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复习专题-实验(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复习专题-实验(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4-14 14:01:10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复习专题-实验(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2-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中,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双缝干涉仪进行实验操作,将表中的光学元件放在如图1所示的光具座上,用此装置测量红光的波长。
元件代号 A B C D E
元件名称 光屏 双缝 白光光源 单缝 透红光的滤光片
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排列顺序应为C、 。(填写元件代号)
(2)利用图1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下面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B.将滤光片由红色换成绿色,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
(3)已知该装置中双缝间距d=0.50mm,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0.50m,在光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如图2
所示,分划板中心刻线在图2中A位置时记下游标卡尺读数为111.10mm,转动手轮,当分划板中心刻线在B位置时记下游标卡尺读数为xB= mm。由计算式λ= (用题目所给符号表示),可以得出形成此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为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EDBA BD/DB 115.60
【详解】(1)[1]为获取单色线光源,并形成相干光发生干涉,白色光源需依次通过透红光的滤光片、单缝、双缝、光屏,各光学元件的排列顺序应为EDBA。
(2)[2]A.根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将屏移近双缝,双缝到光屏的距离减小,干涉条纹间距变窄,故A错误;
B.将滤光片由红色换成绿色,绿光的波长比红光短,干涉条纹间距变窄,故B正确;
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不变,故C错误;
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故D正确;
E.去掉滤光片后,不同颜色的光将通过单缝,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不同颜色的光双缝干涉条纹间距不同,在屏上形成彩色条纹,故E错误。
故选BD。
(3)[3]分划板中心刻线在B位置时记下游标卡尺读数为
[4]双缝干涉条纹间距为
根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可得
[5]此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为
2.(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1)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所用的玻璃砖两面平行。正确操作后,作出的光路图及测出的相关角度如图所示。
①这块玻璃砖的折射率n= (用图中字母表示)。
②如果有几块宽度d不同的玻璃砖可供选择,为了减小误差,应选用宽度d较 (选填“大”或“小”)的玻璃砖来测量。
(2)在用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其实验光路图如下图所示,对实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减少作图误差,P3和P4的距离应适当取大些
B.为减少测量误差,P1、P2连线与玻璃砖界面的夹角应适当取大一些
C.若P1、P2的距离较大时,通过玻璃砖会看不到P1、P2的像
D.若P1、P2连线与法线NN′间夹角较大时,在bb′一侧一定就看不到P1、P2的重合像
(3)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某同学由于没有量角器,他在完成了光路图后,以O点为圆心,以10cm为半径画圆,分别交线段OA于A点,交线段OO′的延长线于C点,过O点作法线NN′的垂线AB交NN′于B点,过C点作法线NN′的垂线CD交NN′于D点,如图所示用刻度尺量得OB=8cm,CD=4cm,由此可得出玻璃的折射率n= 。
【答案】 大 A 1.5
【详解】(1)[1]根据折射率的定义可知
[2]如果有几块宽度大小不同的平行玻璃砖可供选择,为了减小误差,应选用宽度大的玻璃砖来测量。
(2)[3]A.为了减少作图误差,P3和P4的距离应适当取大些,A正确;
B.为减少测量误差,入射角应适当大一些,即P1、P2连线与玻璃砖界面的夹角应适当取小一些,B错误;
C.若P1、P2的距离较大时,通过玻璃砖仍然可以看到P1、P2的像,C错误;
D.若P1、P2连线与法线NN′间夹角较大时,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在bb′一侧能看到P1、P2的重合像,D错误。
故选A。
(3)[4]根据折射率的公式可知
3.(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单缝前放置绿色滤光片。

(1)某次实验中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亮纹中心对齐,并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为x1;然后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n条亮纹中心对齐,此时手轮上的示数为xn。若双缝间距为d、双缝到光屏距离为L,则光的波长可表示为 。
(2)若实验中发现条纹太密,可采取的改善办法有 。
A.将绿色滤光片更换为红色滤光片 B.增大单缝到双缝的距离
C.更换间距更小的双缝 D.缩短双缝到毛玻璃屏的距离
【答案】 AC/CA
【详解】(1)[1]根据题意可知,相邻两条亮纹中心间的距离为;
联立可得
(2)[2]A.将绿色滤光片更换为红色滤光片,入射光波长变大,则条纹间距变大,故A正确;
B.增大单缝到双缝的距离,则条纹间距不变,故B错误;
C.更换间距更小的双缝,则条纹间距变大,故C正确;
D.缩短双缝到毛玻璃屏的距离,则条纹间距变小,故D错误。
故选AC。
4.(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在“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
(1)将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的油酸酒精溶液,已知溶液有40滴。现取1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上,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薄层,其面积约为。由以上数据可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m(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某同学在实验中的计算结果明显偏大,可能的原因是 。
A.油酸还未完全散开
B.求每滴溶液的体积时,溶液的滴数少记了10滴
C.油酸酒精溶液久置,酒精挥发使溶液的浓度发生了变化
D.计算油膜面积时,将所有不足一格的方格都当作一个格来计算
【答案】 AB/BA
【详解】(1)[1]一滴油酸的体积为
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2)[2]A.计算油酸分子直径时要用到,油酸未完全散开,则S偏小,故直径偏大,故A正确;
B.求每滴体积时,的溶液的滴数少记了10滴,由可知,体积V0偏大,则直径偏大,故B正确;
C.油酸酒精溶液久置,酒精挥发使溶液的浓度变大,则S偏大,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小,故C错误;
D.计算油膜面积时,将所有不足一格的方格都当作一个格来计算,则S偏大,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小,故D错误。
故选AB。
5.(22-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都是光的条纹形状示意图,其中干涉图样是 (填“甲”、“乙”)。

(2)将下表中的光学元件放在图丙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装置,并用此装置测量绿光的波长。
元件代号 A B C D E
元件名称 光屏 双缝 白光光源 单缝 透绿光的滤光片
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排列顺序应为 。(填写元件代号)
(3)在光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如图丁所示,分划板在图中A位置时游标卡尺(20分度)如图所示,则其读数 mm;在B位置时游标卡尺示数如图己所示,其读数105.60mm。
(4)已知该装置中双缝间距d=0.50mm,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0.50m,则实验中计算波长的表达式 (用d、L、x1、x2的符号表示),由以上所测数据可以得出形成此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为 nm。
【答案】 甲 CEDBA 101.10 562.5
【详解】(1)[1]干涉条纹间距相等,明条纹宽度相等,衍射条纹中央明条纹最宽,两侧明条纹逐渐变窄,可知干涉图样是甲。
(2)[2]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排列顺序应为透绿光的滤光片、单缝、双缝、光屏,即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排列顺序应为CEDBA。
(3)[3]g根据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律,该读数为
(4)[4]根据上述可知,相邻明条纹中心之间的间距为
由于;解得
[5]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有
6.(22-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该装置中双缝间距,双缝到光屏的距离,在光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如图甲所示,分划板在图中A位置时游标卡尺如图乙所示,则其示数为下列选项中的 ;
A. B. C. D.
(2)在B位置时游标卡尺如图丙所示。由以上所测数据可以得出形成此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下列选项中的数据最接近正确实验结果是 。

