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清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4 12:4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清单
亲爱的同学们,第五单元围绕“科学精神”这个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认识和解释,有的是对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身边的事物展开的探究,有的则是对未来科技展开的奇特想象,呈现了人们不同的思考和探索。
本单元的要素任务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围绕这个要素教材做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文言文二则》一课中,《两小儿辩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懂得作者是怎么有序组织事例证明观点的。《表里的生物》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口语交际”提示辩论前选择的事例要有说服力,是对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这一方法的运用,体现了单元编排的有机联系。
本单元习作要求是“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本次习作要求结合科幻故事的特点,借助相关的科学知识展开想象,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单元目标:
1.会写“援、俱”等22个生字,“真理、领域”等3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言文二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等相关内容。
3.能概括文中事例,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并仿照这样的写法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能根据相关语句体会人物形象,并通过交流学习,培养勤思、勤问、勤查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求真务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5.能围绕辩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清晰地表达自己地观点;善于倾听,抓住漏洞,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进行有效反驳。
6.能展开想象,写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字词要点巩固
你能把这些字音都读正确吗?
诞(dàn) 械(xiè) 逆(nì) 锲(qiè)
弗(fú)若之矣(yǐ)蟋蟀(xīshuài)周转(zhuǎn)折腾(zhē)
支援(yuán)干脆(cuì)诞(dàn)生洗澡(zǎo)教授(shòu)
漩涡(wō)学弈(yì)弓缴(zhuó)纬度(wěi)不屑(xiè)
鄙夷(yí)凸出(tū)盘盂(yú)鸿鹄(hú)执教(jiào)
描摹(mó)衣襟(jīn)炊烟(chuī)喝住(hè)折断(zhé)
易写错字要注意细节
辩:中间是“讠”,注意与“辨”相区别。
蟋:注意右上不要写成“采”。
诞:右边是“延”,不要写成“廷”。
械:注意右边是“戒”,不是“戎”。
考试点睛
区分形近字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①给形近字组词。②给熟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本单元学习了很多多音字哦!
下列字的正确字形你掌握了吗?
援 (yuán)助 (zhù)俱 (jù)全 (quán)辩 (biàn)论 (lùn)领 (lǐnɡ)域 (yù)花 (huā)圃 (pǔ)搜 (sōu)集 (jí)蚯 (qiū)蚓 (yǐn)阶 (jiē)段 (duàn)真 (zhēn)理 (lǐ)建 (jiàn)树 (shù)疑 (yí)问 (wèn)
敏 (mǐn)感 (ɡǎn)提 (tí)取 (qǔ)明 (mínɡ)显 (xiǎn)无 (wú)聊 (liáo)吻 (wěn)合 (hé)偶 (ǒu)然 (rán)文 (wén)献 (xiàn)证 (zhènɡ)据 (jù)系 (xì)统 (tǒnɡ)整 (zhěnɡ)理 (lǐ)灵 (línɡ)感 (ɡǎn)
机 (jī)遇 (yù)食 (shí)盐 (yán)溅 (jiàn)起 (qǐ)花 (huā)蕊 (ruǐ)魏 (wèi)国 (ɡuó)版 (bǎn)图 (tú)清 (qīnɡ)脆 (cuì)玻 (bō)璃 (lí)丑 (chǒu)恶 (è)恐 (kǒnɡ)怖 (bù)
司 (sī)空 (kōnɡ)见 (jiàn)惯 (ɡuàn)不 (bù)可 (kě)思 (sī)议 (yì)见 (jiàn)微 (wēi)知 (zhī)著 (zhù)锲 (qiè)而 (ér)不 (bù)舍 (shě)全 (quán)神 (shén)贯 (ɡuàn)注 (zhù)一 (yì)字 (zì)一 (yì)顿 (dùn)
悬 (xuán)崖 (yá)峭 (qiào)壁 (bì)狂 (kuánɡ)风 (fēnɡ)怒 (nù)号 (háo)专 (zhuān)心 (xīn)致 (zhì)志 (zhì)无 (wú)独 (dú)有 (yǒu)偶 (ǒu)自 (zì)愧 (kuì)弗 (fú)如 (rú)走 (zǒu)马 (mǎ)观 (ɡuān)花 (huā)
一 (yì)应 (yīnɡ)俱 (jù)全 (quán)赴 (fù)汤 (tānɡ)蹈 (dǎo)火 (huǒ)
近义词你掌握了吗?
