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从“道”去生活,而认识、把握“道”的过程需要学习、教育。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A. 崇尚道法自然 B. 主张崇德尚贤
C. 提倡自然和谐 D. 强调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从“道”去生活,体现了崇尚道法自然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顺应本性,遵从“道”去生活,而非崇德尚贤,也不是提倡自然和谐,排除BC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排除D项。故选A项。
2. 明清之际,通过对中国国情和儒家学说的深入调查研究,耶稣会传教士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承认孔孟学说的精辟通达,从而改变旧有的罗马式传教方式,采用了独特的传教方式——“利玛窦规矩”,即尊重中国风俗,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经典相附会。这一变化( )
A. 加速了儒家经典的外传步伐 B. 增强了天主教在华传播的效果
C. 消除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障碍 D. 受到了中国士阶层的普遍欢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利玛窦规矩”是传教士基于中西文化差异、中国政教关系及儒家文化特点等考虑,力图在中国发展天主教的必然选择,因此材料所述变化有利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强调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儒家经典的外传无关,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士阶层的态度,且“普遍欢迎”也不符合史实,并且“西学东渐”只是被少数开明士大夫接受,排除D项。故选B项。
3. 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本次文化节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吸引了海峡两岸民众在线收看和参与此次孔子文化节。由此可见,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的举办( )
A. 创新了两岸交流的模式 B. 消弭了两岸文化隔阂
C. 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D. 增强了中华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中国)。根据材料“本次文化节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吸引了海峡两岸民众在线收看和参与此次孔子文化节。”并结合所学可知,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的创办吸引了海峡两岸民众的在线收看和参与,加强了两岸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该模式的首次创新和史无前例,排除A项;“消弭”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孔子文化节的创办有利于两岸之间的交流,与传统文化的复兴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4. 滚筒印章(下图所示为滚筒印章印文)作为商品交易的信用凭证,自大约公元前4000年在两河流域出现之后,逐渐传播到叙利亚、伊朗高原等地。这可用于说明古代( )
A. 西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B. 西亚地区商业体系的建立
C. 两河流域文明程度的先进 D. 两河流域商业氛围的浓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西亚地区。材料反映了作为商品交易的信用凭证的滚筒印章首先在两河流域出现然后传播至叙利亚、伊朗高原等地,滚筒印章作为商品交易的信用凭证,其本身是商品交易的产物,此外在传播过程中已经演变为文化,A项正确;仅凭商品交易的信用凭证的滚筒印章在西亚的传播不能断定西亚地区商业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商业文明,而且材料没有将两河流域文明与其他地区作比较,无法得出两河流域文明程度的先进,排除C项;两河流域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
5. 早在公元前7 世纪,其他民族还在祈求神灵保佑的时候,古希腊人就在积极探寻世界的本原。如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后来,又有人提出“无限者”、气、火、水、土等为世界本原的观点。由此可见,古希腊( )
A. 哲学蕴含理性主义精神 B. 解决了世界本源问题
C. 文明程度领先世界各国 D. 哲学发展呈现混沌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7世纪时,古代希腊人就将关注的重点由神转移到自然界,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蕴含着理性主义的精神,A项正确; 只是积极探寻世界的本原, “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仅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法得出古代希腊文明程度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排除C项;材料反映古代希腊哲学蕴含理性主义精神,而不是混沌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6. 特奥蒂瓦坎古城是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北约40公里处。这座古城建立于公元前150年到公元100年之间,兴盛于6—7世纪。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特奥蒂瓦坎古城( )
A. 是古代玛雅文明的杰出成果 B. 与隋唐长安属于同时代名城
C. 与印加帝国崛起的时间相同 D. 毁灭于葡萄牙人的殖民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拉丁美洲。隋唐的长安城建造并繁荣于六、七世纪,与材料中的特奥蒂瓦坎古城兴盛于六、七世纪相符, B项正确;玛雅文明遗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东南部)、犹加敦半岛、巴拿马、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与材料所述位置不符合,排除A项;印加帝国崛起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葡萄牙人殖民扩张的地区主要在巴西,与材料地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48年英国制定《国籍法》,赋予英联邦国家公民入境和定居英国的权利。随后,亚、非、拉有色人种涌入英国,仅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三地就达到了48.5万人,他们在英国从事建筑、环卫、交通运输、餐饮等工作。这一状况( )
A. 导致了英国人口结构的巨变 B. 有利于推动英国的经济发展
