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训练:记叙文阅读之人物描写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训练:记叙文阅读之人物描写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4 08: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o第七单元 记叙文阅读
——人物描写、品质精神
【阅读考点及技巧】
记叙文知识点 一、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 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二、五种表达: 1. 叙述:是表述时间过程的艺术。 2. 描写:是展示空间状貌的艺术。 3. 议论:是谈看法的说理艺术。 4. 抒情:是抒发倾吐的流露宣泄艺术。 5. 说明:是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艺术。 三、特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 泛)。 3.记叙文的线索:(1)人线 (2)物线 (3)情线 (4)事线 (5)时线 (6)地线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记叙文的划分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 来划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 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9.记叙文的句式(语气):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四、记叙顺序作用 1.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 2.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 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 3. 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 (1)插 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 结构紧凑。插叙一般不作为文章中心。 4. 补叙: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运用 补叙, 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使文章结构完整, 行文跌宕起伏, 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5. 分叙(平叙):分叙法是指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也 叫平叙法。 答题技巧 1、人物描写的作用 外貌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 格特点。 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 要地位。) 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神态描写: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可以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 (突出人物性格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统称肖像描写。) 答题公式 1、人物描写的好处/作用/赏析:描写方法+特点+作用 2、答题公式:人物形象=性格品质+人物描写
(
【典型例题】
)
矢志寻蒿 (hāo)人 ①屠呦呦 (tú yōuyōu)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数十年来,她致 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带领团队发现了青蒿 (hāo)素,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 疾患者的生命。2018 年 12 月 18 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 革先锋 ”称号。 ②20 世纪 60 年代, 39 岁的屠呦呦接受国家任命,开始着手治疟中 药的研发。当时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她暗下决 心;一定要完成使命!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寻遍古 方,从中医古籍中寻求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 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次一次地试验, 一次一次地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 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③研究中,屠呦呦甘于奉献,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在进行动物试验时,她从个别动物的 病理切片中,发现青蒿素有疑似毒副作用。到底是动物本身的问题,还是药物所致?屠呦呦
决定以身试药。当青蒿提取物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没有丝毫迟疑, 一口吞服而下。提取物 的剂量从 0.35 克开始,依次递增至 0.5 克、 1 克、 2 克、 3 克、 4 克、 5 克。数日之后, 从实验室里传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药物安全!不久,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 效果显著。 ④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平淡宁静的生 活。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 面对赞誉,她总是淡淡一笑: “没有大家的无私合 作, 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屠呦呦名字源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青蒿是鹿儿所食的一种普通野草。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 花般淡泊。 ⑤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完美地诠释了改革 先锋的精神内涵。
1.文中画“——”的句子,第一句是对人物 的描写,第二句是对人物 的描写。从第 句中我能读出屠呦呦 的精 神品质。 2.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为研发出青蒿素,都做了哪些努力?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出两个小标题。 (1) (2) 3 .关于短文的题目,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科学家屠呦呦的精神品质是“矢志不渝, 专心研究青蒿素”,与短文最后一 段相呼应。 B .题目没有直接点出寻蒿人的名字,表述不够明确。 C .题目富有文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 .通过题目,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寻蒿人精神品质的赞颂。 4.读完短文,屠呦呦身上的哪种精神品质最打动你?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用“﹏﹏﹏” 在文中标画出相关依据。
(
【课堂精讲】
)
