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进一步巩固对论文常识的把握,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 的论证方法。
2.自主地感知与分析课文,积极地质疑,依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地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一个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
二、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先让学生各自在课堂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
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
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然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最后老师引导修正,投影显示。
明确: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1段)
第二部分: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第2—5段)
第三部分: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6—10段)
第四部分:指出“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第11—12段)
第五部分:做出总结,“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第13段)
四、归纳总结,明确要点
1.简答“格物致知”的含义。
明确: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提倡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议论的阅读,重点是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征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学有所获。
2.在教学中,学习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不能独霸课堂,更不能包纳学生的思想。要注 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鲜活而新异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多边对话,突出学生的立体地位,演好教师自己的引导角色。这样,学生可在一种平等活泼的时空当中取得进步。
3.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其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才会得到洗心革面的提高。
4.提倡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