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4 14:0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训练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积累
李大钊(节选)
①1920年初,李大钊与爱国志士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在北京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等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准备。此外,李大钊还多次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同年秋,为了和在上海的陈独秀相配合,李大钊还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两人相互配合,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②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党的主要创始人。此后,李大钊全面负责党在北方的工作,还担任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并多次当选中央委员。在1922-1924年间,李大钊奔走于中国的大江南北,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③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列强,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钊等爱国人士80余人。在狱中,军阀对李大钊处以极刑,但是大义凛然的李大钊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不顾社会舆论的谴责和人民的心声,张作霖将李大钊等人于4月28日在西交民巷看守所内绞杀。
④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带领其他人一起高呼“共产党万岁”,时年38岁的李大钊英勇就义。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2.“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的“南陈”指的是 ,“北李”指的是 ,“党”指的是 。
3.下列事项中由李大钊主导完成的是( )(多选)
A.独自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
B.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C.多次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
D.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4.你是怎么理解李大钊在临刑前的发言的呢?
5.学习了短文,你能从李大钊身上体会到什么精神呢?
二、阅读
____________
①我见过雍容华丽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
②( ),我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的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开在花坛暖房,而是开在冰天雪地;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雨秋露,而是人们的眼泪和心血。
③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
④那是一九七六年一月的一个夜晚,我刚刚下了车,便赶到天安门广场,去向总理表达心中的哀痛。夜色中,广场更加肃穆了,仿佛天空和大地都披上了黑纱。纪念碑下,花圈如海,哀思如海,总理的功德如海!松柏林间,白花似雪,情贞似雪,总理的节操似雪!敬爱的总理啊,您把一生献给人民,您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重,人民对您无限地眷念!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可又有哪个人的去世像我们的总理这样,使八亿人哀痛欲绝,同声痛哭?千万朵圣洁的白花,顶着寒风,冒着霜雪,凝结着爱和恨,满载着哀和愁,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我们敬爱的总理盛开了。
⑤眼泪,是人民感情的流露,它只能为人民崇敬的英雄飘洒;白花,是人民心意的寄托,它永远属于我们的总理啊!
⑥我含着眼泪,走向那缀着白花的柏树丛。一朵普通的纸花,下面是一张纸条: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您的儿女。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它像牡丹一样华美,它像菊花一样高雅,它像水仙一样情深,它像荷花一样纯洁。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敌人怕它,人民爱它!这是怀念之花,更是斗争之花,骄傲之花。
6.第①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作用是 。
7.在第②段的括号里填入一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这个关联词语在上下文间的作用是 。
8.第④段的表达方式是先记叙再抒情。三个感叹句表现了 。一个反问句表现了 。最后一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了 。
9.第⑤段在全文中起 的作用。
10.理解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的含义是 。
(2)“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说它是“最富于生命的花”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三、课外阅读。
草地夜行(节选)
①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②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③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④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⑤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⑥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⑦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12.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丧命(sāng sàng) 吞没(mò méi) 可恶(wù è)
13.下列句子属于神态描写的是( )
A.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
B.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
C.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D.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
14.从“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这些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5.“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这几句话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6.“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中的“光明大路”指的是什么?
四、阅读。
网兜与大鱼
①美国前总统的吉米·卡特在回忆起儿时的一段经历时,动情地说道:“千万不要小瞧一个人在童年时所受的实践教训,它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②1935年的一天,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个小镇上,11岁的小吉米跟着几个小玩伴,来到路边的一个鱼摊前玩。
③摊主是位60多岁的老人,路人只要花上2美分就能从老人手中租来一个网兜,然后用它去捞鱼缸里的鱼。3分钟内,不管捞上来多少条鱼,都能免费带走。
④吉米觉得这个捞鱼的游戏非常有趣,便交了2美分,向老人租来了一个网兜,心想自己一定能捞到一条大鱼。计时开始,吉米迅速地把网兜插入鱼缸,瞄准一条大鱼便网了过去,成功地将它兜住了,吉米兴奋不已,飞快地提起网兜,可让他没料到,就在鱼儿快要被捞出水面的一刹那,网兜突然破了,那条大鱼随即跑掉了。
⑤吉米大感遗憾,但他觉得这纯属意外,于是又交了钱,重新租了另一个网兜,他又网到了一条大鱼,可在出水时,网兜又破了。
⑥“您的网兜不结实,根本承受不住鱼的重量,您这是在行骗!”吉米生气地对老人嚷道,“快把4美分退给我!”
⑦“真是这样吗?”面对吉米的指责,老人并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回应道,“让我用网兜捞一条上来给你看看吧。”说完,老人便操起一个网兜,成功地从鱼缸中捞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来,只是它是一条小鱼,还不及吉米之前所捞的鱼的三分之一大。“天呀,”吉米惊呼道,“这么小的鱼,也算吗?”“难道小鱼不是鱼吗?”老人反问道,“我又没说不能捞小鱼,是你贪心,一直想着非要捞大鱼呀!”
