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考融合训练
议论文的行文思路
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学习提示 ”中指出:“文章观点鲜明, 持论严正, 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 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 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 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 卓越的情感。 ”“要注意分析文章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论证的写法, 体会 其有的放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这里都涉及到议论文的行文思路、论证方法等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议
论文的基本能力。
[必备知识]
一、论证结构
论证结构是指论述文的行文思路和语言材料的组织形式,一般由“ 引论 ”“本论 ”“结论 ”三部分组成,遵循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 ”模式。一般来说,引论就是开头,必须明确 论题或提出论点;本论就是主体,应选用论证材料并分层次论证观点;结论就是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文,重申观
点。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模式主要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
1. 总分式
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结构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横向分解论点,论证
中心。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 ”“总—分 ”“分—总”等形式,分说的各项一般会是并列的。
2. 并列式
在论述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
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语言标志有“首先 ”“其次 ”“再次”,或“一方面 ”“另一方面”,或“其一 ”“其二”等。
3.递进式
文本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并不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后文的论证是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
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递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4.对照式
在论证过程中,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或明辨是非,或突出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对照式, 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的对比。论述类文本全文采用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的不多见,一般
是相邻两段之间或主体段落内部的正反对照。
二、论证方法
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文本中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趣味性。
2.引言论证
亦称道理论证,即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
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度。
3.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可以辨明是非利弊,达到否定错误论点、阐明正确论点的目的,让人印象
深刻。
4.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往往能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论证文本的观点(中心论点或
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5.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
以因果互证。
6.类比论证
通过将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 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与客体事物同样的性
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7.假设论证
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
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教考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以历史之温情
—— “凝视中国节日”之二
节俗是人类给自己保留的一个诗意的时空存在, 尤其是中国的节俗, 诗性更浓。哪怕是看不懂文学、听不懂 音乐的人, 也能在一年当中给自己一个时空, 和家人、朋友一起温习这份浓浓的诗意。中国的传统节俗是中华文 化的直接的显性表现。从形而下言,这些节俗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形
而上言,中国传统节俗隐藏着极其深邃的人类学意义,它是我们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以至人类精神的资料库。
中华文化重视人伦日用的特征, 决定了理想的精神追求不在宗教意义的上帝那里, 不在西方哲学中的理念里, 而就在实实在在、活活泼泼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个传统节日就是现实生活的浓缩。每一个节俗的价值取向整合在 一起, 就共同地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所以, 研究中国传统节俗是我们透析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 一个窗口。讲清楚这些节俗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 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了解这些节日, 就是
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弘扬这些节日,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节俗源于先民们对时间的认识和掌握,先民们通过“历象日月,敬授人时 ”,建立了早期的岁时系统。时间
又被空间化, 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时空框架。中华文化在这个框架内, 时间又被逐渐物质化、具体化、心灵化。
像“岁 ”“年 ”这些时间概念,原型都是实物,或为农具或为丰收的农作物。随着人们对时间把握的精确化、系
统化,历法产生了,关键性的时间节点慢慢就成了节日。人们把外在的时间概念,逐渐丰富内化进人的心理世界。 李泽厚先生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提出著名的“ 由巫到史 ”“由巫到礼 ”的文化“积淀 ”说。节俗蕴含“礼 ”
的精神, 是“礼 ”的世俗化。这些节俗最终成为中华礼乐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了中华文化基本的思维
结构和文化心理模式。从静态的角度看,中国的节俗就是这种文化心理模式的外显;从动态的角度看,节俗的形
成和演变、转化过程,也是中华文化心理结构积淀的形成过程。
今天很多节俗意义的价值指向并非它们的本义,而是在后世的历史机缘中经过人为赋予、转化、演变而来。 比如端午节,最初是为了驱虫辟病,并非源于纪念屈原;中秋节原来还有生殖崇拜的诉求在其中,团圆是后来的 事情。经过总结发现, 中国这些传统节俗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经历了一个相似的过程, 即从原始巫术禳灾 辟邪的神秘性, 转向对健康、长寿、情感、祝福、美食、游玩的现实生活性的追求, 从而进一步被赋予了具有崇 高指向和人文教化意义的文化精神。但是, 这种精神是现世的, 是指向世俗生活的。这种世俗化的其中一个表现 就是“吃 ”,每个节俗都有美食相伴,而且吃得极有象征意义,不是为了果腹而食;另一个表现是“美 ”,即将世 俗生活审美化:清明赏春色之美、七夕赏星河之美、中秋赏月亮之美、重阳赏菊花之美。所有这些审美活动都寄
寓着人们对生的赞美,对乐的向往。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基本思路是:引出提倡工匠精神的话题→工匠精神的概念和内涵→倡 导工匠精神, 总结全文。本文的基本思路与《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不尽相同, 请认真阅读文本, 仿照以上
形式,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解题步骤]
步骤 1.阅读原文,逐段归纳。
通读原文, 抓住各段中的关键语句, 归纳各自然段的大意。如本文第一段抓住“中国的传统节俗是中华文化
的直接的显性表现”等句,可以归纳出“中国的传统节俗的含义 ”。
步骤 2.划分段落,合并层次。
首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一般思路, 大致地给文本划分段落。分析问题部分内部自然