C. 促成英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D. 激化了英国各民族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英国)。根据材料“仅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三地就达到了48.5万人,他们在英国从事建筑、环卫、交通运输、餐饮等工作”可得出,二战后,大量英联邦国家公民进入英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这有利于推动英国战后的经济复兴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人口的涌入对于英国人口结构的影响,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未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排除C项;材料并未信息表明该部分人口的涌入激化了英国的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8. 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 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 B. 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 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D. 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以来(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自身劳动力严重不足,它们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才需求大增,德国当局还利用难民解决本国劳动力问题,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非解决国际难民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的需求,而不是“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下表所示为部分学者搜集的有关新疆“坎儿井”的资料。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
资料来源 相关内容
文献比对 “坎儿井”在维吾尔语和古波斯语中的读音和拼写方式完全相同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人曾求助“秦人”传授“穿井”之法,修建地下暗渠
实地调查 迄今已知最早的“坎儿井”发现于西亚(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帝国境内)
吐鲁番等地“坎儿井”在修筑技术上与西汉关中地区广泛使用的井渠法除引用水源类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
A. 大宛成为西汉与罗马贸易的中介 B. 中国的凿井技术引进自西亚
C. 古波斯文化因亚述人入侵而中断 D. 丝绸之路沿线存在技术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中国。据材料可知,“坎儿井”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西亚,随后在中国新疆、大秦(古罗马)等地都有出现,据所学可知,罗马帝国、新疆均是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国家,说明丝绸之路沿线存在技术交流,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大宛人曾求助罗马人传授“穿井”之法,不能说明大宛成为西汉与罗马贸易的中介,排除A项;虽然最早的“坎儿井”发现于西亚,不代表“坎儿井”引进自西亚,也有可能从西亚传播到的地方间接引进,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最早的“坎儿井”发现于西亚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帝国境内,据此无法得出古波斯文化因亚述人入侵而中断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图所示为1970~2020年国际商品贸易占全球GDP比重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 )
A.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B. 国际分工体系实现了优化
C. 自由贸易已成为全球共识 D. 各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结合所学,国际间的商品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材料中“1970~2020年国际商品贸易占全球GDP比重整体呈增加趋势”,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国际分工,排除B项;仅据该材料不能反映出自由贸易是否已成为“全球共识”,排除C项;“各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中山装的设计包括雨洋华侨流行的“企领文装”和西装的样式。孙中山先生与裁缝黄隆生合作,将西装衬衣的硬领和传统服装的特点结合,最终设计出了中山装。这说明中山装( )
A. 引领当时服饰变革 B. 融入多种文化元素
C. 侧重南洋服装样式 D. 影响西方服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山装的设计融合了雨洋华侨流行的“企领文装”、西装样式以及传统服装等特点,体现了中山装融入多种文化元素,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是否引领当时服饰变革,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融合多种文化元素,而非侧重何种样式,排除C项;中山装无法影响西方服饰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下表所示是关于蒙古西征的三个观点。据此,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
观点一 蒙古在西征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对当时的亚欧大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观点二 西征过程中,大量的汉人工匠被带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与此同时,蒙古人也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
观点三 蒙古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传播到了阿拉伯,后来这些发明又从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
①应辩证地看待蒙古西征 ②军事扩张阻滞文明进步
③蒙古西征促进欧亚文化交流 ④蒙古西征旨在传播进步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蒙古在西征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对当时的亚欧大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蒙古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传播到了阿拉伯,后来这些发明又从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可知,对蒙古西征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辩证的看待蒙古西征,①正确;蒙古西征有利于文明的交流和传播,②错误;蒙古西征促进了中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促进了欧亚的文化交流,③正确;蒙古西征的主要目的是疆域版图的扩张,并非传播文化,④错误。由此可知,①③正确,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列宁指出:“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历史经过了充满战争的一个时代,从封建主义向自由的资本主义前进。”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据此,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最正确的是( )
A. 推动了西欧国家的社会转型 B. 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 D. 加速了西欧君主制度的崩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对外战争时期的欧洲。根据“使欧洲历史经过了充满战争的一个时代,从封建主义向自由的资本主义前进”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对外传播法国大革命成果的同时,也推动了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拿破仑对外战争是在启蒙运动兴起以后,排除C项;拿破仑战争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而非君主制度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A项。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些做法( )
