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五单元 山河风光- 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五单元 山河风光- 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4 10:2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单元主题阅读训练
第五单元 山河风光
单元主题概述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山河风光 ”为主题, 课文涵盖中外, 让我们领略到了世界各地不同地 域的风光。这四篇课文都是以游记的形式向我们展现祖国、世界的美, 阅读这类 文章, 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 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受到美的熏陶。让我们随着 梁衡一起去欣赏雨季和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不同美景, 感受瀑布磅礴的气势, 体 会黄河的不屈精神、伟大性格;伴着摄制组浏览各拉丹冬,品一品雪城高原的壮 美景色,听一听坚冰之下的流水演绎的动人故事;随马克·吐温攀登勃朗峰,赏 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幻光影, 听奇人奇事、妙言喜语, 体会作者那别样的幽 默;想象自己化作了一滴水,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来到丽江,感受到丽江独特 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情, 在作者纯美的笔触中, 体味生命的真谛。祖国有太多美 景, 快背起行囊, 响应祖国山水的召唤, 用脚步丈量美的广度, 让心灵享受美的 滋润。
内容概述 《壶口瀑布》 一文雄浑壮美,视角独特,主要通过写枯水期的壶口,展现黄河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者通过考察和实践, 运用独特的视角揭开长江源头各 拉丹冬的神秘面纱, 表达了对奇丽壮美的藏区风光的赞美之情, 以及对探险者坚 韧不拔的毅力的钦佩之情。
《登勃朗峰》一文既描绘了山中奇景, 又叙述了奇人奇事, 饱含着对自然美景的 欣赏与赞美之情,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一滴水经过丽江》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描写一滴水流经玉龙雪山、 丽江坝、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金沙江的过程, 以及在流经丽江途中的所见、
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无比喜爱之情。
阅读目标 ①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 ②感知文章所写景物的特点, 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 理解作者对景、人、 事的感悟和思考。 ③揣摩、品味短文的语言, 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 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

课内阅读精练

)
一、(2022·长葛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 看中国的水, 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 俏得有些西方的味 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
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里,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 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 在左右山壁间碰撞, 心也随之律动, 未见
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 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 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 地上升, 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 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 颗粒, 碰撞在脸上, 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 什么也不敢想, 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
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 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 是上天的洗 礼。下游也会清些, 因为地势渐平, 流速渐缓, 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 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 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
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 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 到了壶口, 黄河一下子像愤 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 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
化的重要标志, 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 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 那
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 便是她第一声啼哭, 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 第 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 真
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 极目四望。北方, 阳光打过去, 一片白色, 水和天连在一起, 汪洋恣肆在那 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 气和。只有在这里, 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 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 黄 河便拐了一直角, 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 一泻千里, 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 的水汽, 听听大地的回音, 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 一跃就是五千年, 或七十 万年, 或是一百七十万年, 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 而将那汉代的
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 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 就是周武王的丰镐, 就是大秦的咸阳, 就 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
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① 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有删改)
[注]①路德维希: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
海传》《尼罗河传》等。
1.第④段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怎样理解第⑥段中“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的含意?
3.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4.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二、(2022·凤阳县期末)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节选),回答问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①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 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 头戴狐皮帽, 身裹羊皮袍, 肩 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 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 统领着冰雪劲旅, 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
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 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 精雕细刻着各种 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 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 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 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 使用 标准镜头受限, 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 要退出很远。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 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 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 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 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连带
腰椎也错了位。
③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头痛, 恶心, 双脚绵软, 呼吸困 难——典型的缺氧反应, 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 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
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④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 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 不到处转一转, 多亏呀!”他从冰
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面上推。
⑤“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⑥置身于冰窟, 远比想象的要温暖, 穿着件腈纶棉衣, 外罩一件皮夹克, 居然感觉不到 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 辨不清它何来何往,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把 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 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 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 负责拍一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 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 唯恐摔坏了, 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
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 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⑦是琼瑶仙境, 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 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
着, 雕凿着, 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 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
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
冰璧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 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 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 环绕冰山的波状铍褶, 想象着
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⑧第二天, 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 时而也需爬行—— 人们越发有经验了, 在有坡度的地方, 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 我便半卧在砾石 滩上仔细寻找起来, 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 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可是很遗憾,
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⑨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⑩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 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 又挣扎 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 冰面疏松多了, 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 风声, 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 它一刻不停, 从这千山
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1.选文中景物的特点随立足点变化而变化,阅读选文填写下面表格。
立足点 景象
在砾石堆上 ①
② 发现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难以名状的图案
③ 看到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褶皱
第二天去冰河中的砾石堆 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2.请赏析“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 头戴狐皮帽, 身裹羊皮袍, 肩扛比人身
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中, 一列小小身影。”一句中“蠕动”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4.请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三、阅读文段,并回答问题。
前往勃朗峰的途中, 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 便徒步出发。路上有 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 因而扬起阵阵尘埃。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 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乘坐在 缓慢爬行的骡子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 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 真是可怜 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 稍作歇息, 而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 就一定要使
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 峡谷, 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 环顾四周, 岩壁巉峻, 丘岗葱绿, 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
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 在一道呈 V 字形的山口中间, 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 入眼帘, 日照其上, 光艳耀目。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 ”的勃朗峰。我们
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有些顶端尖峭, 并微微倾 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
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 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 但见色彩 斑斓, 彩霞满天, 白云缭绕, 轻歌曼舞, 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 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 色中的粉红嫩绿, 尤为妩媚动人, 所有色彩轻淡柔和, 交相辉映, 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 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 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
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1.写出作者登勃朗峰的游踪。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出发,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选文最后一段是从哪些角度去描绘山峰的?
