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一单元 民风民俗- 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一单元 民风民俗- 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4 10:28: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单元主题阅读训练
第一单元 民风民俗
单元主题概述
单元概述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 课文, 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 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 俗风情画卷, 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 和意义。
内容概述 《社戏》记叙了“我 ”十一二岁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 表 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延安》作者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延安巨大变化的描写, 表达 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热爱,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 成就。
《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 ”为线索, 通过对西北汉子擂腰鼓场面的描写, 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灯笼》一文以自由的笔法, 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不同方面表现了 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在怀念亲情的同时,表现出作者志存高远、 希望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
阅读目标 ①感知短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②分析短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③品味短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④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并感受生活中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风 情。
(

课内阅读精练

)
一、(2022·黔东南州期中)《社戏》阅读,阅读下面选段,按要求完成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 便望见月下的平桥 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 ”的时候, 我们已经点开船, 在桥石上一磕, 退 后几尺, 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 一支两人, 一里一换, 有说笑的, 有嚷的, 夹
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 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 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
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 从中看出
江南水乡的少年们________的特点。
2.第二段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作者这样细致的描写看戏途中的景物, 目的是
什么?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二、(2022·淮南期中)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
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②“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
天的戏可好么?”
③我点一点头,说道, “好。”
④“豆可中吃呢?”
⑤我又点一点头, 说道, “很好。”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 将大拇指一翘, 得意 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 识好歹, 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他于是
打着楫子过去了。
⑥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 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 就是六一公公送 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 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 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⑦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了。
1.请你仔细品味第②段有关双喜的语言描写,看看包含哪些意思?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 ”豆被小伙伴们偷了, 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呢?
3.你怎样理解结尾段“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
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深意?
三、(2021·常州期中)阅读下面贺敬之的《回延安》选段,完成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1.原诗是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写的,请结合选段内容说说其特点(不少于两个)。
2.朗读该选段时,请给朗读者提供一条朗读建议并简述理由。
四、(2021·丹徒区月考)阅读《安塞腰鼓》(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 有力地搏击着, 疾速地搏击着, 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 撼着你, 烧灼着你, 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 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 居然可以释放出
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
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⑦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
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⑧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⑨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⑩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文章主要写的是“安塞腰鼓 ”,为什么还要写到“多水的江南”呢?
2.对于“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你的同学有以下疑问,请试着解决。
(1)“好一个安塞腰鼓”能否改成“安塞腰鼓好啊!”?为什么?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是指什么?
3.体会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妙处。
五、(2019·万州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灯笼
吴伯萧
虽不像扑灯蛾, 爱光明而至焚身, 小孩子喜欢火, 喜欢亮光, 却仿佛是天性, 放在暗屋
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
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 ”那种几近恐
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 一切亮光之中, 我爱皎洁的月华, 如沸的繁星, 同一支夜晚来挑着 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 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 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
《司马懿探山》。真的, 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 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 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 一去一整天。回家 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 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 的叙家常, 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 好听点说, 心还像素丝 样纯洁, 什么争讼吃官司, 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 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 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雪夜驰马, 荒郊店宿, 每每令人忘路之远 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 认得了是主人, 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
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照照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
自从远离乡井, 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 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 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 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 便深深感到怅惘。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 的纱灯, 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 母亲的头发也全
白了。
乡俗还愿, 唱戏, 挂神袍而外, 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 叶做点缀。挂红灯, 自然同盛伏含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 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 若有孤行客, 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 忽然发现星天下红
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 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恨无缘观赏。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半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 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 不觉疲乏是什么, 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 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桥后虽不像 《宋史 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
