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浑源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13 22:28:37

文档简介

浑源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下列关于果酒、果醋、泡菜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酒、果醋和泡菜的制作都是利用自然的纯种微生物发酵生产的
B. 分两阶段发酵果醋时,第一阶段的发酵温度比第二阶段要高一些
C. 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含大量酵母菌
D. 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泡菜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其中含有害的微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果醋发酵温度为18 30℃,果醋发酵温度为30 35℃。
【详解】A、果酒、果醋和泡菜,需要人为加入菌种进行发酵,A错误;
B、第一阶段是果酒发酵,其适宜温度是18~30℃,第二阶段是果醋发酵,其适宜温度是30~35℃,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温度低于第二阶段,B错误;
C、醋酸菌可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所以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C错误;
D、参与泡菜制作的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泡菜可能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但促进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含有有害微生物,D正确。
故选D。
2. 如图分别表示泡菜制作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据图1可知,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
B. 图2中发酵初期乳酸产生量较少,可能与氧含量较高有关
C. 据图3可知,发酵中期是取食泡菜的最佳时间
D. 泡菜发酵过程中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目的是了解乳酸菌的生长状况
【答案】B
【解析】
【分析】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变化:
①发酵初期:以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活动为主,同时还有一部分硝酸盐还原菌活动。该时期利用了氧气,产生了厌氧环境,乳酸菌才开始活动。此时乳酸菌和乳酸的量都比较少,而由于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动,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
②发酵中期:由于乳酸菌产生了大量乳酸,其他细菌活动受到抑制,只有乳酸菌活动增强。此时期乳酸菌数量达到最高峰,乳酸的量继续积累。由于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而亚硝酸盐含量下降。所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③发酵后期:由于乳酸的积累,酸度继续增长,乳酸菌活动也受到抑制。乳酸菌数量下降,而硝酸盐还原菌完全被抑制。
【详解】A、据图1可知泡菜制作中乳酸菌数量先上升后下降,不是“S”型增长,A错误;
B、图2中发酵初期乳酸产生量较少,与氧气含量有关,初期氧气浓度较高,抑制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B正确;
C、据图3可知,发酵后期亚硝酸盐含量较少,是食用泡菜的最佳时间,C错误;
D、泡菜发酵过程中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目的是了把握取食泡菜的最佳时机,D错误。
故选B。
【点睛】
3. 制作泡菜所需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而在发酵初期,水槽内经常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及成分分别是( )
A. 乳酸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气体为CO2
B. 因腌制过程中的盐进入蔬菜使蔬菜体积缩小,气体被排出;气体为空气
C. 发酵初期活动强烈的是酵母菌,其消耗O2,产生CO2;气体为CO2
D. 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热量,使坛内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排出,气体为空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不产生气体。
【详解】A、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错误;
B、腌制过程蔬菜体积变小的原因是细胞失水,而不是气体被排出,B错误;
C、在发酵初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其利用氧产生 CO2,C正确;
D、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只产生了少量的热量,不会使空气受热膨胀排出,D错误。
故选C。
4. 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中提到制作泡菜时应用酒擦拭泡菜坛,并向泡菜坛中加入一些“陈泡菜水”后密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消毒
B. 加入“陈泡菜水”的目的是提供菌种
C. 密封发酵一段时间后泡菜变酸可能是由于坛中混入的醋酸菌发酵产生了醋酸
D. 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蔬菜中有机物的干重减少而种类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详解】A、制作泡菜时,所用的泡菜坛要用白酒擦拭消毒,防止杂菌污染,A正确;
B、陈泡菜水中含有乳酸菌,因此制作泡菜时,可以加入陈泡菜水起到增加乳酸菌数量的作用,缩短制作时间,B正确;
C、密封发酵一段时间后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泡菜变酸,而不可能是由于坛中混入的醋酸菌发酵产生了醋酸的缘故,因为醋酸菌为好氧菌,C错误;
D、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蔬菜中有机物被乳酸菌等微生物分解,导致蔬菜的干重减少而种类增加,D正确。
故选C。
【点睛】
5. 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测得一段时间内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如曲线乙所示,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乙中曲线①、②可分别表示装置甲中O2浓度、酒精浓度的变化
B. 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
C. 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均为30℃
D. 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不全是原核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其中充气口a是在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b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图乙表示图甲发酵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①物质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下降,②物质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上升。
【详解】A、酵母菌开始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因此曲线①表示装置甲中O2浓度的变化,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不断产生酒精,因此曲线②表示装置甲中酒精浓度的变化,A正确;
B、果醋发酵时需要氧气,因此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B正确;
C、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分别是18~25℃,30~35℃,15~18℃,C错误;
D、果酒、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毛霉,都是真核生物,果醋制作所用的菌种是醋酸菌,是原核生物,D正确。
故选C。
6.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和消毒。下列关于灭菌和消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灭菌和消毒均可以杀死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B. 无菌操作时,对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灭菌
C. 灼烧灭菌的对象是金属器具,不可以是玻璃器具