4.纵贯全文,作者登勃朗峰的过程中,迸发出怎样的情感?
四、(2021·台儿庄区期末)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1)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2)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 动。在许多年的沉睡里, 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 江坝。望见了森林, 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 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 自己
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3)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 我们沉默了那么久, 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 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 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 叫做杜鹃, 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 经过纳西族 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 脚下, 一直向南, 铺展开去。视线尽头, 几座小山前, 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 与石匠, 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 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 狮子山, 更远一点, 叫 做笔架山。后来, 我知道, 那时是明代, 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 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 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 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 把丽江古
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4)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5)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 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 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
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6)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7)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 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 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 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 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 晶莹夺目矗立在 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 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 在堤上, 说着不同的语言。在 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 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 看纳西古城的四方
街,看玉龙雪山。
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采用第一人称,以“一滴水”为视角,记述了“我”从雪山到达四方街的踪迹。
B.(1)(2)两段,主要讲述了“一滴水”的前生,描述丽江环境及玉龙山。
C.第(3)段,描写山林风光、丽江城的建筑史和成名史等。
D.选文主要从空间的维度展开记述:由高到低,记述了“我”的游踪;没有涉及到时间
维度的记述。
2.选文以第一人称“我”和“一滴水”的视角记述,有什么好处?请加以评析。
3.选文开头两段,开篇写“我 ”的神奇“变身 ”,富有神话色彩,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
果?
4.选文两次运用“同语反复 ”,结合划线词句内涵,简析其表达效果。
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 丽江坝,丽江坝。
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 丽江,丽江。
(

课外
主题阅读精练

)
五、记叙文阅读。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 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 或如千年的深潭, 或如捉 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
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 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 磨得 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 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 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 一种承 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 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 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 皮肤挨着皮肤, 骨头 连着骨头, 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 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 父亲总是默不
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 在宣纸上战战 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 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
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 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 以致多多年来, 我一 直在书桌前, 挺直身子, 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 在门前的田畴上, 种下一片竹
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 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 在时 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 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 他也是看不 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 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 在 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 确实也是, 一行行端庄的文字, 当我们给予它生命, 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 或者说在竹海深处, 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 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 比如它承载着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 而在 生活的漩涡里, 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
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
