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设计理念: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小孩子最喜欢的节日。学生对春节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城市过春节没有北京的春节那么多的丰富内容。教学时,可以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书本的不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会更加投入的进行学习。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描绘北京的春节时,他的语言特点是俗白的、含有浓郁的京味的,在教学可用这些语言特点让学生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从而进一步领悟到祖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通过群文阅读,类比中感受各地春节习俗的不同,感受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会场景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课
上个月的今天是春节的正月初一,上个月的昨天是除夕之夜。元宵一过我们就开学了。时间过的真快。你们还能找到过年的感觉吗?请同学们回味一下,你们的这个年过的怎样?
过得快乐的同学你们的感受与老舍先生一样,请你们读。“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或是像斯妤一样“于是,除夕噼哩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哩啪啦大笑着离去。”春节的快乐像动听的乐曲一样萦绕在心头。
过得不快乐的同学你们也有知音呀,梁实秋就痛恨“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 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给长辈们拜年要叩头如捣蒜”,肖复兴也对如今的春节感叹“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
没想到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不同的名人的心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四位作家的文章,看看他们笔下不一样的春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刚过完的春节的感受,首先尊重学生的感受,有高兴的,有感觉一般的,春节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意义不是很大。然后将四个作家的春节感受提取出来,有开心的有痛恨的。引发孩子们的认同感,激起阅读的兴趣。】
春节风俗,凸显地方特色
过年就要有个年味,何为年味?其实就是各地的春节风俗。昨天我们简单交流了一下预习单,北京的春节可长了足足一个月,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九,风俗习惯可多了,如果细细说来一天也说不完,所以老舍先生很聪明,用了什么方法?(有详有略)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节课我们就重点选一个特别的日子来交流,选哪个呢?
其他几篇都是写除夕,我们就选除夕。这几篇的相同点是什么?(都写风俗)列举一下每篇写了哪些风俗 其中三篇都是写北京的除夕,一篇是福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板书:地方特色.如果写我们上饶的春节,你们可以介绍哪些风俗?板书:抓住地方特色
【设计意图:长文短教,在预习单上就让学生理出顺序,提炼出详略。初步阅读,感受同样的题材写作的角度、抒发的情感可以不同。从内容上又可以体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从而懂得写风俗要抓地方特色这个写作方法。】
三、表现方式,彰显语言风格
你们发现老舍的除夕和其他几篇最大的区别在哪?(更简练)能举一两个例子吗?例如:做年菜。
老舍: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梁实秋: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
例如:老舍: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斯妤: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例如:灯火
老舍: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
梁实秋;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
例如:声响
老舍:鞭炮声日夜不绝
梁实秋:“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
这样一对比,我们不禁要向老舍先生发问了。你想问什么?(你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练?)让学生们讨论一下。
交流,学生说不到点子上时,点拨一下,从老舍的语言风格去想。(三大特点;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你们觉得这段文字最能体现哪个语言风格(板书:通俗明白)
课件出示: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读一读这段话来体会体会。
小结: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
师:曹禺说过“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感动人心、深厚美妙、不可言谈,也就是说老舍的这段文字不像表面这样简单。这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自己放声在读,看看从哪些方面哪些细节写出了热闹,体现春节的年味。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通过写人的活动表现什么?(浓浓的亲情、乡情,浸润传统美德)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丰收的喜悦)“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驱邪、辞旧、迎新),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这些年味十足的风俗代表什么?(传统民俗文化,追求美好生活)
板书:简练而不简单
刚刚说过春节不好玩,不热闹的同学,看了老舍这段的描写,你们回想一下,过年时有哪些情景似曾相识的。学生交流。所以说,不是春节不热闹,而是我们没有留心生活的细节。
另外两个语言特色,就要等到下节课你们自己到文章中去寻找去体会了。(如果时间来得及可以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从写作风格上来对比,发现老舍的除夕和其他几篇最大的区别在于老舍先生写的很朴实很简单。课前的预习单上我已经让学生去网上了解了老舍先生的语言三大特点: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这段恰恰体现了第二个特点通俗明白。老舍的这段文字不像表面这样简单。仔细品味老舍的除夕这一段,从人们的活动、“味、色、音”的角度等来体会除夕的“热闹”,感受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从而感受“简练而不简单”的写作风格。】
四、升华提升,习作指导
肖复兴: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我们之所以会抱怨没有年味了,可能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让我们少了一个追求,小时候各家各户都要炒花生、瓜子、做团圆粿、做冻米糖,到处都是香味,勾起我们的馋虫。而现在都变成了买买买,全国都一个味。精神方面单单只留下了春节晚会,虽然有说学逗唱、歌舞升平,少了像斯妤写的“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更少了贴年画、踩高跷、滚龙灯等。
出示:“滚龙灯”的装备十分简易,用稻草扎成一尺长,直径5厘米的龙头、龙身、龙尾;再用红纸或红布包裹起来,上面点燃蜡烛;一人持一节,连接起来就是龙灯了。滚龙灯一般都不走远,都在自己住的附近区域,如果是东市的绝对不会跑到西市去的,因为那里是别的孩子的地盘,闯入人家的地方是会发生火并的。所以大过年的犯不着大动干戈。小孩“滚龙灯”挨家挨户都要去走一走,唱着自编的《龙灯歌》:“龙灯归屋,火炮蜡烛,龙灯归厢间,银子大满间。”吉利的话乐得东家眉开眼笑,这时就会给红利孩子,多的一元钱,少的5角钱。积少成多,一夜下来也有几十元,然后平均分派红利。不过也有扫兴的时候,有的小气的东家一毛不拔,嫌小孩鼓噪,顽皮的孩子就反齿相讥地把《龙灯歌》改唱为:“龙灯归屋,火炮蜡烛,龙灯归厢间,聋子大满间。龙灯尾巴一翘,老板奶跌的煤沙窖”不吉利的话气得东家笑哭不得。
所以挖掘保护我们地方的民风风俗、发扬光大,不让它们被时间掩埋,就是我们要做的。本单元的习作就是这个目的,希望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调查访问、参观等形式去收集素材,写出别样的风采。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习作就是写家乡的风俗,所以这四篇名家的作品是最好的例子。并且以上饶地区的《滚龙灯》为例,让学生了解在自己的家乡还是有很多传统的有趣的风俗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能够主动去调查、采访、收集资料,为习作做好准备。】
《北京的春节》的预学单
1.我通过查资料知道老舍先生文章的语言风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按_________顺序,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的__________,感受到老北京过春节十分的____________,透露出人们_________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_______________的心愿。老舍通过有详有略的手法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以下这些风俗习惯:
时间 风俗习惯 详略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详写
我对其中的_____________(某个风俗)十分感兴趣,我查资料具体了解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实秋的《过年》中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妤《除夕》中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