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六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三国鼎立学案 鲁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秋六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三国鼎立学案 鲁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0 18:4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抓住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明确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规律,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非常重要。
◆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分清主要与次要。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 自主学习探讨
一、预习导入
大家知道《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先进行“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知多少”这样一个小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内容
官渡之战
背景:
东汉末年:______长期混战,______遭到破坏。
曹操占据_______一带,实力不断增强。
袁绍盘踞_______一带,势力很大。
时间:______年
双方:拥有十万大军的______和只有三四万人的_______。
地点:_________
结果:_______以少胜多,_______逃回河北。
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_______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背景
曹操想统一______南北。
刘备依附于_______的割据势力,请_______辅佐。
孙权割据_______,统治稳固。
时间:________年。
双方:拥有二十多万大军的_______和组成五万人的_______。
地点:长江沿岸的_______一带。
结果:________指挥孙刘联军用_______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影响:奠定了_______局面形成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背景
_____退守黄河流域一带。
孙权在_______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占领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地区和_______。
形成
名称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三国时期的经济
魏:修建许多______工程,______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________兴旺,________行销三国。
吴:_________发达,其船队曾到达________,加强了______
与________地区的联系。
◆深入探究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操是这两场战役的主角,却有不同的结局。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失败而归?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不同结局,给
我们什么启示?

◆拓展延伸
请运用本课的知识说明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当前台独鼓吹
台湾与大陆是“远亲近邻”的关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你用简洁的
语言表达你对台独分子的看法。
◆当堂达标
1.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曹操和袁绍 B. 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 袁绍和孙刘联军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
A. 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
★★ 4.曹操大军南下,在赤壁与孙刘联军交战,其目的是( )
A.统一北方 B.统一黄河流域
C.统一全国 D.统治江东
5.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6.列举本课学习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的名称、时间、影响。

7.列举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8.蜀_____行销三国。
◆中考链接
1.“三顾茅庐”主要讲述的成语故事是 ( )
A.刘备拜请许攸 B.孙权拜周瑜为将军
C.刘备请诸葛亮出山 D.曹丕请司马懿
2. 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位于北方的政权是 ( )
    A.魏   B.蜀   C.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