弓缴→弓箭 洪亮→嘹亮清脆→清亮 单调→单一 加速→加快
跳动→跳跃 入神→入迷 唯恐→担心拒绝→谢绝 丑恶→丑陋 
恐怖→恐惧证实→证明 和谐→和睦 真理→真谛研究→钻研 
敏锐→敏感 静止→停止顺序→次序 停留→保留 憎恶→厌恶
高傲→骄傲 失望→绝望 难过→难受普通→一般 聪明→聪慧 
陌生→生疏讨论→商量 调整→调理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无独有偶→成双成对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反义词你掌握了吗?
洪亮 低沉 清脆 沉闷单调 复杂 加速 减速 入神 分神
拒绝 答应 丑恶 美丽 柔和 强烈真理 谬论 独立 依赖 
诞生 死亡偶然 必然 敏锐 迟缓静止 移动 憎恶 喜欢
高傲 谦虚 失望 希望 难过 高兴普通 特殊 聪明 愚蠢 
陌生 熟悉无独有偶 独一无二专心致志 心不在焉 
没完没了 戛然而止全神贯注 东张西望司空见惯 鲜为人知
下列词语的你要熟练运用哦!
ABB式词语:急匆匆
类似的词语:圆溜溜 黑洞洞 蓝幽幽 蓝悠悠响当当 赤裸裸 
脏兮兮 阴森森
ABAC式词语:摆来摆去
类似的词语:冷言冷语 一心一意 再三再四一五一十 自由自在 
人来人往 毛手毛脚
描写动物叫声的词语:狗吠
类似的词语:鸡啼 鸟鸣 狼嚎 牛哞 虎啸马嘶 龙吟 猿啼 鹤唳 
乌啼 鸦噪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无独有偶
类似的词语:舍本逐末 上下其手 天罗地网一张一弛 古往今来 
一决雌雄 出将入相
形容学习认真刻苦的成语:专心致志
类似的词语:孜孜不倦 一丝不苟 凿壁偷光废寝忘食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以一知万
表示注意力集中的词语:专心致志
类似的词语:一心一意目不转睛全神贯注
含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追根求源
类似的词语:欢天喜地 改朝换代背井离乡
六字成语:百思不得其解
类似的词语:百闻不如一见五十步笑百步有志者事竟成
事实胜于雄辩
(七字)一失足成千古恨打破砂锅问到底
数量词
一个老人 一把小刀 一层玻璃 一个真理 一个梦 一本书
动词搭配
发出声音 引起注意 跨渡大洋 发现真理 拍拍脑袋
修饰词
洪亮地响 
反复的实验 小小的蚯蚓 偶然的机遇 和谐的声音 美丽的世界
和谐的声音坚硬的表盖清脆的声音美丽的世界好听的声音
普通的现象细小的事情偶然的机遇很旧的老书有趣的学校 
全神贯注地看书鄙夷不屑的神情 司空见惯的现象
丑恶而恐怖的东西 
重点句子积累
这些句子要记好哦!
比喻句: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刚升起来的太阳比作车盖,把正午的太阳比作盘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同时间看到的太阳的形状特点。
考试点睛
比喻句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理解句子的含义。
拟人句:
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种的虫在草丛中的鸣叫声看作人在唱不同的歌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晚虫子鸣叫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反问句: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表现了“我”对自己的猜想的肯定。
考试点睛
反问句变陈述句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①下面的句子表达的意思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排比句: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双重否定句:
她总是不得不用打孔机代码来做作业和试卷——她6岁的时候,他们就让她学习那种代码。
语言描写: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神态描写: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心理描写: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间接引用: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精彩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话说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告诉我们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中午时距离人远。这是一个小孩凭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作出的判断,说明该小孩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会给……”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只有“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才能发现科学真理。)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嗒,滴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父亲的表虽然不是活的生物,可是同样能清晰地发出声音,这明显与“我”的结论矛盾。这里将表发出的声音和蝉、虫的叫声进行比较,突出了表的声音柔和、单调、连续的特点,让读者体会到“我”不但善于动脑,而且善于观察的特点。)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这是对“我”的心理描写,因为“不敢”而“痛苦”,说明“我”的好奇心很强。)
“学校 学校有什么好写的 我讨厌学校。”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玛琪对学校的讨厌,为下文写对书中学校的向往作铺垫。)
课本知识提精
这些知识你掌握了吗?
