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4 07:30:16

文档简介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改编)
1. 有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这一课时,查找了以下三则文献史料。这可用来研究( )
记载 出处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周易》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周书·无逸》
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礼记·哀公问》
A.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社会生活 B. 农耕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C.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D. 封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改编)
2. 如表为清代不同时期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人均耕地统计表(单位;亩)。此表可用来研究清代( )
时间 河北 山东 河南 平均
顺治十八年(1661) 5.32 8.69 9.42 7.46
康熙二十四年(1685) 5.62 9.04 9.01 7.77
雍正二年(1724) 6.40 4.74 7.17 5.72
乾隆十八年(1753) 7.01 7.60 10.16 8.26
乾隆三十一年(1766) 4.09 3.77 4.42 4.09
嘉庆十七年(1812) 2.75 3.39 3.01 3.06
A. 国家耕地面积减少的后果 B. 精耕细作技术停滞的影响
C. 粮食种植结构变动的原因 D. 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表现
(原创)
3. 世界粮食计划署作为全球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其资金来自国际社会,包括成员国政府和个人的自愿认捐,2007—2020年中国政府在致力于自身农业发展和减贫的同时,还成为世界粮食计划署最大的捐赠国之一。这主要表明中国( )
A. 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 成为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
C. 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 D. 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进程
(改编)
4. 《魏晋南北朝史》中记载:谢氏(谢灵运)庄园“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又“生产蚕桑麻纻,酝山清”。这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庄园( )
A. 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B. 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C. 集体劳作提高了产量 D.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原创)
5. 据考古资料显示,苏鲁豫皖地区出土的汉代农具按功能划分主要有垦耕类、整地类、播种类、中耕类、收割类。其中垦耕类农具主要包括镢、锸、犁等;整地类有耙。除此之外,上述地区还发现了大量谷物加工类农具,主要有杵臼、磨、碓等工具。这反映出汉代( )
A.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实施 B. 中原经济超越了其他地区
C. 政府垄断了铁器农具生产 D. 农业的精耕细作特征显著
(原创)
6. 1880—1913年,德国的机器、动力运输工具和电器产品出口额由4450万马克增加至102470万马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属、机械、化学、电器产品输出国。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世界各国的经济依赖性加强 B. 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 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受冲击
(改编)
7. 1878年,开平矿务局欲招集商股80万两,到1880年实募得仅30万两。后“每日出至五、六百吨之多”,利之所在,趋之若鹜。1881年11月,“矿局在上海已集股一百万两”。1882年,面值100两的股票涨至154两,1883年春,股票持有者已拒绝210两的售价。这说明( )
A. 企业经营模式关乎其成败 B. 开平矿局赢得民间资本青睐
C. 开平煤矿的成功获得保障 D. 政府态度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改编)
8. 下表所示为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情况。这一状况表明( )
A. 工人劳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B.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先世界
C. 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D. 信息技术发展重塑企业竞争力
(改编)
9. 日本学者曾对日本出土的48批铜钱资料进行统计:在总数554714枚铜钱中,中国古钱占99.8%,其中唐钱占8.54%、北宋钱占82.36%、南宋钱占1.46%、明钱占7.32%,其他朝代的中国钱占0.32%。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B. 货币外流有效缓解日本钱荒
C. 钱币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D. 主要依托钱币进行对外交流
(原创)
10. 契约既是对彼此诚信的承诺,也是缔约双方履约的凭证。有学者在研究古埃及历史时,发现了一份房屋买卖契约,契约内容包括“购买人宣言”、“对价格的详细说明”、“对房屋的描述”和“卖者的宣言”等内容。从这份契约内容可知,古埃及人( )
A. 房屋买卖交易十分频繁 B. 普遍具有诚实守信精神
C. 商业交易遵循一定流程 D. 契约使用广泛且已普及
(原创)
11. 16世纪至18世纪初,大规模的殖民地开拓为国际分工准备了条件,确立了早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分工的最初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国际分工体系( )
A. 实质是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体系 B. 反映出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C. 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贸秩序相适应 D. 促使远程贸易逐渐发展到洲际贸易
(原创)
12. 1531年,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品交易所。该交易所取消了过去周期性交易的时间限制成为长期交易场所;除了现货交易,从北欧运抵的鲱鱼已经可以按照品牌和商品等级进行远期交货的合同贸易,未收获的谷物、未开剪的羊毛等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易。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价格革命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B. 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C. 商业革命激发经营方式创新 D.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和扩大
(改编)
13. 同治元年(1862年),《上海新报》刊有一段告白:“今有新做火轮船生意股份,目下将自己一股欲照股顶出。如各客商倘或合意顶者,请至公司洋行未士爹鼻臣面议价目可也。”这段告白表明当时( )
A. 官府鼓励民间投资股市 B. 外国人控制了中国金融
C. 出现新的商业经营形式 D. 传媒助力股市良性发展
(改编)
14. 1985年9月,美国总统里根在“贸易政策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自由和公平贸易”的概念,尤为强调了“公平贸易”的重要性。美国随后组成了以商务部部长为首的贸易反击小组,主要任务是查明和制止外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美国此举旨在( )
A. 消除全球经济贸易的壁垒 B. 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C. 保持自身国际贸易竞争力 D. 践行世界贸易组织原则
(原创)
15. 下表是美国1960—1993年间科技研发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情况(%)。表中数据说明美国科技发展过程中( )