段较多,层次丰富,要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将小层次合并成大层次,并对其进行归纳。
步骤 3.梳理关系,确定答案。
梳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思维流程,展现文章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阐述中国传统节俗的含义→阐述研究传统节俗的意义→阐述中国的传统节俗文化的特点, 即时间概念已经被 逐渐物质化、具体化、心灵化→阐述中国传统节俗意义的价值形成, 即在后世的历史机缘中经过人为赋予、转化、
演变而来。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文本一(课内文本)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 铭。 ”不久前, 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 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记载:“匠, 木工也。 ”今天作为文字的“匠 ”,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 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一位作家说过, 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 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 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 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 一定是 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 一把标尺一把锉, 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 但方寸之间 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 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 ”推上神坛, 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 ”,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高树质量至上、品 质取胜的市场风尚, 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 为中国
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 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 “没有一流的心性, 就没有 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 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 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 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 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 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有删节)
文本二(课外文本)
“安静与坚守” 是工匠精神的底色
陈怀瑜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 55 岁的王津师 傅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 39 年了。
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人们尊崇工匠精神, 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 这 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 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
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
自古而今, 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 成就无数工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 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 他们几乎 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
当然就难以成就为一名巨匠之师。
像过去, 一个学徒工, 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 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
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
即使到了当代, 像瑞士的钟表工业, 一些意大利的制鞋业, 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 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 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
“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
当下时代, 社会嬗变, 人心浮躁, 人们的脚步更为匆匆。其实, 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 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 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每个人在各 自的岗位上, 也能让心更细致些, 动作更稳妥些, 精神更丰厚些, 思想更深沉些—把自己的工作, 当做一项“没 有最好, 只有更好 ”的精致、悠远的事业, 也就是人人心中都能沉淀着传承千古的工匠精神, 每个人就能做一个
“最好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与未来。
在生活中, 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 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也正昭示着成功目标的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 神, 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 让技艺超凡脱俗, 令手中精品迭出, 成就更多传世经
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
就像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所言: “干这一行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安静、再安静。”是的,当我们从纪 录片中, 看着这些故宫工匠那种宁静致远、坚韧不拔、精益求精、有条不紊、禅意十足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时, 便 能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 如果大家都多了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 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
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从容淡定、执着内敛;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飞得更高更远……
1.下列对两篇文章的比较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篇文章都属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属于论说文
范畴。
B.两篇文章都首先引述材料, 从中提取论述的观点或话题, 然后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对观点或话题进行分析
论证。
C.两篇文章都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 对一件事发表看法, 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 夹叙夹议就成为主要的表现
手法。
D.两篇文章都采用“总—分—总 ”的结构, 中间几个分论点之间为并列关系, 全文逻辑严谨, 首尾照应, 结
构完整。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篇文章同以工匠精神为话题, 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内文本侧重阐述怎么办, 课外文本侧重阐述为什
么。
B.两篇文章都以散句为主, 适当穿插整句, 善于借排比造势, 整散结合, 语言生动, 读之而无枯燥的说教之
感。
C.课内文本引《说文》里对“匠 ”的记载以及作家所说的话, 课外文本引王津师傅所说的话, 都属于引言论
证。
D.课内文本的“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课外文本的“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都属比喻论