D. 消毒和灭菌的原理是基本相同的,程度有所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灭菌是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使用对象主要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和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合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与包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使用对象主要有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详解】A、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只能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不能杀死芽孢和孢子,A错误;
B、对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消毒,B错误;
C、灼烧灭菌的对象可以是金属器具和玻璃器具,C错误;
D、消毒和灭菌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使微生物的核酸或蛋白质变性,灭菌更彻底,D正确。
故选D。
7. 在培养基配制和微生物接种的过程中,确保无杂菌污染被称为无菌操作。图中,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的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在培养基配制和微生物接种的过程中,无菌操作包括实验仪器、培养基、接种环境和操作人员等都要采取一定消毒和灭菌的操作,以尽可能保证无杂菌污染。图解中只有④接种前培养皿在火焰上灼烧的操作不正确,因为作为实验仪器和设备的灭菌需要高压蒸汽灭菌才可能更彻底,其余操作都是正确的无菌操作要求的,所以选B。
8. 最常用的接种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下列关于二者的比较正确的( )
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① 需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不需无菌操作
② 培养基中不加琼脂 培养基中加有琼脂
③ 不可计算菌液中的活菌数 可计算菌液中的活菌数
④ 需要接种环 需要涂布器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微生物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常用的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可以形成单菌落,所以常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
【详解】①两种方法都需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①错误;
②两种方法都需要配制固体培养基,均需要添加琼脂,②错误;
③平板划线法不能对菌落进行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能进行活菌计数,③正确;
④平板划线法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④正确。
综上正确的选项是③④,故选A。
【点睛】
9. 某同学对 101、102、103倍稀释液计数的平均菌落数分别是 2760、295 和 16,则菌落总数为(所用稀释液体积为 0.1 mL)( )
A. 2.76×104个/mL B. 2.95×105 个/mL
C. 4.6×104个/mL D. 3.775×104个/mL
【答案】B
【解析】
【分析】1、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2、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详解】某同学在101、102、103倍稀释的平均菌落数为2760、295和46,应选择在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故数值为295,稀释倍数为102,则每毫升菌落总数为295×102÷0.1=2.95×105个/mL。
故选B。
10. 苹果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水果,为对其进行深加工,某厂进行了苹果酒和苹果醋的研制,其基本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罐中的微生物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乙罐中微生物的最适温度
B. 甲罐顶上管道弯曲及加水的目的是防止空气、杂菌进入,以及排气减压等
C. 乙罐中刨木花既有利于发酵菌的附着,又能为其提供一定的碳源
D. 甲、乙罐的发酵开始时间不同,甲罐的发酵时间晚于乙罐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某厂进行果酒和果醋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甲罐进行的是酒精发酵,参与该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乙罐进行的是果醋发酵,参与该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醋酸菌。
【详解】A、甲罐是果酒发酵,果酒发酵的适宜温度是18~30 ℃;乙罐是果醋发酵,果醋发酵的适宜温度是30~35 ℃,故乙罐微生物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甲罐,A错误;
B、甲罐是果酒发酵,需要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因此甲罐顶上弯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空气、杂菌进入;果酒发酵过程中除了产生酒精,还产生二氧化碳,故还需要排气减压,B正确;
C、乙罐中刨木花有利于发酵菌的附着,但不能为其提供一定的碳源,提供一定碳源的是酒精,C错误;
D、该装置中,果醋发酵是在果酒发酵的基础上进行的,故甲、乙罐的发酵开始时间不同,甲罐的发酵时间早于乙罐,D错误。
故选B。
11. 中医治疗疾病多用复方,三白草和鱼腥草是同科不同属的两种常见药用植物,二者因疗效相近且具有叠加效应常被作为“药对”。研究者欲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复方的配伍(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提前到个体生长或生产中,并实现有效成分的工厂化生产,具体操作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中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以获得原生质体
B. 过程②可采用高Ca2+—高pH融合法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 过程③在无菌条件下并需要避光处理
D. 过程④工厂化生产能提高单个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三白草和鱼腥草体细胞杂交过程,其中①为去除细胞壁,②为原生质体融合,③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④提取代谢产物。
【详解】A、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过程①三白草和鱼腥草体细胞杂交过程中要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水解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A正确;
B、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化学法包括聚乙二醇(PEG)融合法、高Ca2+—高pH融合法等,因此过程②可采用高Ca2+—高pH融合法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B正确;
C、过程③表示脱分化,需要避光处理,C正确;
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愈伤组织或细胞,从中直接提取次生代谢产物,实现工厂化生产,但工厂化生产不能提高单个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D错误。
故选D。
12. 下面的简式表示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
①②③——→④
A. 若①是番茄茎尖细胞,则④不能获得抗病毒植株
B. 若①是具有杂种优势的农作物细胞,则用③进行微型繁殖会发生性状分离
C. 若要提高细胞产物紫杉醇的产量,可取红豆杉细胞对获得的②进行扩大培养
D. 若①是花粉,获得的④经染色体加倍后可得到稳定遗传的品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①表示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外植体),②表示愈伤组织,③表示根芽或胚状体,④表示试管苗。
【详解】A、若①是番茄茎尖细胞,因含病毒较少或不含病毒,因此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得到无病毒植株④,但不能得抗病毒植株,A正确;
B、③表示根芽或胚状体,用③进行直接繁育是无性生殖,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
C、若要提高细胞产物紫杉醇的产量,可取红豆杉细胞对获得②愈伤组织的进行扩大培养,C正确;
D、若①是花粉,获得的④是单倍体植株,经过经染色体加倍后可得到纯合子(稳定遗传的品种),这个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D正确。
故选B。
【点睛】
13. 紫草素具有抗菌、消炎效果。在工业化生产中,取紫草植株部分组织诱导形成紫草愈伤组织,再转入紫草素形成培养基,然后再将细胞破碎后提取出紫草素。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工业化生产过程包括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B. 在紫草素生产过程中,不必将愈伤组织培养出根、芽等器官