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 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 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 正 是一棵竹子, 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 凄风苦雨, 冰刀霜剑都没有折
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 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暖温。即使老了, 他依然握一支竹质 拐杖, 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 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 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 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 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 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 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 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 穿破一冬的禁锢, 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 居然在门前
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 我总会搬一竹椅, 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 我不知道 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 竹子是很神秘的, 一夜之间可长高 一米呢, 最终同大树般高大, 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 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 以至于不 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 竹子终身只 开一次花, 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 一朝迸发, 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 对着老家
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 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 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 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 他 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 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 与父亲融为一 体吧。父亲来电说, 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 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 它还会
和你一同呼吸呢!
○11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
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2.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 展开合理想象, 将“我 ”此刻的心里描写出来。(80 字以内)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
5.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
六、(2021·蒙阴县期末)现代文阅读。
一条流不尽的河
①家乡有一条属于我的小河。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它没有名字, 少有人关注, 唯有我 时常陪伴它静悄悄地流动。这河其实是碗口粗的一眼山泉, 源头是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探险
发现的。也许是它太不起眼吧,虽然一年四季从不断流,但几乎没有人留意过它。
②那河水在极浅极浅的小沟里流淌, 发出轻轻的哗哗的声响, 像极遥远的地方飘过来的 玄妙的风笛声。你得倾耳聆听, 否则风声、鸟鸣声或是你的呼吸声都会将它湮没。只要你全
神贯注, 那乐音就会穿过你的耳朵钻进你的心窝。甚至有时夜里, 还偷偷地跑入你的梦里呢。
③我虽然发现了它的源头, 却不知道它流向哪里。追问大人, 他们大都用奇怪的眼神看 着我,然后不置可否地走开。由于我的锲而不舍,终于有人随口告诉我,它流到了嘉陵江, 然后又汇入长江。从此, 喜爱之余, 我对它竟多了一份敬意(这份敬意大多来源于电视里或 是图画中的长江那无与伦比的磅礴的气势)。这清澈、明净的小泉竟和我崇敬的长江有着神
秘的联系!那时我兴奋了好几天, 得意地把这个“惊人 ”的消息几乎发布给我所能认识的人。
④于是, 我常常伫立在它身旁, 看它匆匆地欢快地前进。我想前方一定有什么在召唤它, 就像母亲呼唤我一样。要不它为什么会穿过那块大石的底下, 绕过那个小山包, 永不停歇地 向前?有时我会挖个小潭或是筑个小坝, 想留住它。 可它绝不眷念, 它会在小潭里打几个滚 儿就急匆匆地走了, 或是毫不犹豫地翻过小坝继续前行。 看着它流走的方向, 我知道, 没有
什么能阻挡它流向大河!就像我玩累了要回家,大河应该是它的家吧。
⑤不过,什么叫回家,我在读大学后才真正有所体会。
⑥那时, 我最怕放寒假, 回一趟家就似打一场恶仗。一节六七十个座位的车厢里往往塞 进来两三百人, 坐过这种车的人对“身无立锥之地 ”有着切身体会。车里大多是学生和返乡 的民工, 买不到座票的又以民工居多, 他们大多衣着马虎, 言谈粗俗, 有些人的身上脸上还 残留着污渍或是建筑工地上的灰尘。像我这样读过几天书的人那时是极瞧不起他们的, 甚至 暗地埋怨他们——非要在这个时候来和我们打挤, 令我们不能舒舒服服地回趟家!回到家向
家人抱怨,母亲只是淡淡地说:“这就是回家,你现在还体会不到。 ”
⑦大学的第二个寒假, 火车上仍然那样拥挤。提前两周买到座票的我安坐在靠窗的位置 上, 冷眼看着拥挤在过道上的民工, 为自己感到幸运的同时也为他们感到可悲, 那时我仍认 为他们不必为回趟家而忍受这样的折磨。由于中途有人上下, 过道上的人也就跟着向前流动,
刚才还在你面前的人过不了多久就被挤到较远的地方了,整个过道就像一条流动的河。
⑧不久, 一对带着一个四五岁小女孩的年轻夫妇吸引了我的目光。男人穿着印着“##摩 托 ”字样的制服, 制服上有几块显眼的油渍, 女人穿着简朴而整洁, 小女孩被打扮得很惹人 喜爱。这一小家子被推挤到我眼前的时候,我看到了令人惊异的画面:各背着一个大包的夫 妻俩满头大汗地相对而立, 互相把手搭在对方的肩上, 身子努力地微躬着, 小女孩紧抱着父
亲的腿站在两人中间,身下的空间虽然很小,但小女孩竟能安然无恙地避开拥挤的人流。
⑨不一会儿, 男人挎在胸前的小背包里的手机响了, 夫妻俩把身子尽力向下蹲了蹲, 妈 妈柔声地对小女孩说:“宝宝, 接电话, 可能是爷爷来电话了。 ”小女孩懂事地踮起脚尖很费 力地拉开小背包上的拉链, 抓出一个旧款手机。那铃声是最普通的座机铃声, 却仿佛响彻整 个车厢,世界似乎都安静了下来。“喂……爷爷吗……嗯……我们在火车上……快回来了…… 爸爸妈妈给你和奶奶买了好多好吃的…… ”那甜美的童音和灿烂的笑容深深地感动了我, 令 我的双眼模糊起来。那画面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一辈子都难忘啊!当我反应过来想给他们让 座的时候, 他们已被挤到远处。看着过道上还在涌动的人流, 我竟想起了我的那条小河, 一 股敬意从心底翻涌上来—— 家是什么?是父母, 是妻儿, 是爱啊!回家既是亲人的团聚, 亦
是一种不渝的信仰!我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我第一次体会到回家竟是这样的令人震撼!
⑩又临近春节, 前几日路过火车站, 眼前的场景还是那样熟悉。各种各样的人挤满了车 站,他们有的背着包拎着袋, 有的扶着老牵着小。他们的脸上大多没有我当年的焦虑和不安, 眼里满是淡定和从容。有人说过, 春节回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风俗习惯, 是历史悠久的人文 传统。是的,千百年前,春节将至的时候,驿道上古道边不也是挤满归家的谪人和游子么?
我的眼前再次浮现我的那条小河, 那奔驰的火车、汽车和涌动的人流不就是一条条流不尽的
河吗?家的召唤就是大河的召唤啊!
。回家是一条流不尽的河,从亘古流向永远!
1.大学第二个寒假的火车上, 我的思想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摘选文中的词语补充
填空。
可悲→ → →
2.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可它绝不眷念,它会在小潭里打几个滚儿就急匆匆地走了,或是毫不犹豫地翻过
小坝继续前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各背着一个大包的夫妻俩满头大汗地相对而立,互相把手搭在对方的肩上,身子 努力地微躬着, 小女孩紧抱着父亲的腿站在两人中间, 身下的空间虽然很小, 但小女孩竟能
安然无恙地避开拥挤的人流。(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3.⑥⑦两段中,作者一再强调火车上的拥挤,这样写有何作用?