年份 1960 1980 1990 1993
政府 64.6 47.1 40.6 36.3
企业 33.3 494 55.0 58.9
大学 1.1 2.1 2.9 3.1
A. 经费来源结构日趋合理 B. 市场调节作用明显增强
C. 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小 D. 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减弱
(原创)
16. 雅典帕提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殿,也是为了纪念希腊人战胜波斯人而建的。该建筑强调了稳定与均衡,左右两翼对称,完全是按人类肢体来设计。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有大量的精美雕刻相衬托。据此可知,该建筑( )
A. 表明雅典强调个人权力 B. 折射出希腊城邦之间战争频繁
C. 体现出明显的人文精神 D. 凸显出民主政治具有稳定根基
(改编)
17.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角楼“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陆游在《书喜》中写道:“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黎廷瑞有诗云:“颠狂社舞喧戏剧,落魄儒冠寄嘲骂。”这些诗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市场兼有文化娱乐功能
C. 城市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D. 市坊分区制度得到推广
(改编)
18. 1929年,国都建设委员会主持编制了《首都计划》,它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而于吾国美术之优点”,从宏观上运用欧美的规划模式,在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来规划南京城。这说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
A. 强调城市的政治功能 B. 遵循传统儒家礼制
C. 蕴含理性和辩证色彩 D. 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改编)
19. 1860年,巴黎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横流。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开启了一项庞大的巴黎市政改造工程:巴黎市区建立起 60千米的宽敞明亮的新下水道,解决城市污水问题。巴黎同时建立长达26千米林荫大道,最宏伟的就是凯旋门景观,钢铁框架的歌剧院,大型商业百货,餐厅、咖啡馆、茶馆随处可见。这说明( )
A. 城市化与城市管理同步提升 B. 城市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
C. 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治理改善 D. 皇权用建筑展现自身权威
(原创)
20.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始皇二十七年“治驰道”,注曰:“驰道,天子道也。”东汉蔡邕曰:“驰道,天子所行道也,若今之中道然。”,而依据汉令,“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3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 交通条件相对落后 B. 道路管理制度森严
C. 驰道仅为皇帝专用 D. 构建起庞大交通网
(原创)
21. 1916年,南浔铁路通车后,经过九江港的货物量显著增加,进口洋货也以九江为入口行至南昌分销各处,传统商路市镇的“茶市一蹶不振,纸业日渐衰微”,“(上饶)河口一埠……家无尺布之机,女无寸丝之缕……游民遍壤”。由此可见( )
A. 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 B. 铁路发展开启了江西城市化进程
C. 民国初年江西交通实现了近代化 D. 新式交通导致江西自然经济解体
(改编)
22. 20世纪初,上海电车初营运时,有人害怕“电车带电,乘客触电”,乘客不多。为此英国电车公司不仅花钱雇人在电车上终日乘坐,还向乘客发放礼品,车身上还大书“大众可坐,稳而且快”。后来人们感觉电车快捷、便利,逐渐接受。这说明( )
A. 英商的宣传方式具有欺骗性 B. 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
C. 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 D. 中国工业化影响了社会生活
(改编)
23. 如表为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据表可知( )
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
范围 高速铁路里程(公里) 面积(万平方公里) 高速铁路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
东北 3712 79 47
东部 11543 92 125
中部 9966 103 97
西部 8589 688 12
A. 中国高铁建设落后于时代要求 B. 中国的路网规模引领全世界
C. 高铁建设与各地经济水平相关 D. 高铁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改编)
24. 中世纪西欧的医师在医治病人时,首先根据脉搏和尿液,然后以肿胀、发烧、恶心、呕吐、头痛、脓液等症状为基础来进行诊断,此后,医生不仅要开出治疗方案,而且还必须根据进一步的症状以及外部(通常是气象和星象)状况或“体征”来制定预后。这套流程( )
A. 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B. 是近代科学发展成果
C. 体现了理性主义色彩 D. 促成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原创)
25. 中医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强调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膀,外络肢节,沟道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河和相对平衡,并借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由此可知,中医经络学说( )
A. 注重整体思维 B. 吸纳临床经验
C. 成果丰富多元 D. 强调辨证施治
(改编)
26. 近代中国西医教育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清政府开设的仿效西方的官办医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都设有医学实业馆;二是各个教会募资开办医学校或医学院招收学生,培养医学人才。西医教育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A. 逐渐取代了传统中医的地位 B. 消除了国民的疾病威胁
C. 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D. 旨在加强西方殖民统治
(改编)
27.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DOTs),提高了结核病治愈率。但截至目前,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仍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如何吸引更多全球资本进入抗结核领域,成为业界关切。由此可见,疾病防治( )
A. 亟需世界卫生组织的具体指导 B. 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C. 推动中医药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D. 需要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
(原创)
28.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一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与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后一关系上的主张是( )
A. 君主受命于天 B. 君舟民水 C. 制天命而用之 D. 道法自然
(原创)
29. 天水麻辣烫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也让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栩栩如生的“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让人产生浓厚兴趣,无数游客来此打卡,一度门票售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不同地域文化间兼容互补、博大精深
B 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形成文化认同
C. 体现惩恶扬善、仁爱忠孝的伦理观念
D. 形成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内涵