C. 紫草的愈伤组织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不会涨破
D. 紫草素在细胞内合成后被分泌到细胞外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依题意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的一个方面,即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理清相关的基础知识,据此分析各选项。
【详解】由题意“取紫草植株部分组织诱导形成紫草愈伤组织,再转入紫草素形成培养基,然后再将细胞破碎后提取出紫草素”可知,工业化生产过程包括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在紫草素生产过程中,不必将愈伤组织培养出根、芽等器官,紫草素在细胞内合成后不能分泌到细胞外,A、B正确,D错误;紫草的愈伤组织细胞有细胞壁,在低渗溶液中不会涨破,C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切入点是从题意中提取关键信息:取紫草植株部分组织诱导形成紫草愈伤组织,再转入紫草素形成培养基,然后再将细胞破碎后提取出紫草素,据此围绕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进行知识迁移。
14. 图为细胞融合示意图(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若A、B分别是基因型为Hhrr、hhRr两个烟草品种的花粉,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由于一对隐性纯合基因(rr或hh)的作用,在光照强度大于800lx时,都不能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是用灭活病毒处理,原理是细胞膜流动性
②实验开始时必须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除去不利于原生质体融合的结构
③在大于800lx光照下培养,可淘汰5种融合细胞,筛选出基因型为HhRr的杂种细胞
④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将融合细胞培养成杂种烟草植株,原理是细胞具有全能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时,先要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再用化学方法(聚乙二醇)或物理方法(电激、离心和振动)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若只考虑两个原生质体的融合,诱导融合产生细胞团(只考虑两个原生质体的融合)有6种基因型,即HHrr、hhrr、hhRR、HhRr、Hhrr、hhRr,其中HHrr、hhrr、hhRR、Hhrr、hhRr的个体不能分化,只有同时具备了H和R基因才能够分化。
【详解】①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没有灭活的病毒,灭活病毒只能诱导动物细胞的融合,①错误;
②实验开始时必须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除去不利于原生质体融合的结构﹣细胞壁,②正确;
③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看出,A的花粉即配子的基因型为Hr、hr,B的花粉基因型为hR、hr,诱导融合产生细胞团(只考虑两个原生质体的融合)共有6种基因型,即HHrr、hhrr、hhRR、HhRr、Hhrr、hhRr,在大于800lx光照下培养,其中HHrr、hhrr、hhRR、Hhrr、hhRr的个体不能分化,只有同时具备了H和R基因才能够分化,可淘汰5种融合细胞,筛选出基因型为HhRr的杂种细胞,③正确;
④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将融合细胞培养成杂种烟草植株,原理是细胞具有全能性,④正确。
故选D。
15. 下图是某克隆羊培育过程模式图,试分析获得该克隆羊的生殖方式、该克隆羊的基因型( )
A. 无性生殖、Aa B. 无性生殖、aa
C. 有性生殖、aa D. 有性生殖、AA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羊提供卵细胞的细胞质,B羊体细胞的细胞核,形成重组细胞,移植到C羊的子宫内,形成的多利性状与B羊相似。
【详解】克隆羊是利用了细胞核移植技术,其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该克隆羊继承了B羊的全部的细胞核基因和A羊的细胞质基因,因此其基因型为aa。B正确。
故选B。
16. 下列关于无菌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植物材料体积小、抗性差,对无菌操作的要求非常严格
②对培养基及器械用高压蒸汽灭菌
③对植物材料进行表面消毒时,一方面要考虑药剂的消毒效果,另一方面要考虑植物材料的耐受能力
④所有的接种操作都必须在酒精灯旁进行
⑤对培养的植物材料可用高压蒸汽灭菌
⑥如果不小心引起污染,将可能造成培养工作前功尽弃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无菌操作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关键,如果灭菌不好就会导致整个技术的失败;对于整个操作过程中的凡是和植物组织接触的材料、用具和试剂都要进行灭菌消毒;但不同的用具、材料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灭菌,如培养基的灭菌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而植物组织用消毒液进行杀菌而不能用高压蒸汽灭菌。
【详解】①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植物材料体积小,抗性差,灭菌不彻底就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①正确;
②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对培养基及其他器械要用高压蒸汽灭菌,②正确;
③对植物材料进行表面消毒时,一方面要考虑药剂的消毒效果,另一方面要考虑植物材料的耐受能力,培养中不同药剂、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区别对待,③正确;
④所有的接种操作必须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④正确;
⑤对植物材料不能用高压蒸汽灭菌,应该用消毒液对其表面消毒,⑤错误;
⑥如果不小心引起污染,将可能造成培养工作前功尽弃,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⑥正确。
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7. 科学家用灭活的病毒诱导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下列有关该过程中灭活病毒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比较小,可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 灭活的病毒表面的酶已变性,起作用的是病毒表面的糖蛋白
C. 灭活的病毒已失去感染活性,但它表面的抗原结构未被破坏,可使不同的动物细胞进行融合
D. 灭活的病毒带有目的基因,通过诱导细胞融合可以让杂交细胞带有目的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灭活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或细菌失去感染能力,但并不破坏它们的抗原结构。
【详解】ABD、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在该过程中,灭活的病毒能够诱导细胞融合。灭活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互相凝聚并发生融合,其并未进入细胞,即使灭活的病毒带有目的基因,也不能通过诱导细胞融合可以让杂交细胞带有目的基因,ABD错误;
C、灭活的病毒已失去感染活性,但其表面抗原结构未被破坏,可使不同的动物细胞进行融合,C正确;
18. 科学家将细胞毒素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制成了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其机理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备单克隆抗体时,获得的杂交瘤细胞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B. ADC中抗体的作用是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将物质C带到肿瘤细胞
C. ADC能够在肿瘤细胞内释放细胞毒素,进而诱导其产生凋亡基因并表达
D. 除ADC外,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还可作为诊断试剂或单独用于疾病治疗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抗体上带有物质C,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胞吞的方式把C一并带进靶细胞,引起靶细胞溶酶体膜的破裂,最后导致细胞凋亡。
【详解】A、制备单克隆抗体时,获得的杂交瘤细胞需进行克隆化培养(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和抗体检测(原理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A正确;
B、肿瘤细胞相当于抗原,ADC中,抗体可以特异性的和肿瘤细胞结合,将物质C带到肿瘤细胞,B正确;
C、ADC进入细胞后,物质C使肿瘤细胞的溶酶体破裂,释放水解酶,将细胞裂解,C错误;
D、利用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在临床上还可作为诊断试剂或单独用于疾病治疗,D正确。
故选C。
【点睛】
19. 下列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原理都涉及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均可用电激、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
