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出师表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出师表 教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20 20: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出师表
教学目标
1.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3.感悟古人的遣词造句之美,领会“诚”的含义。
4.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了解他的施政主张,特别是他对后主刘禅的劝勉。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同学注意朗读时的语调和停顿。)
二、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一般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3.“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出师表”是指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三、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互动,理解文章。
(一)师生互动,讲读第1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2.学生讲述大意。
3.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明确: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
(3) 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明确: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二)师生互动,讲读第2段。
1.指名一学生朗读这一节,教师纠正其中的错误。
2.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节,借助注释和资料翻译这节。
3.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词语意思。
4.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三)师生互动,讲读第3—5段。
1.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3.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四)课堂探讨。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第三课时
一、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投影片)
1.解释词语。
(1)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那时以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C)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将军宜枉驾顾之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F)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以蒋氏观之 E.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B )
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得先帝看重。
B.追述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又??”。
3.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咨询;三顾茅庐)
4.翻译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机患难之际奉旨执行使命)
二、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三、讨论问题。
1.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四、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五、师生互动,讲读8、9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由教师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分析结构层次。
六、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七、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出师表》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无非是想让诸臣不要忘了刘禅 是先帝之嗣,不要忘了先帝之“殊遇”和“简拔”,其用心可谓深远。正如前文指出,在《出师表》里,诸葛亮以极其悲苦的语调陈述身世,不过 是想以自身的忠贞感染诸臣,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使诸臣看在先帝的份上,忠诚于昏庸之君。正是因为其“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 权而不失礼”的磊落和坦荡才使其“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也影响着诸臣,使他们表现出了对刘氏父子的无比忠贞,甚至得到了敌手的尊崇,以至曹睿在临终前仿效刘备托孤,要司马懿学诸葛亮“竭尽忠诚,至死方休”的榜样。诸葛亮忠贞的人格力量可见一斑,可惜司马父子并非诸葛亮,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诸葛亮借出师一 表警示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