1.《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一个人三心二意,最终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个问题,讲述了两个小孩的不同观点和理由,孔子面对这个问题也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体现了两个小孩善于观察、敢于大胆质疑,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紫罗兰的变色、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三个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4.《表里的生物》讲述了“我”小时候对表的声音很好奇,从“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一观点出发,逐渐推断出表里有能发出好听声音的生物,并相信父亲说的有个“小蝎子”在表里,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通过写小女孩马琪对爷爷的爷爷的学校和真人老师的好奇,及与同龄孩子在一起学习、玩耍的渴望,说民现在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未来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各有优点和缺点,同时也表达了孩子们渴望快乐学习的愿望。
6.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读课外书,尤其是名著。
边读书边思考,勤做笔记。
勤问勤查,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
日积月累是重点哦!
背诵《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背诵《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语文园地·日积月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
“1+X”拓展阅读
推荐篇目:李媒《奇想与发明》
推荐理由: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概述文章要说明的问题:任何一次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发明的动机与灵感。着重点出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与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往往能引燃发明者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接着举实例说明。“一次性成像照相机”“两轮传动脚踏车”“隐形眼镜”的发明者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创造灵感,抓住了机会,经过潜心研究而获得了发明成果的。最后总结全文: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并告诉人们,只要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即善于观察,抓住契机就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阅读方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内容浅显易懂,可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行对比阅读,从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观点、议论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叙事方法。
第14课:《文言文二则》
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它的特征是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孔子和孟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列子·汤问》
《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的作品。列子属于道家学派,孔子属于儒家学派,而两家是对立的学派,常常互相讥讽。列子写这故事,是讥笑孔子的无知。其实两小儿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问题,这个疑问,列子也不能解决。
《列子》中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重点难点
1.学习并识记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在句中的含义。
3.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能背诵课文。
4.《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主题概括
《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两个孩子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进行辩斗,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巩固深化
字词——
生字
援 (yuán)射 (shè)俱 (jù)弗 (fú)矣 (yǐ)辩 (biàn)
词语
学弈教诲鸿鹄援助智慧辩论车盖决定
文理——
《学弈》孟子
1.划分节奏,把古文读正确、读流利。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句意: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句意: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只听弈秋讲的内容;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拉弓搭箭去射它。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句意: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不如前一个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3.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学的结果怎么样?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说说你的心得体会。
一个是专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另一个是三心二意、心不在焉。
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两小儿辩日》列子
1.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小儿甲: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小儿乙: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3.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小儿甲-视觉感受:大的近,小的远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小儿乙-触觉感受:靠近热源感觉热,远离热源感觉凉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拓展阅读
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
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ɡāo枯干)矣。
(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刻舟求剑
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急)契(qì用刀雕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用来讽刺固执而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画蛇添足
来源于《战国策·齐策上》楚有祠者,赐其余人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达标自评
学习并识记本课生字,积累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在句中的含义;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能背诵课文;《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第15课:《表里的生物》
钟表
钟表(钟和表)是一种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钟表通常是以内机的大小来区别的,按国际惯例,机心直径超过80毫米、厚度超过30毫米的为钟,直径37毫米以下为手表。
表,或称为腕表,是指戴在手腕上,用以计时/显示时间的仪器。手表通常是利用皮革、橡胶、尼龙布、不锈钢等材料,制成表带,将显示时间的“表头”束在手腕上。
重点难点
1.学习并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主题概括
《表里的生物》一文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在作者的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有些想法虽看起来幼稚可笑,但那正是一颗天真的童心的表现,是值得我们回忆一生的。
巩固深化
字词——
生字
脆 (cuì)拦 (lán)怖 (bù)蟋 (xī)蟀 (shuài)
词语
清脆拦住和谐恐怖蝎子单调蛰人钵子蝈蝈蟋蟀呈现
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呈现:显出,露出。
和谐:和睦协调。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文理——
1.读课文,根据提示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2.用“猜想”和“证实”两个词概括全文吗?
我想通过观察,得出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的猜想,经过验证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3.你能用“猜想”和“证实”两个词概括全文吗?
