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3.桂花雨 课型 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 2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9 月 3 日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那些美好的回忆。 3.通过自读自悟,体会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标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并结合课后继续指导
预习指导: 学习课后链接,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不少于30%)
一、导入课程,激发兴趣 1.导语:上节课,我们一同欣赏了一组描绘“桂花香”的佳句,沉浸在那故乡浓郁的桂花香中。(板书:桂花香) 尽管后来我们全家搬至杭州,那里的桂花香气四溢,但母亲总是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疑问:家乡的桂花还给“我”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呢? 二、体验“摇花乐”,感受“花雨美” 1.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绘了“摇花乐”和“桂花雨”? 2.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句子: (1)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指导朗读。 4.教师板书:摇花乐 5.现场写作练习 师:此刻,我们也沉浸在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摇哇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们的发梢上,落在你们的肩膀上,落到你们的手心里……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们能写一写吗? 6.写作反馈。 7.阅读链接。 师:你们已深深地沉浸在桂花雨的欢乐之中了,作者也深深地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之中了!其实,当时作者的父母亲也都在场,她的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马上点上檀香,炉香袅袅,两种香味混合在一起,父亲顿时诗兴大发,作了一首诗,你们想读吗?(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8.教师小结。 师:是的!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桂花雨中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呀!难怪琦君在《桂花雨》原文中写道:“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板书:花雨美) 三、了解作者,解读内心 教师导语: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后来的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描绘童年,写母亲,写故土。 1.阅读链接。 师:这是作者的另一部作品《烟愁》里的一段后记。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2.走近作者,读完上面那段话,再联系这篇课文,你们觉得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3.直面作者内心。 母亲的种种美德打动了琦君,她不仅对周围的人很好,对家里的花花草草也特别关注。她知道自来水中的氯对兰花不好,便总是提前两三天把水晾好,再浇。她每天用沾了温水的布擦兰花叶子上的灰尘,现在请你再说说,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还有什么? 四、走出文本,拓展视野 教师过渡:感谢琦君,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 1.回忆往事:你们在以往的日子里是不是也有一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一些难以割舍的片段呢?说说看。 2.课后延伸。 五、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2.完成《补充习题》。 六、教学拓展: (1)结合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桂花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桂花的独特魅力。 (2)组织学生进行桂花主题的写作活动,如写一篇关于桂花的作文或创作一首桂花诗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开展桂花手工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七、教学评价: (1)课后对学生进行桂花相关知识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创新能力。 (3)通过家长会和学生本人,了解学生在家庭中对桂花的关注度和兴趣。 八、教学资源: (1)桂花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2)课外阅读资料,如有关桂花的散文、诗词等。 (3)桂花主题的手工制作材料。 九、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他们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情感。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适当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讨论。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将课堂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喜爱课文,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引读课文,激发兴趣 1.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的句子,学生朗读。 2. 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二、体验“摇花乐”,感受“花雨美” 1.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 2. 读后交流心得。 3. 配乐朗读:我们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欣赏桂花雨的美丽。教师多媒体出示语段: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 读后交流:为什么大家在读的时候笑了?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5. 现场练笔: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写自己体验过的快乐时光。 6. 写作反馈: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话。 7. 阅读链接:赏读小诗。 8. 教师小结:桂花雨中有我们的欢乐和回忆,真是美妙的体验。 三、深入了解作者,解读内心世界 1. 阅读链接:了解琦君的其他作品。 2. 交流回答:琦君是个热爱故乡、热爱父母、重感情的人,关心他人,像她的母亲一样。 3. 直面作者内心:作者难忘的其实是故乡的人、土地和景观。 四、走出文本,拓展视野 1. 分享难忘的往事。 2. 推荐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将想象中的桂花雨画面画下来,或把自己的难忘之事写下来。 五、课后作业 1. 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桂花雨的短文。 2. 复习课文,准备课文背诵。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的魅力,感受桂花雨的美妙,同时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把重点句子的理解作为重点,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乡情感,并给学生带来深切的体验。综合采用各种阅读方式,有利于学生更深地把握课文内容,加深情感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营造一个激活文本,激发学生,激情自我的“语境场”,让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内化。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地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这一部分,我通过补充琦君的人生经历,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触摸作者与母亲的思乡情。通过语言的层层叩问,情感的步步推进,领悟文章的主旨。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难忘的人或事,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布置:(三层次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