A. B. C. D.
【答案】 A B
【详解】(1)[1]根据题意,由图乙可知,游标为20分度,且第2个小格与主尺对齐,则读数为
故选A。
(2)[2]由图丙可知,在B位置时游标卡尺读数为
结合图甲可知,相邻条纹间距为
由公式可得,单色光的波长为
故选B。
7.(22-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两位同学测出了单摆在不同摆长(l)对应的周期(T),在进行实验数据处理时:
(1)甲同学以摆长(l)为横坐标、周期(T)的平方为纵坐标作出了图像,若他测得的图像的斜率为k,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 (用题中已知量的字母来表示)。若测摆长时,忘记测摆球的半径,则他用图像法求得的重力加速度 (选填“偏小”“偏大”或“准确”)。
(2)乙同学根据公式:得:,并计算加速度,若测摆长时,也忘记了测摆球的半径,则他测得的重力加速度 (选填“偏小”“偏大”或“准确”)。
(3)若他们测量5种不同摆长下单摆的振动周期,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
0.5 0.8 0.9 1.0 1.2
1.42 1.79 1.90 2.00 2.20
2.02 3.20 3.61 4.00 4.84
他们以摆长(l)为横坐标、周期(T)的平方为纵坐标,并标出了第1、3、4、5组数据,请你将第2组数据标在以下图中后作出图像 ,并利用此图像求出的重力加速度为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已知)
【答案】 准确 偏小 见解析 9.71
【详解】(1)[1]由单摆周期公式;可知;则
[2]忘记测摆球的半径,将摆线的长误为摆长,由式子
可知,重力加速度g与摆长无关,所以测量值准确。
(2)[3] 乙同学根据公式;得
摆长应该是摆线长度与摆球半径之和,乙同学把摆线长作为摆长,摆长小于实际摆长,可知,重力加速
度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3)[4][5] 将第2组数据标在图中后作出图像

根据;得;所以;解得
8.(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气体做等温变化的规律。
(1)实验装置用铁架台固定,而不是用手握住玻璃管(或注射器),并且在实验中要缓慢推动活塞,这些要求的目的是 。
(2)下列图像中,最能直观反映气体做等温变化的规律的是 。
A. B.
C. D.
【答案】 使气体在变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C
【详解】(1)[1]不用手握玻璃管(或注射器),且在实验中缓慢推动活塞,目的是使气体在变化过程中
温度保持不变;
(2)[2]气体变化过程质量和温度保持不变,根据玻意耳定律有;可知气体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图像为双曲线,不能直观反映气体做等温变化的规律,图像为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能直观反映气体做等温变化的规律,故选C。
9.(22-23高二下·北京朝阳·期中)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直径”的实验中,我们通过宏观量的测量间接计算微观量。
(1)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某同学配制好油酸酒精溶液,并测出一滴酸酒精溶液中所含纯油酸的体积为V,之后又进行了下列操作,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其余正确操作的合理顺序是 。
A.将一滴纯油酸滴到水面上,让它在水面上自由地扩散为油酸膜
B.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到水面上,让它在水面上自由地扩散为油酸膜
C.向浅水盘中倒入约2cm深的水,将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D.将画有油酸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酸膜的面积S,再根据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
E.将玻璃板盖到浅水盘上,用彩笔将油酸膜的轮廓画在玻璃板上
(2)若实验时痱子粉撒得太厚,则所测的分子直径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3)将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m。(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答案】 A CBED 偏大 5×10-10
【详解】[1]完成本实验时,为了使油酸均匀地扩散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应将油酸配制成油酸的酒精溶液,故错误的一项是A。
[2] 操作时应向浅水盘中倒入水,将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然后将油酸的酒精溶液滴到水面上形成油膜;然后将玻璃板盖到浅水盘上,用彩笔画出油酸膜的轮廓;最后算出油膜的面积,从而求出油膜的分子直径,因此正确的顺序是:CBED。
[3] 若实验时痱子粉撒得太厚,使油膜扩散的面积S减小,根据;可知测得的分子直径偏大。
[4]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所含油酸的体积;因此油酸分子的直径
10.(22-23高二下·北京东城·期中)(1)课上老师带领同学观察自感现象,如图1所示,线圈L与灯泡A1
串联,滑动变阻器R与灯泡A2串联。闭合开关S,灯泡 (选填“A1”、“A2”)立即亮起,灯泡 (选填“A1”、“A2”)缓慢亮起。在图2所示实验中,先闭合开关S使灯泡发光,并设通过线圈L的电流为I1,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I2,然后断开开关,实验中发现小灯泡闪亮一下再熄灭,这说明 (填“>”、“<”或“=”)。

(2)为了更好说明自感电动势阻碍线圈的电流变化,老师带领同学用电流传感器(相当于电流表,其电阻可以忽略不计)显示自感对电流的影响,对图3和图4电路,我们观察开关S闭合流过传感器的电流;用图5电路观察开关S断开前后流过传感器的电流。

实验发现:
闭合开关S,图3电路传感器的波形大约如 (选填“甲、乙、丙、丁”)所示;
闭合开关S,图4电路传感器的波形大约如 (选填“甲、乙、丙、丁”)所示;
切断开关S,图5电路中传感器1的波形大约如 (选填“甲、乙、丙、丁”)所示;
切断开关S,图5电路中传感器2的波形大约如 (选填“甲、乙、丙、丁”)所示。

【答案】 A2 A1 > 乙 甲 丁 丙
【详解】(1)[1][2]在图1中,当闭合开关S,电路闭合,A2立即点亮;线圈L与灯泡A1串联,由于线圈的自感作用,A1缓慢亮起。
[3]图2中,在电路稳定后突然断开开关S,电感L产生感应电路,与A组成闭合回路,电流从I1逐渐减小,灯泡A会闪亮一下再熄灭,这说明I1>I2;
(2)[4]图3电路,闭合开关S,由于线圈的自感作用,电流从0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稳定状态。故传感器的波形大约如图乙所示;
[5]图4电路,闭合开关S,电路中的电流瞬间达到稳定,故传感器的波形大约如图甲所示;
[6][7]图5电路中,切断开关S,电源组成的电路断开,A1中的电流瞬间消失,传感器1的波形大约如图丁所示;
由于线圈的自感作用,电感L产生感应电路,与A2组成闭合回路,通过A2的电流反向并逐渐减小到0,故传感器2的波形大约如图丙所示。
11.(20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所需器材包括:条形磁铁、电流表、线圈、导线、一节干电池(用来查明线圈中电流的流向与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1)实验现象:如图1所示,在四种情况下,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①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时的情况
图号 原磁场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甲 竖直向下 逆时针(俯视) 竖直向上
乙 竖直向上 顺时针(俯视)
②线圈内磁通量减少时的情况
图号 原磁场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丙 竖直向下 顺时针(俯视) 竖直向下
丁 竖直向上 逆时针(俯视)
请填写表格中的空白项。
(2)实验结论:当穿过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 (填写“相同”或“相反”)。
(3)总结提炼: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 。
(4)拓展应用:如图2所示是一种延时继电器的示意图。铁芯上有两个线圈A和B。线圈A和电源连接,线圈B与直导线ab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弹簧K与衔铁D相连,D的右端触头C连接工作电路(未画出)。开关S闭合状态下,工作电路处于导通状态。S断开瞬间,延时功能启动,此时直导线ab中电流方向为 (填写“a到b”或“b到a”)。说明延时继电器的“延时”工作原理: 。
【答案】 竖直向下 竖直向上 相反 (磁场)磁通量的变化 a到b S断开瞬间,线圈B中产生感应电流,保持铁芯中的磁性,所以衔铁不会马上被弹簧拉起,达到延时的作用
【详解】(1)①[1]图乙中条形磁铁S向下插入线圈,则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向上增加,根据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的磁场竖直向下;
②[2]图丁中条形磁铁S向上拔出线圈,则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向上减小,根据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的磁场竖直向上;
(2)[3]实验结论:当穿过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3)[4]总结提炼: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磁通量的变化。
(4)[5]S断开瞬间,延时功能启动,此时穿过线圈B的磁通量向下减小,根据楞次定律可知,线圈B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磁场为向下,则此时直导线ab中电流方向为a到b。
[6]延时继电器的“延时”工作原理:S断开瞬间,线圈B中产生感应电流,保持铁芯中的磁性,所以衔铁不会马上被弹簧拉起,达到延时的作用。
12.(20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在做“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中,
(1)必须要选用的器材是 。
A.有闭合铁芯的原副线圈
B.无铁芯的原副线圈
C.交流电源
D.直流电源
E.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挡)
F.多用电表(交流电流挡)
(2)用匝数匝和匝的变压器,实验测量数据如下表:
Ua/V 1.80 2.80 3.80 4.90
Ub/V 4.00 6.01 8.02 9.98
根据测量数据可判断连接电源的线圈是 (选填“na”或“nb”)。
(3)如图所示,向右推动可拆卸变压器的铁芯,使其由不闭合到闭合,可以看到接在副线圈两端的小灯泡亮度从较小到正常发光。试分析其原因 。
【答案】 ACE nb 见解析
【详解】(1)[1]必须要选用的器材是:有闭合铁芯的原副线圈、交流电源和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挡);
故选ACE。
(2)[2]应线圈a、b的匝数比为1:2,若为理想变压器,则线圈a、b上的电压比为1:2,由表中数据可
知Ua:Ub小于1:2,考虑到变压器不是理想变压器,从初级到次级有能量损失,可知连接电源的线圈是nb。
(3)[3]若铁芯闭合时,由于铁芯被磁化,绝大部分磁感线集中在铁芯内部,贯穿副线圈,大大增强了变压器传输电能的作用,所以接在副线圈两端的小灯泡亮度从较小到正常发光。
1.(22-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气体做等温变化的规律。