被信任是一种幸福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 一个在 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孩子大喊救命, 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 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拖着浪花越走越远…… 孩子的力气将要用尽,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 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 他对自己说。这时候, 他想起 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如果老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 一定会来救我的!想 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一点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个黑人孩子失踪了, 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回去找。这 时,有人规劝: “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 …”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 定回去找。又有人说: “ 为一个黑人孩子,值吗? 船长大喝一声: “住嘴!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 子。当孩子苏醒过来,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 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 我知道您会来救我的, 一定会的!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 你,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 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那黑人孩子面前, 泪流满面: “孩子,不是我救 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返航前那一刻的犹豫而感到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子拯救,更是一 种幸福。
5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烟波浩渺:
(2)白发苍苍:
6 .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船长的 描写。
7 .文中船长下令返航的原因是
8.文中最具有震撼力的一个动词是“脆” ,其中黑人孩子为 而跪,船长为 而跪。 9 .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请说说你的理由。
【课堂训练】
单手托起的太阳 老马突然辞了司机的职位,而去做勤杂,这个工作虽然相对清闲,但工资少,别人都不 知道老马是怎么想的。 接下来,人们发现老马总把右手揣在口袋里,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甚至写字也用 起了左手,有人好奇地问老马: “你为什么把右手给搁起来呢? ”老马说: “我要练习和尝 试用一只手生活。 ” 没多久,公司情况不景气了,只用左手的老马就成了领导眼里的沙子,他每天都把右手 揣在口袋里,样子真是吊儿郎当,最后领导让他去了包装间工作。 老马仍旧只用一只手工作,在包装间里,他用左手笨拙地操练,( )经过反复练 习,已日渐熟练,( )仍敌不过别人两只手上阵。 年底时,老马下了岗,他说:“这个工作我也早想辞了,我要用一只手重新干一番事业, 不比有两只手的人差。 ” 老马自己开了家不到十平方米的杂货店,来往的人都能看到一个把右手放到口袋里不动 弹的男人在忙碌,他用左手吃力地搬货、码货、点钱。邻居看他平时做饭、洗衣、拖地也是 只用一只手,时间长了,人们都认为他是个残疾,但老马并没办残疾证。 ( )辛勤地付出,( )会有丰厚的回报。老马用一只手撑起的小店见了起 色,他就搬到对面二十平方米的店面去了。 这一天。他用一只手搬完所有的货物,疲惫地回到家,发现桌上放有四菜一汤,虽然做 得很粗糙,但老马笑了,这是儿子的杰作,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苦心。
十九岁的儿子用左手给父亲倒了一杯酒,用左手擦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 “爸爸,我
也能用一只手生活了。你能,我也能。 ” 儿子的右臂是空的,两年前因一场意外致残,他在家 里闷了整整两年不出门。老马这才伸出了根本没有残疾的 右手,和儿子紧紧相拥: “孩子,爸爸用一只手给你演示 了一年多,只想告诉你, 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谁说一只 手托不起太阳? ”
10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再选择一个写一句话。
11.因为老马只用左手,领导让他 ,年底他 , 自己开了一家 。 12 .“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苦心” ,老马的苦心是什么?
1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抓住了人物的 和 来描 写,从中我们感受到了 。 14 .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老马说什么?
【课后巩固】
抢救孩子,我替你开路 “ 小孩窒息,请速按第三套规程处理! ”我马上意识到了事情的紧迫,跑了出去。真倒 霉!我这个刚刚上任的急救医生,接到的第一个电话便是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并且发生在 几公里之外。我决定走那条尚未完工的近 道岔上 101 高速公路去。可是当我穿过那密 集的车流驶到高速公路近旁,马上就发现 没有便道可以驶上去。在我和那条公路之 间是一条几米宽的深沟和一堵陡直的路堤。 我下了车,望着那条繁忙的公路,暗 自叹道, “我该怎么办呢? ” “怎么回事,医生? ” 我起头,看见一个人高高地坐在一辆巨大的推土机上面。 “小孩窒息,很危急,我得赶去抢教,可这儿没路,要是绕道,那肯定就来不及了。 几年的训练教会我此刻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可遇到这样的挫折我怎能不心焦呢? “跟着我,医生!我来替你开路。 ” 我发动汽车跟在后面,好奇而焦虑地看着他怎么开路:推土机那巨大的铲斗铲起满满一 斗泥土,然后倒进深沟。快!快!快!时间成了我的敌人。 接着,推土机在路堤前推出了一个斜坡。大堆大堆的土不断朝斜坡堆了上去。 一会儿, 路开成了!我觉得等了好几个钟头。然后, 推土机开上路堤, 上了公路, 截断了来往的车辆, 留给我一条宽阔的通路。 救护车的笛声尖叫着,车轮飞转着,不一会儿便到了事发地点。我跳下车夺门而入。孩 子的妈妈颤抖着把孩子递给了我。我把孩子接住,然后紧张地施行那套曾经受训的急救措 施……一粒纽扣从孩子的喉咙口跳了出来。 孩子尖叫起来,皮肤泛出了红色,两个小拳头在空中乱挥。他得救了! 我回到车里,用对讲机报告了情况,然后怀着一种兴奋感缓缓驱车离开。 第二天,我独自驾车来到我 24 小时前曾经受阻的那个地方。我一眼看见了那辆推土机, 便减慢了车速。我要去谢谢那位司机。 可他却先朝我跑来,结结巴巴地说: “那……那孩…… ”
他停下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感到有点惊讶,便试着安慰他: “那孩子一切都好, 谢谢你——你帮我救了他的小生命。伙计,咱俩合作得不错! ” 他却哽咽道: “我……我知道,可我不知道那……”他使劲咬着嘴唇轻声说, “那是我 儿子 ”。
15 .从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 )的路堤 ( )的通路 ( )的车流 ( )的铲斗 16.题目“抢救孩子,我替你开路” 中的“我”是指 ,“你” 是指 。 17 .文题最后,那位司机哽咽道:“我……我知道,可我不知道那……”他知道什么?不知道 什么?为什么短短的一句话他说起来却那么艰难呢?
