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 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施耐庵和《水浒》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古今含义。(重点)
2.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勇夫’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
1.本文是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2.《水浒》又称《忠义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中许多剧情都是妇孺皆知的。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
三、检查预习、复述课文
四、分析小说情节
1.生辰纲是什么?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4.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一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一是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5.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6.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小说题目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7.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候、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四、教学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学习人物的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画出小说中能够表现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归纳其性格特点;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揣摩体会、合作探究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伏击圈”。
(3)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4)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最终失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时间及次数,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等,以上诸多方面都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候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4.写杨志处处小心,除了突出杨志的性格特征外,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与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帮助? (1)反衬出老都管、虞候与众军健的无知与草率; (2)突出了吴用的“计”高一筹; (3)为后文逆转作好反面的伏笔,使情节更富有趣味性。
5.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自然环境:是指天气酷热,伏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伏下文的军士买酒解渴;是指黄泥冈上松树林内,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管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二、教学小结
《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了解《水浒》中有关《智取生辰纲》所涉及的人物知识,学习古文中的各种称呼及各样说法,并比较其与现代语言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