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你知道法国“三色旗”的来历吗?
导
第8讲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课标要求】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内容,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异同。
高频考点:法国政体演变、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影响。
1.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为何会如此艰难曲折?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有哪些?其颁布有何意义?
3.德国1781年宪法颁布的背景、内容、评价
思
议、展
“英美民主宪政发展史充分证明,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或一味地让步,它往往是一种基于解决问题的务实与通权达变式的智慧。也就是说在制宪的过程中要体现各种力量的博弈、最终实现妥协。这种博弈不但能够更为接近地发现真理,也更能吸收对于宪法的各种看法,最终实现对宪法理解的视野与融合,获得共同的理解。”
——毛经文:《妥协也是珍贵的历史遗产——以近代英美史为例》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政治妥协”的表现。
①从法律产生来看:
是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结果。如:“光荣革命”体现了革命势力与保守势力(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妥协;国王和议会相互妥协,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②从宪法的内容来看:
美国: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形成了联邦制; 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妥协,形成了独特的选民分配制度;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相互妥协,形成了参众两院制度,从而制定了1787年宪法。
法国:君主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制定了1875年宪法。
德国:资产阶级与容克贵族相互妥协,制定了《德意志帝国宪法》。
③从政治制度完善看:
如:英国:两党轮流执政体现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妥协;议会改革体现不同政治势力的妥协等。
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804年称帝,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封建专制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巴黎人民
“七月革命”推翻
封建的波旁王朝,
建立君主立宪政权
1848年“二月革命”取得成功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路易.波拿
巴宣布为帝国,史
称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巴黎人民起义推翻第二帝国,建立第
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
评
封建
专制
君主
立宪
共和制
帝制
政体
时间
1788
1789
1792
1804
1815
1830
1848
1852
1870
攻占巴士底狱
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三共和国
一.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历程
七月王朝
波旁王朝复辟
反映了法兰西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①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②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君主思想作为封建残余长期存在。
③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
④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
法兰西共和之路艰难曲折的原因
一票共和
1870年,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惨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被普鲁士俘虏。9月4日,巴黎人民发动革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投票来决定法国的政体,结果赞成共和制的票数只比赞成君主制的多了一票。
确立标志
1875年1月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即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1)主要内容
总统:
(行政权)
所处地位:
产生方式:
任期年限:
拥有权力:
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
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任命要员、缔批条约、有权特赦、解散众议院。
议会:
(立法权)
参议院: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众议院:普选;任期4年;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2)评价
①政治上:共和派掌握了实权,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
②经济上: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①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巨大。
②是君主派和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③立法权、行政权由国民议会、总统和内阁分别行使,具有分权制衡的民主特色。
积极性:
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这样一个国家!”
——席勒
长期以来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到18世纪后期,德意志全境分布着296个邦国,1000多块领地,各邦有自己的货币制度、自己的关税和各种工商条例,各邦之间关卡林立。
一个商人从柏林去瑞士必须经过十个国家,兑换十次货币,办理十次过境手续,缴纳的关税超过他所运货物的价值。
上述资料反映了当时的德意志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状况?最需要的是什么?
1.统一的完成
19世纪中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俾斯麦运用“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1871年德皇威廉一世成立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
⑴背景:
⑵方式途径:
⑶时间标志:
⑷统一的影响:
①积极: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②局限:保留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传统。
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 国家结构:联邦制
△ 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
2.内容
①皇帝:国家元首、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议长:宰相)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直接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都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主义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思考: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是 “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在近代君主立宪体制中,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而在德意志,本应代表民意的议会,特别是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实权掌握在君主和宰相手中,因此,议会在德意志只起装点门面的作用。
3.对德意志宪法的评价
①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统一,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②宪法的颁布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③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④宪法的颁布对欧亚一些国家的宪法,特别是对日本帝国宪法有很大影响。
①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
②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
(1)积极性:
(2)局限性:
①德意志帝国是名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皇帝掌握行政权和军权,拥有广泛的权力。
②德意志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宰相主持内阁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
③德意志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无实权,法律须经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
④立宪为虚,专制为实,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
[史论总结]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特点:
①历史原因:德国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容克贵族在德意志的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普鲁士邦国在统一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帝国成立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②现实原因: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德国资本主义起步晚,发展不充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帮助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同他国展开竞争。
(2)形成原因
比较项 法国 德国
相同点
不 同 点 政体
权力中心
元首产生
行政权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特点
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立法权在议会
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议会
皇帝
总统由议会选举
皇帝世袭
总统
皇帝、宰相
体现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
议会共和制
军事封建、皇帝权重
国家 道路 标志 政体
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689年《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制
美国 独立战争 (1776—1783) 《1787年宪法》 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议会制共和制
德国 王朝战争 (1864—1871)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主立宪制
英、美、法、德四国走上代议制道路、标志及政体
认识:
(1)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主政治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3)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多样性。要结合国情进行政治建设。
1.含义: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产生途径: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宪法,设立议会。
4.主要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5.表现形式:①君主立宪制——英国、德国;
②民主共和制——美国、法国。
6.影响:
(1)积极:①使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否定了君主专制体制,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顶梁柱。②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④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局限性:①维护资产阶级内部民主;②在欧美部分国家仍然尚未成熟。
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
C
C
A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