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 课 社戏练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 课 社戏练习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3 22:0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 课 社戏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piān pì(  )的,临河的小村庄……
(2)母亲便kuān wèi(  )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3)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jué chá(  )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dài màn(  ),是待客的lǐ shù(  )里从来所没有的。
(4)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jié lì(  )的zhǔ fù(  )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怯 委屈
C.叛徒 诚恳 鉴别 婉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 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却……由于……因为……如果……而
B.但……却……因为……然而……即使……而
C.但……却……由于……然而……即使……可
D.可……但……因为……由于……因此……而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曾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B.鲁迅的小说集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短篇小说《社戏》选自《朝花夕拾》。
C.社,在浙江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小旦”“小生”“小丑”“老旦”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滑稽人物、老年女子。
6.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
7.根据下面内容,仿照加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各接写一句话。
例句:入团那天,春光融融,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校园里绽放着鲜花,团旗映着我们的面颊。那一刻,我的心里,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白云________________;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团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把我国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此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字)
(2)【谈谈看法】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3)【认识脸谱】在这次班会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阅读理解
(一)阅读《社戏》选段,完成各小题。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9、如果将所选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什么?
10、仔细品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一段中对小伙伴撑船的动作的描写,又什么作用?
②第二段将江南水乡的春夜之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
11、“渐望见依稀的赵庄”,其实并不是赵庄,而是什么?写“我”这种错觉,有什么作用?
1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山为什么说“踊跃”?)
13、你家乡的初夏之夜也一定很美吧?请你应用选段写景的技巧也写一段。(100字左右)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以老街为脊椎,两侧深深浅浅的巷子是肋骨,四家大工厂是四肢:国二厂、造船厂、服装厂、粮机厂。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两根长长的象牙,一根指向小学,一根指向中学。
②“化石”之外,是无穷无尽的稻田。我总是记不得那些村庄的名字,孔巷、邵村、薛家、车塘、香花桥、和尚浜……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稻浪中有几间房子聚拢在一起,好像小小的岛。
③邻居小哥哥带我去探险,两个人在稻田里迷了路。一不小心,我的一只鞋陷进泥里。小哥哥无奈,只好背着我走。
④太阳西沉,四野苍茫,我肚子饿了,但并不害怕。风里有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远处,几缕炊烟升起,田埂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是着急的爸妈一路寻来。那年我六岁。
⑤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A)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记忆没了参照物,像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
⑥只有那条小河还在。
⑦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我出生那天,奶奶从桥上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寓意球有多大,男孩儿的胆子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
⑧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1302)始建,明天顺四年(1460)重修,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塑的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老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传说:小镇曾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降雨,却因触犯天规被斩为七段。从前小镇的舞龙叫“断龙”,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的龙王七太子。夏驾河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吴淞江蜿蜒东去,流入上海后,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苏州河。
⑨奶奶扔下的皮球,几时能到外白渡桥?
⑩在我读初中时,桥拆了。(B)拆桥是为了走船——桥洞太低,大船开不过去,走船是为了运水泥和黄沙,运水泥和黄沙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致富。那时人们憋足了劲要致富,谁阻碍了致富,谁就是罪人。
拆桥花了整整一个月。潜水员分批沉入水底,拔掉打入淤泥的木桩,然后安放炸药。由此向东两百米处,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
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捣蛋劲也没了。原本胡天野地的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的少年,像昆曲里不中用的书生。大人很欣慰,夸我懂事了。只有奶奶忧心忡忡,她说:“这孩子的胆子丢了。”
我站在河边,河水黏稠,漂浮着垃圾和水草。水里也没有船。路修好了,也就不需要船了。
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
我向河岸望去,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田野,如今长出了连绵的高楼。如果对比二十年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对岸升起了一个钢筋水泥的星球。那里是小镇的拆迁房集中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陆续搬到这里。前年大涨一波后,此地房价破万。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种地能赚几个钱?
不仅是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农家子弟或是读书,或是打工,以各种因由离开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是当个城里人。
对土地来说,一代人死去,像收割一茬庄稼一样自然。人类自命自己的实践活动不凡,在土地面前不值一提。土地只记得两件事:几万年前,这里长出野草;几千年前,这里长出庄稼。这是江南最好的水田,生长《红楼梦》里的“绿畦香稻粳米”。今天,这里生长产值和效益。
我常常想起那座桥。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就消失了。像做梦一样,如果你在梦里是个小学生,就不会记得小学以后的事情。所谓人生若梦,大概是说,一切都已经发生过,只是我们想不起结局。
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奶奶去了夏驾河边。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奶奶对着庙的位置,祈求找回她孙子的胆子。
(选自《文汇报》2018年2月26日,有删改/作者 路明)
14、给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15、文中开头写到小镇的“猛犸象的化石”布局,用意是什么?
