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同步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同步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14 18:0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0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同步教学设计)
单 元 备 课
第五单元 本单元所需课时数 5课时
核心素养与课标分析 一是认识化学变化中这一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二是通过微观例证和定量分析,能从更高层次上认识化学变化,进一步形成变化观;三是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四是通过本素材的学习,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五是学习做科学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如定量实验历史法、预测及推理判断、科学解释、应用证据、反思评价。用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课标规定的重要探究活动;“电解水实验及微观解释”“铜片在空气中烧后固体质量的变化”是课标新增的情景素材。教学中要充分领会这些素材对于理解定律的价值,还要通过开展化学史教学及验证实验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更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和深刻涵义。
主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学习利用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的知识,特别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变微粒的知识进行推测,并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最简明且通用的表示方法。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的理解和运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与学建议 1.准备必要学具,如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等。2.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以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单元课时分配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1课时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 2课时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1课时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1课时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课题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10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以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假设实验验证法的探究过程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研究、学习的一种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应用。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1. 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的重新组合。2.能判断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发生变化的。材料准备:托盘天平、酒精灯、锥形瓶、小试管、小烧杯、镊子、滤纸、气球、单孔橡皮塞、细沙;白磷、CuSO4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Na2CO3粉末。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播放“油霸”视频,蜡烛图片,提出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明确本节课课题。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变化?提出你的猜想? 提供研究对象和仪器,请学生自主选择,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交流后进行实验。1.可供选择的化学反应①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氢氧化钠 + 硫酸铜 → 氢氧化铜 + 硫酸钠②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③碳酸钙 + 氯化氢 → 氯化钙 + 水 + 二氧化碳2.可供选择的仪器 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橡胶塞,气球,镊子倾听与评价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思路,归纳对实验装置的要求。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实验【演示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演示实验3】盐酸和大理石的反应【提示】1.白磷、大理石、液体的取用方法;2.操作规范,注意安全;3.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天平在反应前后是否平衡。进一步对比分析实验前后称量的总质量。提出问题:发生变化的物质的总质量有何关系?强化“参与反应”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归纳总结】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概念辨析】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辨析,分析叙述错误的原因,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1 g食盐溶于4 g水中,形成5 g食盐溶液,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2 L水可以生成2 L氢气与1 L氧气。( )3.10 g过氧化氢与1 g二氧化锰充分反应,生成的水和氧气总量为11g。( )4.镁带燃烧后所得固体的质量增加了,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4 g氢气与32 g氧气恰好反应,可以生成36 g水。(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过渡】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提出问题:为什么波义耳没有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引导学生从微观寻找答案。回顾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过程,请学生回忆化学反应的实质,归纳原因。【归纳】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三、当堂训练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化学反应前后( )A.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一样的 B.元素的种类是一样的C.各种原子的总数是一样的 D.物质的分子的个数是一样的2.R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R+3O2===2CO2+4H2O,则有关R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D.定含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3.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少,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质量守恒定律有哪些认识?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创新题第55、56页习题。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方案交流优化,提升学生解决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启发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加强宏观、微观的联系。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微观 宏观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理论性课程,在进行教学时多给学生探究的主动权,教师应把握好时间,对于实验探究中学生始终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而又一直执着于自己的数据时,一定要有耐心,和学生一起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若有动画演示定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
第1课时 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