4.除了“家乡的小河一年四季不断流 ”之外, 文章标题“一条流不尽的河 ”还有哪些含
义?请简要说出你的理解。
5.中国人有重家爱家的传统, 这种传统有时体现在过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行为上。你怎 么看待许多中国人过节时无论如何都要回家团聚的行为?请具体说说自己的看法并陈述理
由。
七、(2022·平坝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梦想在珠峰之巅
林嘉
①环境越来越险, 猛烈的山风吹得人摇摇欲坠,登山鞋已经很难扎进坚硬的冰川, 这使 得每一次行进都变成了世界上最洁净也是最难以忍受的吃苦方式。罗丽莉必须用冰镐开路, 努力挖出一个坑来才能小心翼翼地行走一步。尽管如此, 脚下依然十分滑, 稍有不慎就会出 现危险。在途中, 她目睹了一名登山者在数百米下的一处石缝里挣扎, 显然是站立不稳滑下 去的。攀登雪山就是这么残酷!看着他艰难挣扎的身影,罗丽莉真想下去救他,可这是不可 能的, 因为根本无路可下, 除非她也滑下去, 然而这一滑, 就不知会滑到什么地方了, 也许
是万丈深渊!她唯有默默地祝愿他自救成功。
②卓奥友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与珠穆朗玛峰相距仅 100 千米,海拔 8201 米, 山体雄健陡峭,常年被积雪和冰川覆盖,攀登难度极大。“卓奥友 ”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首 席尊师 ”。迄今为止, 只有 20 多年前一位当地的藏族女登山运动员成功登顶来此之前, 罗丽 莉已从资料上看到一个个伤心的故事:1999 年,一位瑞典登山者成功登上了卓峰山顶,可 是下撤到 7000 米的 C2 营地后,在睡梦中悄然死去;2001 年,韩国一支登山队的队长因高 山病死亡;2003 年,猛烈的山风把一位登山者吹下山脊摔死……而登山伊始,卓奥友峰果 然不断地给罗丽莉和同伴下马威:几名登山协作员从 C2 营地抬着一名登山者下山,他的双 臂已被冻僵,毫无疑问,这双手臂将被锯掉;不久,又有一位瑞士登山者被扶着下山,他的 鼻子已被冻得发黑, 这只鼻子也将被切掉;在途中, 罗丽莉还看到一个外国人在艰难地攀行, 从他的腿部动作可以看出, 这是一双假腿。罗丽莉认得他, 5 月份攀登珠峰北墈时就见过他, 就是在那次攀登中,他的腿被冻坏了。“高山把他的腿收走了,但没有收走他的命,他还是 要登山, 真是让人受刺激啊。 ”罗丽莉百感交集, 暗暗鼓励自己, “我一定要爬上去, 完整地
上去,完整地下来!”
③这时, 两名照顾罗丽莉的高山协作员出现了高山反应, 直叫头昏脑涨, 罗丽莉只好放 慢步伐反过来照顾他们。7700 米处的 C3 管地看上去近在咫尺, 却又似远在天涯一般难以接 近。她崭新的登山靴并不合脚, 脚后跟已经磨破了, 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罗丽莉只能咬紧 牙关,拼命地告诫自己要顶住、顶住!她开始出现高山反应了,晕沉沉的脑袋像要胀裂一般,
每走一步都变得十分艰难……
④好不容易到达 C3 营地,休息到凌晨 1 点,罗丽莉开始向巅峰冲刺。半夜里,风力小 了点儿, 更容易站得稳一些, 然而迷蒙的夜色让她无法看清前方的路, 却是另一种危险。夜 色中, 罗丽莉挥镐使劲地挖, 冰镐撞在冰川上迸出的火花都能清晰地看见。头顶的探灯, 只 能照出十米开外, 前方怎么走?她的心里点儿底都没有, 只有凭着感觉一步步地往上移。这
时的罗丽莉,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心里只有一种意识,那就是走,不停地走。
⑤天渐渐亮了。罗丽莉的脚底下出现了一抹抹红色, 这是阳光照在低于她的平流层映射 出来的迷人景象。突然,在挥镐将要挖下一个坑时,罗丽莉发现前方已没有坡,抬头一看,
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到巅了!8201 米之巅!
⑥这位 22 岁的广西女孩、广西某公司的普通职员罗丽莉以业余选手的身份一举登上了
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名副其实地成为“汉族女子登山第一人 ”。
(选文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2.文章开头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3.阅读第①段,想一想:罗丽莉目睹了一名登山者在数百米下的一处石缝里挣扎,为什
么不去施救?
4.文章第②段讲“罗丽莉已从资料上看到一个个伤心的故事 ”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
什么作用?
5.读了此文,你想对文中的罗丽莉说些什么?请说出你的心里话。
八、(2022·凤阳县期末)拓展阅读。
汉水两岸菜花黄
祁玉江
①当陕北黄土高原还是乍暖还寒、满眼黛色的时候, 陕南的秦巴山区、汉中盆地已经是
山花烂漫、春意盎然了。
②从西安驱车, 穿过长安, 很快驶入秦岭深处。一路上, 车辆拥挤, 想必都是前往汉中 观赏油菜花的, 大有“雪拥秦岭马不前 ”之感。好在高速公路宽阔畅通, 没有过多耽误行程。 还未到汉中盆地, 就可以看到一小块一小块的金黄方块, 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公路两边的山坡 上。快到洋县时, 金黄色的方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有的已连成一片。很快, 秦岭与巴山 之间的一马平川被浩瀚的金黄给覆盖了。山坡上有,河岸边是,农家的房前屋后更不用说。
我知道,期盼已久的汉中盆地油菜花海已经到了!