30. 中国人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 )
A. 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 B. 思想变动根植于时代需要
C. 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 D. 民族文化的内涵得以重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改编)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马匹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材料二 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四川峡路交通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
(改编)
32. 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二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71年,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在失败了190次之后,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屠呦呦医学研究取得成就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
(改编)
33. 【国际贸易】
材料
——摘编自《激进的变革:世界正处在全球化“第三次解绑”的技术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际贸易”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改编)
1. 有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这一课时,查找了以下三则文献史料。这可用来研究( )
记载 出处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周易》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周书·无逸》
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礼记·哀公问》
A.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社会生活 B. 农耕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C.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D. 封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三则材料大意分别为农业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统治者要体会农耕者的辛劳、安土重迁,这些思想都是早期农业出现后的认识,即农耕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的记载是农业出现的认识,而非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记载,排除A项;材料中记载都是关于中国方面的,并没有涉及到世界不同地区,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项。
(改编)
2. 如表为清代不同时期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人均耕地统计表(单位;亩)。此表可用来研究清代( )
时间 河北 山东 河南 平均
顺治十八年(1661) 5.32 8.69 9.42 7.46
康熙二十四年(1685) 5.62 9.04 9.01 7.77
雍正二年(1724) 6.40 4.74 7.17 5.72
乾隆十八年(1753) 7.01 7.60 10.16 8.26
乾隆三十一年(1766) 4.09 3.77 4.42 4.09
嘉庆十七年(1812) 2.75 3.39 3.01 3.06
A. 国家耕地面积减少的后果 B. 精耕细作技术停滞的影响
C. 粮食种植结构变动的原因 D. 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代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人口急剧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提高亩产量,在此背景下,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推广和大规模种植,导致粮食种植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可以用于研究粮食种植结构变动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显示清代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国家耕地面积并未减少,排除A项;清代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而非陷入停滞,排除B项;材料强调清代三省人均耕地,区域经济差异扩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3. 世界粮食计划署作为全球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其资金来自国际社会,包括成员国政府和个人的自愿认捐,2007—2020年中国政府在致力于自身农业发展和减贫的同时,还成为世界粮食计划署最大的捐赠国之一。这主要表明中国( )
A. 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 成为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
C. 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 D. 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中国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大规模捐赠,支持抗击全球饥饿事业,体现了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A项正确;美国是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排除B项;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科技教育水平、军事实力等方面,而非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排除C项;世界粮食计划署是联合国内负责多边粮食援助的机构,而非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改编)
4. 《魏晋南北朝史》中记载:谢氏(谢灵运)庄园“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又“生产蚕桑麻纻,酝山清”。这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庄园( )
A. 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B. 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C. 集体劳作提高了产量 D.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从材料中看出庄园可以生产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品,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A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多种经营,排除B项;材料中只能看出自给自足,看不出产量是否提高了,排除C项;魏晋时期庄园是自给自足模式,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原创)
5. 据考古资料显示,苏鲁豫皖地区出土的汉代农具按功能划分主要有垦耕类、整地类、播种类、中耕类、收割类。其中垦耕类农具主要包括镢、锸、犁等;整地类有耙。除此之外,上述地区还发现了大量谷物加工类农具,主要有杵臼、磨、碓等工具。这反映出汉代( )
A.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实施 B. 中原经济超越了其他地区
C. 政府垄断了铁器农具生产 D. 农业的精耕细作特征显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苏鲁豫皖地区出土的汉代农具,种类繁多,分类详细,说明农业工具发达,体现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商业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农具生产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原创)