C. 均可据染色体数目鉴定杂种细胞 D. 结果均可得到杂种个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项目 细胞融合原理 细胞融合方法 诱导手段 用途
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 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获得杂交植株
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膜的流动性 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
【详解】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都涉及到细胞膜的融合,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不能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B错误;融合后的细胞可能存在三种,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因此不一定能够根据染色体数目鉴定杂种细胞,C错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只能得到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不能得到杂种个体,D错误。
20. 植物细胞工程与动物细胞工程中所用技术与原理不相符的是(  )
A. 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和胰蛋白酶处理——酶的专一性
B. 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C. 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生物膜的流动性
D. 人参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培养——细胞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离体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2、植物体细胞杂交:来自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植株。去细胞壁的方法:酶解法,即在温和的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
【详解】A、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细胞壁和利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都利用了酶的专一性原理,A正确;
B、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B错误;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都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
D、人参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培养的原理都是细胞增殖,D正确。
故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 牛奶是适合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牛奶在饮用前都要用巴氏消毒法消毒,以杀死有害微生物。某小组为检测自制酸奶是否被杂菌污染,进行了如图所示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牛奶用巴氏消毒法消毒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最终的牛奶稀释液0.1 mL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的工具是下图中的____。
 
(3)(1)问图示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理想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若用该方法培养设置了3个培养皿,菌落数分别为65、63、64,则可以推测每毫升酸奶中所含细菌数为_______个,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________(填“大”或“小”),如果培养基上出现________的菌落,说明自制酸奶已被杂菌污染。
(4)已知酸奶中的有益菌主要是乳酸菌,要进一步分离纯化乳酸菌,应采用下图中________(填字母)所示的划线分离操作,其正确操作过程中,划线工具至少要灼烧________次。
  
【答案】(1)基本不会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
(2)乙 (3) ①. 6.4×107 ②. 小 ③. (形状、大小、颜色)不同
(4) ①. B ②. 5##五
【解析】
【分析】平板划线操作的注意事项:①第一次划线及每次划线之前都需要灼烧接种环灭菌;②灼烧接种环之后,要冷却后才能伸入菌液,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③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不要与第一区域相连,划线用力大小要适当,防止用力过大将培养基划破。
【小问1详解】
牛奶用巴氏消毒法消毒的好处是该方法可以杀死牛奶中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并且不会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
【小问2详解】
对牛奶进行稀释涂布,应选的工具是涂布器,对应与图乙。
【小问3详解】
依据图示可知,酸奶稀释了105倍,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3个平板上菌落数分别为65、63、64,则可以推测酸奶中每毫升含菌数为=(65+63+64) ÷3÷0.1×105=6.4×107个。由于有的菌落可能是由两个或多个菌体形成的,因此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偏小。如果在培养基上出现了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菌落,说明自制酸奶已被杂菌污染。
【小问4详解】
平板划线法时,每次从上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不要与第一区域相连,故要进一步分离纯化菌种,应采用图3中B所示的划线分离操作。第一次划线之前需要灼烧,每次划线之后需要灼烧,故划线4次工具至少要灼烧5次。
22. 草莓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水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草莓是无性繁殖的作物,长期种植会使病毒积累在体内,使其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如图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草莓苗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脱毒苗→草莓植株
(1)外植体能够形成幼苗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培育脱毒苗时,一般选取______________作为外植体,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是脱分化过程,细胞脱分化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转变为未分化细胞的过程。②是________________过程。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提供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及氨基酸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同时,在培养过程中,除必需的温度、光照和氧气等外界条件外,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操作过程必须保证________。
(3)研究表明,多倍体草莓产量高于二倍体,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多倍体草莓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____________(药剂)处理草莓的愈伤组织,再经培养获得多倍体植株;二是利用____________(药剂)诱导草莓体细胞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后,再经组织培养获得多倍体植株,这种育种技术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技术。
(4)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对________进行化学或物理的诱变处理,促使其发生突变,再通过诱导分化形成植株,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这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细胞的全能性 ②. 茎尖 ③. 该部位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2) ①. 特有的(或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②. 再分化 ③. 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 ④. 无菌
(3) ①. 秋水仙素 ②. 聚乙二醇(PEG) ③. 植物体细胞杂交