16、词语反复是选文语言的一大特色,请从(A)(B)处画线句子中任选其一,结合加点词语的含义,赏析其表达效果。
17、文章第 ~ 段,四次写到小镇的“消失”——桥的消失、农田的消失、农民的消失和时间的消失,末尾又写到奶奶找“孙子的胆子”,请依据选文内涵并结合链接材料,谈谈这“消失的”和“找回的”到底是什么。
链接材料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回。
(选自汪曾祺《胡同文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阿庆
丰子恺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惟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两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受,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受,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上——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怪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感悟佛法而出家为僧者,亦犹是也。 选自《缘缘堂随笔集》
18.根据上下文,解释第2段“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一句中“佣钱”的意思。
19.第3段描写了许多人旁听留声机卖唱的场景,阿庆与一般旁听者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20.“浔阳江头的琵琶”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的美妙乐曲,作者为什么说“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
21.第4段写“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的故事,用意何在
22.第4段写西洋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的“一段插话”有何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年曲
许锋
①腊月到正月,离年越近,风越紧,雪越飘。千里戈壁,白茫茫一片,玻璃上,露结琼花,灵巧工致。
②鼓声隐隐传来,密集而深沉。是练习的鼓声,为迎接年,欢庆年。这样的声音,城里有,乡里有,村里也有。鼓手青壮年居多,也有上了岁数的人,年龄不是坎儿,只要举得起鼓,甩得动鼓、击得了鼓。新鼓手亦步亦趋,向老鼓手学习,一时间,陇原大地,由东而西,鼓声连缀。沉寂的古道生动起来,黄河的水激荡起来,心里的歌儿欢唱起来,和着几十面、几百面鼓的声,演绎黄土地的厚重与粗犷。
③击的是赫赫有名的太平鼓。在人们翘首以盼中,百名鼓手高举红漆彩鼓,列阵待发。号令既出,鼓手宽肩挂鼓,左手紧中鼓环,右手麻条击鼓,忽跃忽骑,忽闪忽展,忽挪腾跌宕,忽鹞子翻身,声如滚滚春雷、奔腾万马。
④陇原的年,被红红的剪纸映衬着。村子里的妇女们,从抽屉里取出趁手的剪刀,上油,擦亮。偏头看窗,听雪,构思要剪的图案。
⑤卯兔迎春。“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哼着儿歌,心里谋划布局。一手捏红纸,一手上下穿梭。脑袋鼓一点,眼睛瞪一点,身子弓一点,尾巴湾一点。不一会儿,好了。两手轻轻一提,红纸屑像雪花一样散落。贴上玻璃窗,掩住霜花,小兔子活了,红红的身,笑笑的脸,好奇地看着窗外白茫茫的山梁,白茫茫的天空。
⑥剪纸,代代传承。平素喜上必用,春节时,更是家家户户要贴剪纸窗花。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故事传说,或剪,或刻,或凿,或三者并用。一张薄薄红纸,一双纤细巧手,阳剪、阴剪、阴阳剪、对称剪,图案或古拙质朴,或粗犷奔放,或简单明快,或线条洗练,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摸索实践中,民间艺人还推陈出新,创造新技法,用于窗花、门花、顶棚花……黄土高原千姿百态的民俗民风得以展示,新时代生活的情趣与诗意得以传递。
⑦每当年来的时候,乡下红彤彤一片,人们要“跨火堆”——来到户外开阔地带,拢起一堆又一堆麦秸秆,点燃,一时火光明亮。男人一个箭步,女人一道弧线,跨过去,喝彩声起。小孩子也勇敢地一跃,发出快乐的呼喊。要“送火把”——各家扎一个草把,放在大门口,从屋里引火,点着草把,送出门,送得越远越好。要“烧石头”——碗口大小的石头洗净,放在灶火内烧得红亮。取出置于盆中,浇上半碗黑醋,立时醋酸称漫。再端着盆,沿各房间四角转个圈儿。出门,往门槛上淋点醋,关门,“圈醋”……陇原东西蜿蜒,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人们走向年,走进年,都想年年如意,如意年年。
⑧年饭,传统美食纷纷归来。主妇烧了馍馍,捞了油果,蒸了枣卷。“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窝窝子顶上天”。饺子是韭黄肉馅儿,兰州榆中、七里河、西固的韭黄,根根健劲,娇艳金黄,远近驰名。面是臊子面,肉、黄花、木耳、蛋花、豆腐、蒜苗、土豆、胡萝卜,百味杂陈,汤香面长。还有拉条子、窝窝子、天水扣碗子、陇南九碗三行子、武威爆炒羊羔……陇上行,丝路无处不飘香。
⑨过年,又过年。陇原的年,连天灯火,古道月照,满地琼瑶。黄河两岸,风搅长空,素雪飞花,爆竹声、璀璨的烟花,于人们的盈盈笑语中此起彼伏。隐隐,绵亘的驼铃声又传来,依稀望见,春风已度玉门关……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25日有改动)
2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本文写了陇原哪些过年的习俗?请简要概括。
24.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引用了儿歌和民谣,以下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歌和民谣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语言活泼,节奏鲜明,让人感到愉悦和欢快。
B.儿歌和民谣能增强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同时也由于语言低幼化,降低了文学品位。