6. 1880—1913年,德国的机器、动力运输工具和电器产品出口额由4450万马克增加至102470万马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属、机械、化学、电器产品输出国。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世界各国的经济依赖性加强 B. 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 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受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0-1913年(德国)。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属、机械、化学、电器产品输出国”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工业迅速发展,冲击了英国的贸易地位,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排除A项;“最大”说法绝对,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故选D项。
(改编)
7. 1878年,开平矿务局欲招集商股80万两,到1880年实募得仅30万两。后“每日出至五、六百吨之多”,利之所在,趋之若鹜。1881年11月,“矿局在上海已集股一百万两”。1882年,面值100两的股票涨至154两,1883年春,股票持有者已拒绝210两的售价。这说明( )
A. 企业经营模式关乎其成败 B. 开平矿局赢得民间资本青睐
C. 开平煤矿的成功获得保障 D. 政府态度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综合材料信息可知,从开平煤矿最初募集不到资金到产煤利润增多后,募集资本逐渐增多,说明其受到了民众认可,即开平矿局赢得民间资本的青睐,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平煤矿的企业经营模式,不能得知企业经营模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募集资本增多不能完全确保开平煤矿的成功,叙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涉及开平煤矿的民间召集商股的情况,没有涉及政府对开平煤矿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改编)
8. 下表所示为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情况。这一状况表明( )
A. 工人劳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B.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先世界
C. 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D. 信息技术发展重塑企业竞争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图例和柱状图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带动相关产业市场不断扩大。由此可以推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注入活力,C项正确;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不能等同于工人劳动方式的根本变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也不等同于该项技术世界领先,排除B项;该表只能反映市场规模的总体扩大,与企业竞争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改编)
9. 日本学者曾对日本出土的48批铜钱资料进行统计:在总数554714枚铜钱中,中国古钱占99.8%,其中唐钱占8.54%、北宋钱占82.36%、南宋钱占1.46%、明钱占7.32%,其他朝代的中国钱占0.32%。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B. 货币外流有效缓解日本钱荒
C. 钱币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D. 主要依托钱币进行对外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对日本出土的48批铜钱资料进行统计”“在总数554714枚铜钱中,中国古钱占99.8%,其中唐钱占8.54%、北宋钱占82.36%、南宋钱占1.46%、明钱占7.32%,其他朝代的中国钱占0,3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济受到中国的较大的影响,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力,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出图的中国铜钱情况,单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铜钱发行是否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日本发现的中国铜币,无法体现中国古代钱币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货币,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方式丰富多元,并非主要依托货币,排除D项。故选A项。
(原创)
10. 契约既是对彼此诚信的承诺,也是缔约双方履约的凭证。有学者在研究古埃及历史时,发现了一份房屋买卖契约,契约内容包括“购买人宣言”、“对价格的详细说明”、“对房屋的描述”和“卖者的宣言”等内容。从这份契约内容可知,古埃及人( )
A. 房屋买卖交易十分频繁 B. 普遍具有诚实守信精神
C. 商业交易遵循一定流程 D. 契约使用广泛且已普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在买卖房屋有读宣言的过程,对于房屋也有一定的描述,体现了其商业交易遵循一定流程,C项正确;一份房屋买卖契约不能反映房屋交易频繁,排除A项;“普遍”一词夸大了契约的作用,排除B项;契约内容不能反映其应用的广泛和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11. 16世纪至18世纪初,大规模的殖民地开拓为国际分工准备了条件,确立了早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分工的最初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国际分工体系( )
A. 实质是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体系 B. 反映出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C. 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贸秩序相适应 D. 促使远程贸易逐渐发展到洲际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6世纪至18世纪初(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6世纪至18世纪初,西欧国家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优势的是宗主国,而这一时期宗主国几乎都是西欧国家,因此,这一国际分工体系伴随着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秩序,C项正确;当时尚未进行工业革命,不存在工业国,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排除B项;古代的丝绸之路贸易就是洲际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12. 1531年,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品交易所。该交易所取消了过去周期性交易的时间限制成为长期交易场所;除了现货交易,从北欧运抵的鲱鱼已经可以按照品牌和商品等级进行远期交货的合同贸易,未收获的谷物、未开剪的羊毛等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易。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价格革命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B. 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C. 商业革命激发经营方式创新 D.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和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531年的世界。根据题干“商品交易所”“长期交易”“合同贸易”可知,体现的是经营方式的创新,结合所学可知,经营方式的创新是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等因素所致,而这些都是商业革命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未涉及贸易中心转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及扩大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改编)
