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历史必修二人民版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历史必修二人民版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0 15:5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前认知必备
目标导航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重点)2.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重点)4.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难点)5.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难点) 要点导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材创新研读
教材要点详解
知识点1 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图文探究:读有图。
思考: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从中国对内视角来看,怎样理解“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
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中国对内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等。
【领悟整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
知识点2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初步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2)普遍实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 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议一议: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1)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中国当时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的稳定与否首先要看农村是否稳定。
(2)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生产,所担风险较大。
(3)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产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他们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加以肯定和推广的。
(4)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5)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图文探究:读有图
思考:图三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变化?“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是否意味着政府不过问企业的一举一动?
提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不是,政府对企业客观监督引导以保证其健康发展。
【领悟整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
知识点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3)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过程
(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图文探究: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
图一 粮票    图二 股票
思考:图一到图二票证的变化反映了经济体制的什么变化?
提示: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3.意义
(1)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中国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议一议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提示:(1)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是管理经济的两种不同手段,在经济管理中二者可以配套实施。
【领悟整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
知识深化应用
1.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特点
(1)原因
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③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④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
(2)特点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示例1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A.2002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C.中心内容是改变资源配置方式
D.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截然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属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易题。解题关键是对各选项做出深入分析,综合比较可得知,C项最合适。A项时间错误;B项错在第二代,应该是第三代领导集体;D项错误,因为这两者并不是截然不同而是有某些共性的。
答案:C
2.全面认识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①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③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
⑤主要内容:对农业进行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
(2)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经济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是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内容。经济发展是中心,改革经济体制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
①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体制,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经济体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改革要在发展中进行:目前,要谋求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示例2 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中的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B.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
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中的商品日渐丰富,同时在市场的调配下,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得到满足。
答案:C
典例分类剖析
类型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命题揭秘:从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可知:从内容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从题型来看,常见考查题型是选择题;从能力层次看,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考查方式看,主要以新材料为依托。
典例1 (2012·安徽文综,18)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 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 村 8.9%
城 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A项在1992年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C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启动,均排除;1979~1984年农村收入及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镇,是新时期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B项正确;D项不符合实际。
答案:B
变式训练
1.“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
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 (  )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家庭 ( http: / / www.21cnjy.com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土地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排除④,故答案为A。
答案:A
类型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命题揭秘:从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可知:从内容看主要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内涵及影响;从题型来看,常见考查题型是选择题;从能力层次看,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考查方式看,主要以新材料为依托。
典例2 (2013·江苏卷,12)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析:甲条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此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高速增长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搞好市场经济,以及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故选择C。
答案:C
变式训练
2.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  )。
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解析:题干反映了德国经济学家主张国家对经济实行计划性管理,反对完全由国家管理控制。即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答案:D
类型三 课本图文史料
命题揭秘:教材中的插图及史料常作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考题的材料;从题型来看,常见考查题型是选择题;从能力层次看,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今后高考考查的方向将更加明显。
典例3 (2011·山东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抓住关键词“1980”,社会主义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得十四大。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个体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单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是在1984年展开,不符合题意。
答案:C
变式训练
3.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解析:三幅图依次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土地归集体或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的用途都未发生变化,土地规模变化不明显。故选A项。
答案:A
锐读天下 感悟历史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背景材料】2012年11月8日,中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八大在北京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名师点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质是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健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是我党和国家当前重要任务,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也深化改革的重点,以此热点为命题立意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试题设计】
1.(2013·咸阳模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  )。
A.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
B.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把“计划”改成“规划”说明经济调控上采取了更加宏观的方式,这与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关,选择C项。
答案:C
2.(2013·如皋调研)改革开放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所有制崇拜”和“计划经济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冲破“计划经济崇拜”是指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框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3.(2013·徐州模拟)1992年4月8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邓小平与深圳——一九九二春》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南方谈话的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1992年初,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南方谈话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答案: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