还是什么京官, 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 垂珠玲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 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 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 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 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 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 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
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 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
似扬子江, 驾小舟, 风狂浪大, 浪大风狂 ”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 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
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 吹角连营, 夜深星阑时候, 将军在挑灯看剑,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 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 是汉将李广, 是唐朝装公吗?雪夜入蔡, 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
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1.说说作者以“灯笼”为题的妙处。
2.结合全文,简要陈述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
3.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2)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
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了灯光调绿嘴鹦鹉, 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曲悄, 意味应是深长的。 虽然,“……好一
5.根据全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表。
内容分类 相关描述 蕴含的意义
村民日常生活 在村里上灯学, “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 ”。 A
B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 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 《司马懿探山》。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乡村年节景 C “灯施 ”装点了 乡村的节日,带 给村民欢乐。
历史文化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 李广,是唐朝装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D
(

课外
主题阅读精练

)
六、(2022·枣庄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南瓜 茄子 小鸡

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
天阴沉沉的, 挑一担火粪, 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 挖几个坑, 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 力足, 土质里含有草木灰、刨花灰……蓬松得很, 无需小铲子, 直接用手指掏个洞, 将南瓜
苗扶上,培土,浇水。
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 ”
第二天, 如果是个晴天, 就不要偷懒, 趁早饭前, 摘几片树叶子去把新栽的南瓜苗盖上,
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
过不了几日, 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 叫人自小懂得人 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点 地往纵深处探, 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 一点点地, 一点点地往下滴, 生怕冲垮了火
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 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 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
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 最好再描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 一边告诉我, 肥力太足会把南瓜 苗烧死, 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 也要自立门户, 一定要把
庄稼活做好了。哪知道, 一辈子忘不了。
接下来, 南瓜长高了, 分了好几个杈, 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 却没眼睛, 抹黑儿一样, 触须四处探, 总不明白似的, 妈妈就来引导, 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 它们也听话, 一 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 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
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
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
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 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 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
“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我随口一说,就忘记了。
多日后, 同事带来一幅画, 画框都装好了。她说, 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 专门拍了南瓜
回来……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
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映照着一个清寒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
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吃起来,水垮垮的。

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
南瓜烧豆角, 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 倒点菜籽油光锅, 围囵烀一锅, 下饭得很。除了 这道菜, 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 自菜园摘回, 随便划几刀, 在水里浸出黑汁, 挤干。 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 一起
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
茄蒂不扔, 攒下一盘, 掰开, 扯除白筋, 清炒辣椒丝, 就着粥, 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
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鄂,微微地痒,至今犹记。
在乡下, 摘茄子, 一摘便是半篮, 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 去菜市, 只能买三四个茄子,
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
当今的孩子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

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
妈妈找一个破篮子,填充几件不穿的袄裤,放二十个鸡蛋。
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早在几天前便开始不思粥饭了,她要尝试行一段母亲的伟大历程。
妈妈就成全她。
鸡毛全部松开,比平时庞大了一倍多。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 水都不晓得跳下来喝。每天早晚,妈妈就把她抱下来,备好稻子、水,她才勉强啄饮几口,
咯咯咯地,拉一堆白色的鸡粪,就又飞到窝里了。
天下物种,皆一样, 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
妈妈每晚都要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灯下照,有时会兴奋地指给我看:“小鸡眼睛长好了
呢,你看你看。”仅一个小黑点而已。
《大提琴协奏曲》流淌至后来, 险象环生, 我的气息快要跟不上其间的节奏了, 真担心 晕过去。对的,就是这种窒息感,让我回到童年,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 ——冰冷的鸡蛋, 怎么可以焐热了, 然后长出小鸡雏来?每天看, 每天都还是那么冷冰冰的
一只只鸡蛋。孩子哪有耐性静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
一切都等不及了。我们喜欢去河边看燕子串花衔水, 去打谷场拿个大扫把扑蜻蜓……要
么,呆呆地坐在稻草堆上,望远……
直至有一天, 一只只小鸡啄破蛋壳, 自顾自挣出, 弱弱地叫唤着, 唧唧唧, 唧唧唧……
鸡妈妈好神气啊, 脱胎换骨似的, 走在前头, 领着十几只(中途坏了几只蛋) 小鸡雏在
村里散步、啄食虫子。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茸茸可爱。
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采, 一捋一大把, 回来撒在地上。白的鸡, 黄 的鸡,花的鸡,一窝蜂地过来,抢食不已。它们一边啄,一边发出微弱的“唧唧唧 ”之声,
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意思。
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着, 小鸡们日渐地高了, 壮了, 开始蜕绒毛。这时, 妈妈还会去街
上捉回几只小鸭、小鹅一起养起来。
多年以后方知,童年捋过无数的小鸡草,学名看麦娘。
(选文有改动)
1.选文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
2.选文第一部分中加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 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 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
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
4.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2022·兴化市校级月考)阅读《三门峡——梳妆台》,回答问题。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
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1.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
(2)昆仑山惊邙山呆。( )
(3)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 )
(4)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 )
2.全诗共有 9 节, 可分为两大部分, 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
形象连接起来的?
