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大海边(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大海边(青岛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06-14 16: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第六单元大海边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从人文的角度来讲,人们对大海有许多赞美的描述,如大海有宽阔的胸怀等,也正因如此,当人们来描述一个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时,通常用“象大海一样”来形容,古今中外,从古到今,有数不清的文学作品来赞美大海。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生命起源于海洋”是小朋友们经常听到的语言。有关赞美大海、描述大海的文学作品都是儿童喜欢的,如动画片、漫画、小人书等。对小朋友来讲,他们向往神秘的大海,对大海充满了感情,急切地想了解大海。教材以这样的背景为基础,呈现了一组发生在大海边的故事,通过对故事中数学信息的梳理与分析来学习数学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情景串——故事串——问题串之间的连贯,具有人文性与数学性的特征。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5个信息窗。依次是:
赶海——摆贝壳——参观水族馆——参观标本馆——买纪念品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20以内数的加减法。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
100以内数计算的继续学习阶段与结束阶段;
是千以内数计算的重要基础;
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5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学习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算和笔算)
信息窗2:学习100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口算和笔算)
信息窗3: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笔算)
信息窗4:学习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笔算)
信息窗5:认识小括号,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情景图呈现的是海水退去以后小朋友们捡拾各种海产品的情形,也既“赶海”的情形。小朋友们向往大海,常常是从大海中的小鱼、小虾等开始的,用“赶海”的情形来呈现素材,自然地引出了这些小动物,同时也能把大海物产的丰富自然地引出。对于海边的小朋友来讲,这是非常熟悉的活动;对于没有见过大海的小朋友来讲,虽然情景中的场景是陌生的,但与小朋友们一起活动的情形是熟悉的。相信小朋友读了这样的素材以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自己也来试一试”的想法。
2、情景图中的信息。
虾:26只与12只;
螃蟹:23只与11只。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
红点: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学习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算和笔算)
绿点: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巩固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算和笔算)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 使学生学会不进位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 在用计数器、小棒解释计算结果的过程中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拓宽数的计算的认识渠道。
(2)知识、方法与经验的正确分析是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信心的重要基础。
在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㈠]中,学生已经会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都是学习本课题的知识基础。
数位的认识及100以内数的组成,为学生认识本课题积累了数学思想方法基础。
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几十几加减几十几”两位数加减法计算也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3)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或木块,计数器。
(4)教学目标的定位与竖式计算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会口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而不是用竖式来计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是为以后计算更为复杂的计算作铺垫的。当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竖式计算也能为学生口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建立表象。但是,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过多地依赖竖式。