(1)在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橡胶塞密封注射器
B.用游标卡尺测量柱塞的直径
C.读取刻度尺上显示的空气柱长度
D.气体的压强和体积必须用国际单位
(2)下列图像中,最能直观反映气体做等温变化的规律的是 。
A. B.
C. D.
(3)某组同学处理数据时发现图像向下弯曲,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答案】 AC C 实验过程中存在漏气现象(或者温度降低)
【详解】(1)[1]A.为了保证实验过程的气密性,确保气体质量不变,实验时,需要用橡胶塞密封注射器,故A正确;
BC.由于注射器的直径均匀恒定,根据V=LS;可知,气体体积和空气柱的长度成正比,因此不需要利用游标卡尺测量柱塞的直径,只需要读取刻度尺上显示的空气柱长度,故B错误,C正确;
D.根据玻意耳定律有;其中,体积的单位可用国际单位K,也可以用cm3,dm3,m3,压强单位可以用国际单位Pa,也可以用单位cmHg,故D错误。
故选AC。
(2)[2]温度不变,根据玻意耳定律可知,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图像是一条双曲线,其描述气体做等温变化的规律不够直观,由于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则压强与体积的倒数成正比,可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该图像能够直观反映出气体做等温变化的规律。
故选C。
(3)[3]由于图像向下弯曲,表明压强与体积的乘积减小,根据
温度一定,可知原因可能是气体质量减小,即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漏气现象,也有可能是环境温度降低。
2.(22-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1)做“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以下给出的器材中,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有 。(填选项字母)
A. B. C.
D. E.
(2)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确保实验安全,实验中要求原线圈匝数小于副线圈匝数
B.变压器的原线圈接低压交流电,测量线圈电压时应当用多用电表的“直流电压挡”
C.可以先保持原线圈电压、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研究副线圈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
D.测量副线圈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试测,大致确定电压后再选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
E.变压器开始正常工作后,铁芯导电,把电能由原线圈输送到副线圈
F.变压器开始正常工作后,若不计各种损耗,在原线圈上将电能转化成磁场能,在副线圈上将磁场能转化成电能,铁芯起到“传递”磁场能的作用
(3)组装变压器时,某同学没有将铁芯完全闭合,原线圈接12.0V的学生电源,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8:1,副线圈两端接交流电压表,则交流电压表的实际读数可能是
A.0V B.96.0V C.1.5V D.0.65V
(4)由于交变电流的电压是变化的,所以实验中测量的是电压的 值(选填“平均”、“有效”或“最大”);某次实验操作,副线圈所接多用电表的读数如图甲所示,其对应的选择开关是交流电压10V档,则此时电表读数为 (两位有效数字)。

(5)某同学用下图中的器材做“探究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实验。

①闭合电键的一瞬间,观察到电流表G指针向左偏转。则闭合电键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b端移动,则观察到电流表G的指针向 (填“左”或“右”)偏转。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不变,将线圈A中的铁芯快速抽出,电流表G的指针将 (填“左”或“右”)偏转。
②闭合电键后,第一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快速地从a端移到b端,第二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慢慢移
到b端,就会发现电流表G的指针摆动的幅度比第一次的 (填“大”或“小”),原因是 。
【答案】 BDE/BED/DBE/DEB/EDB/EBD CDF/CFD/DCF/DFC/FCD/FDC D 有效 4.8 左 右 小 第一次线圈B中的磁通量变化快,磁通量变化率大
【详解】(1)[1]做“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需要交流电源,交流电压表即多用电表,变压器。
故选ACE。
(2)[2]A.为确保实验安全,实验中要求原线圈匝数大于副线圈匝数,让副线圈上得到较低的电压,选项A错误;
B.变压器原线圈接低压交流电,测量副线圈电压时应当用多用电表的“交流电压挡”,选项B错误;
C.可以先保持原线圈电压、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研究副线圈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选项C正确;
D.为确保安全,测量副线圈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试测,大致确定电压后再选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选项D正确;
E.变压器开始正常工作后,铁芯是不导电的,把电能是由原副线圈的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输送到副线圈,选项E错误;
F.变压器开始正常工作后,若不计各种损耗,在原线圈上将电能转化成磁场能,在副线圈上将磁场能转化成电能,铁芯起到“传递”磁场能的作用,选项F正确。
故选CDF。
(3)[3]若是理想变压器,则有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若变压器的原线圈接12V交流电压,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8:1,则副线圈电压应该为1.5V,考虑到变压器不是理想变压器,由磁通量损失等因素,则次级电压表示数应该小于1.5V。
故选D。
(4)[4][5]由于交流电流的电压是变化的,实验中测量的是电压的有效值,由图乙可知,所选择为交流电压10V挡,由图甲可知,分度值为0.2V,则此时电表读数为4.8V。
(5)①[6]由于闭合电键瞬间,线圈A中电流由无到有,电流增加,产生磁场增强,使线圈B的磁通量增加,观察到电流表G指针向左偏转。则闭合电键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b端移动,线圈A中电流还是增加,使线圈B的磁通量还是增加,因此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跟闭合电建瞬间相同,故观察到电流表G的指针向左偏转。
[7]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不变,将线圈A中的铁芯快速抽出,线圈A产生磁场减弱,使线圈B中的磁通量减小,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跟闭合电键瞬间相反,故观察到电流表G的指针向右偏转。
②[8][9]第一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快速地从a端移到b端,第二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慢慢移到b端,会发现电流表G的指针摆动的幅度第一次比第二次大,原因是第一次线圈B中的磁通量变化快,磁通量变化率大。
3.(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该同学按如下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a.将注射器活塞移动到空气柱体积适中的位置,用橡胶塞密封注射器的下端,记录此时压力表上显示的气压值和压力表刻度尺上显示的空气柱长度
b.用手握住注射器前端,开始缓慢推拉活塞改变气体体积;
c.读出此时压力表上显示的气压值和刻度尺上显示的空气柱长度
d.重复b、c两步操作,记录6组数据,作图。
(1)关于该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不当及其原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手不能握注射器前端,以免改变了空气柱的温度
B.应该以较快的速度推拉活塞来改变气体体积,以免操作动作慢使空气柱的质量发生改变
(2)实验室中有容积为5mL和20mL的两种注射器供选择,为能用较小的力作用在活塞上使气体体积发生明显变化,选用容积为 mL的注射器更合适;实验中为了找到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测出空气柱的横截面积。
(3)通过绘制的图像,该同学猜测:空气柱的压强跟体积成反比。你能够通过图像直观地帮助该同学检验这个猜想吗?请简要说明你的方案。( )
【答案】 A 5 不需要 以压强p为纵坐标,以体积的倒数为横坐标,把实验中采集的各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若图像中的各点位于过原点的同一条直线上,就说明压强跟体积的倒数成正比,即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详解】(1)[1] A.实验过程中手不能握注射器前端,以免改变了空气柱的温度,使气体发生的不是等温变化,A正确;
B.应该以较慢的速度推拉活塞来改变气体体积,以免操作动作快使空气柱的温度发生改变,B错误。
故选A。
(2)[2]由于注射器长度几乎相同,容积为5mL注射器,横截面积小,用相同的力,产生较大的压强,使体积变化明显。
[3]由于横截面积不变,只要知道空气柱长度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到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体积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因此不需要测出空气柱的横截面积。
(3)[4]以压强p为纵坐标,以体积的倒数为横坐标,把实验中采集的各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若图像中的各点位于过原点的同一条直线上,就说明压强跟体积的倒数成正比,即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4.(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的实践和探究:
①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则摆球直径为 cm。把摆球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测量摆线长。