3.“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具有双重含义, 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相对比
的句子。
4.概括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紫阳腰
方英文
周末无事, 车游紫阳。小时候就喝紫阳茶, 年至半百竟未去过紫阳, 不够意思啊。紫阳 在汉江边上, 猜想是很通达很便捷的。没想到实在难走!坡陡弯急, 一山爬过又一山, 好在 翠色染目白云亲颊,别有一番俗外之雅呢。翻过三座山,眼底终于浮出一个城,火车的闹, 船笛的叫, 顿时没了清净。细看紫阳县城, 果然是重庆的浓缩, 看不见碟子大的平地。怎么 办?山腰上凿一个凹, 凹处凸起一栋楼。就这么锛石凿凹, 就这么起房凸楼, 硬是在夹江的 山腰上, 锛凿叠垒了一个城。所谓的码头城市, 压根不在乎有无平地, 但求两河交汇, 能把
舟楫勾留缠绵住就好。浩浩任河,正是在此融入汉江的。
想不出如此一个城怎么生活, 大概吵架也拉不开距离, 吵着吵着就勾肩搭背了, 干活时 则又需要捆上安全绳吧。待到进得城里, 但见街道逼仄车辆单行, 却也店铺比邻, 色彩炫耀 嗅觉缤纷。及至日落西江夜色袭来, 忽见城灯哗然绽放。时值秋老虎季节, 人们简上衣而短 下裤, 为的是让胳膊腿儿尽可能地吐热纳凉。尾随人流浪进商场, 再踏梯而上, 发现商场顶 部竟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如此叠屋架床式的建造格局, 简直一个香港袖珍版!顺音乐声溜达 过去, 见人们围一个圈子。圈外踮脚看圈里, 呵呵, 一群女子练健美操哩。 她们抛甩着纤媚 的臂腕,扭动着柔细的腰肢,展示着风致的身段;脚一跺,腰一侧扭,臂一斜扬,头发就抛
上月亮了。
夜里看一个资料, 上面说:“紫阳腰, 汉阴脚, 安康女子爱做作, 要看水色下白河。 ”紫 阳、汉阴、安康、白河, 是安康所辖的四个县名。当然安康如今叫市了。人生之美, 十之八 九由女性呈现, 所以每一个地方, 都把当地女性美的特点, 以歌谣的形式提炼出来四处传播。 而女性美的具体表现, 当然是以身段最为紧要。身材之标致婉约, 则绝对依赖腰肢的拿捏烘
托,如此才叫一个动人。何以动人呢?细柔也。紫阳女子何以生出如此之腰呢?
次日早起遛街, 似乎得了答案。总是遇见一些女子挑着扁担, 忽忽闪闪地来了, 忽忽闪
闪地去了。两个担笼里, 是白嫩的豆腐, 是带露的青椒, 是拖泥的新藕, 是出江的鲜鱼。忽
闪忽闪而来,营养于客官;忽闪忽闪而去,生计于家庭——终于忽闪出一腰的风情与柔韧。
返回时选了一条新路,更觉得这个汉字“腰 ”,似乎是专为紫阳所造。路是依旧忙着拓, 车是依旧不住地停。好在村村通了水泥路, 绕道便是。实际上无村可言, 因为紫阳人家, 一 概散布于山之腰岭之凹。那些粉墙青瓦或者石板房, 如一栋栋达官名流的别墅, 落座于青坡, 半隐于绿峦, 恰如次第展开的山水长卷, 新意频出却也可四字概括——山腰人家啊!坡是这 么陡, 劳动的间歇, 估计站着就能睡着, 反正躺着跟站着没啥两样。如此之地, 竟不时见到 三五块石头拦一巴掌小塘,居然就荷叶田田蜂蝶频访了呢。至于竹子,此等俊逸灵秀之物, 更是家门掩映垂瓦叩窗。所以这里的狗不咬人只摇尾,充分体现了淡泊无争的“竹下之风 ”。
然而有些却是要争一争的!于是,山腰上长大的女子和汉子们,就人人成了好歌手。
紫阳一名,出自道家。道家是中国唯一固有的宗教,汉江是汉文化最核心的源泉之一。 道家以水为善,以茶为慧,以山为美,以歌为雅。落日岭上,渔火江中,朝晖夕阴大自在,
不知功名利禄为何物。紫阳和紫阳人有如此怀柔万物和谐自然的情致,真是难得啊!