18 .如果当初推土机司机没有主动站出来帮医生开路,那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
参考答案
o第七单元 记叙文阅读
——人物描写、品质精神
【阅读考点及技巧】
记叙文知识点 一、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 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二、五种表达: 6. 叙述:是表述时间过程的艺术。 7. 描写:是展示空间状貌的艺术。 8. 议论:是谈看法的说理艺术。 9. 抒情:是抒发倾吐的流露宣泄艺术。 10. 说明:是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艺术。 三、特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 泛)。 3.记叙文的线索:(1)人线 (2)物线 (3)情线 (4)事线 (5)时线 (6)地线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记叙文的划分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 来划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 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9.记叙文的句式(语气):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四、记叙顺序作用 6.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 7.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 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 8. 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 (1)插 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 结构紧凑。插叙一般不作为文章中心。
9. 补叙: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运用 补叙, 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使文章结构完整, 行文跌宕起伏, 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10. 分叙(平叙):分叙法是指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也 叫平叙法。 答题技巧 1、人物描写的作用 外貌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 格特点。 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 要地位。) 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神态描写: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可以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 (突出人物性格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统称肖像描写。) 答题公式 1、人物描写的好处/作用/赏析:描写方法+特点+作用 2、答题公式:人物形象=性格品质+人物描写
(
【典型例题】
)
矢志寻蒿 (hāo)人 ①屠呦呦 (tú yōuyōu)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数十年来,她致 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带领团队发现了青蒿 (hāo)素,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 疾患者的生命。2018 年 12 月 18 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 革先锋 ”称号。 ②20 世纪 60 年代, 39 岁的屠呦呦接受国家任命,开始着手治疟中 药的研发。当时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她暗下决 心;一定要完成使命!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寻遍古 方,从中医古籍中寻求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 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次一次地试验, 一次一次地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 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③研究中,屠呦呦甘于奉献,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在进行动物试验时,她从个别动物的 病理切片中,发现青蒿素有疑似毒副作用。到底是动物本身的问题,还是药物所致?屠呦呦 决定以身试药。 当青蒿提取物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没有丝毫迟疑, 一口吞服而下。 提取物 的剂量从 0.35 克开始,依次递增至 0.5 克、 1 克、 2 克、 3 克、 4 克、 5 克。数日之后, 从实验室里传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药物安全!不久,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 效果显著。 ④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平淡宁静的生 活。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 面对赞誉,她总是淡淡一笑: “没有大家的无私合 作, 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屠呦呦名字源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青蒿是鹿儿所食的一种普通野草。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 花般淡泊。 ⑤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完美地诠释了改革 先锋的精神内涵。