②用秒表测量单摆的周期。当单摆摆动稳定且到达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记为0,单摆每经过最低点记一次数,当数到时秒表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秒表的示数为 s,该单摆的周期是 s(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③利用前面字母d、、T、g写出测重力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 。
④若应用公式计算的结果与真实的重力加速度值比较,发现测量结果偏大,分析原因可能有
A.振幅偏小 B.在未悬挂单摆之前先测定好摆长
C.将摆线长当成了摆长 D.将摆线长和球的直径之和当成了摆长
⑤测量出多组周期T、摆长L数值后,画出图象如图,则此图线的斜率的物理意义是

A.g B. C. D.
【答案】 2.06 67.3 2.24 D C
【详解】①[1]游标卡尺的读数即小球的直径为
②[2]秒表的读数为
[3]单摆的周期
③[4]小球做单摆运动的摆长
根据单摆周期公式
联立可得
④[5]A.摆幅的大小对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无影响,故A错误;
B.在未悬挂单摆之前先测定好摆长,导致测量的摆长小于真实的摆长,根据可知将摆线长当成了摆长会导致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小,故B错误;
C.根据可知将摆线长当成了摆长会导致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小,故C错误;
D.根据可知将摆线长和球的直径之和当成了摆长会导致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⑤[6]根据整理可得
可知图像的斜率为。
故选C。
5.(22-23高二下·北京朝阳·期中)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
(1)用摆长l和周期T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公式是g = 。让刻度尺的零点对准摆线的悬点,摆线竖直下垂,如图(a)所示,那么单摆摆长是 。用十分度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直径为 cm,如图(b)所示,如果测定了4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c)中秒表所示,单摆的摆动周期是 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多选)在本实验中,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其中对提高测量结果精确度有利的是( )
A.适当加长摆线
B.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
C.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
D.当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振动的周期
(3)用多组实验数据作出T2—L图像,也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g。已知三位同学作出的T2—L图线的示意图如图中的a、b、c所示,其中a和b平行,b和c都过原点,图线b对应的g值最接近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则相对于图线b,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出现图线a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下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
B.出现图线c的原因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
C.图线c对应的g值小于图线b对应的g值
【答案】 87.315cm 2.17 2.50 AC/CA B
【详解】(1)[1]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有
[2][3]根据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得摆球直径为d = 2.1cm+7 × 0.1mm = 2.17cm
再根据(a)图可读出L = 88.40cm
则单摆摆长是
[4]秒表的读数90s+9.8s = 99.8s
所以单摆摆动周期为
(2)[5]A.单摆的摆长越长,周期越大,适当加长摆长,便于测量周期,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提供测量结果的精确度,A正确;
B.要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应选体积较小的摆球,B错误;
C.单摆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才做简谐运动,则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一般不超过5°,C正确;
D.单摆周期较小,把一次全振动的时间作为周期,测量误差较大,应采用累积法,测多个周期的时间取平均值作为单摆的周期,D错误。
故选AC。
(3)[6]由;两边平方后可知T2—L是过原点的直线,b为正确的图线,a与b相比,周期相同时,摆长更短,说明a对应测量的摆长偏小;c与b相比,摆长相同时,周期偏小,可能是多记录了振动次数;图线c对应的斜率k偏小,根据T2—L图像的斜率;可知
故图线c对应g值大于图线b对应g值,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
故选B。
6.(22-23高二下·北京东城·期中)图1为“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的实验装置,所用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间的关系为:当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表时,指针向右偏转。
(1)将条形磁铁按如图1方式S极向下插入螺线管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向右偏转。螺线管的绕线方向如图2所示。请在图2中标出螺线管中的感应电流方向。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当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接上面的(1),将条形磁铁从螺线管中抽出时,电流表的指针向 (填“左”或“右”)偏转。
(3)通过变换磁极、改变螺线管线圈绕行方向,多次实验后总结出如下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 (选填“增加”或“减少”或“变化”)。
(4)为了验证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如图3所示将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带铁芯的线圈A、线圈B.前述电流表及开关进行连接。其中A线圈绕法如图4所示,B线圈绕法如图5所示。开关闭合,先将线圈A放在线圈B中,按照先理论分析再实验检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下列四个选项中能够实现的是 。
A.断开开关的瞬间,电流表指针将向左偏转
B.将线圈A从线圈B中拔出时,电流表指针将向右偏转
C.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加速滑动时,电流表指针将向右偏转
D.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匀速滑动时,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答案】 见解析 相反 左 变化 AC/CA
【详解】(1)[1]如图
(2)[2]当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增加时,根据产生的电流方向,由右手定则可判断出产生的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3]将条形磁铁从螺线管中抽出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小,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应与原磁场方向相同,阻碍磁通量的减小,根据安培定则可判断,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
(3)[4]通过变换磁极、改变螺线管线圈绕行方向,多次实验后总结出如下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4)[5]由图3可以知道,A线圈中电流的方向由a流向b,由图4,根据安培定则可以知道,A线圈中磁场的方向向上。
A.断开开关的瞬间,A线圈中的磁通量减小,B线圈中的磁通量也减小,根据楞次定律可以知道,B线圈中电流的方向由d流向c,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将向左偏转,故A正确;
B.将线圈A从线圈B中拔出时,B线圈中的磁通量也减小,根据楞次定律可以知道,B线圈中电流的方向由d流向c,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将向左偏转,故B错误;
CD.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部分电阻值减小,则电路中的电流增大,A线圈中的磁通量增大,B线圈中的磁通量也增大,根据楞次定律可以知道,B线圈中电流的方向由c流向d,电流从右接线柱流入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将向右偏转,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C。
7.(2023高二下·北京大兴·期中)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同学用“碰撞实验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小组同学通过测量其他物理量间接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a.本实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两小球质量必须相等
B.斜槽轨道必须是光滑的
C.轨道末端必须是水平的
b.实验中除了测两个小球质量外,仅测量 (填选项前的符号)就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D.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
c.请你写出小组同学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思路: 。
(2)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OP长度;然后,让被碰小球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相碰,并多次重复,分别找到、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分别测量OM、ON长度。最后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
a.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为 (用测量的量表示);若碰撞是弹性碰撞,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 (用测量的量表示)。
b.若实验中记录完平均落地点P后,小组中某同学发现斜槽末端有些向上倾斜;此时他将其调整为水平(斜槽末端离地高度H不变),然后继续进行后面操作,依然按照原来的方法分析数据。如果该小组同学的其他操作都正确,且调节斜槽引起小球在空中运动时间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请你分析说明该实验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
【答案】 C C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1)[1]为保证小球离开轨道末端后做平抛运动,轨道末端必须是水平的。
故选C。
[2]实验中仅测量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可以解决直接测定速度不容易的问题。
故选C。
[3]两球碰撞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则有
小球离开轨道后做平抛运动,它们的下落高度相同,在空中的时间相等,则有
可得
可知只要测量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就可以解决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问题。
(2)[4]两球碰撞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则有
小球离开轨道后做平抛运动,它们的下落高度相同,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则有
可得
[5]若两球碰撞是弹性碰撞,碰撞过程满足机械能守恒,则有
结合动量守恒的表达式可得
可得需要满足的表达式为
[6]实验可能的结果是:碰撞前的总动量小于碰撞后的总动量。由于斜槽末端向上倾斜,小球抛出后做斜抛运动,水平速度变小,由于小球在空中运动时间的变化忽略不计,则斜槽末端向上倾斜时,小球的水平位移变小,故可能会得到碰撞前的总动量小于碰撞后的总动量。
8.(22-23高二下·北京通州·期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图中的O点为小球抛出点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使A球多次从斜轨上位置P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E。然后,把B球静置于水平轨道的末端,再将A球从斜轨上位置P静止释放,与B球相碰后两球均落在水平地面上,多次重复上述A球与B球相碰的过程,分别找到碰后A球和B球落点的平均位置D和F。
(1)以下提供的器材中,本实验必须使用的是 (选填选项前字母);
A. 刻度尺 B. 天平 C. 秒表
(2)关于该实验的注意事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选项前字母);
A. 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B. 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C. A、B两球半径相同
(3)用刻度尺测量出水平射程OD、OE、OF。测得A球的质量为,B球的质量为。为了尽量减小实验误差,两个小球的质量应满足 (选填“>”“<”或“=”),当满足表达式 时,即说明两球碰撞中动量守恒;如果再满足表达式 时,则说明两球的碰撞为弹性碰撞。(用所测物理量表示)
(4)实验中,“通过测量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射程来代替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的依据是 。
【答案】 AB/BA BC/CB > 平抛运动的下落高度一定,运动时间相同,水平射程与初速度大小成正比
【详解】(1)[1]本实验测量质量需要天平,测量距离需要刻度尺。
故选AB。
(2)[2] A.斜槽轨道不必须光滑,只需要小球从斜轨上同一位置释放即可,故A错误;
B.为保证小球做平抛运动,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故B正确;
C.为确保对心碰撞,A、B两球半径相同,故C正确。
故选BC。
(3)[3]为了防止反弹,两个小球的质量应满足>
[4]两球碰撞中动量守恒