课题 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表示的意义,能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2.会从质、量、数等方面读化学方程式,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境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理解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哪些问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元素、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是化学中基础的语言,通称为“化学语言”。那么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用哪种“化学用语”表示呢?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化学方程式。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化学方程式【提问】同学们,化学上用哪些方法来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这个化学反应?学生回忆并书写氢气和氧气反应的表达式。①氢气+氧气水(文字表达式)②H2+O2H2O(符号表达式)③ (微观模型表达式)【小组讨论】同学们认真观察和比较上述三种表达方式,你分别能获得反应中哪些信息?他们各有哪些优缺点?表达式①反映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但没有反映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没有体现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表达式②反映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各物质的组成,但没有体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表达式③反映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关系和反应前后原子守恒,但看不出具体物质的种类和具体组成元素,且微观模型表达起来比较麻烦。【提问】同学们能否结合上述三种表达方式的优缺点,自己创造出一种更好的表达方式来表示这个化学反应呢?【小组讨论】结合上述三种表达方式的优点于一个表达式中,自主获得新的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2H2+O22H2O【设问】同学们创造出的表示方式中体现了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和数目也没有改变,所以能否将“”改为“”呢?2H2+O22H2O数学上把这样的表达式称为什么式子?——方程式同学们探究出的这种表达方程式较全面地反映了化学反应中的信息,更体现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化学学科上把它称为化学方程式。鼓励学生给化学方程式确切的定义。(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思考1】通过观察化学方程式,总结归纳化学方程式具体反映出哪些信息? ①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发生的条件。②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比。③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思考2】同学们,每个分子都具有它固定的质量,既然从微观上能看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分子个数关系,能否从方程式中获得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方面的一些信息呢?如:2H2 + O2 2H2O参加反应分子相对质量    2×2 16×2  2×18参加反应分子相对质量比    4  32   36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比     4  32   36质量守恒定律         4 +32  = 36学生发现,化学方程式体现了化学反应中的各物质质量比和质量守恒定律。【过渡】既然化学方程式体现出了这些信息,我们该如何把这些信息用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呢?(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讨论】讨论并描述化学反应。2H2 + O2 2H2O1.宏观读法: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水。2.微观读法每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3.数量读法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学生活动】练习化学方程式的读法①C+O2CO2②CO2+C2CO【学生活动】观察下列化学方程式,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和疑问?①2H2OO2↑+2H2↑②CO2+C2CO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方程式中还反映出其他信息,并通过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规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在PPT上呈现完整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中要注明反应条件(加热通常用“△”表示)、生成物状态(用“↑”或“↓”注明生成物是气体或沉淀)。(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同样,对于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无需标注“↓”)。总结化学方程式不仅体现了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和反应条件;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粒个数比;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比;还标出了生成物的状态,化学方程式较全面地反映了化学反应。三、当堂训练1.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B.化学反应的快慢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D.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相对质量2.对于化学方程式:2Mg+O22MgO表示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A.镁加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B.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C.每2个镁原子和2个氧原子燃烧后生成2个氧化镁分子D.每2份质量的镁和一份质量的氧气点燃后生成2份质量的氧化镁3.在化学方程式S+O2SO2中,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A.-3 B.+1 C.+3 D.+5 4. 现有化学方程式2SO2+O2===2SO3,从中可得到的信息有(  )①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②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③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分子总数都没有变化④反应前后总质量没有变化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④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和意义以及三种读法,进一步定量的认识了化学反应。五、布置作业创新题第57、58页习题。 温故知新,积极思考,激发学习欲望。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的表示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该反应中微粒的个数比3.表示了物质的质量比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1.宏观读法2.微观读法3.数量读法
教后反思 化学方程式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学到的又一种化学用语,从本节课开始,以后所学的化学反应均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兴趣。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题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2.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4.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复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一个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我们哪些信息?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小组活动】判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指出错在哪里?总结化学方程式书写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①H2+O2 H2O2②CaCO3+2HCl ===CaCl2+CO2↑+H2O学生讨论回答发现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遵循的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2.方程式要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根据老师的描述书写化学方程式,总结自己的书写步骤,再讨论达成共识。例: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1)写左边写反应物化学式,右边写生成物化学式,化学式之间用“+”连接,中间用短线相连。(注意:化学式决不能写错哦!)(2)配在反应物、生成物化学式前添加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左、右两端同种原子总数分别相等。切记:决不能改变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所配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比应是最简整数比。