⑧老人接着继续说道:“很多人在捞鱼的时候和你一样,只将注意力放在大鱼身上,丝毫不考虑手中的网兜够不够结实,能不能承受住鱼的重量,因此十有八九都是徒劳一场。孩子,想捞大鱼,想干大事,固然好,但你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不切实际的目标,往往只会让你无功而返,一无所获呀!”老人最后一边说,一边将钱还给了吉米。
17.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地点变换顺序 B.时间顺序 C.事情发展顺序 D.事物类别顺序
18.读第⑦自然段画横线句子,思考吉米惊呼的原因是什么?( )
A.佩服摊主捞到了鱼 B.后悔自己没想到捞小鱼
C.认为摊主捞到了小鱼不足为道 D.对于摊主的行骗手段表示愤慨
19.吉米捞不到鱼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
A.捞鱼的网兜太不结实 B.吉米一心只想捞大鱼
C.吉米上了摊主的当 D.吉米不懂得量力而行
20.文章第④⑤自然段中先后两次描写网破的细节,试分析这样描写的用意与妙处。
21.品读文章结尾。
(1)读故事的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
(2)你认为老人最后该不该把4美分还给吉米?为什么?联系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
1. 在文中是指李大钊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在文中是指李大钊视死如归,精神振奋,情绪昂扬,充满正气。 2. 陈独秀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 3.BCD 4.这句话是李大钊对反动派的怒斥:反动派绞死我一人不等于绞死共产主义,胜利永远属于共产主义。李大钊坚信共产主义必定胜利。因为漫漫长夜中,他高擎火炬,在旧中国最早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他将短暂的一生,全部倾注到建立“青春中国”的革命伟业中,并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5.我从李大钊的身上体会到他爱国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以及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解释。
从第③自然段“在狱中,军阀对李大钊处以极刑,但是大义凛然的李大钊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可知,大义凛然本义是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在文中是指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从第④自然段“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可知,慷慨激昂:本义是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在文中是指李大钊视死如归,精神振奋,情绪昂扬,充满正气。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1920年初,李大钊与爱国志士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他们两人相互配合,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可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的“南陈”指的是陈独秀,“北李”指的是李大钊,“党”指的是中国共产党。
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从第①自然段“1920年初,李大钊与爱国志士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可知,并不是李大钊独自主导的,故说法错误。
B.从第①自然段“李大钊在北京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等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准备。”可知,李大钊主导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C.从第①自然段“李大钊还多次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可知,李大钊主导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
D.从第①自然段“同年秋,为了和在上海的陈独秀相配合,李大钊还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可知,李大钊主导完成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故选BCD。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李大钊临刑前慷慨激昂的说的这句话“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李大钊在临刑前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共产主义从一种信仰,它已经开始开枝散叶,越来越多的人拥护共产主义思想,加入共产党的组织,所以反动派虽然绞死了李大钊一个人,但不能使共产主义思想消亡,共产主义思想一定会在中国取得最终的胜利。
5.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第④自然段“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带领其他人一起高呼‘共产党万岁’,时年38岁的李大钊英勇就义。”可知,我们可从李大钊身上体会到他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用行动证明自己的革命精神。
6. 排比 渲染见过各种花的美好,激起读者的感情 7. 然而 表示语意的转折 8. 人民对总理功德节操的赞美 人民对总理逝世极度悲痛的心情 白花寄托着人民复杂的心情 9.承上启下 10. 说它普通是因为这是人民用纸做的,说它珍贵是因为代表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沉痛哀悼之情。 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 11.献给周总理的花
【解析】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我见过雍容华丽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污泥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是由“见过……也见过……”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排比句使句式更加整齐,渲染了作者见过的各种花的美好,激起读者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7.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联系上文,第①自然段以排比的句式写出了自己见过各种花朵的美好,第②自然段句意转折,这么多美好的花朵中,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的一种花,因此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然而”。这个关联词语在文章中承接上文,引出下文语意的转折。
8.本题考查表达方式。
读第④自然段三个感叹句“总理的功德如海!”“总理的节操似雪!”“敬爱的总理啊,您把一生献给人民,您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重,人民对您无限地眷念!”表现了人们对周总理高贵品质和节操的敬重和赞美。
反问句“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可又有哪个人的去世像我们的总理这样,使八亿人哀痛欲绝,同声痛哭?”写出了人们对于周总理逝世的悲痛欲绝的心情。
第④段的最后一句“千万朵圣洁的白花,顶着寒风,冒着霜雪,凝结着爱和恨,满载着哀和愁,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我们敬爱的总理盛开了。”通过描写白花,写出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对周总理逝世时的不舍和悲痛的复杂的情感。