(5)算法多样化与算法的优化:在数的认识与计算这个大的体系与领域中,我们应该不能忘记“十进制”的数学思想,不管是数的认识还是数的计算,都是在这个思想的支配下来进行的,特别是在以后更为复杂的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都是对这一数学思想最好的解释,所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与智力发展的就是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所以在算法的优化上可以采取整合横式与竖式的对比观察的方法,自然地把十进制数学思想渗透其中。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列式与猜想:对情景中的信息与问题进行组合以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猜想算式的得数。这是为聪明学生搭建的施展才华的平台,是激发群体学习热情、树立学习榜样的平台,同时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
探究与验证:问题与探究——交流与汇报——指导探究。
问题与探究:26+32到底得多少?是不是得58?你们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手中的材料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交流与汇报——指导探究:伴随着学生汇报交流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学生的思考过程用数学算式进行抽象,如下所示:
方法一:20+10=30,6+2=8,30+8=38;
方法二:26+10=36,36+2=38;
方法三:12+20=32,32+6=38;
方法四:26,27,28,29……36,37,38。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是学具(小棒或计数器)的操作与数学算式的思考应该作为一种思路(隐性的与显性的),不应该作为两个不相联系的方法与思路,学具操作是算式表述的外显的形式,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算式;二是学生汇报交流过程的设想,一般来说学生在汇报时往往是从怎么想的入手来交流,而不是从用学具摆的入手来交流,教师可以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学具(小棒、计数器)进行演示,并结合学生的演示进而用数学算式进行抽象。也就是说,此环节的教学程序为:首先是指导学生汇报思维过程,然后指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用学具演示出来,并结合演示用数学算式抽象思维活动过程,最后教师指导全体学生一起操作。如果学生从学具操作来交流,教师要从中提炼出算式,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反思与升华:结合每一种思路的表述及学具操作的过程,对每一种思路进行梳理,既:
方法一: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
方法二:把26先加上整十数,再加上一位数。
方法三:把12先加上整十数,再加上一位数。
方法四:在一个整体的基础上逐步累加。
以此为基础,用竖式进行概括。在这个环节里,可让学生把“横式”变成“竖式”写一写,汇报。用竖式算既可以从十位加起,亦可从个位加起。
在用竖式计算的教学环节中,要注意三点:
一是可以把以上的方法一与竖式进行整合,既竖式中的2+1就是学具操作中的20+10,竖式中的6+2就是学具操作中的6+2。通过这样的整合过程,把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也既相同数位对齐)的数学思想。
二是对竖式计算去掉了“从个位加起”的结论。到以后需要进位时再来抽象“从个位加起”。
三是引导概括竖式计算的算理。为什么26+12中的2要与1对齐?让学生从意义上解释,进而揭示相同数位数对齐。在本节课中,计算出得数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学习竖式的写法问题不大,真正有价值的就是“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也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数学思想的渗透。
6、自主练习
第1题:目的:从形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为建立表象服务,教学时采取“提出问题--猜想得数--解释---算式”程序进行。
第3题:找尾巴 把传统的连线题用青蛙作载体进行。此题渗透了“对应”思想。教学时先引入:你看多么漂亮的小青蛙,它们的尾巴跑到哪儿去了。请你帮他们找一找。然后采取“解决问题(即想找出尾巴)---验证辨析方式进行解决--反思”。反思既对多余的一条尾巴请帮助找到它的身子。
第4题:所谓喜欢的方法,不只是口算与笔算两种,而是最后要概括的方法为“心算与笔算”。更大范围的“喜欢的方法”主要是指在口算中的多种方法。
第5题 目的:数学与语文学科的互相融合。编出的故事应有情感、情节、过程、结果。并最后提出问题。说不好不要紧,那怕只说几句话也行,大家相互补充。教师在备课时应构画一个故事并作记录。可布置作业讲给家长听。
第6题 教学时按照“提出问题--列式计算--解释”步骤进行。先让学生去尝试,然后汇报。汇报时既可以由问题到算式,也可以由算式到问题。
第7题 目的:渗透了“数学美思想”,既图的对称与和谐。教学时最好能有学具,让学生说思路,移动图片。
第8题材 目的:建立数之间的联系。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上一个情景窗中呈现的是小朋友在海水退去以后赶海的情形,情景中小朋友活动场面以及海边的各种生物都对儿童具有吸引力。其实海边能够吸引儿童的不仅仅只有这些,海边的海滩对儿童同样具有吸引力,这也是与内地不同的生活场景。从情景中可以看到,远处的轮船及帆船正在波浪中行驶,天空中的大雁正在与这些船只同行。与这些景物相照应,海边的小朋友下正在利用海边随处可见的贝壳拼摆轮船、帆船及大雁。
2、情景图中的信息。
轮船:47个贝壳;帆船:32个贝壳;大雁:11个贝壳。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学习100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口算和笔算)
红点: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47-32
绿点:摆大雁比帆船少用几个贝壳?32-11
4、教学目标
※ 使学会计算不退位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知识与技能)
※ 使学生在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与创造(情感)。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列式与猜想——
列式:求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怎样列式?
小结:求摆大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就是求47比32多多少。
猜想:47减32得多少?