(4) ①. 愈伤组织 ②. 突变体的利用(或诱变育种)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草莓脱毒苗的过程,其中外植体通过①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愈伤组织通过②再分化形成胚状体的过程。
【小问1详解】
植物体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称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外植体能够形成幼苗所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培育脱毒苗时,一般选取茎尖(或芽尖或根尖)作为外植体,其依据是植物分生区附近(茎尖)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小问2详解】
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叫脱分化。②是再分化过程,再分化是指已经脱分化的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再分化出胚状体,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为了使细胞能够脱分化和再分化,除正常的营养物质外,还需加入适当比例的外源激素诱导;组织培养中,除了要保证有适宜条件外,还要保证无菌操作,以免造成污染。
【小问3详解】
秋水仙素可以诱导产生多倍体,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草莓的愈伤组织,再经培养获得多倍体植株;也可以利用聚乙二醇(PEG)诱导草莓体细胞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后,再经组织培养获得多倍体植株,这种育种技术被称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小问4详解】
可以通过对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从中选择符合人们要求的植株进行培育,这种方法叫诱变育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中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确定各个过程的名称,明确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23. 自克隆动物多莉诞生以来,人类已经成功克隆了马、牛和猪等大型家畜,但体细胞克隆灵长类动物一直没有取得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灵长类动物的卵细胞极为敏感,极轻微的挤压都可能导致异常分裂,且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后不能完全恢复到分化前的功能状态,导致胚胎发育率低。2017年,我国科学家利用“聪明的化学方法和操作技巧”成功培育出了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该成果一经公布轰动了全世界。如图所示为克隆猴的培育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可以在10 s之内对卵母细胞进行去核操作,在15秒之内完成核移植,操作迅速使卵细胞受损极小,在技巧上保证了实验的成功。实际操作中,去核是指去除_________;去核前应保证采集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至_______期;核移植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从而得到重构胚;核移植前需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对体细胞进行短暂处理,作用是________。
(2)“聪明的化学方法”也是保证实验成功的条件。我国科学家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d)的mRNA注入重构胚,同时用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TSA)处理重构胚,提高了胚胎的发育率和妊娠率。Kdm4d和TSA的作用机理是______,从而改变组蛋白的表观遗传修饰来调控基因表达。Kdm4d和TSA处理前后基因的碱基序列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3)体细胞克隆可以得到大量遗传背景相似或相同的实验动物,这样的实验动物用于医学研究的好处是____________。与克隆小鼠相比,克隆猴更有利于对人类疾病的致病机制进行研究,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 ②. MⅡ ③. 将体细胞注入去核卵母细胞 ④. 诱导细胞融合
(2) ①. 降低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提高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 ②. 不会
(3) ①.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更具有说服力 ②. 猴与人的亲缘关系更近,可最大限度地排除由基因差异造成的结构和机理方面的不同
【解析】
【分析】1.克隆动物概念: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
2.原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3.动物细胞核移植可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原因: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相对容易,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
【小问1详解】
去核是指去除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去核前应保证采集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至减数分裂II中期;目前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普遍使用的去核方法是显微操作法,核移植的具体操作是将体细胞注入去核卵母细胞,从而得到重构胚;核移植前需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对体细胞进行短暂处理,在此过程中,灭活的仙台病毒的作用是诱导体细胞与去核卵母细胞融合。
【小问2详解】
我国科学家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d)的mRNA注入重构胚,同时用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TSA)处理重构胚,这样可降低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提高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从而改变组蛋白的表观遗传修饰来调控基因表达,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提高了胚胎的发育率和妊娠率。因为该处理只是对基因表达做出调控,因此,经过Kdm4d和TSA处理前后基因的碱基序列并不发生改变。
【小问3详解】
体细胞克隆可以得到大量遗传背景相似或相同的实验动物,能够保证实验过程中选取材料的一致性,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更具有说服力。由于猴与人的亲缘关系更近,可最大限度排除由基因差异造成的结构和机理方面的不同,因此,与克隆小鼠相比,克隆猴更有利于对人类疾病的致病机制进行研究。
24. 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示意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若a、b分别是基因型为yyRr和YYrr的两个玉米品种的花粉,且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科学家分别将花粉除去细胞壁,然后诱导其融合,再把这些融合细胞进行培养,培育出了玉米新品种。这两个品种的花粉可用化学诱导剂_______诱导融合,这些融合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_________,再经培养可以得到________种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玉米(只考虑两两融合)。
(2)若a、b表示番茄和马铃薯两种植物的体细胞。
①在“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中,运用了植物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技术,植物体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
②a、b细胞融合之前,要用到的酶是___________,处理后得到____________。
(3)若a、b分别为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
①a、b细胞经促融处理后得到d细胞,d细胞经两次筛选后得到的细胞可产生所需抗体,该抗体与普通血清抗体相比,具有__________等特点。
②如图A~H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各阶段图解,请用箭头把代表各图解的字母按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顺序连接起来,正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聚乙二醇(PEG) ②. 愈伤组织 ③. 4#四
(2) ①. 植物体细胞杂交 ②. 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③.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④. 原生质体
(3) ①. 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可以大量制备 ②.