13. 同治元年(1862年),《上海新报》刊有一段告白:“今有新做火轮船生意股份,目下将自己一股欲照股顶出如各客商倘或合意顶者,请至公司洋行未士爹鼻臣面议价目可也。”这段告白表明当时( )
A 官府鼓励民间投资股市 B. 外国人控制了中国金融
C. 出现新的商业经营形式 D. 传媒助力股市良性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62年(中国)。材料所列的告白主要内容是出售火轮船股份,这说明随着近代企业的出现,股票这种新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出现了,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政府对于民间投资股市的态度,排除A项;告白内容只能反映出当时有股份买卖的情况,并不能表明外国人控制了中国金融,排除B项;商人在报纸上发布出售股份的信息,并不能表明当时的股市是良性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改编)
14. 1985年9月,美国总统里根在“贸易政策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自由和公平贸易”的概念,尤为强调了“公平贸易”的重要性。美国随后组成了以商务部部长为首的贸易反击小组,主要任务是查明和制止外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美国此举旨在( )
A. 消除全球经济贸易的壁垒 B. 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C. 保持自身国际贸易竞争力 D. 践行世界贸易组织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据材料“强调了‘公平贸易’的重要性。美国随后组成了以商务部部长为首的贸易反击小组,主要任务是查明和制止外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随者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美国的经济实力和贸易竞争力出现了相对下降,美国希望通过“公平贸易”来保持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公平贸易”为理由,针对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政策,并非为了消除全球经济壁垒,也不是为了推动多边贸易体制,AB项并非美国这些措施的目的,排除AB项;世贸组织成立的时间是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15. 下表是美国1960—1993年间科技研发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情况(%)。表中数据说明美国科技发展过程中( )
年份 1960 1980 1990 1993
政府 64.6 47.1 40.6 36.3
企业 33.3 49.4 55.0 58.9
大学 1.1 2.1 2.9 3.1
A. 经费来源结构日趋合理 B. 市场调节作用明显增强
C. 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小 D. 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减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1993年(美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提供的经费比重逐渐下降,而企业的比重逐渐上升,体现出市场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经费来源结构是否合理,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美国内部事件,与国际竞争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能看出政府投资比重下降,但不能得出政府投资数额是否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16. 雅典帕提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殿,也是为了纪念希腊人战胜波斯人而建的。该建筑强调了稳定与均衡,左右两翼对称,完全是按人类肢体来设计。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有大量的精美雕刻相衬托。据此可知,该建筑( )
A. 表明雅典强调个人权力 B. 折射出希腊城邦之间战争频繁
C. 体现出明显的人文精神 D. 凸显出民主政治具有稳定根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材料“该建筑强调了稳定与均衡,左右两翼对称,完全是按人类肢体来设计”“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体现的是雅典帕提农神庙的建筑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凸显人文精神,C项正确;古希腊雅典属于民主政治,突出集体,非个人,排除A项;该建筑无法说明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情况,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在民主方式、民主范围、民主性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非具有稳定根基,排除D项。故选C项。
(改编)
17.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角楼“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陆游在《书喜》中写道:“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黎廷瑞有诗云:“颠狂社舞喧戏剧,落魄儒冠寄嘲骂。”这些诗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市场兼有文化娱乐功能
C. 城市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D. 市坊分区制度得到推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颠狂社舞喧戏剧,落魄儒冠寄嘲骂”可知,宋代市场有瓦子、酒坊、戏剧等娱乐活动,体现了宋代市场兼有文化娱乐功能,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政府对农业、商业的政策,排除A项;“受到削弱”不符合史实,应为“有所加强”,排除C项;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B项。
(改编)
18. 1929年,国都建设委员会主持编制了《首都计划》,它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而于吾国美术之优点”,从宏观上运用欧美的规划模式,在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来规划南京城。这说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
A. 强调城市的政治功能 B. 遵循传统儒家礼制
C. 蕴含理性和辩证色彩 D. 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首都计划》没有将西方的城市规划模式作为标准照搬,而是辩证看待,借鉴其科学原则,同时又融合中国美术之优点,这是一种理性辩证的态度,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首都计划》强调城市的政治功能,排除A项;吸收我国美术的优点,不代表遵循儒家礼制,排除B项;材料与国际局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改编)
19. 1860年,巴黎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横流。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开启了一项庞大的巴黎市政改造工程:巴黎市区建立起 60千米的宽敞明亮的新下水道,解决城市污水问题。巴黎同时建立长达26千米林荫大道,最宏伟的就是凯旋门景观,钢铁框架的歌剧院,大型商业百货,餐厅、咖啡馆、茶馆随处可见。这说明( )
A. 城市化与城市管理同步提升 B. 城市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
C. 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治理改善 D. 皇权用建筑展现自身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及其伴随的城市问题突出,促进了巴黎市政建设,说明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治理改善,C项正确;城市化使得城市问题突出,城市管理才得到提升,排除A项;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建筑突出皇帝权威,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20.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始皇二十七年“治驰道”,注曰:“驰道,天子道也。”东汉蔡邕曰:“驰道,天子所行道也,若今之中道然。”,而依据汉令,“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3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 交通条件相对落后 B. 道路管理制度森严