探究与验证:问题与探究——交流与汇报——指导探究。
问题与探究: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47-32是不是得15?你们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手中的材料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交流与汇报——指导探究:首先是指导学生汇报思维过程,然后指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用学具演示出来,并结合演示用数学算式抽象思维活动过程,最后教师指导全体学生一起操作。如果学生从学具操作来交流,教师要从中提炼出算式,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伴随着学生汇报交流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学生的思考过程用数学算式进行抽象,如下所示:
方法一:47-30=17 17-2=15
方法二:40-30=10 7-2=5 10+5=15
反思与升华:结合每一种思路的表述及学具操作的过程,对每一种思路进行梳理,既:
方法一:把32分成30+2,先减去30,再减去2。实质上运用了减法的性质来解。
方法二:把47分成40与7,32分成30与2,先从40里去掉30,再从7里去掉2,再把两次剩下的会起来。实质上运用了分解与组合的思想来解。
要注意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用竖式进行计算与交流,我们先不妨暂时放一放,等其它几种方法交流以后再回头对横式与竖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首先梳理竖式计算方法的算理,以此为基础,对横式与竖式进行整合,使学生明确两种方法的算理是一样的。
6、关于类化练习与数学抽象的关系
首先补充几个100以内不退位减法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计算。以板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最好能发现“两位数减两位数”)
仔细观察每个算式中的3个数,看能发现什么?(发现“相同数位对齐”)
要说明的是以下几点:一、对每个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想到了不同的办法,求出了得数,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但有了几个这样的探究学习以后,教学就不能停留于此,应站在数学的高度去优化学生喜欢的几种方法,以让学生从实质上去把握对数学的认识。优化方法的途径,就是能从若干个式中找出规律,从而使原有的计算知识上升为技能,如上面如能看出“个位减个位数,十位减十位数”,学生在计算中就会从数学的角度形成一定的技能,这种技能的体现,就是简缩了前面所提的不同方法中的思考过程。二、以上所述的概括规律的方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教学不应只教知识,更应渗透方法与思想,既在会算的基础上揭示出这样算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渗透教学之中十位数对齐、个位数对齐,这是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对应思想)。如果下课时与刚上课时学生水平没有发展,只停留在会算层面上,教学的价值何在?三、关于竖式:竖式不只是计算的另一种形式,在现阶段,更是为计算建立表象的过程,更能体现计算学习中对应思想的学习与渗透。竖式是抽象了的计数器,从想到的不同计算方法中,特别是计数器操作中,抽象出的竖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
7、自主练习
第1题 目的 渗透了估算思想。可以从中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创造数学的快乐。教学对按照“估计本数--尝试解答--解释”程序进行。解释时让学生从自己的算式开始说起,既可以是加法计算,又可以是减法计算。
第2题 目的,强化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
第3题 不妨先确定一个主题为----燕子送信等,目的:加减法综合练习,体现与已学知识的综合。按照“解决问题(连线)---解释(说思路)”步骤进行教学活动。
第4题 目的 渗透了代数思想。(相当于“求未知数X”)同时也是建立数之间联系的学习过程。采取“明确题意---尝试---解释--验证”程序教学。明确题意可引导为:竖式中的数有的被调皮的小脚丫、小手掌盖住了,你知道盖住的数是多少吗?解释:既用计数器验证。
第5题 事件的发生:看到香蕉吃香蕉。心情有:右边的狗熊流下了口水,结果:吃光了。贪吃的右边的狗熊虽然吃得多,但还想吃(自然流口水)却不会算出自己吃了多少。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叙述。
第6题 画面的意思是:大乌龟看到了两群螃蟹,想到了是螃蟹数量多还是自己的孩子鑫。因而可以提出:一共有多少只螃蟹?螃蟹比小乌龟多几只?螃蟹只数多还是乌龟只数多?
聪明小屋:第一步,明确题意,教师不妨用大一点的白纸片写几个号码。第二步,提供5×10格子,每行10个格子,从1写到50,利用它数一数。第三步,交流。第四步,概括。
(三)信息窗3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水族馆是青岛最具特色的场馆,每一个去青岛旅游的人,除了看海之外的首选可能就是水族馆。这个浓缩了的海洋,不仅对成人具有吸引力,对儿童更具有吸引力。教材以这样的真实背景为素材,呈现了一幅小朋友们参观水族馆的画面。
2、情景图中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
左边鱼缸:红色鱼有14条,黄色鱼有28条;
右边鱼缸:黄色鱼有23条,蓝色鱼有27条。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笔算)
红点:左边鱼缸里有多少鱼?14+28
绿点:右边鱼缸里有多少鱼?23+27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 学会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 在经历探究计算结果的过程中,体会进位意义,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在数的计算中的应用。
(2)知识与经验
20以内数进位加法是本课题学习的知识基础。
在数的认识、数的计算中渗透的十进制计数思想是本课题学习的数学思想基础。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帮助学习是数学方法的基础。
(3)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列式与猜想——求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怎样列式?14+28得多少?
