合作用还需要能源,即 .
(5)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两种变化,一是 转变,二是 转化.
三、综合题
2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发的肺部炎症,2019年12月底新型肺炎在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这种病毒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2019-nCoV)。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目前已证实存在人传人的情况,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已宣布将其纳入国家“乙类”传染病。此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干咳、乏力、呼吸不畅等症状。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从生物学和日常生活视角简述你是如何应对此次疫情?
(1)
(2)
(3)
(4)
(5)
26.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家庭尝试自制酸奶,其步骤如下:①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和糖混合→②热处理(煮沸)→③冷却(42℃~43℃)→④加入一些购买的新鲜酸奶→⑤发酵(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容器要事先消毒灭菌,发酵时要将盖密封)→⑥冷藏或食用.
(1)制作酸奶时,利用的细菌是 ,它能使牛奶变为酸奶,产生酸味的原因是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
(2)制酸奶前,容器煮沸的目的是 ,加酸奶前容器要进行冷却,原因是 .
(3)发酵时要将盖密封,证明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不需要 .
27.羊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1)山羊的毛色有白色和黑色之分,山羊毛的黑色和白色,是一对 。
(2)如图示山羊的毛色遗传图解。亲代为白色的山羊,生下了一头黑毛小羊,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子代小羊的黑毛是由 控制的。
(3)克隆羊多莉的身世与3只母羊有关:提供去核卵细胞的黑脸母羊,提供乳腺细胞核的白脸母羊和提供子宫的黑脸母羊,多莉的脸色应该是 。这个实例说明 。
28.暑假的一个星期三,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小明买了爸爸和妈妈喜欢吃的桃子、梨等水果,并洗好装在干净的塑料袋里,放在厨柜里,准备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上海边玩的时候吃,没想到周末拿出来一看,好多水果都烂了,还散发出一股酒味.请分析回答:
(1)请你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帮助小明分析一下造成水果腐烂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能使腐烂的水果散发出酒味的微生物是
(3)小明若想使水果保存较长的时间不腐烂,比较好的方法是______
A.放入冰箱中 B.用保鲜膜包好并放入冰箱中
C.放在餐桌上 D.用保鲜膜包好并放在餐桌上
(4)请你再为小明介绍两种常用的食品保鲜方法: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空气,花生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这样有利于种子萌发。
故答案为:A
【分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完整有活力的胚、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答案】B
【解析】【解答】 ①石鳖属于软体动物,②青蛙属于两栖动物,③野鸭属于鸟类, ④蜘蛛属于节肢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3.【答案】A
【解析】【解答】蝙蝠属于哺乳动物,其身体表面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具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因此B、C、D正确,A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一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4.【答案】A
【解析】【解答】A.鳄鱼属于爬行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A正确。
BCD.墨鱼、章鱼、鱿鱼,它们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2)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答案】B
【解析】【解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其中最有效的是就地保护。故几位同学看到水边的草丛中有许多鸟蛋,从保护生物的角度来说,最合理的做法是尽快退出,不要惊扰鸟类。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易地保护.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此外对破坏者还采取法制教育和处罚等,等等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答案】D
【解析】【解答】 A、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与血液中的气体发生了交换,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不符合题意;
B、鱼类用鳃呼吸,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鳃是鱼的呼吸器官,不符合题意;
C、血液流过鳃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不符合题意;
D、经过呼吸后,水中的氧气进入鳃丝,故与①鱼口处相比,图中②鳃盖后缘处的水中氧气减少,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7.【答案】A
【解析】【解答】A、鲫鱼属于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A正确;
B、蝗虫的运动中心是胸部,其胸部生有足三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B错误;
C、乌鸦将核桃扔在斑马线上让车碾碎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向国旗敬礼时,相当于屈肘,上臂肌肉的状态属于屈肘动作,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上肢自然下垂时,二者同时舒张;垂提重物时,二者同时收缩。
8.【答案】C
【解析】【解答】A.取食行为是指动物获得营养的诸多活动,A不符合题意。
B.社会行为的动物有明确的组织,一定的分工,有的还有等级,B不符合题意。
C.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小熊的妈妈发现了,认为人类是在欺负小熊,于是疯狂“反攻”人,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孩子属于防御行为,C符合题意。
D.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等而发生相互攻击的行为称为攻击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防御行为: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壁虎断尾属于防御行为。