(选文有改动)
1.请从文中找出对紫阳独特的人文风貌、人情人性最有概括力的四个字。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作者说, 似乎得到了“紫阳女子何以生出如此之腰 ”的答案。他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4.第一二段中两处加点的文字,写出了紫阳城怎样的特点?
5.作者为什么觉得“汉字‘腰 ’,似乎是专为紫阳所造”?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6.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一股强大的气势, 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运用排比抒情,
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请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九、(2012.吉水县校级开学)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伯箫
也许是缘分, 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 话怕才咿呀会说, 亦复刚刚记事, 朦 胧想着, 仿佛家门前, 老槐树荫下, 站满了大圈人, 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 从 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 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 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小小的就这样皮。 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
母跟前。
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 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 那远远的山庄里, 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 母亲和我们弟弟, 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 在 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 隔着疏疏的杨柳, 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 母亲 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 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 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 从伙计的手中 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
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 人正闲, 衣裳正新, 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 村里有马的人家, 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 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吧, 骑师 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 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 叔父骑腻了, 就是我的事。观众 不少啊:邻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 崭新的年衣, 咳笑的乱语, 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 舞有加喽。一 鞭 扬起, 真像霹雳弦惊, 飕飕的那耳边风丝, 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 驰骋往返, 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 马打着响鼻, 像是凯旋, 人散了。那是
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 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 驴骡而外, 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 家 里最热闹, 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 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 不下象
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孟春雨霁, 湿滑的道上, 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 麦苗承着残滴, 草木吐着新翠, 那一脉
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
偶尔河边停步, 攀着柳条, 乘乘凉, 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 听三两渔父, 应着活浪活浪的 水声, 哼着小调儿, 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 不然, 远道归来, 恰当日衔半山, 残照红于 榴花, 驱马过三家村边, 酒旗飘处, 斜睨着“闻香下马 ”那么几个斗方大字, 你不馋得口流 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 摇摆着, 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 还不给我回家! ”你瞧,
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 到家掌灯了, 最喜那满天星斗。
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 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 西洼, 河埃, 丛林, 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 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
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 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 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 或浴着朝暾, 或披着晓霞, 闲谈着, 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
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最记得一个冬天, 满坡白雪, 没有风, 老人家忽尔要骑马出去守了, 他就穿了一袭皮袍, 暖暖的, 系一条深紫的腰带, 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 宽大几乎当得 斗篷, 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 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 寻梅花, 当我们到岭巅头, 系马长松, 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 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
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说呢, 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 是一招就落的, 转眼, 没想竟是大人了, 家乡 既变得那样苍老, 人事又总坎坷纷乱, 闲暇少, 时地复多乖离, 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 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 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 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 ”的传说, 即使荒诞不经
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徐庶走马荐诸葛, 在这句话里, 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 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 固然敝车赢马, 颠顿于古道西风中, 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 但是, 这种寂寞怅惘, 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 ─一前路茫茫, 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
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 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
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
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
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哙, 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 你看, 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 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
挺快的。 ……”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注]斩将搴(qiān):杀死敌方将领,夺取敌方的旗帜。
1.作者围绕“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2.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 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文中“端阳
访友,骑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文章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与典雅之感,你认为文章是如何达到这两种效果的?