探究与验证——利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验证一下14+28是不是得42?为什么得42?
指导方法(指导拼摆):指导学生先摆出14根小棒,再摆出28根小棒(注意引导每10根捆成一捆)
探究算理:利用刚刚摆成的学具材料,探究14+28的计算结果。
汇报交流:学生有可能想到的方法有三种。要沿着“语言表述——学具演示——指导操作”的程序来进行,既要结合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适时地进行小棒的移动与组合。
方法一:10+20=30 4+8=12 30+12=42
方法二:14+20=30 34+8=42
方法三:28+10=38 38+4=42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与前两个信息窗相比,此处先指导学生拼摆小棒,然后再组织探究算式的结果,这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不同难度来确定的。前两个信息窗由于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相比较来讲较为简单,而本信息窗需要进位与退位,比较来讲较为复杂,所以先把学具操作指导在前,利用摆好的学具探究算法。
反思与升华——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既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反思:
方法一:把14分成了10+4,28分成了20+8,再把10与20相加,再把4与8相加,最后把30与12相加。
方法二:把28分成了20+8,先用14加20,再把34与8相加。
方法三:把14分成了10+4,先用28加10,再把 38与4相加。
此处所说的升华,可以用竖式来进行。引导学生沿着“尝试——交流——梳理——升华”的步骤进行。在梳理与升华阶段,要注意竖式计算与学具操作的整合,既对竖式计算算理的升华,一定不能脱离开学具的操作,既用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同时要适时地抽象“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计算算理: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进位,从十位加不行)
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你认为怎么样才能不会出错而且又做得快?
6、关于类化练习
第一组:100以内不进位两位数加法。
第二组:100以内进位两位数加法。
练习后要组织对比与辨析,找出每组题目计算的相同点与两组题目计算的不同点——需要进位与不需要进位。
7、自主练习
第1题 不妨先根据情境叙述,然后列式来算。口述时可以口述加法题,然后再让其他同学口述减法题。然后自由选择一个题来解。第三步根据算式解释求的是什么。
第2题、第3题 一个是竖式计算,另一个是横式计算。竖式计算有利于渗透十进制思想,但不符合人们的计算规律。横式计算有利于渗透数的分解与组合思想,符合人们的计算规律。相对于横式及计算方法来讲,竖式是一种计算的工具,既帮助求得计算结果。一部分学生心算遇到困难时,可借助竖式。对大部分人来说,在现阶段(既100以内)计算能力的培养以心算为主,竖式为次。随着数位的增加,不能很快算出来时,竖式才更有威力。在现阶段学习竖式更多的是为以后做准备的。
第4题,采取“解决问题(既看出对错)----解释----反思(既应注意什么)”步骤。
第5题,此题不是简单的“找对应关系”,而是更有情节。凶恶的章鱼浑身长着利爪,每只爪上都是一个陷井,躲过了这个陷井,小鱼就安然无恙。教学时采取“解释题意(用题中的一个对应关系来说明)--尝试--汇报”的程序进行。
第6题,从题中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可选择2个数相加减的题目。采取“列式计算--解释算式”的程序教学。
聪明小屋 开放题 渗透了代数思想。采取“尝试解答--说出结果--判断正误--反思”的学习程序。
(四)信息窗4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水族馆是浓缩了的海洋世界,因而它里面除了真实的各种鱼类与海洋动物之外,还有标本,标本是了解海洋世界的又一途径。图中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参观标本馆的情形。
2、情景图中的信息。
鱼类标本:72种;虾类标本:56种;贝类标本:80种。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学习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笔算)
红点: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几种?
绿点:虾类标本比贝类标本少几种?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 理解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知识技能)
※ 在经历探究计算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退1”(数学思考)的意义,体会十进制计数思想在计算中的应用。(数学思考)
(2)知识与经验
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是本课题的知识基础。
生活中遇到过此类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积累了生活经验。
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数的组成学习,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十进制思想,十进制计数方法)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几种?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探究与验证:
拼摆方法的指导:下面我们就用摆小棒的方法研究一下72-56到底得多少。用小棒怎样来研究72-56的得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想到:先摆出72根小棒,从72根小棒中去掉56根小棒。
探究方法(方向)的指导:请小朋友摆出72根小棒,想一想,从72根小棒中看样才能去掉56根小棒?