2 .文中画“——”的句子,第一句是对人物 动作 的描写,第二句是对人物 神态、 语言 的描写。从第 。 句中我能读出屠呦呦 淡泊名利 的精神品质。 2.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为研发出青蒿素,都做了哪些努力?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出两个小标题。 (1) 反复试验 (2) 以身试药 3 .关于短文的题目,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题目点明了科学家屠呦呦的精神品质是“矢志不渝, 专心研究青蒿素”,与短文最后一 段相呼应。 B .题目没有直接点出寻蒿人的名字,表述不够明确。 C .题目富有文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 .通过题目,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寻蒿人精神品质的赞颂。 4 .读完短文,屠呦呦身上的哪种精神品质最打动你?请结合在文中相关依据回答。 答:屠呦呦身上的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最打动我。
“她暗下决心: 一定要完成使命!”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屠呦呦矢志不渝的品
质。“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次一次地试验, 一
次一次地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
素”中“十几个小时”“一次一次”“反复”“数百次”等词语都体现了屠呦呦不怕困难、
持之以恒的品质。“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
平淡宁静的生活。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体现了屠呦呦淡泊名利的品质。
1.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理解。 【重点解析】
“当青蒿提取物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没有丝毫迟疑, 一口吞服而下”中“吞服”是对 人物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屠呦呦以身试药的行为,体现了屠呦呦面对危险毫不畏惧,甘于奉 献的品质。 “淡淡一笑”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没有大家的无私合作,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 蒿素贡献给世界。”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屠呦呦面对名利非常的谦虚,体现了屠呦 呦谦虚诚恳、淡泊名利的品质。
2.本题考查概括小标题。 文章第②段写了屠呦呦反复试验,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 蒿素。可概括小标题为“反复试验”。第③段写了屠呦呦以身试药,证实药物安全,不久, 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概括小标题为“以身试药”。
3.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 文章题目为“矢志寻蒿人”,意思是立下誓愿和志向寻找青蒿素的人物,点明了科学家 屠呦呦的精神品质是“矢志不渝,专心研究青蒿素”,与“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 优秀代表,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先锋的精神内涵”相呼应。“矢志寻蒿 人”富有文采,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矢志”的意思是立下誓愿和志向,以表决心, 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寻蒿人矢志不渝精神品质的赞颂。故 ACD 正确。 B.有误。题目没有直接点出寻蒿人的名字, 并不是表达不够准确, 而是用人物的精神品 质来作为标题,更能表现出对“寻蒿人”——屠呦呦的称赞。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她暗下决心: 一定要完成使命!”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屠呦呦矢志不渝的 品质。“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次一次地试验, 一次一次地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 蒿素 ”中“十几个小时 ”“一次一次 ”“反复 ” “数百次 ”等词语都体现了屠呦呦不怕困难、 持之以恒的品质。“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 平淡宁静的生活。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体现了屠呦呦淡泊名利的品质。
(
【课堂精讲】
)
被信任是一种幸福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 一个在 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孩子大喊救命, 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 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拖着浪花越走越远…… 孩子的力气将要用尽,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 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 他对自己说。这时候, 他想起 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如果老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 一定会来救我的!想
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一点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个黑人孩子失踪了, 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回去找。这 时,有人规劝: “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 …”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 定回去找。又有人说: “ 为一个黑人孩子,值吗? 船长大喝一声: “住嘴!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 子。当孩子苏醒过来,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 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 我知道您会来救我的, 一定会的!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 你,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 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那黑人孩子面前, 泪流满面: “孩子,不是我救 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返航前那一刻的犹豫而感到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子拯救,更是一 种幸福。
