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磁生电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节 磁生电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0-20 23:1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5节 磁生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的能量转化.
·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
2.过程和方法
·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发现磁生电的条件.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连接电路,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磁生电的条件.
【教法教具】
教具:U形磁铁、导体、开关、电流表、演示电流表、手摇发电机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演示:奥斯特实验
让学生复习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磁场能否产生电流?
新课
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
1.磁场能够产生电流吗?
提问:(1)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2)要使磁能生电需哪些器材?(3)怎样连接器材?
2.由教材P138的20.5-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电流的实验.
3.实验表格见附图
4.实验结果分析: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5.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
二、发电机
1.用课件介绍发电机的构造
师:①磁极是什么形状?②线圈是通过哪些装置和灯泡连接起来?③摇把是通过什么带动线圈转起来的?
2.实验演示:把手摇发电机与电流表连接起来观察电表指针情况.
师:当线圈在磁场中转动时,灯泡和电流表的情况有什么变化?
师:指针摆动的次数和线圈转动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3.分析实验现象,介绍交变电流与其能量转化的关系.
4.介绍频率和周期.
T=1/f f=
说明
温故知新,以旧知识逆向思考引出新知识,培 ( http: / / www.21cnjy.com )养逆向思维学生在引导下自主设计完善实验方案,发挥思考和动手能力.通过分析修改方案,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磁感应.对实验归纳总结,从现象中提炼规律.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索出规律的过程.
附图
次数 实验条件 指针摆动情况 实验电路图
1 开关断开,电路断路,无论导线做何运动 不摆动
2 开关闭合,电路通路,导线保持静止 不摆动
3 开关闭合,电路通路,部分导线只做上下运动 不摆动
4 开关闭合,电路通路,部分导线只做左右运动 摆动
5 开关闭合,电路通路,部分导线做左右斜向运动 摆动
【板书设计】
第5节 磁生电
一、电磁感应
1.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2.概念:由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
3.产生条件: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二、发电机
1.原理: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2.构造:定子和转子
3.电流
交流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周期性变化
直流电:电流的方向不变
4.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师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科学探究要注重学生的猜想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敢于“放”,善于“引”.这堂课在学生探究方法上和时间可能不够的问题上会比较突出,探究实验能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科学引导密切相关.如果“放而不引”,流于形式,不仅教学时间不够,学生也可能“玩无所获”,如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 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次数较多,操作中易出现如电路故障、方法不合理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适当“引”而不是“包”,对失败的学生多鼓励,培养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的优良品质.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提问、猜想、假设、实验、结论、再实验、新的结论”的模式不断探究.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探究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因势利导,让学生由“老师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利用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少数学生可能存在学习障碍,实验不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要对他们予以足够的注意和指导,并在课外进行适当的辅导,如果教师能够始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科学的魅力吸引学生,不仅能较好地防止后进生的厌学、怕学心理出现,而且能让学生不断地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