A. 使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性特征 B. 发展了甘地非暴力的斗争模式
C. 导致印度的民族文化日益边缘化 D. 使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印度)。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印度统治者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体现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特点,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印度文化的特点,而非非暴力斗争,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而非边缘化,排除C项;使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904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商务印书馆旋即出版“最新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借鉴日本教科书的体例,在国内首次按课程门类分级分册编写,并配套出版分科分级“教授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套成功的新式教科书,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科书的发端。这表明,商务印书馆( )
A. 重视国民科学知识教育 B. 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
C. 是清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D. 肩负了开启民智的时代使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材料表明清政府刚颁布最新的学制,商务印书馆就能根据最新学制内容编写出最新的教科书。而癸卯学制的一些内容借鉴了西方近代的教育内容,最新的教科书也能体现近代教育的内容,教科书是面向全国适龄孩子的书籍,可知这有利于开启明智,所以说商务印书馆肩负了开启民智的时代使命,D项正确;材料中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是包含近代教育的一些内容,没有重点强调科学知识,不能说重视国民科学知识教育,排除A项;根据所学洋务运动就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商务印书馆编写有近代教育内容的教材以有利于国民民智的开启,不涉及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诞生至今,已经有194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167个国家的897处文化遗产、218处自然遗产、3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共1154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据截至2022年11月中旬)。这体现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
A. 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B. 彰显鲜明的人文价值
C. 得到了政府有效保护 D. 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世界)。根据材料“167个国家的897处文化遗产、218处自然遗产、3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共1154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知,很多国家都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且类型多样,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遗产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而不是说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的早期维新思想,大体是指1894年以前的维新思想,它的发展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中法战争以前,它虽然与洋务思想存在某些歧异,但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中法战争以后,它作为洋务思想的对立面而逐渐分离出来,表现出了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19世纪80年代,中外交往走向频繁,不少人(薛福成等)获得了留学或出使西方国家的机会,增加了对西方社会的切身体验。中法战争已经表明洋务措施不能使中国自强的事实,早期维新思想家转而要求采用西方民主政治形式,君民共主被提上日程,成为当时维新思想家宣传鼓吹的重点。“以商为战”则是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西学为用”思想的一种补充,这种思想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国商品侵入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摘编自吴剑杰《论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分离》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认为,儒家的思想专制是造成中国思想僵化和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它通过文化的传播进入国民性中,尤其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和被偶像化的孔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在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如李大钊、鲁迅等,其广泛传颂的文学作品无不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彻底西化”这种抉择推动了中国传统框架的突破,有利于传统文化惰性思想的消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
——摘编自秦晓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法战争后早期维新派有别于洋务派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分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核心内容。
【答案】(1)主张:君民共主;以商为战。
原因: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人;中外交往的增强。
(答出三点即可) (2)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提供了精神滋养。
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学习西方。(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主张:根据材料一“早期维新思想家转而要求采用西方民主政治形式,君民共主被提上日程,成为当时维新思想家宣传鼓吹的重点。”得出:君民共主;根据材料一“‘以商为战’则是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西学为用’思想的一种补充”得出:以商为战。原因:根据材料一“ 这种思想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国商品侵入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形成的”得出: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中外交往走向频繁,不少人(薛福成等)获得了留学或出使西方国家的机会,增加了对西方社会的切身体验。”得出:中外交往的增强;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入。