5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烟波浩渺: 形容烟雾笼罩的水面广阔无边。 文中指货轮在烟雾笼罩下的大西洋下行 驶。
(2)白发苍苍: 形容人年老而头发花白。文中指船长年纪大了头发花白的样子。 6 .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船长的 语言 描写。
7 .文中船长下令返航的原因是 他断定孩子掉进海里
8.文中最具有震撼力的一个动词是“脆” ,其中黑人孩子为 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 而跪,船长为 感谢小男孩对他的信任 而跪。
9 .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请说说你的理由。
文中的小男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在灾难发生时, 他用坚定信念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重点解析】 5.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 这类题目需要日常有一定的词汇量,多读课外书,多积累词汇,在语境中去理解、记忆 词语含义。如果是陌生词语可以使用“拆字组词法”尝试着理解词语含义。 烟波浩渺:这个词在文中是形容大西洋的,由此可以得到是描述水面的词语。浩渺指水 面辽阔,得以得出烟波浩渺的意思是形容烟雾笼罩的水面广阔无边。 白发苍苍:苍苍是灰白色的意思。头发苍白,形容人年纪大了头发花白。
6.本题考查判断人物描写。常见的人物描写有五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文中画横线句子是:“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此句前有明显的提示语:船 长扶起孩子“问”,通过“问”这个字,可以得出是对船长的语言描写。
7.本题考查分析行为。此类问题通常可以联系上下文,从原文中得出答案。
首先从原文中找到船长下令返航这一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船长终于发现那个黑人孩 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回去找。从此句可以得出,船长断定孩子 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回去找。 8.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词语含义。 认真审题,题目要求首先分析黑人孩子“跪”的原因。从原文中找到描写黑人孩子跪的 一句:当孩子苏醒过来,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此句可以得出,黑人孩子下跪是 为了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 接下来从原文中找到描写船长“跪”的句子: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 在那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 “孩子,不是我救了你, 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返航前那 一刻的犹豫而感到耻辱……”由此句联系前文:孩子回答:“我知道您会来救我的, 一定会 的!”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孩子在落水绝望时也相信 船长会来救他,给予了船长十足的信任,所以船长为了感谢男孩的信任而跪。 9.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的理解。为开放性题型。 本文主要人物有两个:船长和小男孩。可以从两个人物中任选回答问题。要注意答案符 合逻辑,内容有理,语句通顺。 对男孩印象深刻。因为小男孩在灾难发生时没有放弃,有顽强的信念,正是这坚定的信 念才让男孩获得了新生。 对船长印象深刻。因为船长发现小男孩失踪时,没有因为别人的规劝而放弃寻找,是一 位善良的老人。当感受到男孩的信任时,内心也充满了感激。
【课堂训练】
单手托起的太阳 老马突然辞了司机的职位,而去做勤杂,这个工作虽然相对清闲,但工资少,别人都不 知道老马是怎么想的。 接下来,人们发现老马总把右手揣在口袋里,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甚至写字也用 起了左手,有人好奇地问老马: “你为什么把右手给搁起来呢? ”老马说: “我要练习和尝 试用一只手生活。 ” 没多久,公司情况不景气了,只用左手的老马就成了领导眼里的沙子,他每天都把右手 揣在口袋里,样子真是吊儿郎当,最后领导让他去了包装间工作。 老马仍旧只用一只手工作, 在包装间里, 他用左手笨拙地操练, ( 虽然 )经过反复 练习,已日渐熟练,( 但是 )仍敌不过别人两只手上阵。 年底时,老马下了岗,他说:“这个工作我也早想辞了,我要用一只手重新干一番事业, 不比有两只手的人差。 ” 老马自己开了家不到十平方米的杂货店,来往的人都能看到一个把右手放到口袋里不动 弹的男人在忙碌,他用左手吃力地搬货、码货、点钱。邻居看他平时做饭、洗衣、拖地也是 只用一只手,时间长了,人们都认为他是个残疾,但老马并没办残疾证。
( 只有 )辛勤地付出, ( 才 )会有丰厚的回报。老马用一只手撑起的小店见了起 色,他就搬到对面二十平方米的店面去了。 这一天。他用一只手搬完所有的货物,疲惫地回到家,发现桌上放有四菜一汤,虽然做 得很粗糙,但老马笑了,这是儿子的杰作,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苦心。 十九岁的儿子用左手给父亲倒了一杯酒,用左手擦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 “爸爸,我 也能用一只手生活了。你能,我也能。 ” 儿子的右臂是空的,两年前因一场意外致残,他在家 里闷了整整两年不出门。老马这才伸出了根本没有残疾的 右手,和儿子紧紧相拥: “孩子,爸爸用一只手给你演示 了一年多,只想告诉你, 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谁说一只 手托不起太阳? ”
10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再选择一个写一句话。 示例: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11 .因为老马只用左手,领导让他 去包装间工作 ,年底他 下了岗 ,自己开了一家 杂货店 。 12 .“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苦心” ,老马的苦心是什么? 让失去右臂的儿子知道一只手也可以好好地生活,让儿子积极地面对生活。