C. 驰道仅为皇帝专用 D. 构建起庞大交通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3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道路管理制度森严,交通使用是皇帝专有或皇权优先的,B项正确;秦汉时期已建立驰道,不能说明交通条件相对落后,排除A项;“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诸侯也可以在驰道上行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当时建立的交通网,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21. 1916年,南浔铁路通车后,经过九江港的货物量显著增加,进口洋货也以九江为入口行至南昌分销各处,传统商路市镇的“茶市一蹶不振,纸业日渐衰微”,“(上饶)河口一埠……家无尺布之机,女无寸丝之缕……游民遍壤”。由此可见( )
A. 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 B. 铁路发展开启了江西城市化进程
C. 民国初年江西交通实现了近代化 D. 新式交通导致江西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南浔铁路通车后,经过九江港货物量显著增加,进口洋货也以九江为入口行至南昌分销各处,导致传统商路市镇的“茶市一蹶不振,纸业日渐衰微”,这说明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A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铁路发展对近代江西经济发展的影响,铁路发展确实会促进江西的城市化进程,但是“开启”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国初年江西交通实现了近代化,材料主要反映了交通发展对江西经济格局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是在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改编)
22. 20世纪初,上海电车初营运时,有人害怕“电车带电,乘客触电”,乘客不多。为此英国电车公司不仅花钱雇人在电车上终日乘坐,还向乘客发放礼品,车身上还大书“大众可坐,稳而且快”。后来人们感觉电车快捷、便利,逐渐接受。这说明( )
A. 英商的宣传方式具有欺骗性 B. 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
C. 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 D. 中国工业化影响了社会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强调民众对现代交通方式的接受变化,说明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B项正确;材料所述的英商的宣传方式是为了吸引人们实际尝试乘坐电车,进而消除误解和偏见,总体上属于正常的宣传营销,“具有欺骗性”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人们逐渐接受了电车,表明对新式交通工具和城市化逐渐适应,而非“难以适应”,排除C项;20世纪初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有限,且材料强调民众对现代交通方式的接受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改编)
23. 如表为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据表可知( )
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
范围 高速铁路里程(公里) 面积(万平方公里) 高速铁路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
东北 3712 79 47
东部 11543 92 125
中部 9966 103 97
西部 8589 688 12
A. 中国高铁建设落后于时代要求 B. 中国的路网规模引领全世界
C. 高铁建设与各地经济水平相关 D. 高铁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高铁密度大,西部地区经济相对发展慢,高铁密度小,说明高铁建设与各地经济水平相关,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高铁建设引领时代要求,排除A项;材料并未与其他国家对比,无法说明中国的路网规模引领全世界,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高铁的密度,并未涉及高铁对城市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改编)
24. 中世纪西欧的医师在医治病人时,首先根据脉搏和尿液,然后以肿胀、发烧、恶心、呕吐、头痛、脓液等症状为基础来进行诊断,此后,医生不仅要开出治疗方案,而且还必须根据进一步的症状以及外部(通常是气象和星象)状况或“体征”来制定预后。这套流程( )
A. 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B. 是近代科学发展的成果
C. 体现了理性主义色彩 D. 促成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西欧。材料表明在中世纪的西欧,医师给病人治病时更多关注的是病人的脉搏和尿液再就是病人表现的一些症状,神学的影响较小,这都能体现医师的思考判断能力,也就体现了理性主义色彩,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还必须根据气象和星象做判断,说明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排除A项;近代科学的诞生是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医患关系,更得不出医患关系和谐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25. 中医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强调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膀,外络肢节,沟道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河和相对平衡,并借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由此可知,中医经络学说( )
A. 注重整体思维 B. 吸纳临床经验
C. 成果丰富多元 D. 强调辨证施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河和相对平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注重将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说明中医经络学说注重整体性思维,A项正确;临床经验是指实践经验,相对于书本上的理论来说的,材料中没有关于吸纳临床经验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材料并未列举中医经络学的成果,无法得出丰富多元的结论,排除C项;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材料内容与辩证施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改编)
26. 近代中国西医教育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清政府开设的仿效西方的官办医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都设有医学实业馆;二是各个教会募资开办医学校或医学院招收学生,培养医学人才。西医教育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A. 逐渐取代了传统中医的地位 B. 消除了国民的疾病威胁
C. 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D. 旨在加强西方殖民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医传入中国,建立起官办医学堂和教会医院,这些医院的建立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C项正确;西医教育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没有取代传统中医的地位,排除A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排除B项;西医教育的传播既有清政府官方的行为,也有西方传教士的行为,故D项说法错误。故选C项。
(改编)