[5]两球的碰撞为弹性碰撞,有

(4)[6]“通过测量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射程来代替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的依据是平抛运动的下落高度一定,运动时间相同,水平射程与初速度大小成正比。
9.(22-23高二下·北京通州·期中)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将带铁芯的线圈A通过滑动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池组上,线圈B的两个接线柱连接到灵敏电流计上,把线圈A静置于线圈B的内部。
(1)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选项前字母);
A. 开关闭合瞬间,电流计指针会偏转
B. 只要开关是闭合的,电流计指针就会偏转
C. 该装置是用来探究线圈B中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
D. 开关闭合,向右匀速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过程中,电流计指针会偏转
(2)为了探究影响感应电流的因素,闭合开关后,以不同的速度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从最左端滑到最右端(仪器无损坏),观察指针摆动情况;由此实验可得出恰当的结论是 (选填选项前字母);
A. 滑片P从最左端滑到最右端,螺线管A的磁性变强
B. 滑片P从最左端滑到最右端,螺线管A的磁性变弱
C. 螺线管A的磁性强弱变化快慢影响指针摆动幅度大小
D. 螺线管A的磁性强弱变化快慢影响指针摆动方向
(3)为了探究影响感应电流的因素,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不动,只以不同的速度插入线圈A,若三次依次插入的速度,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离中间0刻度线的角度。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直接的结论是 (选填选项前字母)。
A. 线圈A插入得越快,螺线管B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
B. 线圈A的匝数越多,螺线管B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
C. 当线圈A拔出时,电流计的指针向相反方向偏转
D. 线圈A插入得越快,螺线管B中磁通量的变化量越大
【答案】 ACD AC/CA A
【详解】(1)[1] A.开关闭合瞬间,线圈B中磁通量发生变化,有电流产生,电流计指针会偏转,故A正确;
B.只要开关是闭合的,若线圈A、B位置不变,线圈B中磁通量不发生变化,电流计指针不会偏转,故B错误;
C.该装置是用来探究线圈B中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故C正确;
D.开关闭合,向右匀速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过程中,线圈A中电流发生变化,线圈B中磁通量发生变化,电流计指针会偏转,故D正确。
故选ACD。
(2)[2] AB.滑片P从最左端滑到最右端,线圈A中电流变大,螺线管A的磁性变强,故A正确;
CD.螺线管A的磁性强弱变化快慢影响指针摆动幅度大小,不影响指针摆动方向,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C。
(3)[3]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不动,只以不同的速度插入线圈A,若三次依次插入的速度,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离中间0刻度线的角度。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直接的结论是线圈A插入得越快,螺线管B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
故选A。
10.(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1)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水平地面上的竖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小球多次从斜槽上位置S由静止释放,通过白纸和复写纸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出平抛射程OP。然后,把半径相同的被碰小球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末端,仍将入射小球从斜轨上位置S由静止释放,与被碰小球发生正碰,并多次重复该操作,两小球平均落地点位置分别为M、N。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
B.入射小球初始的释放高度h
C.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两球相碰后的平抛射程OM、ON
(2)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若满足关系式 (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则可以认为两球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3)某同学在实验中记录了三个落地点对应距离的比值,以下两组数据中可能正确的一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B.
【答案】 AD/DA B
【详解】(1)[1]根据动量守恒
抛出后各自做平抛运动,则水平方向速度
落地时间相同,整理可得
故仅需要测量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以及两球相碰后的平抛射程OM、ON。
故选AD。
(2)[2]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若满足关系式
则可以认为两球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3)[3]碰撞过程根据动量守恒可得
根据碰撞过程总动能不增加原则可得
联立可得
则有
A.,可知;故A错误;
B.,可知;故B正确。
故选B。
11.(2023高二下·北京东城·期中)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重锤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重锤上拖着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1)除图中所示的装置之外,还必须使用的器材是 ;
A.直流电源、天平(含砝码)
B.直流电源、刻度尺
C.交流电源、天平(含砝码)
D.交流电源、刻度尺
(2)下面列举了该实验的几个操作步骤:
A.按照图所示安装好实验器材并连接好电源
B.先打开夹子释放纸带,再接通电源开关打出一条纸带
C.测量纸带上某些点间的距离
D.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重锤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是否等于增加的动能
其中没有必要进行的或者操作不当的步骤是 (选填步骤前的字母)
(3)如图所示,根据打出的纸带,选取纸带上的连续的五个点A、B、C、D、E,通过测量并计算出点A距起始点O的距离为,点间的距离为,点间的距离为,若相邻两点的打点时间间隔为T。重锤质量为m,根据这些条件计算重锤从释放到下落距离时的重力势能减少量Ep= 。动能增加量Ek= ;在实际计算中发现,重锤减小的重力势能总是大于重锤增加的动能,其原因主要是 ;
(4)某同学利用图中纸带,先分别测量出从A点到B、C、D、E、F、G点的距离h(其中F、G点为E
点后连续打出的点,图中未画出),再计算打出B、C、D、E、F各点时重锤下落的速度v和,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并求得图线的纵轴截距b和斜率k。
①请说明如何根据图像验证重锤下落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 。
②假设上述实验操作中不受一切阻力影响,此时绘制的图线的纵轴截距和斜率与b、k的关系最可能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B mg(s0 + s1) 由于阻力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势能转化为内能 v2—h图像应为一条不过原点且斜率接近2g的直线 D
【详解】(1)[1]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实验中需要测量点迹间的距离,从而得出瞬时速度和下降的高度,所以需要刻度尺。实验中验证动能的增加量和重力势能的减小量是否相等,质量可以约去,不需要测量质量,则不需要天平。
故选D。
(2)[2]A.按照图中所示安装好实验器材并连接好电源,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先接通电源,再打开夹子释放纸带,B错误,符合题意;
C.测量纸带上某些点间的距离,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重锤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是否等于增加的动能,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3]重锤从释放到下落到C位置时的重力势能减少量为Ep = mg(s0 + s1)
[4]动能增加量为Ek = mvC2 = m =
[5]实验中,发现重锤减少的势能总是大于重锤增加的动能,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阻力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势能转化为内能。
(4)①[6]若机械能守恒有mgh = mv2 - mvA2
整理后有v2 = 2gh + vA2
若重锤下落的过程中若机械能守恒,则v2—h图像应为一条不过原点且斜率接近2g的直线。
②[7]若存在阻力则有mgh - fh = mv2 - mvA2
整理后有v2 = 2(g - f)h + vA2
由上式可看出k′ = 2g,k = 2(g - f),b = b′ = vA2
故选D。
12.(22-23高二下·北京东城·期中)物理实验一般都涉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
(1)实验操作。某同学利用图1所示电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在图示状态闭合开关瞬间,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那么在闭合开关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将向 (选填“左”或“右”)偏转。
(2)数据分析。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红色激光照射双缝,在屏幕上形成双缝干涉图样。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A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B亮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图2中手轮上的示数 mm;已知双缝间距,双缝到屏的距离,可得所测光的波长为 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实验方法。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后发现在测量摆长时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
则该同学做出的图像为图中的 。
A.虚线①,不平行OM B.虚线②,平行OM C.虚线③,平行OM D.虚线④,不平行OM
(4)误差分析。某同学在“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为了防止笔尖碰到玻璃砖面而损伤玻璃砖,该同学画出的玻璃砖界面、如图4所示。若其他探作正确,请通过作图和必要的文字说明玻璃砖折射率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偏小还是不变。
【答案】 右 15.375 B 见解析
【详解】(1)[1]合开关瞬间,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可知线圈B的磁通量增加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在闭合开关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增大,线圈A中电流减小,线圈B的磁通量减小,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将向右偏转。
(2)[2]图2中手轮上的示数为
[3]根据双缝干涉相邻条纹间距公式

