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学设计:6.2 密度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学设计:6.2 密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0-21 22:0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密度》教学设计
课题 §6~2 密度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生活实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现,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过程。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为学习下一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边实验边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首先通过对影响物体质量的因素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有密度这一属性,提出密度的概念,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学生实验和科学的分析,进一步讨论密度的相关因素,最后通过密度的一些应用,巩固本节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在生活中也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触到了与密度有关的问题。因此,学生对密度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为什么定义密度以及密度究竟是怎么定义的是没有认识的。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可以使学生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从能力上看,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具有了根据现象推理和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但还不熟练,不容易从表面的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
教材分析 “密度”这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第2节,是本章的重点。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密度”是在学习“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既是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作了准备;学好本节更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2.在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使用器材 学具若干、曲别针、夹子、钩码、同体积的铁块、铝块、铜块、天平、量筒、多媒体课件和动画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新课 补充有关体积测量的相关知识。提问: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区分物体?物质的性质有物态、颜色、软硬度,那么物质还具有什么性质?提示学生:物体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那么作为物体属性的“质量”会不会也受着物质的某种性质的影响呢? 观察、思考思考、回答 补充预备知识,为后续实验做准备。提示本节的主要问题:讨论物质的一种性质。
二、探究 新知 ◆探究活动1:不同物体的质量与什么相关?结论:物体“大小”(体积)不同。◆探究活动2: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1.探究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展示图片并提问:同是由铁组成曲别针、夹子和砝码,为什么质量不同?猜想1:体积大的质量大。实验探究验证,取得数据。根据学生实验得到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于同种物质,虽然其质量随着体积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通过m-V图象发现,其似乎成一种正比关系,隐约感到其中似乎有一个恒定量。2.探究不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展示图并提问:为什么它们的体积相同,但质量却不同?猜想2: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实验探究验证,取得数据。根据学生实验得到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于不同物质,虽然相同体积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质量不再相等,但是通过m-V图象发现,对于每一种物质,m与V仍是一种正比关系,且对于不同物质,这种正比关系略有不同,哪里不同呢?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3)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4)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引导学生想到:不同的物质间有某种特性是不同的,而这种特性,似乎就是m与V的比值。一、密度()引导学生思考,上述比值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由上述讨论可知,当所有的物体均取得单位体积时,其质量的大小不同就反映了不同种类的物质的一种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就称为密度。进而与学生一起得到密度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密度表,并结合所得的密度定义式,总结不同物质密度的一些规律。◆探究活动3:根据公式和了解的知识验证:(1)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个别相同;(2)同种物质的密度不会随着形状、位置而改变,但与温度和状态有关;(3)大多数情况下,固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液体的密度大于气体。(汞是个个例)结论:(1)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个别相同;(2)同种物质的密度不会随着形状、位置而改变;(3)物质的密度会随着温度和状态变化而变化。 思考、交流、回答观察、思考、猜想、分析观察、思考、猜想、分析思考、总结思考、讨论、回答阅读 看似与前面所讨论的问题无关,但在讨论过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学生对问题归因的不断修正,一步一步接近问题的本质。使学生初步体会,同一种物质,似乎具有一种与质量相关的相同的属性。引导学生发现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不同,但对于相同的物质似乎是一个定值,引导学生自然地想到:是否可以用它来区别物质呢?引导学生得到密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在此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好处:当一个因变量受到两个或以上自变量影响时,比值可以消除某一个或几个自变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突出本质属性。
三、巩固 练习 1.教室中充满了空气,你能猜一猜教室中空气的质量有多少?几克?几十克?几千克?几十千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2.人体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根据你的质量计算一下自己的体积。3.一卷铜线,怎样能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 思考、讨论、回答
四、课堂小结 一、基本知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计算二、基本技能:会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量筒测物体体积、会查密度表三、基本实验: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间的关系四、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法 回忆、回答、补充 复习本节知识,形成清楚的知识结构。
五、知识延展 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在 19 世纪末,英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理学家瑞利在精确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 1.257 2 kg/m3,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0 5 kg/m3。虽经多次重复测量,仍然存在这个令 人奇怪的差异。后来,他在化学家拉姆 ( http: / / www.21cnjy.com )塞的合作下, 1894年在从空气中取得的氮里分离出另一种当时还 不知道的气体——氩,这个谜才解开了。原来,氩 的密度较大,空气中的氮混有少量氩,它的密度就比从氨中取得的纯氮的密度稍大。这是科学史上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他说明在科学实验中,精确的测 量是多么重要。瑞利由于不放过这一细微差异而执 着地研究下去,终于导致氩的发现,并因此荣获 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思考、讨论
六、布置 作业 课本:P116 动手动脑学物理1~5
板书设计 §6~2 密度一、密度(ρ)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2.公式:ρ=3.单位: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        常用单位:克/厘米3(g/cm3)4.水的密度: 水=1.0×103 kg/m3=1 g/cm3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