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关系:根据材料二“事实上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在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彻底西化’这种抉择推动了中国传统框架的突破,有利于传统文化惰性思想的消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得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提供了精神滋养。核心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救亡图存;学习西方。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1910年以后,武汉的近代工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11~1926年,武汉三镇共有工厂301 家,至1936年年底增至536家,另外还有小型手工业工场1200多家;城市人口也从1920年前的50万人,增至全民族抗战前夕的123万人,其中工业人口占1/10以上,共计13.4万人。20世纪30年代的《江海关十年报告》称:“武汉这座大都会,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以及吸引力的增强,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园,其中一些人甚至在此定居下来,变多的人则因家庭农事需要走走停停。”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工业与城乡人口流动》
材料二 自15世纪以来,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殖民主义和工业化促使移民流动数量迅速增长。殖民主义使得身为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以及行政人员的欧洲人迁居海外。非洲奴隶的被迫迁徙,首次为美洲提供了来自殖民地的劳动力(从15世纪至19世纪,人数达1500万人),其后各殖民帝国之间又相互远程运送积约劳工。西欧的工业化使无地而贫困化的人们大规模迁居别的大陆。美国的建国和经济增长十分倚重移民,在1861~1920年这60年间,入境者达3000万人。在西欧内部,各国经济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移民劳工:英国用爱尔兰人;德国用波兰人;法国用意大利人;等等。
——摘编自【英】斯蒂芬·卡斯尔斯《21世纪初的国际移民:全球性的趋势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10年至1936年大量农村人口进入武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移民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人口迁移的因素。
【答案】(1)影响:推动了武汉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近代武汉工商业发展;密切了城乡经济联系。
(2)特点:从亚洲和非洲被迫前往欧洲和美洲的移民增多;欧洲国家之间相互移民;移民流动数量迅速增长;移民迁移由资本主义强国主导。
(3)因素:战争;灾荒;殖民主义;工业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1910年以后,武汉的近代工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11~1926年,武汉三镇共有工厂301 家,至1936年年底增至536家,另外还有小型手工业工场1200多家”可知,大量农村人口进入武汉推动了武汉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近代武汉工商业发展;根据“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以及吸引力的增强,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园,其中一些人甚至在此定居下来,变多的人则因家庭农事需要走走停停”可知密切了城乡经济联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殖民主义使得身为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以及行政人员的欧洲人迁居海外。非洲奴隶的被迫迁徙,首次为美洲提供了来自殖民地的劳动力(从15世纪至19世纪,人数达1500万人),其后各殖民帝国之间又相互远程运送积约劳工。”得出从亚洲和非洲被迫前往欧洲和美洲的移民增多;根据“在西欧内部,各国经济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移民劳工,英国用爱尔兰人;德国用波兰人;法国用意大利人;等等”得出欧洲国家之间相互移民;根据“西欧的工业化使无地而贫困化的人们大规模迁居别的大陆”得出移民流动数量迅速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移民迁移由资本主义强国主导。
【小问3详解】
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客户自,影响近代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战争、灾荒、殖民主义和工业化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3年6月,以佐野敏男为团长的日本静冈县日中茶业考察友好访华团一行十人,由上海入境到访江西省,与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及江西省农科院蚕桑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茶叶生产、贸易、消费等议题进行了座谈。1983年8月,日本静冈县茶叶试验场副研究员后藤正访问杭州,对当地的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考察,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了日本茶园施肥的生产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优化茶园土壤、培育香气高的茶叶优良品种与提升制茶工艺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振华《日本静冈县茶叶专家来杭考察》
材料二 日本茶道里千家(茶道文化社团)与中国开展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不仅仅派遣访华团开展短时间交流,还着眼长远,积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开设茶道文化课程、接纳留学生等,培养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日本茶道里千家与天津商业大学合作开办了“天津商学院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不仅招收日本留学生进修汉语、京剧、太极拳、陶瓷、绘画、书法、茶道等课程,还招收中国学生学习日本料理、茶道等。
——摘编自汪伟《商学院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举行毕业典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派出茶业友好考察访华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双方进行茶文化交流活动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日茶文化交流。
【答案】(1)背景:1972年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中日两国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2)内容:茶叶的生产实践经验;茶道文化课程;培养留学生;中日两国的其他文化。