联立可得
(3)[4]若为单摆的实际摆长,则有
可知
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后发现在测量摆长时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设小球半径为,根据单摆周期公式可得;可得
可知该同学做出的图像为:虚线②,平行OM。
故选B。
(4)[5]根据测光的折射率的实验步骤,画出光路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实际的入射角和测量的入射角未发生变化,但测量的折射角比实际的折射角大,根据

可得
则玻璃砖折射率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复习专题-实验(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2-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中,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双缝干涉仪进行实验操作,将表中的光学元件放在如图1所示的光具座上,用此装置测量红光的波长。
元件代号 A B C D E
元件名称 光屏 双缝 白光光源 单缝 透红光的滤光片
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排列顺序应为C、 。(填写元件代号)
(2)利用图1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下面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B.将滤光片由红色换成绿色,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
(3)已知该装置中双缝间距d=0.50mm,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0.50m,在光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如图2
所示,分划板中心刻线在图2中A位置时记下游标卡尺读数为111.10mm,转动手轮,当分划板中心刻线在B位置时记下游标卡尺读数为xB= mm。由计算式λ= (用题目所给符号表示),可以得出形成此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为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1)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所用的玻璃砖两面平行。正确操作后,作出的光路图及测出的相关角度如图所示。
①这块玻璃砖的折射率n= (用图中字母表示)。
②如果有几块宽度d不同的玻璃砖可供选择,为了减小误差,应选用宽度d较 (选填“大”或“小”)的玻璃砖来测量。
(2)在用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其实验光路图如下图所示,对实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减少作图误差,P3和P4的距离应适当取大些
B.为减少测量误差,P1、P2连线与玻璃砖界面的夹角应适当取大一些
C.若P1、P2的距离较大时,通过玻璃砖会看不到P1、P2的像
D.若P1、P2连线与法线NN′间夹角较大时,在bb′一侧一定就看不到P1、P2的重合像
(3)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某同学由于没有量角器,他在完成了光路图后,以O点为圆心,以10cm为半径画圆,分别交线段OA于A点,交线段OO′的延长线于C点,过O点作法线NN′的垂线AB交NN′于B点,过C点作法线NN′的垂线CD交NN′于D点,如图所示用刻度尺量得OB=8cm,CD=4cm,由此可得出玻璃的折射率n= 。
3.(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单缝前放置绿色滤光片。

(1)某次实验中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亮纹中心对齐,并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为x1;然后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n条亮纹中心对齐,此时手轮上的示数为xn。若双缝间距为d、双缝到光屏距离为L,则光的波长可表示为 。
(2)若实验中发现条纹太密,可采取的改善办法有 。
A.将绿色滤光片更换为红色滤光片 B.增大单缝到双缝的距离
C.更换间距更小的双缝 D.缩短双缝到毛玻璃屏的距离
4.(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在“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
(1)将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的油酸酒精溶液,已知溶液有40滴。现取1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上,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薄层,其面积约为。由以上数据可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m(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某同学在实验中的计算结果明显偏大,可能的原因是 。
A.油酸还未完全散开
B.求每滴溶液的体积时,溶液的滴数少记了10滴
C.油酸酒精溶液久置,酒精挥发使溶液的浓度发生了变化
D.计算油膜面积时,将所有不足一格的方格都当作一个格来计算
5.(22-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都是光的条纹形状示意图,其中干涉图样是 (填“甲”、“乙”)。

(2)将下表中的光学元件放在图丙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装置,并用此装置测量绿光的波长。
元件代号 A B C D E
元件名称 光屏 双缝 白光光源 单缝 透绿光的滤光片
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排列顺序应为 。(填写元件代号)
(3)在光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如图丁所示,分划板在图中A位置时游标卡尺(20分度)如图所示,则其读数 mm;在B位置时游标卡尺示数如图己所示,其读数105.60mm。
(4)已知该装置中双缝间距d=0.50mm,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0.50m,则实验中计算波长的表达式 (用d、L、x1、x2的符号表示),由以上所测数据可以得出形成此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为 nm。
6.(22-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该装置中双缝间距,双缝到光屏的距离,在光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如图甲所示,分划板在图中A位置时游标卡尺如图乙所示,则其示数为下列选项中的 ;
A. B. C. D.
(2)在B位置时游标卡尺如图丙所示。由以上所测数据可以得出形成此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下列选项中的数据最接近正确实验结果是 。

A. B. C. D.
7.(22-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两位同学测出了单摆在不同摆长(l)对应的周期(T),在进行实验数据处理时:
(1)甲同学以摆长(l)为横坐标、周期(T)的平方为纵坐标作出了图像,若他测得的图像的斜率为k,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 (用题中已知量的字母来表示)。若测摆长时,忘记测摆球的半径,则他用图像法求得的重力加速度 (选填“偏小”“偏大”或“准确”)。
(2)乙同学根据公式:得:,并计算加速度,若测摆长时,也忘记了测摆球的半径,则他测得的重力加速度 (选填“偏小”“偏大”或“准确”)。
(3)若他们测量5种不同摆长下单摆的振动周期,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
0.5 0.8 0.9 1.0 1.2
1.42 1.79 1.90 2.00 2.20
2.02 3.20 3.61 4.00 4.84
他们以摆长(l)为横坐标、周期(T)的平方为纵坐标,并标出了第1、3、4、5组数据,请你将第2组数据标在以下图中后作出图像 ,并利用此图像求出的重力加速度为 。(结果保留3
位有效数字,已知)
8.(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气体做等温变化的规律。
(1)实验装置用铁架台固定,而不是用手握住玻璃管(或注射器),并且在实验中要缓慢推动活塞,这些要求的目的是 。
(2)下列图像中,最能直观反映气体做等温变化的规律的是 。
A. B.
C. D.
9.(22-23高二下·北京朝阳·期中)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直径”的实验中,我们通过宏观量的测量间接计算微观量。
(1)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某同学配制好油酸酒精溶液,并测出一滴酸酒精溶液中所含纯油酸的体积为V,之后又进行了下列操作,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其余正确操作的合理顺序是 。
A.将一滴纯油酸滴到水面上,让它在水面上自由地扩散为油酸膜
B.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到水面上,让它在水面上自由地扩散为油酸膜
C.向浅水盘中倒入约2cm深的水,将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D.将画有油酸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酸膜的面积S,再根据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
E.将玻璃板盖到浅水盘上,用彩笔将油酸膜的轮廓画在玻璃板上
(2)若实验时痱子粉撒得太厚,则所测的分子直径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3)将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m。(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10.(22-23高二下·北京东城·期中)(1)课上老师带领同学观察自感现象,如图1所示,线圈L与灯泡A1串联,滑动变阻器R与灯泡A2串联。闭合开关S,灯泡 (选填“A1”、“A2”)立即亮起,灯泡 (选填“A1”、“A2”)缓慢亮起。在图2所示实验中,先闭合开关S使灯泡发光,并设通过线圈L的电流为I1,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I2,然后断开开关,实验中发现小灯泡闪亮一下再熄灭,这说明 (填“>”、“<”或“=”)。