我想通过观察,得出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的猜想,经过验证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4.“我”有怎样的猜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
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
5. “我”对表的好奇心是怎么产生的?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
与“我”的结论不符。
6.猜想得到证实后,我是什么反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7.读完课文后,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大胆猜测
拓展阅读
鲁班造锯
(自由阅读《鲁班造锯》,体会鲁班的高贵品质)
鲁班心里真急呀。为了加快砍伐进度,他每天提前上山选好木材。那天,天刚蒙蒙亮,鲁班又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坡上找树了。突然,他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手上划出了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原来是丝茅草划的。鲁班随手摘了一片草叶来看,发现叶子的边缘上长着许多锋利的小细齿。他又看见草丛里有只大蝗虫,正张着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住蝗虫,发现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鲁班从这两件事中受到了启发,立即用大毛竹做了一条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拿到小树上去试验,几下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就把树干划出了一道深沟。可是竹片的硬度不够,拉了一会,小锯齿就断的断、钝的钝,不能再使用了。鲁班又想,用铁皮代替竹片,不就可以了吗 于是,他马上下山,找到铁匠打了一条带有小锯齿的铁片,又和徒弟上山去试验,两人一来一去的拉了一会,很快就把一棵大树锯倒了。
使用了铁皮做的锯条后,没花多少天,鲁班他们就锯下了好多又粗又壮的大树,保证了建造任务的顺利完成。而锯也就此发明出来了。
达标自评
学习并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新词;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第16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
重点难点
1.学习并识记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
3.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4.能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主题概括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论断。
这昭示我们: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入地思考解决问题,并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地去追寻。
巩固深化
字词——
生字
诞 (dàn)澡 (zǎo)授 (shòu)涡 (ɡuō)纬 (wěi)砂 (shā)域 (yù)锲 (qiè)逆 (nì)庚 (ɡēnɡ)
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洗澡逆时针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文理——
1.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赏析句子: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赏析句子: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地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5.赏析句子: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这句话和课文开头首尾照应,说理深刻。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6.赏析句子: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拓展阅读
《千年圆梦在今朝》
(阅读《千年圆梦在今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精神 )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名族很久以来的梦想。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他们还于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47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
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有了结果。那天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看起来宛若一条蜿蜒的苍龙,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航天员杨利伟在着陆场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简单的三句话,对无数参与航天工程建设的人们作出了崇高的评价——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这飞行正常、使人感觉良好的飞船,就不会有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重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于17日凌晨4时顺利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于更深、更远的太空。
达标自评
学习并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新词;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能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第17课:《金色的鱼钩》
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出生于俄国彼得格勒,后移民美国,是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近500本,著有《星空暗流》《基地》等作品,曾获雨果奖、星云大师奖等荣誉。1992年4月6日,艾萨克·阿西莫夫逝世。
重点难点
1.学习并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新词。
2..大胆想象,能与同学交流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的样子。
3.能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主题概括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艾萨克·阿西莫一篇科幻小说。作者通过对未来社会的学校教育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学校教育模式的假想和反思。
该作品文章新颖生动,引人深思。由100多年后的一本“真正的书”而展开,描写了未来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厌恶,表达了作者对对机器取代人忧虑和反抗。
巩固深化
字词——
词语
高傲鄙夷皱皱巴巴憎恶全神贯注不屑
词义
全神贯注:意思是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鄙夷不屑: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
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文理——
1.说一说课文写几百年以后,两个未来的孩子,从一本纸张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哪些了解?用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
课文写了①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②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③老师是真人
2.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玛琪:有好奇心,天真可爱;知识面不如托米宽广,但很有主见。
托米:愿意探索未知,知识面广阔、富有主见;看问题全面理性,又有大男孩的酷劲儿。
3.早已经是机器人时代了,可作者为什么还是以与2155年很不相匹配的、过时的纸质书来作为开头的“情节道具”?
作者故意把人们很熟悉的纸质书定义得很奇特、陌生,刻意表现已经被人们忽略的阅读纸质书的感受。
4.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各举一例进行简要说明。
相同点:都有老师。
不同点:现在学校的老师是真人;未来“机器学校”的老师是机器人。
5.阅读第10-13节,思考:玛琪到底喜不喜欢“未来教育”?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玛琪也不全部喜欢“未来教育”。她厌恶的是过度的学习、无休止的考试、反复出现的挫败感。
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拉近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调和了“幻想”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同时,这种写法也能暴露出教育中那些持续性的、本质性的问题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演进而消失;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线索。
6.本文的语言描写有哪些特点?