(3)评述:促进了中日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引进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有助于培养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3年的中国、日本。由材料“1983年6月,以佐野敏男为团长的日本静冈县日中茶业考察友好访华团一行十人,由上海入境到访江西省,与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及江西省农科院蚕桑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茶叶生产、贸易、消费等议题进行了座谈。”及所学可得出1972年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由材料“对当地的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考察”及所学可得出中日两国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3年后的中国、日本。由材料“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了日本茶园施肥的生产实践经验”可得出茶叶的生产实践经验;由材料“日本茶道里千家(茶道文化社团)与中国开展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不仅仅派遣访华团开展短时间交流,还着眼长远,积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开设茶道文化课程、接纳留学生等”可得出茶道文化课程;培养留学生;由材料“不仅招收日本留学生进修汉语、京剧、太极拳、陶瓷、绘画、书法、茶道等课程,还招收中国学生学习日本料理、茶道等。”可得出中日两国的其他文化。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3年后的中国、日本。由材料“1983年8月,日本静冈县茶叶试验场副研究员后藤正访问杭州,对当地的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考察,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了日本茶园施肥的生产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优化茶园土壤、培育香气高的茶叶优良品种与提升制茶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可得出促进了中日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引进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由材料“日本茶道里千家(茶道文化社团)与中国开展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不仅仅派遣访华团开展短时间交流,还着眼长远,积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开设茶道文化课程、接纳留学生等,培养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可得出有助于培养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博物馆是国家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璀璨的民族精神。它是国家传播和展示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创造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有利于帮助更多人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如何准确把握博物馆内在的文化内涵,创造出符合人民美好需要和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趣味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应成为每个博物馆深思的问题。
文创产品设计师在博物馆众多的藏品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引起人们观看兴趣的藏品,对其造型、图案、颜色、材料、工艺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提取和设计转化;也会以博物馆所在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间习俗、名人典故、传说故事、戏曲戏剧、语言文字、传统手工技艺等特色文化资源为灵感来源和设计元素,为其设计文创产品。
——摘编自边美洁《历史类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以故宫文创为例》
材料二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以一名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师的身份,为我国某一博物馆设计一款文创产品,并对该产品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写出博物馆名称,产品命名符合自身定位;写出构思,无需绘制图样;解读须包括外观、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等要素;史实准确,观点正确。)
【答案】博物馆名称:山西博物馆
产品名称:鸟尊雪糕
构思:鸟尊是山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是鸟尊只能观赏它的尊贵,无法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鸟尊制作成雪糕,采用不同的颜色和口味,既考虑到人们可以接受的价格和口感,更有利于使鸟尊的神韵和故事广为人知。
解读:产品突出鸟尊本身的神韵。神韵表现为:凤鸟回眸,背上一只小鸟相依;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鸟尊为晋国的祭祀礼器,有利于研究西周晋国的历史。同时有利于研究西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以及有助于研究当时的艺术审美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古代、近现代(中国与世界)。首先阅读题干要求,写出博物馆名称,因此你要选择这个馆里你所了解的一件典型藏品。写出构思,据材料“文创产品设计师在博物馆众多的藏品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引起人们观看兴趣的藏品,对其造型、图案、颜色、材料、工艺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提取和设计转化”可知,该产品需要具有代表性、观赏的兴趣和文物的特征。例如:构思:鸟尊是山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是鸟尊只能观赏它的尊贵,无法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鸟尊制作成雪糕,采用不同的颜色和口味,既考虑到人们可以接受的价格和口感,更有利于使鸟尊的神韵和故事广为人知。然后,解读文创产品从产品的外观、历史内涵、现实意义等方面来分析。例如:产品突出鸟尊本身的神韵。神韵表现为:凤鸟回眸,背上一只小鸟相依;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鸟尊为晋国的祭祀礼器,有利于研究西周晋国的历史。同时有利于研究西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以及有助于研究当时的艺术审美价值。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从“道”去生活,而认识、把握“道”的过程需要学习、教育。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A. 崇尚道法自然 B. 主张崇德尚贤
C. 提倡自然和谐 D. 强调格物致知
2. 明清之际,通过对中国国情和儒家学说的深入调查研究,耶稣会传教士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承认孔孟学说的精辟通达,从而改变旧有的罗马式传教方式,采用了独特的传教方式——“利玛窦规矩”,即尊重中国风俗,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经典相附会。这一变化( )
A. 加速了儒家经典的外传步伐 B. 增强了天主教在华传播的效果
C. 消除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障碍 D. 受到了中国士阶层的普遍欢迎
3. 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本次文化节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吸引了海峡两岸民众在线收看和参与此次孔子文化节。由此可见,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的举办( )
A. 创新了两岸交流的模式 B. 消弭了两岸文化隔阂
C. 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D. 增强了中华文化认同
4. 滚筒印章(下图所示为滚筒印章印文)作为商品交易的信用凭证,自大约公元前4000年在两河流域出现之后,逐渐传播到叙利亚、伊朗高原等地。这可用于说明古代( )