4.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灯笼》有什么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点、磕、退、上、架(写四个即可);驾船熟练、聪明能干。
【解析】本题考查词性的辨别与赏析。解答此题第一问相对简单, 找到文中描写我们开 船的句子,从中筛选出相关动词即可。第二问要联系动词的意义去分析,从一“ 点 ”一
“磕 ”,“退后 ”、“上前 ”,可以看出小伙伴们动作熟练、聪明能干。
2.从嗅觉, 视觉, 听觉, 触觉四个角度写, 衬托出船行的速度之快及“我 ”在看戏途中
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出“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景角度及写景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写景角度的内容:包 括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选段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是 嗅觉角度,“扑面的吹来 ”是触觉角度,“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是视觉角度;“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是听觉角度。通过这些景物 的描写, 一方面写出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另一方面也衬托“我 ”看戏途中的急切而愉快的心
情。
3.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航船之快。以动衬静,衬托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 然后结合具体句子赏析表达效果。这个句子把“连山 ”比作“铁的兽脊 ”,是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连山 ”“向船尾跑去了 ”,赋予了山以人的情态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4.写夜航看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选段内容发生在看戏途中, 写了“我们 ”月下行船所
见到的夜景,所听到的美妙的声音以及“我”内容的感受。可据此概括。
二、1.“是的 ”写出了双喜的诚实, “我们请客 ”是“偷 ”的理由,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
可看出双喜的聪明,偷你的豆也是看得起你,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转移了话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解答时, 可结合语境逐一分析双喜的语言所表达 的意外之意。“是的 ”写出了双喜承认“偷豆 ”的行为, 表现出他的诚实;“我们请客 ”是说 明“偷 ”的理由,“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意思是偷你的豆也是看得起你,表现出双喜的
聪明;“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从“偷豆”转到“钓虾 ”,巧妙地转移了话题。
2.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从“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 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乡下人不识好歹, 还说我的豆比不上
别人的呢 ’”可以看出,六一公公的“感激 ”和“得意 ”是因为他对别人点滴理解与肯定的
由衷感激,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的性格特点。
3.其实那夜的戏, 看得叫人“打呵欠 ”“破口喃喃的骂 ”,那夜的豆, 第二天吃起来也实 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 ”,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
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 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结合上下文
分析句子的含义及蕴含的感情。“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 ”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
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突出了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了对乡间少年诚挚情意的怀念。据此作答即可。
三、 1.一是两行一节;二是节内押韵;三是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四是善用比兴、善用叠词。
【解析】本题考查“信天游 ”的特点。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 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结 合“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等句 子可知,两行一节;结合“迎、中 ”“根、人 ”“妈、大”等韵脚可知,节内押韵;且每两句 并不要求对偶和平仄, 形式活泼, 节奏自由;结合“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东
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等句子可知,善用比兴、善用叠词。
2.示例:朗读时要把握饱含深情(感恩激动)的感情基调,理由是该选段正是表达诗人 阔别十年后回到延安, 回忆自己在这里收到的照顾、教育以及得到的成长, 充满了感恩、激
动,情意绵绵。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技巧。选文属于忆延安部分,是回忆当年延安生活。“分别十年 又回家中 ”把延安比作自己的家, “亲山亲水有亲人 ”把延安人比作自己的亲人, “手把手儿 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等句子体现了延安人对自己的照顾、 教育以及自己得到的成长, 表达的情感应是对延安深深的感激之情, 所以应该用饱含深情的
感恩激动的语调朗读。
四、1.江南流水更多表现柔媚的风格, 而安塞腰鼓需要承接这样的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
土,用江南衬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写法分析。黄土高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 积蓄着力量, 而多水的 江南则没有这样的力量。把江南的柔媚和黄土高原的粗犷、厚重作对比, 衬托出了安塞腰鼓 的阳刚之美。说明只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安塞腰鼓, 表达了作者
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2.①不能。因为把“好 ”写在前面,感情表达更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奔放的特点。
②“好 ”既安塞腰鼓表演得好, 也指安塞腰鼓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壮阔、热烈, 给人带来的