交流汇报:说出探究的计算结果、思考过程与学具拼摆过程。思考过程既:从72根小棒中先去掉50根小棒,再去掉6根小棒。
指导演示:指导学生用学具把操作过程演示出来。
反思与升华:一是对学具操作的过程进行反思,既:从72根小棒中去掉50根小棒后还剩22根小棒,从22根小棒中再去掉6根小棒时,要先把2根小棒与10根小棒合起来,从12根小棒里去掉6根小棒。二是利用计数器进行操作与反思,既在教师指导下大家一起完成72-56在计数器上的操作过程。三是用竖式进行反思升华,按照“尝试——交流——梳理”的程序进行。重点引导学生说清对“借一当十”的理解。在梳理算理时要结合计数器进行,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借一当十”,如何“借一当十”。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计算的算理。
6、关于类化练习
第一组:100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
第二组: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尝试计算以后要对比辨析,一是找出每组题目计算的相同点与两组题目计算的不同点——需要退位与不需要退位。二是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帮助计算。
7、自主练习
第1题 有5个条件,可以组合成10个数学问题。教学时采用“认读图意(既认识各类动物以及寿命)——理解题意(既“比寿命” 意思)——自由列式(可在练习本上列出2个)——解释算式”的程序。
第2题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其实开始是不能回答的,只有经过尝试以后才好回答。不妨让学生来计算,然后汇报,随后反思--你都是用的什么方法?最后概括:当计算遇到困时,可用竖式计算帮助。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在现阶段,竖式是心算的工具,是为心算建立表象的过程。
第3题 目的:把数的计算与序数的认识结合起来。第一步 先计算。第二步:涂色。第三步:观察找规律(能用左、右、第几来说明)
第4题 题目的意思是:花的成长离不开水,花的成长渴望水滴 浇灌,只有当花儿找到自己想要的那滴水时,花儿才会笑。在会计算的基础上,相对 于计算来说,让学生想到以上所述,才是本题的价值之所在。而题目的这个价值,是教师告诉呢,还是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寻找?教师告诉,可能解题时间会缩短,但降低了题目的价值;学生去探索,时间可能会长,但却能实现题目应赋予的价值。不妨先来探究,花儿怎样才能笑?学生可能就会从计算开始,找到这个对应关系,解决“花儿怎样才能笑”这一问题。然后汇报。最后总结。这样的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的“概念---应用”模式,而是“探究--升华”模式。
第5题 采取“活动--探究--概括”程序来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去跳绳,记下得数,可让3个同学来跳,半分记时。其中一人在教室外跳,探究既提出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概括既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得数用算式抽象,如课本中小红跳了35下,怎么算的?有了活动的基础,就有了解题的表象。试想一下,如果静止画面来讲解,总会有20%左右的不明白。
第7题 目的 找规律。
第8题 第 ⑴题可提出2个问题,分别用加、减法计算。第⑵题,可提出“送给大班、小班共多少颗?”“送给大班比小班多多少颗?”等问题。
教学时不妨先去描述(既编题),然后解答,随后解释。
(五)信息窗5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照应了前几个信息窗,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到大海边去游玩,马上就要返程了,去买纪念品的情形。对于海边上的城市来讲,最具代表性的纪念品就是海洋产品,而且是能够保存的海洋计算器,因而情景图在选材方面注意了选取海洋标本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珊瑚、海螺、贝壳、海螺。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购物心理相吻合。
2、情景图中的信息。珊瑚标本:17元/每只;海螺:13元/每只;
海豚玩具:23元/每只;贝壳:25元/每只。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认识小括号,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红点:用50元钱买海螺和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 50-13-17
绿点:用50元钱海豚玩具和贝壳,还剩多少元钱? 50-23-13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 使学生学会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学会有括号的加减的混合计算方法。
※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减计算的意义,经历运用用小括号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小括号的动态产生。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分解与组合数学思想。
(2)知识与经验分析
100以内数的计算是本课题的知识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求剩余问题是本课题的经验基础。
(3)教材分析与课题分析
