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体悟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人生和自由的感受,养成不颓废、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语言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像,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研习课文
1.如何理解诗的题目《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2.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一句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4.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5.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着朦胧诗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巧妙的与音乐学科进行了整合,导入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把学生带入一种朦胧的优美的意境当中,再现星星的特征,会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可能,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其次,在学生说到意象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本文主题进行把握,一从内容,二从诗歌结构。水到渠成的理解了“星星”这一意想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