精神上的震撼。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替换。前者可以表现出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 大气凛凛。而后 者只是说了安塞腰鼓好,并不能表现出作者对安塞腰鼓的钦佩与安塞腰鼓的气势。“好一个 安塞腰鼓 ”的语气强烈,而“安塞腰鼓好啊 ”就轻些;“好一个安塞腰鼓 ”在文中四次出现, 一次比一次更有气势, 逐层加深, 旨在赞美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而改为“安 塞腰鼓好啊 ”仅仅赞美的是安塞腰鼓本身。所以这两个句子是不能替换的。②本题考查对文中 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来看, 感叹句单句成段, 感叹句单句成段, 句中的“好 ”是 说安塞腰鼓表演的好, 气势宏伟,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生命力量, 令人振奋, 突出了安塞腰鼓 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带给人的震撼和鼓舞, 气势不同凡响。表现出作者对伟大生命力
量的由衷赞叹。
3.鼓声停止后, 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 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以“鸡啼 ’反衬寂静, 以声
写静,突出腰鼓停止后的寂静,给人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句的赏析。结合文章内容来看,“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
与前文的热闹形成强烈对比, 以“鸡鸣 ”反衬寂静, 前文写腰鼓的激情喧响, 到最后“戛然
而止 ”,使文章起伏跌宕,给全文营造出一种突然安静的意境,给读者以意犹未尽之感。
五、 1.作为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揭示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赏析。通读文章可知,本文写了这么几件事:打灯笼借外 出斡旋回家的祖父,小时候打着灯笼上下学,村头挂红灯,族姐出嫁,接亲的打灯笼接亲, 寂寞的宫灯, 这些事都围绕“灯笼 ”来写, 可见灯笼贯穿了文章的始终, 是本文的线索, 本
文的内容都是围绕灯笼而展开的,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2.(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 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 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
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与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由点及面, 由小时候喜欢的火、 光自然过渡到灯笼, 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 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作 者喜欢灯笼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来解答。
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3.(1)拟人,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对灯笼的丰富记忆,表达了喜爱之情。(2)“马前卒 ”
本义是比喻没有目的的奔走效力的人。在文中是指为抗战奉献自己力量的战士。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赏析。细读句子可知,“挤 ”指记忆很丰富,集中在一起, 显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的表现了“我 ”对灯笼的记忆之丰富。(2)本题考查词语 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结合“马前卒”的本义:比喻没有目的的奔走效力的人。联系 前文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可知, 本段讲的是作者由灯笼想到抗击外敌入侵, 故“马前卒 ”
在句中的意思为:指为抗战奉献自己力量的战士。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4.(1)句中多用三、四句短语,音韵美,简洁、含蓄。(2)书面语化,文雅而简明。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语言风格的鉴赏。(1)细读该句可看出, 这句以短句为主, 兼有 长句, 句式富于变化, 读起来有节奏感。(2)“春宵 ”“缓步寻一脉幽悄 ”等表达完全是书面
语,显得文雅,而且语言十分简洁明了。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5.A. “灯笼 ”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 给人以温暖。B.乡村艺术表 C.示例 1:金吾不禁的 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半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 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示例 2:族姊 远嫁, 大送大迎, 曾听过彻夜的鼓吹, 看满街的灯火。D. “灯笼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整合。根据第 2、3、4、5 段写村民用灯笼照路,“我 ”
提灯笼接给人调解矛盾的祖父回家,“我 ”提着灯笼上下学,可知灯笼融入了村民的生活,
给人以温暖;第 2 段“村边社戏台下”部分描述了乡村的艺术表演;本文写灯笼与年节习俗 的写了两件事, 一是元宵节张灯结彩, 二是族姐远嫁时满街挂起灯笼。分别为第 8 和第 9 两 段;第 10 段写灯笼门第身份的象征的意味,第 11 段写灯笼入诗,令人想到我们民族的英雄
和民族的精神,可知“灯笼”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六、 1.母亲小心移栽、侍弄南瓜苗直至结果。吃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看芦花老母鸡
孵小鸡,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 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 再找
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选文回忆的“我 ”童年生活的片段,结合大标题“ 南瓜 茄
子 小鸡 ”和三个小标题“一、二、三 ”就能找到答案。第一部分围绕“南瓜 ”写, 结合“南
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 ”“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
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 ”“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 ”
等可知, 写母亲小心移栽、侍弄南瓜苗直至结果。第二部分围绕“茄子 ”写, 结合“这边把
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 一起蒸”等
可知, 写我们吃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第三部分围绕“小鸡 ”写, 结合“我们家芦花 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 ”“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采,一捋一大把,
回来揪在地上”等可知,写我们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
2.写出了市场上卖的南瓜卖相不好看, 口感不佳, 与家乡的南瓜形成对比。突出家乡南