③我兴奋至极, 迫不及待地随着人流过城固, 到南郑, 下西乡, 浏览过一片又一片花海,
所到之处都是热烈奔放的金黄,颜色明快、亮丽、温暖而崇高,令人目不暇接。
④在那些金黄色的边缘停车驻足细观。那一株株油菜有一米多高, 翠绿、笔直的茎秆直 直向上,茎秆上又生出若干嫩绿的枝秆和叶片来;株株枝头顶上,是一束束、 一串串、 一穗 穗的金黄色花朵,而每束、每串、每穗,至少由三四十朵小花组成,犹如金色的宝塔;宝塔 的顶端, 又突显着若干粒含苞待放的灰绿色花蕊。这些油菜花一株连着一株, 密密匝匝, 齐 齐整整,形成一大片。花丛中,蜜蜂忙碌着,有多少花朵就有多少蜜蜂,但它们互不干涉, 默默地采蜜, 任凭你怎么嬉逗驱赶, 都置之不理。油菜田里回荡着嗡嗡嗡的鸣叫声, 千万只 蜜蜂的声音聚合在一起, 气势逼人, 仿佛在向人们警示, 你们再不要向菜田纵深靠近了!而 蝴蝶也不甘示弱,飞来助兴,那翩翩起舞的轻盈身影,仿佛天女下凡人间,给花海、大地、
游人增添了丝丝美丽的色彩与活力。
⑤站在田埂上向远处眺望, 那绿茎与黄花十分齐整, 泾渭分明, 仿佛众多穿着黄衫绿裙 的婀娜少女, 列着整齐的队伍向人们健步走来。远处山峦上是青松翠柏和粉红色的桃花, 山 下盆地里是满目金黄, 而这金黄中又错落有致地点缀着白墙红顶的农舍, 大自然如此巧夺天 工地绘就了一幅清秀、恬淡的田园风光画卷, 令人惊叹不已。置身于这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嗅着这芳香四溢的气息, 尽情享受着这诗情画意田园般的生活, 真是好不惬意, 仿佛自己也
变成了正在盛开的油菜花,满身金黄。
⑥油菜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曾在内蒙古河套地区、青海的门源县及青海湖畔, 甚至在 陕北黄土高原, 多次见到过。然而, 都是零零散散的, 或种植于田头地畔, 或套种于果园及 其他农作物之间, 形不成规模, 看后也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像汉中盆地这样集中连片种 植, 如此壮观的油菜花, 真的还是第一次见到。就油菜花而言, 其实它是再普通不过了, 别 说和一些名花作比较, 就算和桃花、杏花相比都不值一提。假如单看一枝油菜花或一小块油 菜花, 没有多少别致之处, 但如果是一株株、一块块、一片片聚集在一起, 那就极为壮观了
——它所展示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大度与壮美, 紧紧依偎体现出的是一种气派, 更诠释着一
种力量。因此, 来到汉水两岸, 你所感受到的, 除了西北小江南的安逸舒适之外, 恐怕就是
油菜花这个花海所给人带来的震撼与陶醉了。
⑦金黄的油菜花呀, 如果说汉中盆地是一个聚宝盆的话, 你就是从聚宝盆里滋生出的黄
金!你不仅给汉水两岸的自然风光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更把汇聚在自己身上的大美展示给来 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你的这种大气的风范激励着我,也会引领着这片土地上所有的追梦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汉水两岸的油菜花给人怎样的感受?
2.第④段里除了写油菜花外,为什么还要写蜜蜂和蝴蝶?
3.请仿照示例品读文章第⑤段。
示例:以远望的角度进行观察,把开花的油菜比作少女,“黄衫绿裙 ”“婀娜 ”,从色彩
和形态方面描写出它们的美丽动人。
4.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在全国其他地方看到的油菜花?
5.你从油菜花身上感受到了怎样的魅力?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 的手法。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 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身临其境的
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主观上写人的感受, 实际上 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 这叫侧面烘托。结合“心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 只能看见 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 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可知,作者在写这些主观感受的同时能够从侧面表现出黄河气壮山
河的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站起来的黄河“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 ”,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经受
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 一往无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站立起来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活力 ”
飞跃指的是黄河的勇往直前的气势。“站立起来的黄河 ”把它描写得像一个人一样,具有人
一样鲜活的生命。
3.①有中国人的肤色;②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③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④联系着中
国悠久的历史。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作者的思想态度的把握能力。第 1 段为一部分, 通过比较衬托, 点出具有中国人皮肤的黄河到了壶口这儿, 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2﹣8 段为第二部分, 写亲临壶口所见, 从声响(2﹣4)、流势(5﹣6)、年代久远的历史(7 ﹣8)三方面描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情感与胜景交融,时间 与空间交替, 笔力雄健、大开大阂, 极富艺术的美感。9 段为第三部分, 强调应该有人为黄
河作传。
4.“该有人为黄河作传 ”,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明。“应是中国人 的自传 ”,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
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这句话中的“作传“是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 中国人的精神, 所以要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是中国人的河, 所以应由中国人来作传。黄河
表现了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二、 1.①看到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②接近冰山;③进入冰塔林,置身于冰窟。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从第①段中“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 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可知, 立足点为砾石堆时, 看到的景象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 坦辽阔的冰河 ”;从第①段中“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 图案 ”可知,“发现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难以名状的图案 ”的立足点是接近冰山的 地方;阅读第⑦段文字可知,能够近距离看到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褶皱,是因为 我进入冰塔林, 置身于冰窟之中, 从“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璧上徐徐垂挂冰的流
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可以判断出来。
2.蠕动,缓慢挪动,既写出人们在冰谷中行走得艰难缓慢,也对比写出冰塔林的辽阔、