⑴本文人物的语言合乎人物的年龄、性别特征,能展现同人物的不同个性。
⑵本文人物的语言充满日常感和真实感。
⑶本文语言对话暗示出了作者的某些思考。
拓展阅读
《未来科技畅想》
“嘀嘀”熟悉的汽车鸣笛声响起,红绿灯路口,毕十按下了斑马线旁的按钮,一个透明的扶梯将他送到了星际车库。
这里可不是地球,只要你驾驶着星际游览车往前不停行驶,你就会发现,这一片陆地的尽头,是浩瀚无比的星空。这里是科学家们集结力量,在宇宙中建造出的二十四座太空城之一——J城。
这二十四座城都拥有最新的喷气式悬浮装置,只需一节石墨稀电池,悬浮装置便能释放最大功率,除了将整座城市托起,还能自动识别不明物体,避免遭遇袭击。此外,科学家们还研究出星际列车、星际飞船,每时可行驶一光年,坐上它,便可以去宇宙各地旅行。
毕十是一位科研人员,原本居住在地球,三年前来到J城工作。家门口,机器人的声音出现:“主人,欢迎回家!”伸过来几只机械手,对着毕十上下一阵扫描,几秒后,毕十的服装已由工作服变成了休闲卫衣。毕十波澜不惊地看着,早就习以为常。随即白光一闪,毕十已身处餐厅,整洁的桌上摆放着一盘盘精致的食物。只见机械手切下一块牛肉,送进毕十嘴中,毕十细细嚼了嚼,咽下。机械手又端起一杯咖啡,毕十享受地喝下。“主人,味道如何?”机械声殷勤地问道。“不错。”毕十评价。
“哗啦——”一声,机械手颤抖了一下,杯里的咖啡悉数泼在毕十身上。“主人,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机器人连忙道歉。“没事。”毕十淡然,目光淡定地看着衣服上的污渍,三秒后,污渍消失,白色卫衣干净如初。这件卫衣虽用的是普通布料,但是,由纳米技术制成,哪怕有油渍、酸碱溅上去,也可以在几秒内吸收净化,成为空气的一部分。
饭后,毕十眺望着窗外——那是地球的方向,他已经三年没回地球了。可是,这里离地球有十三光年的距离,哪怕坐上星际飞船,到地球也需要半天时间。毕十的脸色略带惆怅。“主人,不要伤心。”机器人看出了毕十的忧伤,安慰着,“虽然您不能立刻抵达地球,但是系统有配备超光速粒子无人机,可在五分钟内到达地球,现场航拍,为您实时展现地球面貌。”“哦?真哒!”毕十一下子兴奋起来,“快让我看看!”机器人系统应道:“好的,主人。”随即操控着超光速粒子无人机前往地球。
五分钟后,毕十的眼前出现一个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无人机穿过大气层,梦幻般的场景浮现在毕十眼前。蔚蓝的天空中,绸缎般的卷云讨人欢喜,下边是碧绿的草原,浅蓝的湖泊点缀其中,成群的牛羊正在河边吃草。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新冠病毒肆虐,因二氧化碳过量排放而导致极端高温干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截然不同。
毕十感叹:“地球经过百年的修复,环境已经媲美世外桃源,惹人怜爱。未来,科技一定会更高端化智能化,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家园!”
