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其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句蕴含着这样一个哲理: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合作探究
1.分组自学
(1)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2)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
(2)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
(3)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起来
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以及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1)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2)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赤壁”,为什么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简要谈一谈。
四、小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用你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学反思
1.本课以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朝创造性、创新性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2.以课本为主,设置的问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照顾到各层面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乐于学习。
3.活动设计要为中心服务。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颖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使他们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通过拓展思维练习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