证。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要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 极度注重细节, 不断追求完美
和极致。
B.推崇和倡导工匠精神, 并非要人们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 而是要人们努力追求并实践工
匠精神。
C.如果是一位教师, 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 一生只为教书育人一事, 绝不频繁跳出,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工
匠精神。
D.克服浮躁心态, 多些安静中的坚守, 才能更好地发扬工匠精神, 而工匠精神树立又能更好地修复浮躁心态。
4.课内文本和课外文本都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5.时评文写作要有的放矢, 直面现实, 首先要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观点。若仍以工匠精神为话题写作时 评文, 出了给出的文本以外, 还可以联系怎样的社会现实进行理论?请写出准备联系的社会现实及相应的中心论
点。
参考答案
1.D 【解析】课内文本为“总—分 ”结构, “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之说亦无根据。同时分论点之间关系多
为递进关系。
2.B 【解析】A 项,“课内文本侧重阐述怎么办,课外文本侧重阐述为什么”分析有误,应该是:课内文本 侧重阐述为什么,课外文本侧重阐述怎么办。 C 项,课外文本引王津师傅所说的话,不是引言论证。 D 项,两处
例子只涉及词语的比喻义,不属比喻修辞手法,也不是比喻论证。
3.C 【解析】C 项, 绝不频繁跳出不是工匠精神的充分条件, 只为教书育人这一事, 并且专注地做好这一件
事,这才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4.课内文本第四段:先正面提出分论点“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 ”,然后以“倘若”作假设,领起三个
“没有……,怎有…… ”组成的排比句, 从专心如一、臻于至善、冰心一片三个方面阐述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课外文本第三段:先作事实论证,正面阐述工匠精神成就工匠大师的道理,然后以“如果”作假设,领起假 设复句“没有……,没有……,没有……,就…… ”,阐述儿时从师学艺、汗水擦亮、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对于
成就巨匠之师的重要。
5.示例一
社会现实:这几年,佛系青年颇受青睐。所谓佛系青年,其实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
活法:凡事不大走心,看淡一切,怎么都行。
相应论点:用工匠精神疗治佛系青年的心病。
示例二
社会现实:有人认为读职中、职高不如读普中、普高有前途,职场中蓝领领不如白领、金领有尊严。
相应论点:摈弃“面子就业”观念,让工匠精神辉煌自我。
教案选粹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作用。
2.体会新闻评论语言简洁有力、阐述观点鲜明等特点,掌握阅读新闻评论的一般方法。
3.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4.仔细品读这篇新闻评论中有关“工匠精神”的论述,学会拒绝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在 2016 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一词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这一节课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 知人论世
知人
李斌,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辑。
事迹展示:谈及塞罕坝,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辑李斌用“两个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震撼。 一个是视觉上的,满眼的绿色海洋,绿水青山令人动容;一个是精神上的,采访犹如一次深入灵魂的精神
洗礼,让我从中感受到艰苦奋斗精神的伟大和绿色发展信念的坚定。
论世
在 2016 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一词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一时间,“工匠精神 ”备受社会关注。国家将“工匠精神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表示国家对“工匠精神 ”
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家鼓励更多企业或个人要有“工匠精神 ”。
常识速递
1.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它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常见的新闻评论有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形式。
新闻评论的特点: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
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新闻评论的主要表现方法:
(1)夹叙夹议: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所以,夹叙夹议就成为主要的表现手
法。
(2)亦理亦情:论述文体,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
2.工匠精神
大道至简,匠心至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 断雕琢自己的产品, 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 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 质的产品, 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三. 预习检测
解释词义
(
炉火纯
青
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
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巧夺天
工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不谋而
合
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废寝忘
食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臻于至
善
指做到极致。
雕虫小
技
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格物致
知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
出类拔 萃 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离群索 居 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超今冠 古 冠:超出众人。超越古今。
四. 研读文本
讨论交流
1. 速读文本,标画每段的中心句或中心词。
明确:
第一段: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引出工匠精神
第二段:匠是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第三段:工匠精神是改变现实的力量;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第四段: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第五段:我们的时代面貌,取决于我们的表现。
研读文本
1.归纳通讯员的人物形象(请针对与通讯员有关情节归纳)
明确:
第一部分(第 1 段):点明时代特性,提倡工匠精神;
第二部分(第 2-4 段):工匠精神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部分(第 5 段):倡导工匠精神,总结全文。
2.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
本文开宗明义, 点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接着引用《说文解字》观点, 点出什么是工匠精神, 然后寻因溯果,
层层深入,从“为什么 ”“怎么办”的角度,阐明该怎样,不该怎样。最后联系实际,回扣中心,升华主旨。
3.对企业来说,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明确:
从文章最后一段我们可以知道,企业需要符合时代的气质;而说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是 因为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可以经受住用户挑剔眼光的检验;工匠精神
的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流。
4.细读文本,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
明确:
①炉火纯青的技术
②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③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