雄伟。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蠕动 ”意思是像蚯蚓爬行那样动,说明动作非 常缓慢, 用在这里意在表明人们在冰谷中行走异常艰难, 从而突出了冰塔林的辽阔无边, 雄
伟壮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比喻修辞,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窟内冰体的形状千姿百态。表达了作者对奇特美景的
喜爱和对大自然伟大神秘的赞叹。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赏析。“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
(
,
)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冰的流苏 ”比作“长发披肩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 表现了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
情以及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与感叹。
4.结构上, 总结全文收束全文。内容上, 既写出格拉丹东环境险恶, 表现出作者对大自
然的敬畏,也表现出人类探索与发现的勇气与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分析。从结构上来看,这段话是对全文的总结;从内容上 来看,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 ”表现了格拉丹东环境及其险恶, “的确 ”二字显露出了人挺立于
大自然面前的卓绝风姿,点出了人的伟大,但这种伟大只是“ 活在近旁 ”,而不是要征服自
然,伟大的人类对生养了自己的自然仍然是敬畏的态度。
三、 1.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游踪。根据文中第一段“前往勃朗峰的途中, 我们先坐火车去 了马蒂尼 ”,可以提取出:马蒂尼;根据文中第三段“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 ”可以提 取出:阿冉提村;根据文中第四段“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
尖岩”可以看出到达勃朗峰。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 ”,或比作“塔糖 ”,形象地写出
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由“宛如 ”“如 ”可知,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将“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 ”比作“美女的纤指 ”和“塔糖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
峰的奇形怪状,表现了山峰的奇特魅力。
3.描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 ”可见, 该 段是从点上来写。“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 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 ”“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 刻间便飘忽不定, 相互交融, 暗淡隐去, 可又骤然反光灼灼, 瞬息万变, 真是无穷变幻, 纷 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可以看出作者抓住峰
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4.肥皂泡的色彩也是变幻无穷的, 且转瞬即逝, 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见到的奇美景象相 似。作者这种特别联想, 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如勃朗峰神奇美丽一般景观的赞叹;一 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 人们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 人们也
应积极投身大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从文中“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 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这里联想到肥皂泡, 作者的
感慨是: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
四、 1.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D.有误,本文以时间、空间顺序相结
合的方法展开叙述。故选: D。
2.①第一人称“我 ”的运用,增强叙述的真实感。②“一滴水 ”的视角,把水拟人化, 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水是丽江的特色,以“一滴水”叙述,视角自由,从时间、空间的
维度贯穿全文。
【解析】本题考查对叙述视角的分析。使用第一人称通常有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抒 发情感等作用, 可围绕这一点分析本文运用第一人称的作用。本文以“一滴水 ”的视角进行 叙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能吸引阅读兴趣。以“一滴水 ”的视角行文,
还便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也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3.这样开篇,增强文章的神秘意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为下文写“一滴水”的
传奇经历做好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开头的赏析。根据题干“富有神话色彩 ”的提示可知, 开头两 段具有增强神秘意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结构上,“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
了一滴水”引出下文“一滴水”行程的内容。
4.强调了“丽江坝”和“丽江”的独特;便于抒发人们对丽江坝和丽江的惊喜、赞叹之
情。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表达效果。反复通常有强调作用,“丽江坝,丽江坝 ”“丽江, 丽江 ”重复出现, 强调了丽江坝、丽江在人们心中的重要, 也蕴含着作者对丽江的喜爱、赞
美之情。
五、1.勤劳能干;有家庭责任感;对文化感到渺茫;对文字的向往、对文化的虔诚(敬重);
注重对“我”的教诲和引导;挺拔、坚强(隐忍);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悲悯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 要联系文章的内容, 结合人物的语 言、行动、事件等进行分析。本题可以从第③自然段描写内容中看出父亲的勤劳的特点;从 第④自然段中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教导严格的特点;从第⑥自然段中“父亲不懂竹简,即使 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 ”“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 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 ”“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 世界的 ”“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等语句看出父亲对文化的茫然以及对文化的渴望、敬重的
态度。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2.示例一:运用拟人修辞,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亲密),表现出父亲劳作的艰辛,
表达我对父亲辛勤劳作的感动与赞美!
