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同步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同步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4 11:33: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以和为贵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内涵,辨别“和”与“同”的区别与联系。
2、查阅搜集体现“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经典语句,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提高自己的德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
1.探“和”之义
1.探“和”之义
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理解教材中的材料:
(1)“和”与“同”有什么区别?
(2)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
(3)“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1.探“和”之义
①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②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①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②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能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因为有阿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1.探“和”之义
③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已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③和的原因由义引起,同时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生出的和。追求义的人,觉得适宜,各适其宜,尚未在诸多方面(强求一致),所以不同之义也可以和。这样不同之和,而不是执己之见没有伤及于和。注重利的人,觉得这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力于这些,那么有争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是君子、小人的区别。
1.探“和”之义
④(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协呢?”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百姓没有争斗之心。……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 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1.探“和”之义
1、“和”就是保持和谐融洽,但有独立见解;“同”就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没有独立见解。
2、“和”起于“义”;“同”产生于“利”。
3、“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
“和”与“同”的区别
1.探“和”之义
古人论述“和而不同”这一思想时,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先阐述什么是“和”,什么是“同”,然后在对比中,使“和”与“同”的区别得以清晰体现。
接着以君子与小人不同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和”与“同”的区别,从而使读者充分理解“和而不同”这一思想的内涵。
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
1.探“和”之义
“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系问题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其具体表述几经斟酌,最后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探“和”之义
“和而不同”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独立的思考、博大的胸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品质。
“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1.探“和”之义
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下面是一个排箫:这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这些乐器一齐吹奏,声音悦耳动听,显得很调和、和谐,所以“龢”字的本义是指乐声调和、和谐。
文字溯源
1.探“和”之义
经典论述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
弘扬大德,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协调百姓,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万邦诸侯的利益,让各个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
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和的含义:和睦、和谐、平衡、协和等。
2. 寻“和”之用
1.“将相和”的故事
经典故事
战国时赵国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因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和好,一起尽心尽力地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2.“六尺巷”的故事
经典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
“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3.罗威饲犊
经典故事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悄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
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和”之用: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
寻“和”之用
说说你知道的体现“和为贵”的例子,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寻“和”之用
示例一: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说说你知道的体现“和为贵”的例子,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寻“和”之用
示例二: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领会到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拟写标语,为“和”宣传
寻“和”之用
请每位同学仿照右边示例,创作几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组内互相评改,选出优秀的标语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展示。
要求:
1.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思想性;
2.力求形式新颖、朗朗上口。
说说以下标语好在哪里?
有容乃大,心境宽;
以和为贵,万事顺。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亲仁善邻,社会和谐。
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已。
各美其美,方有个性;
美人之美,自能和谐。
拟写标语,为“和”宣传
佳作示例:
(1)遵古训,和为贵;促和谐,人为本。
(2)自然充满绿色,家庭充满爱意,社会充满和谐。
(3)弘扬中华文明,建设和谐社会。
寻“和”之用
3.班级讨论会
班级讨论会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
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定几条“班级议事规则”。
班级议事规则
班级讨论会
1、班级议事时,人人必须遵守沟通、信任、包容的处事原则。
2、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个人折见解,同时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3、若意见不合、见解不同,要礼貌对待,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否认或粗鲁驳斥。
4、商议讨论班级事务时要以大局为重,以班级良性发展为共同目标,不能事事先想到自己。
时事讨论会
班级讨论会
选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闻事件为话题,在班上组织一次时事讨论会。大家以“和而不同”为理念,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受益。
时事讨论会:活动步骤
班级讨论会
①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设置三个话题,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话题。
②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搜集并阅读与该话题有关的新闻报道及评论。仔细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
③小组内讨论交流。观点一致的同学结成伙伴,共同整理资料,深入交流,最后推荐一名同学参加时事讨论会。被推荐的同学组成该话题的时事讨论组。另外推荐一名讨论会主持人。
④班级时事讨论会。讨论会可分为三个时段,每个时段一个话题。由该话题组的时事讨论会成员及主持人共同完成。讨论时注意遵守之前制订的“议事规则”。
⑤讨论会期间,主持人可根据情况,随机邀请听众参与讨论。
⑥其他同学在旁听讨论会时要认真,并仔细观察讨论会成员的表现。选出你认为表现最佳的同学,并说明选他的理由。
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外来、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