(2)为了更好说明自感电动势阻碍线圈的电流变化,老师带领同学用电流传感器(相当于电流表,其电阻可以忽略不计)显示自感对电流的影响,对图3和图4电路,我们观察开关S闭合流过传感器的电流;用图5电路观察开关S断开前后流过传感器的电流。

实验发现:
闭合开关S,图3电路传感器的波形大约如 (选填“甲、乙、丙、丁”)所示;
闭合开关S,图4电路传感器的波形大约如 (选填“甲、乙、丙、丁”)所示;
切断开关S,图5电路中传感器1的波形大约如 (选填“甲、乙、丙、丁”)所示;
切断开关S,图5电路中传感器2的波形大约如 (选填“甲、乙、丙、丁”)所示。

11.(20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所需器材包括:条形磁铁、电流表、线圈、导线、一节干电池(用来查明线圈中电流的流向与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1)实验现象:如图1所示,在四种情况下,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①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时的情况
图号 原磁场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甲 竖直向下 逆时针(俯视) 竖直向上
乙 竖直向上 顺时针(俯视)
②线圈内磁通量减少时的情况
图号 原磁场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丙 竖直向下 顺时针(俯视) 竖直向下
丁 竖直向上 逆时针(俯视)
请填写表格中的空白项。
(2)实验结论:当穿过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 (填写“相同”或“相反”)。
(3)总结提炼: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 。
(4)拓展应用:如图2所示是一种延时继电器的示意图。铁芯上有两个线圈A和B。线圈A和电源连接,线圈B与直导线ab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弹簧K与衔铁D相连,D的右端触头C连接工作电路(未画出)。开关S闭合状态下,工作电路处于导通状态。S断开瞬间,延时功能启动,此时直导线ab中电流方向为 (填写“a到b”或“b到a”)。说明延时继电器的“延时”工作原理: 。
12.(20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在做“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中,
(1)必须要选用的器材是 。
A.有闭合铁芯的原副线圈
B.无铁芯的原副线圈
C.交流电源
D.直流电源
E.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挡)
F.多用电表(交流电流挡)
(2)用匝数匝和匝的变压器,实验测量数据如下表:
Ua/V 1.80 2.80 3.80 4.90
Ub/V 4.00 6.01 8.02 9.98
根据测量数据可判断连接电源的线圈是 (选填“na”或“nb”)。
(3)如图所示,向右推动可拆卸变压器的铁芯,使其由不闭合到闭合,可以看到接在副线圈两端的小灯泡亮度从较小到正常发光。试分析其原因 。
1.(22-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气体做等温变化的规律。

(1)在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橡胶塞密封注射器
B.用游标卡尺测量柱塞的直径
C.读取刻度尺上显示的空气柱长度
D.气体的压强和体积必须用国际单位
(2)下列图像中,最能直观反映气体做等温变化的规律的是 。
A. B.
C. D.
(3)某组同学处理数据时发现图像向下弯曲,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2.(22-23高二下·北京海淀·期中)(1)做“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以下给出的器材中,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有 。(填选项字母)
A. B. C.
D. E.
(2)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确保实验安全,实验中要求原线圈匝数小于副线圈匝数
B.变压器的原线圈接低压交流电,测量线圈电压时应当用多用电表的“直流电压挡”
C.可以先保持原线圈电压、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研究副线圈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
D.测量副线圈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试测,大致确定电压后再选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
E.变压器开始正常工作后,铁芯导电,把电能由原线圈输送到副线圈
F.变压器开始正常工作后,若不计各种损耗,在原线圈上将电能转化成磁场能,在副线圈上将磁场能转化成电能,铁芯起到“传递”磁场能的作用
(3)组装变压器时,某同学没有将铁芯完全闭合,原线圈接12.0V的学生电源,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8:1,副线圈两端接交流电压表,则交流电压表的实际读数可能是
A.0V B.96.0V C.1.5V D.0.65V
(4)由于交变电流的电压是变化的,所以实验中测量的是电压的 值(选填“平均”、“有效”或“最大”);某次实验操作,副线圈所接多用电表的读数如图甲所示,其对应的选择开关是交流电压10V档,则此时电表读数为 (两位有效数字)。

(5)某同学用下图中的器材做“探究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实验。

①闭合电键的一瞬间,观察到电流表G指针向左偏转。则闭合电键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b端移动,则观察到电流表G的指针向 (填“左”或“右”)偏转。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不变,将线圈A中的铁芯快速抽出,电流表G的指针将 (填“左”或“右”)偏转。
②闭合电键后,第一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快速地从a端移到b端,第二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慢慢移到b端,就会发现电流表G的指针摆动的幅度比第一次的 (填“大”或“小”),原因是 。
3.(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该同学按如下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a.将注射器活塞移动到空气柱体积适中的位置,用橡胶塞密封注射器的下端,记录此时压力表上显示的气压值和压力表刻度尺上显示的空气柱长度
b.用手握住注射器前端,开始缓慢推拉活塞改变气体体积;
c.读出此时压力表上显示的气压值和刻度尺上显示的空气柱长度
d.重复b、c两步操作,记录6组数据,作图。
(1)关于该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不当及其原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手不能握注射器前端,以免改变了空气柱的温度
B.应该以较快的速度推拉活塞来改变气体体积,以免操作动作慢使空气柱的质量发生改变
(2)实验室中有容积为5mL和20mL的两种注射器供选择,为能用较小的力作用在活塞上使气体体积发生明显变化,选用容积为 mL的注射器更合适;实验中为了找到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测出空气柱的横截面积。
(3)通过绘制的图像,该同学猜测:空气柱的压强跟体积成反比。你能够通过图像直观地帮助该同学检验这个猜想吗?请简要说明你的方案。( )
4.(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的实践和探究:
①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则摆球直径为 cm。把摆球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测量摆线长。

②用秒表测量单摆的周期。当单摆摆动稳定且到达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记为0,单摆每经过最低点记一次数,当数到时秒表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秒表的示数为 s,该单摆的周期是 s(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③利用前面字母d、、T、g写出测重力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 。
④若应用公式计算的结果与真实的重力加速度值比较,发现测量结果偏大,分析原因可能有
A.振幅偏小 B.在未悬挂单摆之前先测定好摆长
C.将摆线长当成了摆长 D.将摆线长和球的直径之和当成了摆长
⑤测量出多组周期T、摆长L数值后,画出图象如图,则此图线的斜率的物理意义是