A. 西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B. 西亚地区商业体系的建立
C. 两河流域文明程度的先进 D. 两河流域商业氛围的浓厚
5. 早在公元前7 世纪,其他民族还在祈求神灵保佑的时候,古希腊人就在积极探寻世界的本原。如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后来,又有人提出“无限者”、气、火、水、土等为世界本原的观点。由此可见,古希腊( )
A. 哲学蕴含理性主义精神 B. 解决了世界本源的问题
C. 文明程度领先世界各国 D. 哲学发展呈现混沌局面
6. 特奥蒂瓦坎古城是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北约40公里处。这座古城建立于公元前150年到公元100年之间,兴盛于6—7世纪。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特奥蒂瓦坎古城( )
A. 是古代玛雅文明的杰出成果 B. 与隋唐长安属于同时代名城
C. 与印加帝国崛起时间相同 D. 毁灭于葡萄牙人的殖民扩张
7. 1948年英国制定《国籍法》,赋予英联邦国家公民入境和定居英国的权利。随后,亚、非、拉有色人种涌入英国,仅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三地就达到了48.5万人,他们在英国从事建筑、环卫、交通运输、餐饮等工作。这一状况( )
A. 导致了英国人口结构的巨变 B. 有利于推动英国的经济发展
C. 促成英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D. 激化了英国各民族间的矛盾
8. 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 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 B. 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 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D. 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9. 下表所示为部分学者搜集有关新疆“坎儿井”的资料。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
资料来源 相关内容
文献比对 “坎儿井”在维吾尔语和古波斯语中的读音和拼写方式完全相同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人曾求助“秦人”传授“穿井”之法,修建地下暗渠
实地调查 迄今已知最早的“坎儿井”发现于西亚(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帝国境内)
吐鲁番等地“坎儿井”在修筑技术上与西汉关中地区广泛使用的井渠法除引用水源类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
A. 大宛成为西汉与罗马贸易的中介 B. 中国的凿井技术引进自西亚
C. 古波斯文化因亚述人入侵而中断 D. 丝绸之路沿线存在技术交流
10. 下图所示为1970~2020年国际商品贸易占全球GDP比重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 )
A.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B. 国际分工体系实现了优化
C. 自由贸易已成为全球共识 D. 各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11. 中山装的设计包括雨洋华侨流行的“企领文装”和西装的样式。孙中山先生与裁缝黄隆生合作,将西装衬衣的硬领和传统服装的特点结合,最终设计出了中山装。这说明中山装( )
A. 引领当时服饰变革 B. 融入多种文化元素
C. 侧重南洋服装样式 D. 影响西方服饰发展
12. 下表所示是关于蒙古西征的三个观点。据此,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
观点一 蒙古在西征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对当时的亚欧大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观点二 西征过程中,大量的汉人工匠被带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与此同时,蒙古人也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
观点三 蒙古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传播到了阿拉伯,后来这些发明又从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
①应辩证地看待蒙古西征 ②军事扩张阻滞文明进步
③蒙古西征促进欧亚文化交流 ④蒙古西征旨在传播进步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列宁指出:“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历史经过了充满战争的一个时代,从封建主义向自由的资本主义前进。”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据此,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最正确的是( )
A. 推动了西欧国家的社会转型 B. 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 D. 加速了西欧君主制度的崩溃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些做法( )
A. 使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性特征 B. 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的斗争模式
C. 导致印度的民族文化日益边缘化 D. 使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15. 1904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商务印书馆旋即出版“最新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借鉴日本教科书的体例,在国内首次按课程门类分级分册编写,并配套出版分科分级“教授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套成功的新式教科书,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科书的发端。这表明,商务印书馆( )
A. 重视国民科学知识教育 B. 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
C. 是清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D. 肩负了开启民智的时代使命
16.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诞生至今,已经有194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167个国家897处文化遗产、218处自然遗产、3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共1154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据截至2022年11月中旬)。这体现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
A. 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B. 彰显鲜明的人文价值