27.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DOTs),提高了结核病治愈率。但截至目前,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仍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如何吸引更多全球资本进入抗结核领域,成为业界关切。由此可见,疾病防治( )
A. 亟需世界卫生组织的具体指导 B. 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C. 推动中医药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D. 需要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需要吸引更多全球资本进入抗结核领域,由此可见,疾病防治需要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国际合作,不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具体指导,排除A项;疾病防治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不是决定,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国际合作,不是强调中医药业,排除C项。故选D项。
(原创)
28.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潮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一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与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后一关系上的主张是( )
A. 君主受命于天 B. 君舟民水 C. 制天命而用之 D. 道法自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在人类与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在君民关系方面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B项正确;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时间不符,排除A项;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也即 “制天命而用之”。这一主张属于“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而非“人类与社会关系”方面,排除C项;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也即“道法自然”。这一主张属于“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而非“人类与社会关系”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29. 天水麻辣烫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也让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栩栩如生的“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让人产生浓厚兴趣,无数游客来此打卡,一度门票售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不同地域文化间兼容互补、博大精深
B. 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形成文化认同
C. 体现惩恶扬善、仁爱忠孝的伦理观念
D. 形成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内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佛教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不断兼容、渗透,最终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他们长期并存、形成了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并非国内不同地域,且中国对佛教文化的吸收,并非文化的互补,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据此不能得知惩恶扬善、仁爱忠孝的伦理观念,排除C项;儒家思想重人生、讲入世,D项不符合佛教思想,且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0. 中国人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 )
A. 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 B. 思想变动根植于时代需要
C. 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 D. 民族文化的内涵得以重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代中国,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应更注重其价值的传承,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意识形态的变迁,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不同时代的时间线索,所以得不出根植于时代需要,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有颠覆性的改变,所以无法看出是否重塑,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改编)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马匹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材料二 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四川峡路交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
【答案】(1)状况: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以长江水路为主;峡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路线。(答出两点即可)
作用:积极作用:改善了四川的交通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四川的有效治理;保障了物资的运输畅通;保障了军事的供应。(答出一点即可)消极作用:转输成本高,加重了百姓负担;事故多发。(答出一点即可)
(2)意义: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推动经济恢复发展;体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状况:据材料“四川古代交通闭塞,……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得出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据材料“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得出以长江水路为主,峡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路线。作用: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作用:据材料“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得出改善了四川的交通状况;据材料“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得出加强了中央对四川的有效治理;据材料“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马匹的重要漕运路线”得出保障了物资的运输畅通;据材料“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得出保障了军事的供应。消极作用:据材料“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得出转输成本高,加重了百姓负担;据材料“水路险恶,事故频发”得出事故多发。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意义:据材料“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得出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据材料“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得出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据材料“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得出体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从交通运输、经济文化发展、一五计划等方面分析,得出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经济恢复发展,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改编)
