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描绘、轻盈、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积累背诵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有条理的说一说恐龙演化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四、课前交流
出示鲸的演化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了解动物演化的科学常识。
教学过程
由题入手,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和生物的演化有关。伸出手,跟老师一块儿写课题。(板题)“恐”字是生字,上下结构,上面的“巩”字写得长一些,下面的“心”字底写得扁一点。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飞向蓝天的恐龙。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恐龙是怎样飞蓝天的?哪些恐龙飞向了蓝天?……
师小结:看来大家已经有了不少的思考,同学们就带着这些思考,再读一读课题吧。生再读题。老师相信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由词到文,整体感知
1.接下来请同学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出示第一组词语(生字注音)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庞大家族 形态各异 凶猛异常
指名读,正音,注意“茹毛饮血”正确读音,然后齐读,文中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动物的?
3.出示第二组词语(生字注音)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身体轻盈 凌空翱翔 天之骄子
指名读,正音,注意“凌”和“盈”的正确读音,然后齐读,这组词语又是描写什么动物的?
4.出示第三组词语
中生代 后裔 繁衍 树栖 毋庸置疑
这组词语最不好读,谁能把他们读准?指名读,然后正音,注意树栖的“栖”的读音,理解“树栖”的意思
5.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恐龙和鸟儿的亲缘关系也毋庸置疑,课文的开头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你能快速找到这句话吗?
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5思考:课文围绕这一句话,写了哪些内容呢?引导学生通过抓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并总结关键词:发现化石 大胆推测 希望重现(相机板书)
6.根据板书,结合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科学家们发现了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然后大胆推测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最后写了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7.师小结学习方法:遇到类似的比较长的文章,可以先把每个部分的内容读懂,再把每一部分的内容串连起来,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希望同学们再遇到这样的文章,能用上这个好方法。
(三)研读探究,品味语言
1.师:现在回到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四段。这一段很长,同学们一定要静心默读,认真思考,想想最开始恐龙是怎样的?后来恐龙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哪些恐龙飞上了蓝天? 边读便用笔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课件出示一个补充填空:
第一种恐龙( )
数千万年后( )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 )
它们中的一些( )
2.汇报学习成果,完成填空指名说
3.课件逐步出示: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慢慢学会了飞行。)(此处课件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出示,最后出示:“飞向蓝天”四个字)
4.师:看!长长的一个自然段,我们就这样读成了四句话。同学们。请你看着老师的课件,和你的同桌有条理地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吧。
5.自由练习说后,指一两名同学说一说。
6.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大胆地推测出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论:
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这个句子很长,我可不可以删掉这两个词再来理解呢?
出示改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师生合作对比朗读,体会科普文用词的准确。
“一支”说明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儿,而是其中的一支。
“漫长” 说明演化的时间很长很长。
“最终”说明在演化过程中和鲸一样不是直接就变成鸟儿的,而是逐渐发生变化,最后变成了鸟的样子。
7.看,写科普文章就是这样,用词要十分准确,严谨。(板书:用词准确)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句子,在课文中还有不少,这几个句子中就有不少,你发现了吗?引导学生抓住“大约”“逐渐”等词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四)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1.课文在推测恐龙演化过程时,不仅用词准确,语言也很有趣哦。找找看,第四段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描写?
2.(课件出示第二句,小声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3.预设1:
生1:我发现这句话中出现了六个“有些”。还有两个分号(分号学生不一定会说,不说老师也没必要去强调出来。
预设2:
生2:我发现这句话是排比句,用了六个“有些”。(师在体会表达方法处板书:运用修辞)
生3:我发现这句话分别从恐龙的体形、性格、食性三个方面介绍恐龙家族。(学生不一定能说这么完整)
……
4.男女生合作——先读分句,读懂作者分类描写的表达方法。(板书:分类)
5.师生合作读,读分句的不同部分,读懂作者对比的表达方法。(板书:对比)
6.课件播放图片,图文对照朗读,边读边感受恐龙家族的形态各异。
7.写法迁移。
出示两组图片对比,用上“有些恐龙 ,有些恐龙则 。”句式练习说话,再次感受恐龙家族的形态各异。
(五)总结本课,小结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读懂了这篇说明文写了什么,还体会了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法,知道了作者是怎么写。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但是任何推测都需要有充足的证据才能让人们信服,科学家又是如何艰难地一点点、一步步找到恐龙飞向蓝天的证据的呢,下节课你们的语文老师将继续带你们继续探索恐龙的秘密。
(六)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写什么 怎么写
发现化石 用词准确
大胆推测 运用修辞
希望重现 分类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