9.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通读文章可知,第⑤段承接上文内容,又引起下文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句。
10.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1)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朵花指的是人们为周总理献上的白花,说它普通是因为它是由普通的纸做成的纸花,联系第⑤自然段句子“白花,是人民心意的寄托,它永远属于我们的总理啊!”可知说它珍贵是因为纸花上寄托着人民的心意,代表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沉痛哀悼之情。
(2)联系第⑥自然段句子“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可知说它是“最富于生命的花”的原因。
11.本题考查拟定标题。
文章写了周总理去世时,人们给总理献上最诚挚的用纸做成的普通的白花,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沉痛哀悼之情。第③自然段点明中心。因此可以拟定题目为:献给总理的花。
12.sàng mò wù 13.A 14.体会到红军战士对战友的爱护忘我的牺牲精神、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15.环境描写。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沉重的心情。 16.“光明大路”既指过草地的过程中,通往陕北方向的路,也指充满了光明与希望的革命之路。
【解析】12.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的掌握。
丧:[sàng]丢掉,失去。[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
丧命,读sàng mìng:多指凶死或死于暴病。
没:[méi]无;不曾,未;不够,不如。[mò]隐在水中;隐藏,消失;漫过,高过;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终,尽。
吞没,读tūn mò:①全部吞下去。②淹没。
恶:[è]不好;凶狠;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wù]讨厌,憎恨,与“好“相对。
可恶,读kě wù:指令人厌恶恼恨及憎恶。
1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描写方法的识记、理解能力。
A.由“焦急地”可以看出为神态描写。
B.从“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可知,这是细节描写。
C.从“迈开大步”可知,这是动作描写。
D.从“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可知,这是动作描写。
故选A。
1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战友的爱护忘我的牺牲精神;由“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可知,“顶”“甩”是对老红军的动作秒系,表现了他救一心要救“我”,体现了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我”的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1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描写方法的理解。
由“风,呼呼地刮着。雨,哗晔地下着”可知,句子中对风雨的描写可以看出是环境描写。渲染出悲伤的气氛,突出人物深沉的心情。
1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文章结尾段的“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句子中的“光明大路”指的是通向陕北的革命胜利之路。因为我们革命队伍中有这样的舍己为人的革命战士,我们的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
17.C 18.C 19.B 20.两次描写网破的细节,突出表明了吉米两次捞鱼网都破了这件事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情理之中的结果,这两次描写与后面摊主老人用同样的网但是捞到了鱼的事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点明吉米捞不到鱼的原因,从而教育我们要懂得量力而行。 21. 我体会到了老人的善良,同时,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做事要量力而行,要先掂量自己的实力的道理。 应该。因为老人虽然向吉米解释了他捞不到鱼的原因,并告诉他凡事都要量力而行,不能贪心的道理,但小吉米并不一定能听懂并接受,当老人将钱还给他,才会加深小吉米对这件事的印象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明白那个道理并受益匪浅。
【解析】17.本题考查文章写作顺序。
读文章,文章写了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回忆的一件事,因此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故选C。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⑦自然段句子“老人便操起一个网兜,成功地从鱼缸中捞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来,只是它是一条小鱼,还不及吉米之前所捞的鱼的三分之一大。”可知吉米惊呼的原因是因为鱼太小了。
故选C。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⑧自然段句子“很多人在捞鱼的时候和你一样,只将注意力放在大鱼身上,丝毫不考虑手中的网兜够不够结实,能不能承受住鱼的重量,因此十有八九都是徒劳一场。”可知吉米捞不到鱼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吉米一心只想捞大鱼。
故选B。
20.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作用。
结合文中的描写,可以知道吉米两次捞鱼都网破了,两次描写网破的细节,第一次网破,“吉米大感遗憾,但他觉得这纯属意外”,但是第二次网仍然破掉了,这突出表明了吉米两次捞鱼网都破了这件事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情理之中的结果,这两次描写与后面摊主老人用同样的网但是捞到了鱼的事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点明吉米捞不到鱼的原因,从而教育我们要懂得量力而行。
2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和语言表达。
(1)读文章最后一段“老人最后一边说,一边将钱还给了吉米。”,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的善良,老人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吉米一个道理,对吉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把钱还给了吉米,同时也明白了道理“想干大事,固然好,但你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不切实际的目标,往往只会让你无功而返,一无所获。”
(2)结合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说明理由。如:我觉得老人应该把钱还给吉米。因为老人虽然向吉米解释了他捞不到鱼的原因,并告诉他凡事都要量力而行,不能贪心的道理,但小吉米并不一定能听懂并接受,当老人将钱还给他,才会加深小吉米对这件事的印象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明白那个道理并受益匪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