【解析】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细胞膜的流动性。单克隆抗体优点: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可以大量制备。
【小问1详解】
诱导细胞融合时常用的化学诱导剂是聚乙二醇(PEG);融合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花粉的基因型有3种,即yR、yr、Yr,两两融合后经培养可以得到4种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玉米,它们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
【小问2详解】
①在“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中,运用了植物细胞工程中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植物体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是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②a、b细胞融合之前,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小问3详解】
①与普通血清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可以大量制备。
②注射特定抗原后从小鼠体内获取B淋巴细胞,再将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再经过抗体检测,得到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后可体内培养也可体外培养,以得到大量单克隆抗体。结合各阶段图解,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正确顺序为。
25. 近年来,我国死于狂犬病的人数有上升趋势。狂犬病病毒的核酸是RNA,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能消除狂犬病病毒,这是接触狂犬病病毒后及时注射疫苗和特异性抗体的重要依据。我国利用地鼠的肾细胞培养狂犬疫苗,已取得良好效果。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狂犬病病毒的毒株可发生变异。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为野毒株,其致病力强。将野毒株在家兔脑____________内连续传50代后,变成固定毒株。固定毒株能使人及动物致病。
(2)下面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①图中A过程,从小鼠的脾脏中取得的“小鼠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细胞,该细胞能够产生____________。从小鼠体内提取分离该细胞之前,应给小鼠注射的特定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②图中B过程是细胞融合,该过程需要用灭活的________、聚乙二醇或电融合法等诱导。
③特异性抗体的获取方法也可以采用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动物产生抗体,然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所需抗体。与这种方法制备的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3)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满足的环境条件有_________
(4)单克隆抗体技术还有哪些用途?____________
【答案】(1)活细胞 (2) ①. 免疫过的B淋巴 ②. 特异性抗体 ③. 抗原(或狂犬病病毒) ④. 病毒 ⑤. 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可以大量制备
(3)无菌、无毒,适宜的温度、pH和渗透压,适宜的气体环境,营养物质等
(4)作为诊断试剂;运载药物等
【解析】
【分析】1、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专营寄生生活,狂犬病病毒野毒株可寄生在家兔脑活细胞内。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2、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3、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PH: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小问1详解】
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所以在体外必须用活细胞来培养。狂犬病病毒的毒株可发生变异,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为野毒株,其致病力强,将野毒株在家兔脑活细胞内连续传50代后,变成固定毒株。
【小问2详解】
①图中A过程为从小鼠的脾脏中获取B淋巴细胞的过程,该过程取得的“小鼠细胞”是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该细胞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小鼠体内提取分离该细胞之前,应给小鼠注射的特定物质是抗原,以激活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
②图中B过程是细胞融合,通常用灭活的病毒、聚乙二醇或电融合法等诱导。
③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可以大量制备。
【小问3详解】
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满足的环境条件有无菌、无毒: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适宜的温度、pH和渗透压,适宜的气体环境,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小问4详解】
单克隆抗体技术目前常用作制备诊断试剂,并且可根据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将单克隆抗体与药物结合制成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将药物运送到指定位置起作用,起到了运载药物的作用。浑源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下列关于果酒、果醋、泡菜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酒、果醋和泡菜的制作都是利用自然的纯种微生物发酵生产的
B. 分两阶段发酵果醋时,第一阶段的发酵温度比第二阶段要高一些
C. 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含大量酵母菌
D. 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泡菜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其中含有害的微生物
2. 如图分别表示泡菜制作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据图1可知,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
B. 图2中发酵初期乳酸产生量较少,可能与氧含量较高有关
C. 据图3可知,发酵中期是取食泡菜的最佳时间
D. 泡菜发酵过程中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目的是了解乳酸菌的生长状况
3. 制作泡菜所需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而在发酵初期,水槽内经常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及成分分别是( )
A. 乳酸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气体为CO2
B. 因腌制过程中的盐进入蔬菜使蔬菜体积缩小,气体被排出;气体为空气
C. 发酵初期活动强烈的是酵母菌,其消耗O2,产生CO2;气体为CO2
D. 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热量,使坛内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排出,气体为空气
4. 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中提到制作泡菜时应用酒擦拭泡菜坛,并向泡菜坛中加入一些“陈泡菜水”后密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消毒
B. 加入“陈泡菜水”的目的是提供菌种
C. 密封发酵一段时间后泡菜变酸可能是由于坛中混入的醋酸菌发酵产生了醋酸
D. 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蔬菜中有机物的干重减少而种类增加
5. 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测得一段时间内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如曲线乙所示,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乙中曲线①、②可分别表示装置甲中O2浓度、酒精浓度的变化