瓜外形的扁圆美丽,堪称艺术品以及口感糯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南爪的喜爱、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画线句写市场上售卖的瓜,形状上,“一头大一头 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 ”;口感上,“吃起来,水垮垮的 ”。结合上文可知,我家 的南瓜,形状上,“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 ”;口感上,“这样的品种 结出的瓜糯而甜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家的南瓜形状上好看,口感上糯甜,流露出
了作者对家乡南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三个动词, 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妈妈侍弄南瓜的情景, 表现了妈妈对南瓜的小心、仔细
和爱惜、重视,深深地体现出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赏析。首先理解词语:“勾 ”,这是妈妈锄草的动作, 妈妈 怕锄草时弄坏了旁边细嫩的南瓜苗;“铺 ”“描 ”,这是妈妈铺草施肥的动作,妈妈希望通过 增添肥料后南瓜苗能茁壮成长。其次分析内容:这三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妈妈侍弄南瓜 苗时的情景, 写出了妈妈锄草时动作的小心、仔细, 施肥时对南瓜苗的爱惜重视。最后揭示
情感:三个动词是妈妈与南瓜苗深厚情感的体现,也是人与万物深厚情感的体现。
4.拟人。将芦花老母鸡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母鸡孵小鸡时的认真、专注的情形。
表现出老母鸡作为母亲的牺牲、忘我、慈悲。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爱惜 ”“抱 ”等词将芦花老 母鸡人格化,赋予芦花老母鸡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母鸡孵小鸡时 的认真、专注;情感:结合下文作者的评论“天下物种,皆一样, 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
性的路上走了”可知,表现出老母鸡作为母亲的牺牲、忘我、慈悲。
5.对童年时光、家乡风物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经历中所得启示的感慨、难以
忘怀;对伟大母爱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以及 中心思想来整体把握, 再就是结合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从全文内容来看, 文章回忆了 儿时看妈妈移栽、侍弄南瓜苗, 吃妈妈用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 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 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的事件。结合语句看,“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
好看,天生是艺术品 ”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家乡风物的怀念;“当今的孩子自小吃惯大棚种
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多愁可言 ”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每次听埃尔加的 《大提琴协奏曲》, 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 ”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童年时 光的怀念;“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 ” 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经历中所得启示的难以忘怀;结合“天下物种,皆一样, 一旦做起 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 ”可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美。
据此理解综合作答。
七、 1.(1)排比 (2)拟人 (3)对偶 (4)引用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别。第一句格式工整, 语义相关, 这是排比的修辞。第 二句“惊“和“呆“把两座山人格化,这是拟人。第三句话前后半句格式工整,语义相关,
词性一致。这是对偶。第四句引用李白的诗句,这是引用。
2.第一部分(1~4 节),写黄河的旧貌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第二部分(5~9 节), 写黄河的新颜, 即新时代治理黄河后产生的巨变, 然后展望黄河未来的前景。诗人巧妙地运
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层次。细读本诗可知, 这首诗按时间顺序叙写, 前四节所写为黄 河过去的面貌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后五节所写为黄河的现状, 并展望了黄河的未来。据此
回答即可。
3.这两句既是指梳妆台上的“明镜 ”被乌云所遮, 不能透出光明, 梳妆台上的金钗为黄 水所吞没;又是指黑暗统治暗无天日,黄水滔滔,泛滥大地,给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带来了深
重灾难。第 8 小节中“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掌握。细读本句, 理解诗意, 然后结合全诗主旨和 写作背景可知, 这两句既写了自然景观, 又写出社会环境。用乌云和黄水来暗指国民党反动 统治的暗无天日,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并与第八小节中的“青天悬明镜, 湖水映光彩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新旧社会的不同。
4.本诗以“黄河女儿 ”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基调, 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 理黄河 ”的宏图, 体现了在共产主义领导下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 歌颂社会主义
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 作答时, 需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具体分
析。这首诗所写为黄河的今昔剧变。通过这种变化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华儿女
用自己的行动让黄河变了模样,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伟大气魄和力量。
八、 1.善、慧、美、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作答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依据文章 最后一段的“紫阳一名, 出自道家。道家是中国唯一固有的宗教, 汉江是汉文化最核心的源 泉之一。道家以水为善,以茶为慧,以山为美,以歌为雅 ”的内容概括。可得答案为:善、
慧、美、雅。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将紫阳女子身姿柔美、优雅, 动作矫健、洒脱, 性格率真、奔
放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势和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她们抛甩着纤媚的臂腕,扭动着柔细的腰肢,展示 着风致的身段”是排比句;文章中画线的句子通过“纤媚 ”“柔细 ”“风致”几个词语写出了 身姿的柔美和优雅。通过“ 阿 ”“扭 ”“扬 ”“抛 ”几个动词写出了其动作的矫健和洒脱。通
过这样的描写表现出“她们的性格上的率真与奔放 ”。