9.【答案】D
【解析】【解答】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夜蛾的逃生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A不符合题意。
B.仿生学: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外形、结构和功能而造出新仪器、新设备的科学。人们模仿夜蛾的感受器制造出反雷达系统属于生物学的仿生,B不符合题意。
C.仿生学: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外形、结构和功能而造出新仪器、新设备的科学。仿生设备雷达是人们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研制发明的,C不符合题意。
D.蝙蝠属于哺乳动物。蝙蝠等哺乳动物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10.【答案】A
【解析】【解答】老马识途、鹦鹉学舌都是通过学习或生活经验的积累得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而鲫鱼觅食、蜘蛛结网、蜻蜓点水都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可见,与“鹦鹉学舌”相近的是老马识途。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11.【答案】A
【解析】【解答】 A、黄桃罐头——高温灭菌,需要密封防止与空气接触,A符合题意。
B、芒果干——脱去水分,抑制微生物繁殖,B不符合题意。
C、冷冻榴莲——食品冷冻是利用低温来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延长保质期,C不符合题意。
D、杏脯——糖液浸渍制成的,果脯中糖含量很高,利用高浓度的糖分去除水分,从而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食品腐败的原因及如何保存食品:
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由腐败细菌(如:枯草杆菌等)和真菌中的霉菌(如:青霉等)引起的,它们生活在食品中并从中获得营养物质,进行大量生长、繁殖,同时释放毒素,使食物腐败变质。
保存方法:①风干保存(如:鱼干等);
②高温灭菌保存(如:罐头食品等);
③低温保存(如:肉的冷冻、水果的低温保鲜等);
④用盐渍保存(如:咸鱼等)。
12.【答案】C
【解析】【解答】紫茎泽兰原产于原产于墨西哥,自19世纪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种后,因其繁殖力强,已成为全球性的入侵物种。紫茎泽兰对畜牧生产的危害,表现为侵占草地,造成牧草严重减产。紫茎泽兰入侵农田、林地、牧场后,与农作物、牧草和林木争夺肥、水、阳光和空间,并分泌克生性物质、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的生长,极大影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是不可以随意引入新的物种来解决。故答案为:C。
【分析】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来的生存地经过自然的或者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者生态灾难的过程。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而传入属于自然入侵,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入侵的。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常常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被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本地物种的丧生或灭绝,并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丧失。外来入侵物种不断繁殖、扩散,严重威胁森林、草原、农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危害。一些外来入侵物种能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健康。为减少外未入侵物种的威胁,解决方案如下:1、在物种抵达时及尚未广泛逸为野生前,尽快鉴定及评估其入侵性和对本地生态及原生物种的影响,并对恶性入侵种尽快消除,以免广泛蔓延; 2、采取人工防治、机械或物理防除、替代控制、化学防除、生物防治、综合治理等方法,加以消灭; 3、加强出入境检疫工作,制订外未入侵物种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海洋有害物种引进的管理,尤其是严格防范通过压舱水携带的海洋外未物种入侵的巨大威胁; 4、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生态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种数据库。但不可以随意引入新的物种来解决。
13.【答案】A
【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点评】此题较新颖,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害虫原有抗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
14.【答案】D
【解析】【解答】 A、大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不断地吸水,鲜重不断的增加,所以曲线甲是表示种子萌发的鲜重,曲线乙表示种子的干重,A正确;
B、曲线甲中a→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鲜重不断的增加,B正确;
C、曲线乙中c→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消耗了种子中大量的有机物,C正确;
D、大豆幼苗长出幼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萌发的种子一直在进行呼吸作用,d点之后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有机物开始积累,干重增加,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大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不断地吸水,鲜重不断的增加,呼吸作用消耗了种子中大量的有机物,干重不断地下降,当大豆幼苗长出幼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当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时,有机物开始积累,干重增加。
15.【答案】C
【解析】【解答】解:A.ab段无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在食物链“植物→鹿→狼”中,若是把鹿的天敌狼杀绝,鹿先增多,植物(鹿的食物)随着鹿的增多而减少,以鹿为食的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或以鹿为食动物的增多而减少。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我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即鹿群的变化: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B不符合题意;