示例二:通过“挨着 ”“连着 ”“窃窃私语”等词语,写出了父亲使用竹扁担劳作时的样 子,表现出父亲劳作时的艰辛,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亲密),表达出表达我对父亲辛
勤劳作的赞美和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本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从句中的 “挨 ”“窃窃私语 ”分析,这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从写作内容分析,本句主要写了父亲与 竹子的关系亲密, 其实质是表达了父亲勤劳能干的特点, 从情感上分析, 这表现了作者对父
亲的赞美与敬重之情。
3.我的眼前有出现了父亲那挺直身子,混在丛丛竹子间,若隐若现 …… .这么多年来, 我对父亲的牵挂思念, 对父亲年老的心疼(担忧),对父亲的感念(感恩),对之前不理解父
亲感到愧疚……,这一刻都铭刻于心,永不忘怀。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从句中“对着老家的方向 ”看出我对父亲的牵
挂与思念之情;从“泪眼婆娑”看出我对父亲一生辛劳的感激之情,从上文中竹子开花意味 着死亡这种自然现象看出作者对年老父亲的担忧之情。将上面分析出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描
绘出来即可。
4.示例:是因为父亲一生爱竹, 在我心中父亲与竹子是融为一体的, 通过为父亲买礼物,
寄托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 需要结合全文叙述的内容 作答。全文围绕“父亲爱竹 ”“竹子陪伴父亲的生活 ”写作。作者这中行为,是表达对父亲
的感激与理解之情。
5.写出大地孕育孕育出竹子,竹子给予我们生活的帮助、精神的影响;表现了父亲像竹 子一样坚毅顽强,他也像大地一般养活了一家人,并给予我教诲和引导;表达出我对竹子以
其父亲的感激和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的能力。从内容上分析,“恩典 ”原指帝王的恩 赐和礼遇, 现泛指恩惠。这里可以理解为大地使竹子孕育生命, 茁壮成长, 而竹子给我们以 生活上的便利, 更给我们精神上的影响, 进一步表现了父亲像竹子一样, 以坚强的态度面对 生活, 供养全家, 教诲子女的行为。从情感上分析, 这表达了我对父亲的赞美与感激的思想
感情。
六、 1.惊异→感动→震撼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求摘选文中词语作答。第一空由第⑧段“这 一小家子被推挤到我眼前的时候,我看到了令人惊异的画面”得出答案:惊异;第二空由第 ⑨段“那甜美的童音和灿烂的笑容深深地感动了我, 令我的双眼模糊起来 ”得出答案:感动。
第三空由第⑨段“我第一次体会到回家竟是这样的令人震撼”得出答案:震撼。
2.①本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写出小河流向大河的坚定执着,流露“我 ”
对小河的敬意。②本句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具体刻画夫妻二人竭尽全力保护女儿的
特殊姿势,突出回家的艰辛与执着。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①此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打几个滚儿就急匆 匆地走了,或是毫不犹豫地翻过小坝继续前行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具体地 写出小河流向大河的坚定执着, 流露“我 ”对小河的敬意。②此题要求从描写角度着手, “夫 妻俩满头大汗地相对而立, 互相把手搭在对方的肩上, 身子努力地微躬着, 小女孩紧抱着父 亲的腿站在两人中间 ”是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 由夫妻二人姿势的艰难,表现出他们回
家的坚决、对孩子的关爱,有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3.突出回家的艰难,为下文刻画一家三口特殊的姿势和写自己对回家的感悟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 描写火 车的拥挤,突出了对家依恋的主旨;结构上,为下文写夫妻二人艰难的姿势以及“我”由此
引发的感慨作铺垫。
4.火车上拥挤的人流不断向前流动;奔驰的火车、汽车和涌动的人流就像一条条流不尽
的河;中国人过节回家团聚的传统传承了千百年。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深层含义。此题可由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或提取关键语句适当 加工。由“刚才还在你面前的人过不了多久就被挤到较远的地方了, 整个过道就像一条流动 的河 ”可知,“一条流不尽的河 ”还指火车上拥挤的人流不断向前流动;由“那奔驰的火车、 汽车和涌动的人流不就是一条条流不尽的河吗 ”可知,“一条流不尽的河 ”还指奔驰的火车、 汽车和涌动的人流就像一条条流不尽的河;由“ 回家是一条流不尽的河 ”可知,“一条流不
尽的河”还指中国人过节回家团聚的传统传承了千百年。
5.示例:春节亲人团聚是中国世代相传的传统,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内涵之 一,就是合家团圆, 共享天伦。同时, 又是辞旧迎新的节日,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在春节 来临时, 背井离乡的游子, 都纷纷赶回家, 盼望与亲人团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别于世 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春节的时候, 人们往往总结过去的一年, 享受着过去给我们带来 的成果, 又将过去一年种种的不如意, 在除夕前扫地出门。在新年伊始的时候带着亲人和朋
友的祝福,开始新的一轮的努力和奋斗。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要紧扣文章的主旨, 要紧密 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 要真切, 有明确的观点, 理由要能支持自己的观点, 语句通顺流畅