B. 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
C. 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均为30℃
D. 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不全是原核生物
6.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和消毒。下列关于灭菌和消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灭菌和消毒均可以杀死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B. 无菌操作时,对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灭菌
C. 灼烧灭菌的对象是金属器具,不可以是玻璃器具
D. 消毒和灭菌的原理是基本相同的,程度有所不同
7. 在培养基配制和微生物接种的过程中,确保无杂菌污染被称为无菌操作。图中,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的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8. 最常用的接种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下列关于二者的比较正确的( )
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① 需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不需无菌操作
② 培养基中不加琼脂 培养基中加有琼脂
③ 不可计算菌液中的活菌数 可计算菌液中的活菌数
④ 需要接种环 需要涂布器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9. 某同学对 101、102、103倍稀释液计数的平均菌落数分别是 2760、295 和 16,则菌落总数为(所用稀释液体积为 0.1 mL)( )
A. 2.76×104个/mL B. 2.95×105 个/mL
C. 4.6×104个/mL D. 3.775×104个/mL
10. 苹果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水果,为对其进行深加工,某厂进行了苹果酒和苹果醋的研制,其基本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罐中的微生物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乙罐中微生物的最适温度
B. 甲罐顶上管道弯曲及加水的目的是防止空气、杂菌进入,以及排气减压等
C. 乙罐中刨木花既有利于发酵菌的附着,又能为其提供一定的碳源
D. 甲、乙罐的发酵开始时间不同,甲罐的发酵时间晚于乙罐
11. 中医治疗疾病多用复方,三白草和鱼腥草是同科不同属两种常见药用植物,二者因疗效相近且具有叠加效应常被作为“药对”。研究者欲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复方的配伍(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提前到个体生长或生产中,并实现有效成分的工厂化生产,具体操作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中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以获得原生质体
B. 过程②可采用高Ca2+—高pH融合法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 过程③是在无菌条件下并需要避光处理
D. 过程④工厂化生产能提高单个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
12. 下面的简式表示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
①②③——→④
A. 若①是番茄茎尖细胞,则④不能获得抗病毒植株
B. 若①是具有杂种优势的农作物细胞,则用③进行微型繁殖会发生性状分离
C. 若要提高细胞产物紫杉醇的产量,可取红豆杉细胞对获得的②进行扩大培养
D. 若①是花粉,获得的④经染色体加倍后可得到稳定遗传的品种
13. 紫草素具有抗菌、消炎效果。在工业化生产中,取紫草植株部分组织诱导形成紫草愈伤组织,再转入紫草素形成培养基,然后再将细胞破碎后提取出紫草素。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工业化生产过程包括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B. 在紫草素生产过程中,不必将愈伤组织培养出根、芽等器官
C. 紫草的愈伤组织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不会涨破
D. 紫草素在细胞内合成后被分泌到细胞外
14. 图为细胞融合示意图(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若A、B分别是基因型为Hhrr、hhRr两个烟草品种的花粉,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由于一对隐性纯合基因(rr或hh)的作用,在光照强度大于800lx时,都不能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是用灭活病毒处理,原理是细胞膜流动性
②实验开始时必须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除去不利于原生质体融合的结构
③在大于800lx光照下培养,可淘汰5种融合细胞,筛选出基因型为HhRr的杂种细胞
④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将融合细胞培养成杂种烟草植株,原理是细胞具有全能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15. 下图是某克隆羊培育过程模式图,试分析获得该克隆羊的生殖方式、该克隆羊的基因型( )
A. 无性生殖、Aa B. 无性生殖、aa
C. 有性生殖、aa D. 有性生殖、AA
16. 下列关于无菌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植物材料体积小、抗性差,对无菌操作的要求非常严格
②对培养基及器械用高压蒸汽灭菌
③对植物材料进行表面消毒时,一方面要考虑药剂的消毒效果,另一方面要考虑植物材料的耐受能力
④所有的接种操作都必须在酒精灯旁进行
⑤对培养的植物材料可用高压蒸汽灭菌
⑥如果不小心引起污染,将可能造成培养工作前功尽弃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17. 科学家用灭活的病毒诱导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下列有关该过程中灭活病毒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比较小,可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 灭活的病毒表面的酶已变性,起作用的是病毒表面的糖蛋白
C. 灭活的病毒已失去感染活性,但它表面的抗原结构未被破坏,可使不同的动物细胞进行融合
D. 灭活的病毒带有目的基因,通过诱导细胞融合可以让杂交细胞带有目的基因
18. 科学家将细胞毒素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制成了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其机理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备单克隆抗体时,获得的杂交瘤细胞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B. ADC中抗体的作用是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将物质C带到肿瘤细胞
C. ADC能够肿瘤细胞内释放细胞毒素,进而诱导其产生凋亡基因并表达
D. 除ADC外,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还可作为诊断试剂或单独用于疾病治疗
19. 下列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原理都涉及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均可用电激、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
C. 均可据染色体数目鉴定杂种细胞 D. 结果均可得到杂种个体
20. 植物细胞工程与动物细胞工程中所用技术与原理不相符的是(  )
A. 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和胰蛋白酶处理——酶的专一性
B. 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C. 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生物膜的流动性
D. 人参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培养——细胞增殖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 牛奶是适合微生物生长良好培养基。牛奶在饮用前都要用巴氏消毒法消毒,以杀死有害微生物。某小组为检测自制酸奶是否被杂菌污染,进行了如图所示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牛奶用巴氏消毒法消毒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最终的牛奶稀释液0.1 mL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的工具是下图中的____。
 