C.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鼠妇喜欢在较暗的环境中生活,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先逐渐增多,后趋于稳定,因此曲线C反映“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中黑暗处鼠妇的数量变化,C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既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既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由D图可知b点以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消耗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逐渐被光合作用当做原料被利用了。当光照强度为b点时,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正好被光合作用利用掉,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达到了平衡。因此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没有停止,二者只是一种动态上的平衡,D不符合题意。
【分析】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含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2、D图中,光照强度为a点时二氧化碳的量为进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量;当光照强度为b点时,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达到了平衡,称为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为c点时,光合作用效率不再增强,称为光饱和点。
16.【答案】C
【解析】【解答】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A不符合题意;
B、神经冲动传导顺序: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B不符合题意;
C、前臂流暗红色血液是静脉,静脉出血应该在远心端部位。C符合题意;
D、痛觉形成的部位是 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反射弧的组成:⑤感受器④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②传出神经①效应器;反射传导的过程:⑤→④→③→②→① ; 痛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2、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而体静脉是将全身各处的血流回心脏的血管,压力小,血流较缓.因此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静脉出血,颜色暗红,血流缓慢;毛细血管出血,血液慢慢渗出。动脉出血,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或绷带止血。静脉出血,应在远心端用止血带或或绷带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在伤口处按压即可止血。
17.【答案】A
【解析】【解答】分析图中实验结果,伤寒菌与链霉素带连接完好,说明链霉素对伤寒菌没有杀菌作用;结核菌和霍乱菌都有消失现象,但结核菌消失的比霍乱菌消失的多,说明链霉素对结核菌的抗生素效应比对霍乱菌的抗生素效应好。
A、分析图中实验结果,伤寒菌与链霉素带连接完好,说明链霉素不能杀灭伤寒菌,不能用于治疗伤寒。A符合题意;
B、分析图中实验结果,结核菌和霍乱菌都有消失现象,但结核菌消失的比霍乱菌消失的多,说明链霉素对结核菌的抗生素效应比对霍乱菌的抗生素效应更有效。B不符合题意;
C、分析图中实验结果,伤寒菌与链霉素带连接完好,说明链霉素对伤寒菌没有杀菌作用;结核菌有消失现象,说明链霉素对结核菌有抗生素效应,因此链霉素对结核菌抗生效应比对伤寒菌更有效。C不符合题意;
D、分析图中实验结果,结核菌有消失现象,说明链霉素能阻止结核菌的生长和繁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探究实验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即通过设计变量,进行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要遵循变量唯一性原则。要探究什么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就把什么因素设计成变量,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进行探究实验,若采用的实验对象太少,实验结果会有偶然性。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选用足够数量和种类的实验对象,或进行重复实验,必要时还需要求出平均值。
18.【答案】C
【解析】【解答】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成对的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的位置相同。
【分析】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成对的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的位置相同。选项A中,A、a位置不同;选项B中,A与B,a与b不是一对基因;选项D中,成对基因的位置不同;因此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故答案选C。
19.【答案】D
【解析】【解答】A、甲图表示从菜豆种子萌发到发育成幼苗后,有机物的含量变化:种子刚刚开始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量会减少;当种子萌发抽出绿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的量就会逐渐增加。所以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有机物量的变化规律是先减少后增加。
B.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故乙图中bc段肺容量减小,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肺内气压升高,膈肌舒张,顶端上升,B错误。
C.丙图说明人体消化酶活性受温度影响,但人是恒温动物,体温恒定,所以人在寒冷时并不影响体内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C错误。
D.图丁中,A是生产者,数量最多,鼠以草籽等为食,所以鼠数量多,草的数量就会减少,但影响不会太大,否则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狐以鼠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相互依赖,彼此影响。故A表示草,B表示鼠,C表示狐。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子萌发时,吸收水分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胚生长发育,所以有机物的含量不断减少;幼苗出土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就不断增多。因此,从种子萌发到长成植物体这一过程中,有机物先减少后增多。
2、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胸骨带动肋骨上提,引起胸廓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引起胸廓上下径增大,导致胸廓容积变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胸骨带动肋骨下降,引起胸廓前后、左右径均缩小;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引起胸廓上下径增大,导致胸廓容积变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排出体外。
3、人体消化酶活性受温度影响,人的体温恒定的,在体温恒定条件下不影响体内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