32. 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二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71年,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在失败了190次之后,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屠呦呦医学研究取得成就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
【答案】(1)原因:传教士传医以促传教;租界示范和刺激作用;留学生带回的先进思想;政府的重视;列强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或近代西方医学的传播)。(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城市卫生状况的好转;有利于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推动中国近代化;否定传统中医,具有一定局限性。(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中西医结合方法;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受古代中医理论影响。(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提高中医的国际地位;推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据材料“欧美传教士……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突出成就”得出传教士传医以促传教;据材料“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得出租界示范和刺激作用;据材料“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得出留学生带回的先进思想;据材料“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得出政府的重视;结合所学得出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刺激,重要背景是列强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西方医学的传播。影响:据材料“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得出有利于城市卫生状况的好转,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据材料“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得出有利于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综上可得出推动中国近代化;据材料“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可得出否定传统中医,具有一定局限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得出中西医结合方法;据材料“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在失败了190次之后”得出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据材料“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得出受古代中医理论影响。 意义:据材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并结合所学得出提高中医的国际地位;据材料“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得出推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改编)
33. 【国际贸易】
材料
——摘编自《激进的变革:世界正处在全球化“第三次解绑”的技术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际贸易”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阐述:工业革命后,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基地、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建立并主导了以金本位制为标志的全球金融体系。政策上,英国从1815年开始降低关税。并于1846年最终废除“谷物法”,标志着自由贸易的开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879年后,德国和美国开始奉行保护主义政策,全球贸易进入停滞期,直到一战之前才短暂地恢复。一战后,英国的实力削弱,金本位制难以为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迅速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1944年夏,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应运而生,它规定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在一段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越南战争、石油危机、经济“滞胀”、日欧崛起等因素的冲击下,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实行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是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重要表现,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发展受到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国家贸易政策和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过程具有曲折性。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述题,时空是1827年至2017年的世界。首先,据材料“1827年至2017年世界国际贸易发展曲线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论题: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其次,据材料曲线图的起伏,按阶段先后顺序展开阐述。分别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德国和美国开始奉行保护主义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新一轮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工业革命后,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基地、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建立并主导了以金本位制为标志的全球金融体系。政策上,英国从1815年开始降低关税。并于1846年最终废除“谷物法”,标志着自由贸易的开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879年后,德国和美国开始奉行保护主义政策,全球贸易进入停滞期,直到一战之前才短暂地恢复。一战后,英国的实力削弱,金本位制难以为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迅速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1944年夏,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应运而生,它规定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在一段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越南战争、石油危机、经济“滞胀”、日欧崛起等因素的冲击下,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实行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是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重要表现,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国际贸易发展受到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国家贸易政策和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过程具有曲折性。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