1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抓住了人物的 动作 和 语言 来描写,从中我们感受 到了 儿子意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儿子要和父亲一样积极地面对生活 。 14 .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老马说什么? 作为一个父亲,你的一举一动对儿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儿子藏起了自己的右手,用实
际行动证明只有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诠释了一个父亲的伟大。
10.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重点解析】
解答时要先理解例句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选择关联词填空。 “经过反复练习, 已日渐熟练 ”和“仍敌不过别人两只手上阵 ”转折关系, 可以填入“虽 然……但是……”。 “辛勤地付出”和“会有丰厚的回报”条件关系,可以填入“只有……才……”。 用关联词造句,例如:虽然天气很冷,但奶奶依然坚持每天锻炼。 11.本题考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他每天都把右手揣在口袋里,样子真是吊儿郎当,最后领导让他去了包装间工作”, 可以知道,第一个空填去包装间工作。 “年底时,老马下了岗”,可以知道,第二个空填下了岗。 “老马自己开了家不到十平方米的杂货店”,可以知道,第三个空填杂货店。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在文中倒数第三段找到“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苦心 ”,联系下文可以知道, “他 的苦心”是让失去双臂的儿子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 13.本题考查对句子中描写方法的理解能力。 从“倒”“擦”可以知道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从儿子说的话可以知道是对人物的语言 描写。 联系上文,儿子做了四菜一汤可以知道,儿子终于意识到和父亲一样努力面对生活,意 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爱。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开放性表达题目。 本文通过讲老马用一只左手奋斗来向儿子证明一只手也可以生活,也可以托起太阳。赞 美了老马对儿子的爱以及老马的坚强。 可以从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的伟大方面来表达。
【课后巩固】
抢救孩子,我替你开路 “ 小孩窒息,请速按第三套规程处理! ”我马上意识到了事情的紧迫,跑了出去。真倒 霉!我这个刚刚上任的急救医生,接到的第一个电话便是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并且发生在 几公里之外。我决定走那条尚未完工的近道岔上 101 高速公路去。可是当我穿过那密集的车 流驶到高速公路近旁,马上就发现没有便道可以驶上去。在我和那条公路之间是一条几米宽 的深沟和一堵陡直的路堤。 我下了车,望着那条繁忙的公路,暗自叹道, “我该怎么办呢? ” “怎么回事,医生? ” 我起头,看见一个人高高地坐在一辆巨大的推土机上面。 “小孩窒息,很危急,我得赶去抢教,可这儿没路,要是绕道,那肯定就来不及了。 几年的训练教会我此刻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可遇到这样的挫折我怎能不心焦呢? “跟着我,医生!我来替你开路。 ” 我发动汽车跟在后面,好奇而焦虑地看着他怎么 开路:推土机那巨大的铲斗铲起满满一斗泥土,然后 倒进深沟。快!快!快!时间成了我的敌人。 接着,推土机在路堤前推出了一个斜坡。大堆大 堆的土不断朝斜坡堆了上去。 一会儿,路开成了!我 觉得等了好几个钟头。然后,推土机开上路堤,上了公路,截断了来往的车辆,留给我一条 宽阔的通路。 救护车的笛声尖叫着,车轮飞转着,不一会儿便到了事发地点。我跳下车夺门而入。孩
子的妈妈颤抖着把孩子递给了我。我把孩子接住,然后紧张地施行那套曾经受训的急救措 施……一粒纽扣从孩子的喉咙口跳了出来。 孩子尖叫起来,皮肤泛出了红色,两个小拳头在空中乱挥。他得救了! 我回到车里,用对讲机报告了情况,然后怀着一种兴奋感缓缓驱车离开。 第二天,我独自驾车来到我 24 小时前曾经受阻的那个地方。我一眼看见了那辆推土机, 便减慢了车速。我要去谢谢那位司机。 可他却先朝我跑来,结结巴巴地说: “那……那孩…… ” 他停下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感到有点惊讶,便试着安慰他: “那孩子一切都好, 谢谢你——你帮我救了他的小生命。伙计,咱俩合作得不错! ” 他却哽咽道: “我……我知道,可我不知道那……”他使劲咬着嘴唇轻声说, “那是我 儿子 ”。
15 .从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 陡直 )的路堤 ( 宽阔 )的通路 ( 密集 )的车流 ( 巨大 )的铲斗 16 .题目“抢救孩子,我替你开路” 中的“我”是指 推土机司机 ,“你”是指 急救 医生 。 17 .文题最后,那位司机哽咽道:“我……我知道,可我不知道那……”他知道什么?不知道 什么?为什么短短的一句话他说起来却那么艰难呢? 他知道孩子得救了,可他当时不知道要抢救的是自己的孩子。因为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不
知道怎样说。
18 .如果当初推土机司机没有主动站出来帮医生开路,那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 医生没能及时赶到孩子家抢救,孩子可能有生命危险。
【重点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的词语搭配能力。学仔细阅读文章, 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写即可。 即:陡直的路堤、宽阔的通路、密集的车流、巨大的铲斗。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我这个刚刚上任的急救医生,接到的 第一个电话便是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一眼看见了那辆推土机,便减慢了车速”可知, 题目“抢救孩子,我替你开路”中的“我”是指推土机司机,“你”是指急救医生。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他却哽咽道:‘我……我知道,可我 不知道那……’他使劲咬着嘴唇轻声说,‘那是我儿子’”可知,短短的一句话他之所以说 起来却那么艰难,是因为他知道孩子得救了,可他当时不知道要抢救的是自己的孩子。此时 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不知道怎样说。
18.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即:如果当初推土机
司机没有主动站出来帮医生开路, 那么医生没能及时赶到孩子家抢救, 孩子可能有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