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段考历史试题
注意:
1.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2.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
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管子·四时》中写道,明附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A.崇德尚贤B.道法自然C.顺应民意D.以农为本
2.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A.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3.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4.埃及南部出土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时期的很多文献,是用阿拉米语、埃及祭司体、希腊语以及阿拉伯语等7种文字书写的,除阿拉米语是帝国通用语外,其他6种都是当地族群用语。由此可知,波斯帝因()
A.文明交流的形式多样B.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0.文化发展的多元并存D.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
8.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14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不断入侵,迫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罗马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A.使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B.加速了罗马法完整体系的形成
C推动了东正教中心转移到西欧D.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6.日本在借鉴中国文明时,借来儒家学说,但保留了本土的神道教。以唐都长安为榜样,在奈良和京都先后建立新的京城,但无论寺院、楼阁、神盒或庭院,都确实无误地具有日本特征。这反映了()
A.日本在继承中不断创新B.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日本
C.中日文化交流由来已久D.日本在借鉴中保留特色
7.有学者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影响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原因。观察下图,下列人口迁徙中符合这一论点的是()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B.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
C.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D.犹太难民移民上海
8.下表为欧洲、非洲、美洲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其变化反映了()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1650年 18.3 18.3 2.4
1750年 19.2 13.1 1.61
1850年 22.7 8.1 5.1
1900年 24.9 7.4 9.0
A.殖民活动影响世界人口分布B.工业革命推动世界人口增长
C.地理大发现是美洲人口增长的根源D.人口自然流动导致非洲占比的下降
9.每个国家都有一些重要节日,新加坡的节日有:华人新年(同中国春节)、泰米尔新年(南亚民族泰米尔人的节日)、卫塞节(佛教节日)、国庆节、开斋节(伊斯兰教节日)、圣诞节等。它们反映了新加坡()
R.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B.欧洲文化是当地文化的主流
C.已成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D.是最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
10.图2展示的是魏晋墓群中鲜卑族步陆孤氏陆丑墓葬出土的文物。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A.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巨大B.中国与西欧直接往来增多
C.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活跃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1.图4为1575年左右佛罗伦萨根据中国瓷器样品制作的油一醋瓶;图5为1690年左右荷兰生产的装饰有中国图案的茶叶瓶。由此可知()
图4 图5
A、欧亚地区生活习俗交融B.国际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C.茶文化推动了文明交流D.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
12.公元前255年,塞琉古帝国下的巴克特里亚成为独立王国(位于今阿富汗等国地域内)。该王国曾出现过大量正面为亚洲象的大象头,反面为希腊胜利女神站像的金银币。这反映了
A.东西方文化的交融B.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希腊化世界的形成D.古代陆路贸易的发达
13、下表是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概况简表。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印度 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 印地语;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人信奉基督教等;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 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B.民族文化面临巨大威胁
C.对本土和西方文化选择与重构D.全盘吸纳接受西方文化
14.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到: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土地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也变了。由此可知()
A.亚洲战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R.战争唤醒欧洲人民民族独立意识
C.只有欧洲在战争中受到破坏D.战争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的发展
16.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并出版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设立有利于
A.保护自然遗产B.传承希腊文化C.推动科学革命D.促进启蒙运动
16.丝绸的发现是2021年3月以来三星堆考古发掘最大的亮点之一。此次发掘现场专门设计建造了全封闭、恒温恒湿的发掘方舱,发掘人员全程身穿防护服进舱工作,尽量做到无菌化发掘。多学科实验室配置了一系列监测、检测与记录仪器,对出土器物进行现场观察、分析、信息提取和保护。三星堆考古说明()
A.历史研究必须有考古依据方可采信B.蚕桑丝织技术最早出现在三星堆
C.现代科技手段大量运用于考古研究D.新冠疫情倒逼考古学的技术进步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图1 15-19世纪人口向新大陆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近代的美洲文明已经不是纯粹的土著文明,而是被历史重塑过的再生文明,是欧洲文明和美洲印第安文明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明(黑人比重较大的国度则尤为明显)长期冲撞的历史结晶。这个新文明之异乎于原生的旧文明,就在于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混血的文明。它既不是欧洲文明在异域的简单移植,也不是土著印第安文明的自然延续,而是两者从血液到精神的杂交、融合,而这种融合曾经历过长期孕育和分娩的痛楚……
——摘编自沈坚《地理大发现与人口大迁移》
问题: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5—19世纪欧洲人迁徙的主要路径并分析其对当地社会所产生的影响。(1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14分)
材料一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引兵东征,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完全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为希腊化时代。这时期最显著的事实,便是古希腊的文化和古代东方各国的文化因为交流融合而孕育出更为发达的文化。那些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所形成走起来的各个国家,一方面具有东方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希腊的色彩。
——摘编自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材料二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主义正逐步走向瓦解崩溃,新兴的资本主义法国同封建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拿破仑掌握法国执政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各国的军事力量,破坏了欧洲的封建传统文化,加速了欧洲封建力量的衰落。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同时;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亦带来一个相对地新鲜及持续增强的运动一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将会塑造未来欧洲历史的轨道,它的成长注定了一些国家的开始及另一些国家的结束。欧洲的版图亦在拿破仑时代后一个世纪发生了剧烈地转变。这种转变并非基于封地及贵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
——摘编自李化敏《近代德意志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文化路径》
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余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12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图片主题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5世纪前后,阿拉伯语文学语言形成。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希伯来人和叙利亚人那里吸收了宗教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哲学术语。阿拉伯帝国治下的民众为了担任公职,为了宗教信仰而学习阿拉伯语,促使阿拉伯语传播到阿拉伯帝国治下的亚、非、欧地区,阿拉伯语也因此而成了一种世界性语言。在欧洲中古世纪,它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西欧的语言中至今仍有许多
阿拉伯语词汇,除拉丁语字母外,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套字母。
——摘编自王玉芝《人类文明第一次大融合的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阿拉伯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2分)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A C D D A A A C B A C D B C
17.
主要路径:西班牙、葡萄牙迁往拉丁美洲;英、法等国迁往北美洲;英国迁往大洋洲。(6分)
影响:近代欧洲人口迁移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促使新的族群形成;族群的迁移带来了
文化和习俗的传入,推动文化交融与文化重构,从而形成新的文化认同。(8分)
18.(1)特征:承袭了希腊的传统;与东方文化交融。(4分)成因:亚历山大的武力扩张为东西方
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2分)
(2)积极影响: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欧洲各地出现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
法治等成为欧洲社会的普遍诉求。(6分)
消极影响:战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文化。(2分)
19.论题:人口迁徙与商路开辟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2分)
阐述: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文化发展。进入巴尔干半岛后融合当地居民形成的希腊人,创立了迈锡尼文明和古典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进入恒河流域后形成的雅利安人,开发了恒河流域;进入西亚后融合当地居民形成的新族群波斯人建立的波斯帝国,首次统一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促进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深入、广泛的交流。经中国西北和中亚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中国的丝绸与缫丝技术及中医药学等传入西方;西方的许多物质文化传入中国,佛教传入后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融汇
东西艺术风格的佛教石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8分)
综上所述,人口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商路开辟促进了文化交流,两者共同推动人类文化交流
与传摇。(2分)
20、原因:吸收其他文明成果;政府的推广和疆域的扩大;宗教信仰因素。(9分)
作用: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