达标自评
学习并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新词;大胆想象,能与同学交流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的样子;能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口语交际·辩论
交际内容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辩论:辩论是指对立双方就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针锋相对地发表意见,以便分清是非的一种说话形式。
辩论也是指持有异议的双方为了各自的目的,利用辛辣的语言进行争论和辩解。在语文学习中,“辩论会”“辩论赛”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活动方式,它们一般有确定的论题,由正反双方,有特定的程序,以驳倒对方观点,确定己方观点为目的。
交际指导
1.辩论的特性
辩论人员的双边性:辩论是双边活动,最少两人参加,单一方面只能是议论而已。
辩论观点的对立性:双方观点是对立的,或是或非,这样才有辩论的可能,否则就是谈判。
论证的严密性:只有合乎思维逻辑的辩论,才可能获胜,否则只能是诡辩。
追求真理的目的性:辩论目的是追求真理,取得共识。
2.辩论的过程一般有开始、展开、终结这三个阶段,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一场完整的辩论。
因此,一场完整的辩论一般应由论题、立论、驳论、结辩四个部分组成。
巩固深化
1.辩论前,要做充分的准备。
有针对性地收集材料。
选择的事例要有说服力。
根据观点对材料进行梳理、归纳。
2.辩论时,既要证明自己,又要反驳别人。
我方陈述时,要充分利用时间,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方陈述时,要注意倾听,抓住对方的漏洞。
自由辩论时,进一步强调我方观点,并针对对方观点进行有效的反驳。
3.辩论的规则:
开篇立论开始,正反两方一辩依次进行,时间各2分30秒。
攻辩时间6分钟,每队各3分钟。
攻辩小结,每队各1分30秒
自由辩论8分钟,每队各4分钟。
反方四辩正方四辩依次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
辩论中存在着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有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存在才能实现思想交锋。
辩论必须针对同类事物或同一问题,即存在着同一论题。如果各方谈论的论题不同,就不能实现有意义的辩论。
辩论的诸方有共同承认的前提。如思维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正确推理的方法等,以及如社会公理、科学规律等是非真伪标准和价值取向。
4.一辩论小组同学就“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进行激烈的论争。反方问道:“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可见养成良好的风气主要靠他律。你作为正方,你将怎样进行得体而有力的回击呢?
示例: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孙悟空是猴不是人,动物当然要靠他律,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辩论的话题。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啊。
5.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一个劲儿往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插队不要挤,讲点社会公德。“那人却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如果你是公交车司机,你会怎么说?
示例:雷锋挤的是时间,钻的是技术。而你挤的是车子,钻的是空子。请你把你的挤劲、钻劲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要用它来损人害己。
6.除了诸葛亮善辩之外,你还知道谁善辩呢?
齐人晏子出使楚国,和楚王喝酒时,小吏带着犯盗窃罪的齐国人来到他们跟前,楚王故意问:“这捆着的是什么人?”小吏回答:“是个犯了盗窃罪的齐国人。”楚王转过头来对晏婴说:“齐国人生来就喜欢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走到楚王面前,回答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结橘子,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会结出枳子。橘子和枳子叶子差不多,但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水土不同呀。现在捉到的这个人,生活在齐国的时候,并没有盗窃的行为,来到楚国以后却偷盗起来,难道是因为楚国的水土容易使人变成小偷吗?”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
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
“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是本单元的习作要素。在统编版教材中,与本单元在纵向上有直接关联的表达训练要素梳理如下。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统编教材准确把握每一次习作的起点和生成点,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
课文的启示
第五单元以“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为导语,以“科学精神”为人文主题。
围绕“科学精神”编排了四篇课文:《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冯至的《表里的生物》、叶永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2篇文言文,3篇文章,不同体裁,呈现了人们不同的思考和探索,逐步丰富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阅读链接《詹天佑》、口语交际“辩论”、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等板块对“科学精神”进行了补充。
审题指导
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与科学家一起工作,科学家本人即是孩子们的最好示范。
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无疑是国家未来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大胆设想:追梦,插上科学的翅膀……
习作内容
追梦,插上科学的翅膀……
思路点拨
1.确定角色,这是科幻作文的基础环节。
所谓角色就是科幻作文中所涉及的人或物,他们是这个故事的扮演者,也是缔造者。
大多数同学在写作时都能幻想出很多的角色,但每个角色的人物形象都不够生动。怎么办呢?其实不难,只要同学们把生活中碰到的、电视上看到的、书本上学到的各种人物或动、植物大卸八块,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以拼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就可以跃然纸上了吗?如果再给他们取个贴切又含有意义的名字,那就更好了。
比如:用孙悟空的头、羊的身子、米老鼠的手、大象的腿加以拼凑,并在头脑中放入一块电脑芯片,组合成一个名叫“万事通”的神奇人物,就把想象和科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2.设定情节,这是科幻作文的重要环节
情节是指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它贯穿于科幻作文的始终,是故事的生命线。它和角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写科幻作文是从命题开始的,好的题目往往能引人入胜,事半功倍!