即可。
七、1.本文记叙了罗丽莉克服重重困难, 终于登上了卓奥友峰, 成为“汉族女子登山第一人 ”
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文中的主人公是“罗丽莉 ”,主要事件是“攀登卓奥
友峰 ”;在攀登卓奥友峰的过程中,罗丽莉克服了“脚滑 ”“高山反应 ”“脚疼 ”“看不清路 ”
等困难, “名副其实地成为‘汉族女子登山第一人 ’”。可据此概括作答。
2.环境描写;写出了登山环境的险恶, 衬托罗丽莉等登山人不怕困难、坚忍顽强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句中“环境越来越危险 ”“山风 ”等词中可 知,这是在描写罗丽莉登山时的环境,属于环境描写。此时“危险 ”“吹得人摇摇欲坠 ”写
出了登山环境的险恶,这样险恶的环境能衬托罗丽莉等登山人不怕困难、坚忍顽强的品质。
3.因为根本无路可下, 除非她也滑下去, 然而这一滑, 就不知会滑到什么地方了, 也许
是万丈深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从第①段“ 罗丽莉真想下去救他,可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根本无路可下, 除非她也滑下去, 然而这一滑, 就不知会滑到什么地方了, 也许是万丈
深渊!她唯有默默地祝愿他自救成功”等句可知,罗丽莉不是不想救,而是无法施赦。
4.插叙;这段插叙突出了登山的险恶环境及可怕的后果, 衬托了罗丽莉顽强的攀登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罗丽莉已从资料上看到一个个伤心 的故事 ”不是在罗丽莉登山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事, 是插入的与登山事件有关的事, 属于插叙。 插叙的内容写出了突出了登山的险恶环境及可怕的后果, 而罗丽莉并没有被吓倒, 以此来衬
托罗丽莉顽强的攀登精神。
5.示例:罗丽莉,你为实现梦想坚忍顽强的精神感染着大家,你将美丽的身影和精彩的
人生留在巅峰之上,你是好样的。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及语言表达。罗丽莉在登山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
坚忍顽强的精神的确能够感染每一个人,可以从这个角度对她的行为进行赞赏。
八、1.这里的油菜花是一片热烈奔放的金黄, 颜色明快、亮丽、温暖而崇高, 令人目不暇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慨括。此题“汉水两岸的油菜花给人怎样的感 受? ”我们可以从第二段, 第三段找到答案, 作者在看到, 在秦岭与巴山之间的一马平川被 浩瀚的金黄给覆盖了, 就知道, 期盼已久的汉中盆地油菜花海已经到了, 随之而来的是满眼 的金黄带给作者的冲击, 使作者感受到所到之处都是热烈奔放的金黄, 颜色明快亮丽, 温暖
而崇高,令人目不暇接。
2.描写蜜蜂和蝴蝶, 一是从侧面表现油菜花的繁密, 是它们招蜂引蝶, 二是衬托出油菜
地充满了生命活力,三是从多个角度表现春天的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对多角度写景方法的掌握。描写蜜蜂和蝴蝶, 一是从侧面表现油菜花 的繁密,是它们招蜂引蝶。如:“花丛中,蜜蜂忙碌着,有多少花朵就有多少蜜蜂,但它们 互不干涉,默默地采蜜,任凭你怎么嬉逗驱赶,都置之不理 ”。二是衬托出油菜地充满了生 命活力。如“ 油菜田里回荡着嗡嗡嗡的鸣叫声,千万只蜜蜂的声音聚合在一起,气势逼人, 仿佛在向人们警示, 你们再不要向菜田纵深靠近了!而蝴蝶也不甘示弱, 飞来助兴, 那翩翩 起舞的轻盈身影,仿佛天女下凡人间,给花海、大地、游人增添了丝丝美丽的色彩与活力 ”。
三是从多个角度表现春天的美好。
3.“置身于这花的世界 ”,观察的角度由眺望到近看,而且还有嗅觉与触觉的体验,让
人不仅仅感到惬意, 更是放飞心灵, 让自己变成了油菜花, 这样神奇的想象与感觉, 表达出
对油菜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此题可从多角度描写方法的角度来分析, 具体来说主要有: 正面、侧面相结合, 虚写实写相结合, 以虚衬实, 人的各种感受相结合(味觉、触觉、视觉、 听觉、嗅觉等),详写略写相结合,动静相结合,多种修辞方法相结合。答题思路是:该句 运用了什么描写, 怎么样地写出了人物(事物) 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例如 此题:“置身于这花的世界 ”,观察的角度由眺望到近看, 而且还有嗅觉与触觉的体验, 让人 不仅仅感到惬意, 更是放飞心灵, 让自己变成了油菜花, 这样神奇的想象与感觉, 表达出对
油菜花的喜爱之情。
4.汉中地区油菜花之多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反衬手法及其作用。第六段写其他地方的油菜花,那些油菜花 “都是零零散散的, 或种植于田头地畔, 或套种于果园及其他农作物之间, 形不成规模, 看 后也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而汉中地区油菜花是“这样集中连片种植,如此壮观的油菜 花 ”,这里写出汉中地区油菜花之多之美,运用了反衬手法,用在全国其他地方看到的油菜
花来反衬出汉中地区油菜花之多之美。
5.感受到它旺盛的生命力, 感受到它个体虽然很小但集中起来却能够形成美丽风景的震
撼,感受到它带给人们的激励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内在精神的理解分析。如:“假如单看一枝油菜花或一 小块油菜花, 没有多少别致之处, 但如果是一株株、一块块、一片片聚集在一起, 那就极为 壮观了——它所展示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大度与壮美, 紧紧依偎体现出的是一种气派, 更诠 释着一种力量 ”;“来到汉水两岸, 你所感受到的, 除了西北小江南的安逸舒适之外, 恐怕就 是油菜花这个花海所给人带来的震撼与陶醉了 ”;“你不仅给汉水两岸的自然风光增添了亮 丽的一笔,更把汇聚在自己身上的大美展示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你的这种大气的风范激 励着我,也会引领着这片土地上所有的追梦人…… ”。让我们感受到油菜花旺盛的生命力, 感受到油菜花个体虽然很小但集中起来却能够形成美丽风景的震撼, 感受到它带给人们的激
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