A.g B. C. D.
5.(22-23高二下·北京朝阳·期中)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
(1)用摆长l和周期T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公式是g = 。让刻度尺的零点对准摆线的悬点,摆线竖直下垂,如图(a)所示,那么单摆摆长是 。用十分度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直径为 cm,如图(b)所示,如果测定了4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c)中秒表所示,单摆的摆动周期是 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多选)在本实验中,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其中对提高测量结果精确度有利的是( )
A.适当加长摆线
B.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
C.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
D.当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振动的周期
(3)用多组实验数据作出T2—L图像,也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g。已知三位同学作出的T2—L图线的示意图如图中的a、b、c所示,其中a和b平行,b和c都过原点,图线b对应的g值最接近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则相对于图线b,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出现图线a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下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
B.出现图线c的原因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
C.图线c对应的g值小于图线b对应的g值
6.(22-23高二下·北京东城·期中)图1为“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的实验装置,所用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间的关系为:当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表时,指针向右偏转。
(1)将条形磁铁按如图1方式S极向下插入螺线管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向右偏转。螺线管的绕线方向如图2所示。请在图2中标出螺线管中的感应电流方向。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当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接上面的(1),将条形磁铁从螺线管中抽出时,电流表的指针向 (填“左”或“右”)偏转。
(3)通过变换磁极、改变螺线管线圈绕行方向,多次实验后总结出如下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 (选填“增加”或“减少”或“变化”)。
(4)为了验证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如图3所示将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带铁芯的线圈A、线圈B.前述电流表及开关进行连接。其中A线圈绕法如图4所示,B线圈绕法如图5所示。开关闭合,先将线圈A放在线圈B中,按照先理论分析再实验检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下列四个选项中能够实现的是 。
A.断开开关的瞬间,电流表指针将向左偏转
B.将线圈A从线圈B中拔出时,电流表指针将向右偏转
C.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加速滑动时,电流表指针将向右偏转
D.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匀速滑动时,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7.(2023高二下·北京大兴·期中)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同学用“碰撞实验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小组同学通过测量其他物理量间接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a.本实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两小球质量必须相等
B.斜槽轨道必须是光滑的
C.轨道末端必须是水平的
b.实验中除了测两个小球质量外,仅测量 (填选项前的符号)就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D.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
c.请你写出小组同学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思路: 。
(2)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
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OP长度;然后,让被碰小球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相碰,并多次重复,分别找到、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分别测量OM、ON长度。最后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
a.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为 (用测量的量表示);若碰撞是弹性碰撞,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 (用测量的量表示)。
b.若实验中记录完平均落地点P后,小组中某同学发现斜槽末端有些向上倾斜;此时他将其调整为水平(斜槽末端离地高度H不变),然后继续进行后面操作,依然按照原来的方法分析数据。如果该小组同学的其他操作都正确,且调节斜槽引起小球在空中运动时间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请你分析说明该实验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
8.(22-23高二下·北京通州·期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图中的O点为小球抛出点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使A球多次从斜轨上位置P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E。然后,把B球静置于水平轨道的末端,再将A球从斜轨上位置P静止释放,与B球相碰后两球均落在水平地面上,多次重复上述A球与B球相碰的过程,分别找到碰后A球和B球落点的平均位置D和F。
(1)以下提供的器材中,本实验必须使用的是 (选填选项前字母);
A. 刻度尺 B. 天平 C. 秒表
(2)关于该实验的注意事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选项前字母);
A. 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B. 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C. A、B两球半径相同
(3)用刻度尺测量出水平射程OD、OE、OF。测得A球的质量为,B球的质量为。为了尽量减小实验误差,两个小球的质量应满足 (选填“>”“<”或“=”),当满足表达式 时,即说明两球碰撞中动量守恒;如果再满足表达式 时,则说明两球的碰撞为弹性碰撞。(用所测物理量表
示)
(4)实验中,“通过测量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射程来代替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的依据是 。
9.(22-23高二下·北京通州·期中)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将带铁芯的线圈A通过滑动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池组上,线圈B的两个接线柱连接到灵敏电流计上,把线圈A静置于线圈B的内部。
(1)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选项前字母);
A. 开关闭合瞬间,电流计指针会偏转
B. 只要开关是闭合的,电流计指针就会偏转
C. 该装置是用来探究线圈B中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
D. 开关闭合,向右匀速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过程中,电流计指针会偏转
(2)为了探究影响感应电流的因素,闭合开关后,以不同的速度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从最左端滑到最右端(仪器无损坏),观察指针摆动情况;由此实验可得出恰当的结论是 (选填选项前字母);
A. 滑片P从最左端滑到最右端,螺线管A的磁性变强
B. 滑片P从最左端滑到最右端,螺线管A的磁性变弱
C. 螺线管A的磁性强弱变化快慢影响指针摆动幅度大小
D. 螺线管A的磁性强弱变化快慢影响指针摆动方向
(3)为了探究影响感应电流的因素,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不动,只以不同的速度插入线圈A,若三次依次插入的速度,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离中间0刻度线的角度。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直接的结论是 (选填选项前字母)。
A. 线圈A插入得越快,螺线管B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
B. 线圈A的匝数越多,螺线管B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
C. 当线圈A拔出时,电流计的指针向相反方向偏转
D. 线圈A插入得越快,螺线管B中磁通量的变化量越大
10.(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中)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1)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水平地面上的竖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小球多次从斜槽上位置S由静止释放,通过白纸和复写纸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出平抛射程OP。然后,把半径相同的被碰小球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末端,仍将入射小球从斜轨上位置S由静止释放,与被碰小球发生正碰,并多次重复该操作,两小球平均落地点位置分别为M、N。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
B.入射小球初始的释放高度h
C.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两球相碰后的平抛射程OM、ON
(2)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若满足关系式 (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则可以认为两球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3)某同学在实验中记录了三个落地点对应距离的比值,以下两组数据中可能正确的一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B.
11.(2023高二下·北京东城·期中)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重锤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重锤上拖着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1)除图中所示的装置之外,还必须使用的器材是 ;
A.直流电源、天平(含砝码)
B.直流电源、刻度尺
C.交流电源、天平(含砝码)
D.交流电源、刻度尺
(2)下面列举了该实验的几个操作步骤:
A.按照图所示安装好实验器材并连接好电源
B.先打开夹子释放纸带,再接通电源开关打出一条纸带
C.测量纸带上某些点间的距离
D.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重锤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是否等于增加的动能
其中没有必要进行的或者操作不当的步骤是 (选填步骤前的字母)
(3)如图所示,根据打出的纸带,选取纸带上的连续的五个点A、B、C、D、E,通过测量并计算出点A距起始点O的距离为,点间的距离为,点间的距离为,若相邻两点的打点时间间隔为T。重锤质量为m,根据这些条件计算重锤从释放到下落距离时的重力势能减少量Ep= 。动能增加量Ek= ;在实际计算中发现,重锤减小的重力势能总是大于重锤增加的动能,其原因主要是 ;
(4)某同学利用图中纸带,先分别测量出从A点到B、C、D、E、F、G点的距离h(其中F、G点为E
点后连续打出的点,图中未画出),再计算打出B、C、D、E、F各点时重锤下落的速度v和,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并求得图线的纵轴截距b和斜率k。
①请说明如何根据图像验证重锤下落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 。
②假设上述实验操作中不受一切阻力影响,此时绘制的图线的纵轴截距和斜率与b、k的关系最可能的是 。
A. B. C. D.
12.(22-23高二下·北京东城·期中)物理实验一般都涉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
(1)实验操作。某同学利用图1所示电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在图示状态闭合开关瞬间,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那么在闭合开关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将向 (选填“左”或“右”)偏转。
(2)数据分析。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红色激光照射双缝,在屏幕上形成双缝干涉图样。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A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B亮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图2中手轮上的示数 mm;已知双缝间距,双缝到屏的距离,可得所测光的波长为 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实验方法。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后发现在测量摆长时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则该同学做出的图像为图中的 。
A.虚线①,不平行OM B.虚线②,平行OM C.虚线③,平行OM D.虚线④,不平行OM
(4)误差分析。某同学在“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为了防止笔尖碰到玻璃砖面而损伤玻璃砖,该同学画出的玻璃砖界面、如图4所示。若其他探作正确,请通过作图和必要的文字说明玻璃砖折射率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偏小还是不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