3.勤劳造就了紫阳女子柔美而坚韧的腰肢。(或:劳动创造了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 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作答。 本题依据文章中的“总是遇见一些女子挑着扁担, 忽忽闪闪地来了, 忽忽闪闪地去了。两个 担笼里, 是白嫩的豆腐, 是带露的青椒, 是拖泥的新藕, 是出江的鲜色, 忽闪忽闪而来, 营 养于客官;忽闪忽闪而去, 生计于家庭——终于忽闪出一腰的风情与柔韧 ”这句话概括作答。
文本中的“总是”一词作了“女子辛勤劳动”的提示。
4.写出了紫阳城空间的局促、狭小,建造格局的独特;也隐含了紫阳城的热闹、繁华。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依据语句“碟子大 ”和“袖珍版 ”两个词 语可以看出,紫阳的空间局促,狭小;从“重庆”和“香港”可以看出紫阳的热闹。据此理
解作答。
5.因为这里的女子有柔美之腰,这里的人家栖居在山之腰,紫阳城位于水之腰。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第 4、5、6 所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
出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写:紫阳女子有柔美之腰;这里人家住在山腰;紫阳位于水之腰。
6.示例:骆驼从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欢韵;岁月 从树林穿过, 留下圈圈年轮。啊, 朋友, 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 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花 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阴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
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啊,朋友,我们从人生的四季走过,将给人生留下些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排比的运用。本题要求学生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在创作之前, 首先要明确自己有表达的感情, 然后从生活中选取抒情对象, 然后用排比的手
法表述即可。至少三句才可构成排比, 组成排比的句子要格式相同, 语义相关, 字数可不一
致。同时,字里行间还应洋溢着内心的情感。
九、1.(1)姐姐回家,快活迎接;(2)年初三四,雪野赛马(春郊试马);(3)春节期间
(直到上元),骑马访亲; (4)孟春时节,骑马踏青; (5)放假回家,骑马过瘾。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情节。学生需要结合所给提示的格式以及所在位置, 确定需 要填写的内容。第二段写“姐姐出阁了……每次搬回来住娘家, 母亲和我们弟弟, 总是于夕 阳的辉照中, 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 隔着疏疏的杨柳, 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 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 ”可见, 是迎接姐姐回家;第三段写“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 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 ”,初三四雪野赛马; 第四段写“直到上元,总是有骑马的亲戚家人来人往 ”;第五段写“孟春雨霁……骑了马看 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可见是骑马踏春;第八段写“七天一回家,每
次总要过过马瘾的 ”。根据这些语句概括作答即可。
2.示例一:通过叙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经过;通过描写人物衣着、途 中景物与人物活动,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表现了“我”愉悦的心情;通过议论,表达对美好 境界和美食的赞美;用“最喜那满天星斗”抒发对家乡夜景的喜爱之情。示例二:作者在写 “端阳访友, 骑马赏景 ”这件事中运用了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作者细致刻画了人们在 端阳初夏时分自由在的生活状态, 字里行间都散发着过往生活的纯朴, 以此抒发作者对童年
生活的怀念,对逝去时光的眷念之情。(答对其中两处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作用的分析。“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 ”是 叙述,点明时间、天气。“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 攀着柳条, 乘乘凉, 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 听三两渔父, 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 哼着小调 儿 ”是描写,写出人们在端午时节的自在快乐,体现出“我 ”内心的愉悦;“那么几个斗方 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 ”“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
星斗”运用议论,写出美食的诱人与星空的魅力。
3.文章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节奏明快;文章运用许多典雅的词、句,引用大量典故,
化用古诗词,使语言典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分析。根据题干提示,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如“大年初 三四, 人正闲, 衣裳正新, 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 ”“崭新的年衣, 咳笑的乱语 ”“姑 娘堆里, 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请么?春酒筵后, 不下象棋的, 就出门遛几趟马 ”等句子, 长短
错落,散中有整,作者语句中常带对偶,显得节奏明快;另外,“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
新翠 ”“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 ”“残虹拂马鞍 ”“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 ”等句子,
古典意味十足,充满诗意。
4.这篇文章感情基调是于欢快中夹杂着对家乡对亲人深沉怀念的无奈。《灯笼》有文由 点及面, 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 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 再又想到历 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 之情。而此文也是一样, 由小时候喜欢的马、家乡趣事, 表达对故土对亲人的怀念, 与一定
的家国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感情基调与主旨的分析, 及对比阅读。从文中看, 通过写对骑 马的喜爱, 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骑马是件快活的事, 而今作者不断感慨长成大人, 在愉快的回忆中带了一点时光流逝和对亲人思念的伤感之情;《灯笼》一文则由孩子喜欢火 与亮光,引出对灯笼的回忆,通过灯笼怀念母亲的关切;又由灯笼联想其塞外点兵,挑灯看 剑的英雄, 表达作者对英雄的敬慕之情。二者都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也都有对将士们的联
想,表现出家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