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3 22:0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延安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糜子(méi)  贮藏(zhù)  白羊肚手巾(dù)
B.脑畔(pàn) 慰藉(jiè) 柳林铺(pū)
C.哺育(fǔ) 外溢(yì) 一气呵成(hē)
D.惬意(qiè) 差使(chāi) 米酒油馍(mó)
2.下列各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B.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帖在心窝上。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D.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3.下列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一条条街道__________,/一座座楼房__________;/一盏盏电灯__________,/一排排绿树__________……
A.亮又明 披彩虹 宽又平 迎春风
B.宽又平 迎春风 亮又明 披彩虹
C.宽又平 披彩虹 亮又明 迎春风
D.披彩虹 亮又明 宽又平 迎春风
4.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B.一头/扑在亲人/怀。
C.树梢/树枝/树根根。
D.亲山/亲水/有亲人。
5.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回延安》是一首诗人贺敬之创作的词语极富地方色彩,展现浓郁陕北风情的民歌。(把“一首”放到“创作的”后)
B.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曾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把“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与“‘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互换位置)
C.传媒集团携手各大投资公司精心筹备、策划、拍摄了这部赞颂伟大时代、致敬人民楷模的影片。(把“筹备、策划”改为“策划、筹备”)
D.虽说延安的十月已显寒意,但来自各地的游客热情不减,很多红色景区仍然人流如织。(把“延安的十月”改为“十月的延安”)
6.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
A.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B.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C.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D.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以诗人回延安的 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 情,可以从一个“扑”字看出来。
C.诗人描绘团聚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排比,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的修辞手 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9.《回延安》一诗,以“回延安”为线索安排结构,请按原诗顺序调整下列各句的顺序。
A.忆延安 B.欢聚延安 C.颂延安的贡献
D.回延安 E.赞延安的新貌
按原诗顺序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学完《回延安》,你对延安充满了向往,趁着假期,你随旅游团到了延安,体验当地文化特色。
(1)每年春节期间,延安都会举行规模庞大的“我在延安过大年”秧歌节等多项旅游节庆活动。除了秧歌节,你还知道哪些延安的春节民俗?请再举两个例子。
(2)延安是夏季避暑度假的好地方,而延安传统的窑洞冬暖夏凉,是绝妙的住处。与你同行的表弟难掩兴奋之情,想在窑洞上刻字留念,你该如何劝阻?
(3)在延安旅游的过程中,你遇到的很多当地人都只会讲陕北方言。几位同学就现代社会该不该讲方言发生了分歧,你觉得方言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请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
同学甲:“我觉得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有效保护,将使她永远年轻。”
同学乙:“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花费时间、财力去‘抢救方言’,没有必要。”
同学丙:“对,都什么年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延安
贺敬之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儿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的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来。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1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12.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诗中多次把延安比作母亲,有什么作用?
13.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14. “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连用三个“亲”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15. 你怎样理解“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这一比喻的作用?
16.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什么场景?
17.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18.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
(2)昆仑山惊邙山呆。( )
(3)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 )
(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
19.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个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呢?
20.“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形成对比的句子。
21.概括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冈,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帽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来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和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电视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有删改)
22、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请简要概括。
23、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24、读第⑤段画线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说“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25、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6、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27、《回延安》中诗人贺敬之用比兴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延安真挚的深情。请你运用比兴的手法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一句富有内涵的佳句。
鱼备有两鳍,有了江河海洋,才能使其游得欢畅;鸟生有双翅,有了辽阔天空,才能任其自由翱翔。精彩的生活,其实就是你准备好了的“纸鸢”,只等东风起,放飞到山梁。
答案
1、D 2.D 3.C 4.B 5.B 6.D 7.B 8.D 9.DABEC
10、(1)示例:贴对联、挂红灯、穿新衣、蒸黄馍、压糕面。
(2)示例:表弟,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来体验的同时也有义务去保护它。你如果喜欢,可以在窑洞前留一张照片,保留它最初的样子,这样不是最好吗?
(3)示例:应该摒弃方言。因为方言的使用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而且方言常常会给人际沟通交流带来不便。
11. 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12. 把延安比做母亲,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由衷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13. 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有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14 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
15 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诗人对延安人民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16. 话题广泛,谈到全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形势,显示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欢欣激动的感情。
17. 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18.(1)排比(2)拟人(3)对偶(4)引用
19.第一部分(1~4节),写黄河的旧貌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第二部分(5~9节),写黄河的新颜,即新时代治理黄河后产生的巨变,然后展望黄河未来的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20.这两句既是指梳妆台上的“明镜”被乌云所遮,梳妆台上的金钗为黄水所吞没;又是指黑暗统治暗无天日,黄水滔滔,泛滥大地,给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第8小节中“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
21.本诗以“黄河女儿”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点,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宏图,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
22、四次。从小听老翁唱山歌;参加山场劳动时,听男女对唱山歌;听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如今听电视上、音响中的民歌。
23、让作者至今怀想的不是老人唱的山歌本身,而是老人唱山歌时那种朴实无华的氛围以及“我”童年的岁月。
24、闽北的山深、高,受外界的影响少,因此人也单纯一些,山歌也朴实;而乐清与闽北相比,受外界的影响多一些,所以人也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华丽了些,这是有道理的。
2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电视上、音响中的民歌比作扎红绸的大白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如今的“民歌”早已失去了质朴。
26、表达了作者对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怀念与赞美。
27、示例:马备有四蹄,有了沙场草原,才能使其自由驰骋;虎生有尖牙,有了茂密森林,才能任其称王称霸。美好的生活,其实就是你准备好了的“许愿灯”,只等火一点,放飞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