本课题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从课题所应包含的内容而言,连加、连减、减加、加减及有小括号的题目均应在这个范围。在这些内容中,连减的问题不论从列式、计算到小括号的产生的作用,都具有代表性,因而对教材中选取了连减的问题作为例题,以此引出了小括号的学习。集中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些内容,从思维方式上来讲,加减运算(不带括号)属同一级运算,不论是先加还是先减,计算的顺序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一致,现阶段的计算学习没必要去强调“从左到右”的顺序,由于小括号的引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打破了已经形成的稳定的知识定位,因而它的学习是难点,教材中专门用文字作了说明与强调。
(4)要注意对信息与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组合。因为所求的问题要三个数量发生关系,不是两个数进行加减计算,比起以前学习的内容又要复杂,所以要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情景。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用50元钱买海螺和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 50-13-17
解决问题——抽象概括。
解决问题:尝试计算——交流算法——梳理算理。
尝试计算——提出问题以后,引导学生先自己去尝试计算解决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交流算法——
梳理算理——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步计算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可以结合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义,把抽象的算式变成看得见的活动,如可以用人民币付款、找钱来理解;二是要把方法一与方法二进行整合,引导学生理解两种算法是一样的。
抽象概括:整合算式——探究算法——指导反思——梳理认知。
①探究
整合算式:是指先把竖式计算变成两个横式计算,然后把两个横式变成一个综合的横式。
探究算法:是指探究50-13-17与50-13+17如何计算。
指导反思:是指结合情景对两个横式计算过程的正确性进行辨析。对于50-13-17的计算过程可以结合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明白:把竖式计算的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一步一步地写下来就是横式计算的正确计算过程。
对于50-13+17的横式计算,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能够正确计算出结果,二是不能正确计算出结果。由于算式本身是错误的,所以对这两种结果都进行辨析。可以返回情景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先算出13+17,才是正确的计算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先算出13+17呢?引导学生想办法,学生可能就用教材所示的几种方法去表述。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出( ),既数学上的一般表示方法。
6、自主练习
第1题 目的:数学回归于生活,不妨拿出2004年挂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挂历上找条件。
第4题 为提高效率,不妨采取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
第5题题目的意思是原来筐里有45条,两只鸭子分别钓来了16条、14条。
第6题 阅读画面,弄清题意--提出问题---解释。解释是指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结果用数学算式及计算结果作说明,如2个班可发乘坐60人与19人的车去旅行,为什么呢?因为60+19=79,38+39=77, 77<79
第7题 目的 培养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采取“估一估--说一说(既说说是为什么)--小结”学习程序。
小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数不清,可以估计。
第9题材 教学时制成10×10方格,共有100个数,盖住数的硬纸板可以是2×2,2×3,3×4等等。
目的:根据数的顺序认清数的能力培养,既数感的培养。
教学程序:处理课本第⑴题、第⑵题--小结(虽然数盖住了,但我们也能根据规律把它找出来)--第⑶题(你想怎样玩)--操作训练。
第10题 不妨制作成实物模型,通过移动探求规律。
目的: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探求规律。
(六)回顾整理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
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中的信息比较复杂,可以分为四类:
打腰鼓:32人;扭秧歌:28人;踩高翘:19人;
山楂串:卖了18串,卖了24串;
孔雀灯:32盏,68盏;
气球:一共30个,一人买5个,另一人买7个。
2、回顾整理结构分析。
纵向来看,回顾整理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面的部分为整理加法计算,第一行出示了两个加法计算的问题,第二行出示了两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下面的部分为混合计算的问题;中间部分为加减法计算与加减法混合计算的计算法则梳理。从中不难看出,教材提倡按题目的类别进行复习与整理。
3、能够提出与解答的数学问题:
孔雀灯:32盏,68盏——由多少盏灯做成的?
大孔雀比小孔雀多用多少盏灯?
山楂串:卖了18串,卖了24串——两个人一共卖了多少串?
谁卖得多?多多少?
打腰鼓:32人;扭秧歌:28人;踩高翘:19人——一共有多少人?