(3)(1)问图示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理想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若用该方法培养设置了3个培养皿,菌落数分别为65、63、64,则可以推测每毫升酸奶中所含细菌数为_______个,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________(填“大”或“小”),如果培养基上出现________的菌落,说明自制酸奶已被杂菌污染。
(4)已知酸奶中的有益菌主要是乳酸菌,要进一步分离纯化乳酸菌,应采用下图中________(填字母)所示的划线分离操作,其正确操作过程中,划线工具至少要灼烧________次。
  
22. 草莓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水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草莓是无性繁殖的作物,长期种植会使病毒积累在体内,使其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如图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草莓苗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脱毒苗→草莓植株
(1)外植体能够形成幼苗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培育脱毒苗时,一般选取______________作为外植体,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是脱分化过程,细胞脱分化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转变为未分化细胞的过程。②是________________过程。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提供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及氨基酸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同时,在培养过程中,除必需的温度、光照和氧气等外界条件外,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操作过程必须保证________。
(3)研究表明,多倍体草莓产量高于二倍体,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多倍体草莓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____________(药剂)处理草莓的愈伤组织,再经培养获得多倍体植株;二是利用____________(药剂)诱导草莓体细胞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后,再经组织培养获得多倍体植株,这种育种技术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技术。
(4)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对________进行化学或物理的诱变处理,促使其发生突变,再通过诱导分化形成植株,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这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自克隆动物多莉诞生以来,人类已经成功克隆了马、牛和猪等大型家畜,但体细胞克隆灵长类动物一直没有取得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灵长类动物的卵细胞极为敏感,极轻微的挤压都可能导致异常分裂,且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后不能完全恢复到分化前的功能状态,导致胚胎发育率低。2017年,我国科学家利用“聪明的化学方法和操作技巧”成功培育出了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该成果一经公布轰动了全世界。如图所示为克隆猴的培育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可以在10 s之内对卵母细胞进行去核操作,在15秒之内完成核移植,操作迅速使卵细胞受损极小,在技巧上保证了实验的成功。实际操作中,去核是指去除_________;去核前应保证采集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至_______期;核移植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从而得到重构胚;核移植前需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对体细胞进行短暂处理,作用是________。
(2)“聪明的化学方法”也是保证实验成功的条件。我国科学家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d)的mRNA注入重构胚,同时用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TSA)处理重构胚,提高了胚胎的发育率和妊娠率。Kdm4d和TSA的作用机理是______,从而改变组蛋白的表观遗传修饰来调控基因表达。Kdm4d和TSA处理前后基因的碱基序列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3)体细胞克隆可以得到大量遗传背景相似或相同的实验动物,这样的实验动物用于医学研究的好处是____________。与克隆小鼠相比,克隆猴更有利于对人类疾病的致病机制进行研究,原因是_________。
24. 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示意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若a、b分别是基因型为yyRr和YYrr的两个玉米品种的花粉,且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科学家分别将花粉除去细胞壁,然后诱导其融合,再把这些融合细胞进行培养,培育出了玉米新品种。这两个品种的花粉可用化学诱导剂_______诱导融合,这些融合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_________,再经培养可以得到________种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玉米(只考虑两两融合)。
(2)若a、b表示番茄和马铃薯两种植物的体细胞。
①在“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中,运用了植物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技术,植物体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
②a、b细胞融合之前,要用到的酶是___________,处理后得到____________。
(3)若a、b分别为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
①a、b细胞经促融处理后得到d细胞,d细胞经两次筛选后得到的细胞可产生所需抗体,该抗体与普通血清抗体相比,具有__________等特点。
②如图A~H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各阶段图解,请用箭头把代表各图解的字母按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顺序连接起来,正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25. 近年来,我国死于狂犬病的人数有上升趋势。狂犬病病毒的核酸是RNA,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能消除狂犬病病毒,这是接触狂犬病病毒后及时注射疫苗和特异性抗体的重要依据。我国利用地鼠的肾细胞培养狂犬疫苗,已取得良好效果。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狂犬病病毒的毒株可发生变异。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为野毒株,其致病力强。将野毒株在家兔脑____________内连续传50代后,变成固定毒株。固定毒株能使人及动物致病。
(2)下面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①图中A过程,从小鼠的脾脏中取得的“小鼠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细胞,该细胞能够产生____________。从小鼠体内提取分离该细胞之前,应给小鼠注射的特定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②图中B过程是细胞融合,该过程需要用灭活________、聚乙二醇或电融合法等诱导。
③特异性抗体的获取方法也可以采用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动物产生抗体,然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所需抗体。与这种方法制备的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3)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满足的环境条件有_________
(4)单克隆抗体技术还有哪些用途?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