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领悟人生的真谛。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的意境美。
揣摩诗句,感受诗歌形象,领悟诗歌运用的多种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严冬——蛐蛐的歌儿 充满生机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分析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夜
叶赛宁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回顾《外国诗两首》整个授课过程,基本上按照诵读与理解这种学习诗歌的常规做法,只是其中稍有一点算是创新之处,就是将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做法运用在了理解外国诗歌上,学生的理解运用情况也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