气球:一共30个,一人买5个,另一人买7个——还剩多少个气球?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 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 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新的认识与提高,“温故而知新”。
(2)教学目标的定位
在前面每一个课题的学习中,每一个课题抽象出一个数学模型,如第一部分两位数加法中抽象出“用竖式计算,相同位数要对齐”;第三部分“两位数进位加法中”抽象出“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第四部分两位数退位减法中,抽象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10再减”;第五部分抽象出“算式里有小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通过每一部分每一个课题的学习,计算能力又提高一步。但当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却不免出现迷茫、困惑,主要表现在:什么时候要用竖式计算?什么时候要进位、退位?小括号有什么作用?当然这些问题不可能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同一问题在不同人身上体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问题确实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靠支离破碎的练习效果不大,靠教师的讲解记不住。因而要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既让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当然,暴露问题要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
(3)教学程序设想:梳理信息——解决问题——抽象算法。
以上是教学的一个基本框架。
梳理信息:由于情景中的信息比较复杂,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前提下梳理信息,并根据情景与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同时还要把信息与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组合,使之成为完整的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抽象算法的基础,是指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以问题的类别开展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
抽象算法:是指对每一类问题适时地进行算法的抽象,如计算法则,有括号算式的算理等。
5、教学过程的具体阐释
探究整理:依上述两类问题为框架开展探究整理。
两位数相加减法:
孔雀灯:32盏,68盏——由多少盏灯做成的?
大孔雀比小孔雀多用多少盏灯?
山楂串:卖了18串,卖了24串——两个人一共卖了多少串?
谁卖得多?多多少?
①解决问题,既先解决以上4个问题,在提示引导下,逐一完成列式、计算、汇报、反馈学习活动。
②演绎探究:出示以下两组题目
第一组为不进位、不退位加减计算4道题。
第二组为进位、退位加减计算4道题。
按照计算、汇报、反馈程序进行。
③概括:以以上学习及板书为基础及凭借作引导:
前面的4个算式,它们分别与哪一组题目相似?(渗透分类思想)
这两组算式,哪一组计算得比较快?(或哪一组比较容易?)为什么第2组计算时要慢?
在需要进位和退位时应该注意此什么?
你们认为什么时候会用竖式算?(进位、退位)
连加、连减计算
打腰鼓:32人;扭秧歌:28人;踩高翘:19人——一共有多少人?
气球:一共30个,一人买5个,另一人买7个——还剩多少个气球?
①解决问题,既先解决以上2个问题
对“一共有多少人”,先估算,再列式计算。列式算可能有几种算式(3个数可以任意交换位置),可概括:只要是求几个数相加,先算哪2个数相加均可以。
对“还剩多少个气球”让学生自由列式,汇报,对于可能不加括号的进行辨析,提醒以后注意。(可结合情境辨析)。
②演绎探究:出示2组题目要求学生计算。
第一组:2-3道不带小括号的连加、连减等。
第二组:2-3道带小括号的。
③总结概括:先把开始的几个算式放到第一组或第二组中。
这两组题目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能说出:第一组没有括号,第二组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
如果计算比较困难时,应怎么办?
(使学生说出:可用竖式帮助计算。)
6、综合练习
第1题 目的 熟练计算过程,渗透数形结合。
第一步:找到方法,既让学生说出怎么办(先计算再涂色)。第二步:探究活动。第三步:展示作品。条件好的学校可印发此图作练习。
第2题 不妨先用带有情节的故事来叙述,如开学了,为保证路上安全,戴安全帽。目的,数学回归于生活。
共提出3问题:2个班共有多少人?帽子够吗?还缺多少顶帽子?
第4题 目的:找对应关系,采取以下教学程序:尝试解答-----交流-----反思与总结。
第5题目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以下教学程序:理解图(图是什么,有什么数字规律)-----估算并验证-----解决课本问题-----提出其它问题解答。
加上12次
5 0
- 1 3
3 7
- 1 7
2 0
方法二
5 0
- 1 3
3 7
3 7
- 1 7
2 0
方法一
1 3
+ 1 7
3 0
5 0
- 3 0
2 0
方法三
1 3
+ 1 7
3 0
5 0
- 3 0
2 0
方法三
13 + 17 = 30
50- 30 = 20
50-13+17
5 0
- 1 3
3 7
3 7
- 1 7
2 0
方法一与方法二
50 - 13 = 37
37 - 17 = 20
50-13-17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