④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⑤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
⑥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5.赏析文中重要语句。
(1)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 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
实。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1)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明确: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它的内涵是: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
诣高深,但是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
6.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
本文就“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的观点展开论述, 从个体、企业、国家的层面论述了“工匠精神 ”的重 要意义和丰富内涵, 它关乎人生价值、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 也关乎社会风尚、国家形象、时代精神, 倡导人人
践行工匠精神。
难点升级
1.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①引证法。
文中,作者多处引用,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引用《说文》里对“匠”的记载,写 出“匠”古已有之,然后写出其演变;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论证。引用这些内容,并加以分析
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匠精神分析论述,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使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②对比论证。
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 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边破边立,写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
③类比论证。
比如第 1 段“像手工匠人一样………企业……”,将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写出了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重
要性。
④假设论证。
如第 4 段中“倘若没有……怎能有………假设论证,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⑤道理论证。
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 加以分析论证, 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
和国家的形象。
2.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①在句式上整散结合,富有节奏美。
②语言丰富生动,富有时代性。
如“高精尖、炫彩酷 ”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词,再如用“气质雍容、活力涌流 ”使企业拥有了人的特点,生动
地写出了厚植工匠精神对企业的意义。
③本文运用大量成语,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3.本文在具体展开议论时,非常注重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请结合原文,梳理一下文章使用了哪些逻辑关系?
分别有什么效果?按照示例填写下表。
逻辑关 系 原文语句 效果
并列关 系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 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先否定,再肯定。说理更加严谨。
因果关 系 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 的世界。 由果溯因,强调因的重要性。
转折关 系 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 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 既能承认某种事实或情况,又能突 出强调转折连词后的内容
条件关 系 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 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 验。 说理客观,不绝对。比较“ 只有 … 才…”和“只要…就… ”
假设关 系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 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 有推理的力量
4.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 ”,人大代表在呼吁,国人在关注。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回归。你认为我们应
该怎样做才能使“工匠精神”回归?
明确:
观点一:“工匠精神”的回归,首先要破除思想上的障碍。
凡事思想先行, 理念引领。要使“工匠精神 ”回归, 一定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各种障碍。舆论界要大张旗 鼓地加以宣传, 企业界要循循善诱地进行疏导, 社会各方面要齐心协力地进行引导。这样, 在短时间内就会形成
“工匠精神”滋养的舆论环境与氛围。
观点二: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应当融于每一个人的血液里。
长久以来, 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 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 团体发展之途充满荆 棘。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 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 在自然资源日渐匮乏的时代, 在 互联网思维“泛滥 ”的年代, 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价值, 不啻于一种追本溯源, 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
不二选择!
5.最后,我们从新闻评论的针对性这个特点入手,回到原文找一找,在这篇新闻评论中有哪些语句是针对
时代要求,社会心态展开评论的?请把这些句子圈画出来。
原文语句 时代要求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 独特体验的时代。(文章发表于 2016 年) 2016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鼓励 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 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 神,工匠精神一词由此迅速流行。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 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 一定是 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 2015-2025 中指出, 要围绕我国工 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 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 力争 在 2025 年从工业大国转向为工业强国。
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向 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 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 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 骨, 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 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2016 年 3 月 30 日第 4 版,针对 3 月 29 日在京召开的第 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弘扬工匠精 神, 勇攀质量高峰, 让追求卓越, 崇尚质量, 成为全社会全 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其中大力弘扬质量文化, 倡导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 量 ”,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 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人们对工匠精神存在的误解之久、误解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