C.妇女们哼着“小兔子”儿歌,剪着“小兔子”窗花迎接新兔年,幸福的状态溢于言表。
D.表现传统美食的民谣写出了陇原民众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也体现了过年的幸福快乐。
25.第③段画线句是对击鼓场面的描写,下面一段文字也同样描写了击鼓的场面,你更喜欢哪一处描写?请说说理由。
【链接】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使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刘成章《安塞腰鼓》)
26.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贴上玻璃窗,掩住霜花,小兔子活了,红红的身,笑笑的脸,好奇地看着窗外白茫茫的山梁,白茫茫的天空。
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说“春风不度玉门关”,而文章的结尾却说“隐隐,绵亘的驼铃声又传来,依稀望见,春风已度玉门关……”。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写作
课文中“我”和小伙伴们去看社戏出发后,通过“跳、拔、点、磕、架”等动词表现了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请你也对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进行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形象或者心情吧。
答案
(1)偏僻 (2)宽慰 (3)觉察 怠慢 礼数 (4)竭力 嘱咐
A 3.B 4.D 5.B 6.B
例如:白云如同点点风帆;团旗犹如我们庄严的誓言。
8、(1)示例:同学们,中国传统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有助于把中国传统戏曲发扬光大。
(2)示例:中国传统戏曲应该与时俱进,考虑如何跟上当今时代的步伐。
(3)丑角 老生
9.月夜航船(或夏夜行船)
10.①既说明了驾船技术的高超,又体现了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朦胧的月色、淡黑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和歌吹、渔火等。
11.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12.⑴“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⑵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13.本题无统一答案,只要能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出家乡初夏时优美的夜景即可。
14、示例:关于桥的事(或:小镇往事、消失)
15、“猛犸象的化石”布局突出了小镇的原始古老、设计精巧的特点和神奇色彩;与周围田野、村庄、桥等相互映衬,融为一体,渲染了儿时家乡的自然和谐;与下文“连绵的高楼”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镇的古朴自然、淡泊平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恋之情。
16、示例:(A)处连用四个“哪里”,强调了作者对路线辨认的密度和心情的急切,强化了儿时记忆的有趣与美好,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恋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17、示例:“消失的”与“找回的”是原始、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儿时有趣美好的记忆,是朴实的民风、古老的习俗和传统的文化。
18.买卖中付给出力的中介人的报酬(意思对即可)。 
19.他的旁听,不仅是享受,竟是学习。 
20.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容易打动听琴的人。(意思对即可) 
21.反衬阿庆的心灵手巧,身心全在胡琴上。(意思对即可) 
22.衬托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意思对即可) 
23.击太平鼓;剪纸(贴窗花);乡下“红彤彤一片”跨年;做年饭。(写出三点且大意正确即可)
24.B
25.示例一:我更喜欢《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作者用一组比喻句组成了排比,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激情等,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力量。示例二:我更喜欢本文的场面描写。作者用活泼有力的短句,“忽…忽…”写出了击鼓的动作之疾速,活泼灵动,简洁明快,也表现了陇原人迎接年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26.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剪的“小兔子”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过年时,妇女剪的兔子欢快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剪纸技艺的赞叹之情。或运用叠词,表现小兔子的活泼可爱,也表达了过年的喜庆氛围。
27.①过了年,春风来了,春天就要到了;②和久远的过去相比,陇原的人们已过上了温暖幸福的生活;③党的惠民政策如同春风一样惠及陇原的民众;④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答出两点且大意正确即可)
28、示例:他弯着腰,手下不停地拍着篮球,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板下,一个虎跳,手臂往前方轻轻一送,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精准地落入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