C. 得到了政府有效保护 D. 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的早期维新思想,大体是指1894年以前的维新思想,它的发展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中法战争以前,它虽然与洋务思想存在某些歧异,但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中法战争以后,它作为洋务思想的对立面而逐渐分离出来,表现出了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19世纪80年代,中外交往走向频繁,不少人(薛福成等)获得了留学或出使西方国家的机会,增加了对西方社会的切身体验。中法战争已经表明洋务措施不能使中国自强的事实,早期维新思想家转而要求采用西方民主政治形式,君民共主被提上日程,成为当时维新思想家宣传鼓吹的重点。“以商为战”则是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西学为用”思想的一种补充,这种思想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国商品侵入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摘编自吴剑杰《论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分离》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认为,儒家的思想专制是造成中国思想僵化和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它通过文化的传播进入国民性中,尤其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和被偶像化的孔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在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如李大钊、鲁迅等,其广泛传颂的文学作品无不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彻底西化”这种抉择推动了中国传统框架的突破,有利于传统文化惰性思想的消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
——摘编自秦晓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法战争后早期维新派有别于洋务派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分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核心内容。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1910年以后,武汉的近代工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11~1926年,武汉三镇共有工厂301 家,至1936年年底增至536家,另外还有小型手工业工场1200多家;城市人口也从1920年前的50万人,增至全民族抗战前夕的123万人,其中工业人口占1/10以上,共计13.4万人。20世纪30年代的《江海关十年报告》称:“武汉这座大都会,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以及吸引力的增强,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园,其中一些人甚至在此定居下来,变多的人则因家庭农事需要走走停停。”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工业与城乡人口流动》
材料二 自15世纪以来,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殖民主义和工业化促使移民流动数量迅速增长。殖民主义使得身为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以及行政人员的欧洲人迁居海外。非洲奴隶的被迫迁徙,首次为美洲提供了来自殖民地的劳动力(从15世纪至19世纪,人数达1500万人),其后各殖民帝国之间又相互远程运送积约劳工。西欧的工业化使无地而贫困化的人们大规模迁居别的大陆。美国的建国和经济增长十分倚重移民,在1861~1920年这60年间,入境者达3000万人。在西欧内部,各国经济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移民劳工:英国用爱尔兰人;德国用波兰人;法国用意大利人;等等。
——摘编自【英】斯蒂芬·卡斯尔斯《21世纪初的国际移民:全球性的趋势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10年至1936年大量农村人口进入武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移民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人口迁移的因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3年6月,以佐野敏男为团长的日本静冈县日中茶业考察友好访华团一行十人,由上海入境到访江西省,与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及江西省农科院蚕桑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茶叶生产、贸易、消费等议题进行了座谈。1983年8月,日本静冈县茶叶试验场副研究员后藤正访问杭州,对当地的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考察,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了日本茶园施肥的生产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优化茶园土壤、培育香气高的茶叶优良品种与提升制茶工艺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振华《日本静冈县茶叶专家来杭考察》
材料二 日本茶道里千家(茶道文化社团)与中国开展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不仅仅派遣访华团开展短时间交流,还着眼长远,积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开设茶道文化课程、接纳留学生等,培养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日本茶道里千家与天津商业大学合作开办了“天津商学院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不仅招收日本留学生进修汉语、京剧、太极拳、陶瓷、绘画、书法、茶道等课程,还招收中国学生学习日本料理、茶道等。
——摘编自汪伟《商学院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举行毕业典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派出茶业友好考察访华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双方进行茶文化交流活动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日茶文化交流。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博物馆是国家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璀璨的民族精神。它是国家传播和展示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创造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有利于帮助更多人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如何准确把握博物馆内在的文化内涵,创造出符合人民美好需要和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趣味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应成为每个博物馆深思的问题。
文创产品设计师在博物馆众多的藏品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引起人们观看兴趣的藏品,对其造型、图案、颜色、材料、工艺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提取和设计转化;也会以博物馆所在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间习俗、名人典故、传说故事、戏曲戏剧、语言文字、传统手工技艺等特色文化资源为灵感来源和设计元素,为其设计文创产品。
——摘编自边美洁《历史类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以故宫文创为例》
材料二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以一名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师的身份,为我国某一博物馆设计一款文创产品,并对该产品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写出博物馆名称,产品命名符合自身定位;写出构思,无需绘制图样;解读须包括外观、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等要素;史实准确,观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