4、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0.【答案】D
【解析】【解答】A、实验之前,对植株进行暗处理,目的是使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不符合题意;
B、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是为了脱去叶绿素,B不符合题意;
C、叶片的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而不是变蓝色,C不符合题意;
D、叶片的见光(未遮盖)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21.【答案】(1)光合作用
(2)分解者
(3)腐生细菌、真菌;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4)绿色植物;兔、鹿等动物
【解析】【解答】(1)、所有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最终均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2)、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它们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以及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被植物和动物重新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所以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有重要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指动物。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分解者;(3)腐生细菌、真菌;(4)绿色植物、 兔、鹿等动物 。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指动物,分解者指腐生真菌,细菌,以及少部分动物如蚯蚓等。
22.【答案】(1)变异
(2)乙;3条+X
(3)相对性状;基因
(4)二;残翅;Bb、Bb
【解析】【解答】(1)在红眼的果蝇群体中发现了一只异常的白眼雄性果蝇,究其根本原因是基因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是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所以叫变异。(2)已知果蝇体细胞中含有4对染色体,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由XY染色体决定,雌性果蝇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雄性果蝇性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不相同, 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所以图乙表示的是雄性果蝇体细胞,雄性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3对+XY(或6条+XY),则雄性果蝇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3条+X或3条+Y。雌性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3对+XX (或6条+XX),则雌性果蝇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3条+X。 (3)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在遗传学上被称为是一对相对性状,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4)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所以根据上表第二组果蝇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果蝇翅形的隐性性状为残翅。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形基因用b表示,则残翅的基因型是bb,因此亲代果蝇遗传给子代残翅果蝇的基因一定是b,亲代果蝇的基因组成是Bb,所以第二组杂交实验中亲代的基因组成是Bb、Bb,遗传图解如下: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亲代与子代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叫做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2)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叫常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3)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的或者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性状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23.【答案】(1)二;病原体;传染源;对小红进行治疗并隔离
(2)计划免疫;肺结核
(3)清喉咽颗粒
(4)三;流感病毒;抗体
【解析】【解答】解:(1)人体具有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功能是阻挡杀死病原体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功能是产生抗体抵抗抗原.图1所示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图1中的细菌属于病原体,能引起小红生病并在人群中传播,小红属于传染源,若要预防此病大面积传播,应对小红采取对小红进行治疗并隔离,即控制传染源.(2)计划免疫就是根据传染病的发病规律,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方便、有效的措施是计划免疫.如接种卡介苗可预防肺结核.(3)我国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的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清喉咽颗粒的包装盒上有OTC标记而阿莫西林胶囊包装盒上没见有OTC标记,故患者可以自行购买的是清喉咽颗粒.(4)“图3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流感病毒的抗体.
故答案为:(1)二;病原体;传染源;对小红进行治疗并隔离;(2)计划免疫;肺结核;(3)清喉咽颗粒;(4)三;流感病毒;抗体
【分析】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4.【答案】(1)⑤;叶脉
(2)①;②;易;不易
(3)③;④;③
(4)叶绿体;光
(5)物质;能量
【解析】【解答】(1)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中的①~⑤中,表示表示叶脉的是⑤.
(2)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是由表皮细胞构成,其细胞外壁有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易透光但不易透水.
(3)叶片其所以呈绿色,是因为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它是被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中③是栅栏组织,④是海绵组织,构成叶肉,内含叶绿体,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含叶绿体多.
(4)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