3.选好材料后就可以设定情节了:
开端——
可采用开门见山点明题意的方法,也可以采取用表示声音的词或几个奇怪的问题、现象来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方法。
发展——
真正切入主题后,要求同学们把自己融入故事当中,当作文章的主人公。让开头的设置的疑团由简单到复杂慢慢解开,让文章的主人公过五关斩六将,同时加入自己的大胆想象和科学技术的东西,使自己越写越顺手,让人越看越爱看。
高潮——
当主人公经受过一系列的惊险或神奇的经历后,可以利用一些更为高科技的东西把故事推向高潮。
结局——
毕竟是科幻作文,最终还得回到现实中来的。
4.大胆设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大胆设想一:在你的笔下,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大胆设想二:他们可能运用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
大胆设想三:这些科学技术使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怎样的奇特经历?
语文园地五
重点难点
1.学习并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新词。
2.分享自己在小学六年生活中养成的提高学习效率,让人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习惯。
3.能够借助在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等词语的意思。
4.能联系课文内容,品读语句,体会引用的好处,与同学交流引用在习作中的运用。
5.了解赵孟頫字体的特点,感受赵孟頫字体的秀丽柔美,稳健大方的特点。
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巩固深化
交流平台——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英]培根
1.通过六年的学习,我们养成了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我们终身受益。
勤学习,爱思考,好奇心,不可少。看世界,多奇妙,善读书,贵生疑。
为什么,追根由,是什么,要弄清。问同学,问老师,问父母,问兄长,
问词典,问自然,学学问,问是宝。有问题,是聪慧,敢提问,见勇气。
2.说说自己养成的好习惯。
学习时要集中精神——养成专注的习惯温故而知新——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书山有路勤为径——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
勤于思考,举一反三——养成灵活学习的习惯
词句段运用——
1.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不以为然过犹不及赴汤蹈火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知道了“汤”有“热水”的意思,所以“赴汤蹈火”的意思……
走马观花: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比喻匆忙、粗略地观察了解。
自愧弗如:由于比不上他人而感到羞愧。
声泪俱下: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极其悲痛、哀伤的样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赴汤蹈火:本想热水,踩在烈火上。比喻不畏艰难,奋不顾身。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你在习作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引用?和同学交流。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作者引用了华罗庚所说的话是为了证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一观点。便于读者接受,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作者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形象地说明了我们可以从阅读中不断吸取营养,突出了阅读对我们的重要性。丰富文章内容。
3.拓展运用——在习作中如何运用引用的手法。
直接引用(明引):引用的内容加上引号(“ ”),指明出处。
间接引用(暗引):不说明引文的出处,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
◇引用的内容必须准确
一定要忠于原文,不随意捏造、编纂。内容要完整,不能断章取义。即使只引用了部分内容,也要引用意思相对完整的一个片段。引用时忌掐头去尾,挑三拣四,以免给读者造成片面的认识,甚至是误解。
书写提示——
书法是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1.名家介绍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在书法上,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2.了解《三门记》
《三门记》又名《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是赵孟的经典作品。该书法作品的文章由宋末元初文人牟巘(yǎn)撰写,记载了苏州玄妙观重新修缮殿门一事。
3.欣赏书法作品
运笔自然;杂糅行书笔法;点画圆润多姿;结构严谨端正;平整宽绰;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日积月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1.了解出处。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故名。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或《小戴记》,成书于汉,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写先秦的礼制。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编,概述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五行、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
2.理解意思。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意思: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能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意思: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意思: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意思:如果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达标自评
学习并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新词;分享自己在小学六年生活中养成的提高学习效率,让人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借助在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等词语的意思;能联系课文内容,品读语句,体会引用的好处,与同学交流引用在习作中的运用;了解赵孟頫字体的特点,感受赵孟頫字体的秀丽柔美,稳健大方的特点;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文言文二则》一课,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翻译重点词句的形式考查。
《学弈》通过叙述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两个孩子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进行辩斗,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作出决断一事,表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优点和孔子实事求是的品质,同时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常以填空或阅读形式考查)
《表里的生物》一课,常以判断的形式考查对文中的“我”的人物评价。
《表里的生物》讲了“我”小时候一直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导致当“我”听到父亲的表里发出声音时,也认为表里有生物,最后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的故事,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说明“我”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文中的三个具体的事例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紫罗兰的变色、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三个现象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常以阅读或选择形式考察)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一课,想象丰富独特,常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考查对未来上学方式的想象与展望。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记叙了托米和玛琪围绕一本纸质书展开的对话,对未
来的上学方式与今天的上学方式进行了对比描述。(常以选择或判断题的形式考察)
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常以编写科幻故事的作文形式考查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