(3)等:将短线改为等号,意味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4)标标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条件有加热(△)、通电、点燃、催化剂等;只有生成物中有气体时标↑、只有生成物中有沉淀时标↓。(5)查检查反应前后各原子的个数是否相等。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分:“写、配、等、标、查”五步进行。(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1:最小公倍数法讲解:找出短线左右两边出现机会较多、原子数目变化较大的原子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再调整其他原子的个数。例题:在P+O2——P2O5中,先找出氧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0,于是在O2前边加上系数5,在P2O5前边加上系数2,使左右两式中氧原子个数相等后再调整P前面的系数4,使短线左右两边所有元素的原子种类相同、个数相等、质量也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P+5O2===2P2O5方法2:奇偶法规则:①找出方程式中两端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 ②该元素的原子在各端的总数是否一个奇数或偶数,选定这一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③由已推出的系数决定其它化学式的系数(调整)例题:CO + O2——CO2中找出关键元素(是O):反应前、后某元素出现次数最多,并且短线两边该原子总数一边奇数、一边偶数。把奇数配成偶数(优先考虑×2)再配平其它原子和氧原子,短线变等号。练习:C2H2 + O2—— CO2 + H2O 方法3:观察法(以碱式碳酸铜分解为例)在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找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或元素在物质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物质,将它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如在Cu2(OH)2CO3——CuO+H2O+CO2中,把Cu2(OH)2CO3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其次,以此化学式为准,来确定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如当Cu2(OH)2CO3的化学计量数为1时,反应物中有2个铜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则生成物中也应有2个铜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因此CuO的化学计量数为2,H2O的化学计量数为1,CO2的化学计量数也为1,即得Cu2(OH)2CO3===2CuO+H2O+CO2;然后,检查左、右两端的原子种类和数目是否相等;最后,注明“反应条件”“↑”或“↓”等,得Cu2(OH)2CO32CuO+H2O+CO2↑。4.定一法(以乙炔在氧气中燃烧为例)(1)先用反应式中含有多原子的化学式中的原子数,配平其他化学式中元素的原子数,如在反应C2H2+O2CO2+H2O中,配平C、H的原子数而得下式:C2H2+O2CO2+H2O。 (2)根据已配平的元素原子数,可用暂定分数化学计量数来确定未配平的元素的原子数,如在上述反应中,把O2的化学计量数暂定为5/2,即为C2H2+5/2O22CO2+H2O。(3)将反应式中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乘以暂定分数的分母,把“——”改为“===”,即为2C2H2+5O24CO2+2H2O。【练习】(1)O2 + FeS2 —— Fe2O3 + SO2 (2)C2H4 + O2 —— CO2 + H2O(3)Na + H2O —— NaOH + H2↑(4)C2H6 + O2 —— CO2+ H2O(5)CH3OH + O2 ——CO2 + H2O三、当堂训练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2Fe+O22FeOB.磷在氧气中燃烧:2P2O54P+5O2C.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2H2O2 2H2O+O2↑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4H2↑+2O2↑2H2O2.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该反应可能是( ) A.2CO+O22CO2B.2H2+O22H2OC.CH4+2O22H2O+CO2D.2Mg+O22MgO3.北京冬奥会火种灯使用X作燃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5O2 3CO2+4H2O,推断X的化学式是( )A.CH4 B.C2H6O C.C3H8 D.C3H6O2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镁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___________________。(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空气中加热铜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过氧化氢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电解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还学会了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学习了最小公倍数、奇数配偶法等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五、布置作业创新题第59、60页习题。 温故知新,积极思考,激发学习欲望。学生根据自己的书写过程总结方程式书写步骤,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得出的知识,学生更乐于接受。
板书设计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书写原则遵循客观事实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书写步骤写、配、等、标、查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1.最小公倍数法2.奇数配偶法3.观察法4.定一法
教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通过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可能会出现的难点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采用讲练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助的方式突破难点。另外,课下巩固练习也是学好本节课的重要手段。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课题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0~11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理解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思路。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用。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2.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境导入】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而水是氢之源,氢气可以通过水分解得到。你能写出水分解生成氢气的化学方程式吗 请你以2H2O2H2↑+ O2↑为例说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1.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通电。2.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个数比为2∶2∶1。3.水、氢气、氧气的质量比为(2×18)∶(2×2)∶32=9∶1∶8。很好,这说明大家已经能够定性地认识这一现象,那大家能不能继续做精确的定量研究呢?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请同学们阅读图片(来自课本第110页插图)并思考。提出你的猜想?【小组讨论】【小组讨论】(1)要想知道18㎏水可供汽车跑多远,就必须知道18㎏水分解产生多少氢气?(2)要求18㎏水分解产生多少氢气,就需要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之间有什么联系?(3)要想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就需要知道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进行归纳。【讲解】前面我们已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解释水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也就是说宏观物质发生的反应其实就是微观粒子作用的结果。那么,宏观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也应最终归结为微观粒子之间的质量关系。各物质之间按一定的质量比发生化学反应,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可以进行物质间质量的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板书并讲解例题。解:设产生的氢气质量为x。2H2O2H2↑+ O2↑36   4 18 kg x 36∶4=18 kg∶xx =2 kg答:电解18 kg水可生成2 kg氢气。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归纳总结】1.设未知量,未知量后不加单位。2.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3.标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出正确解题步骤。让学生先练习再讲解。【练习】工业上电解氧化铝制取金属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4Al+3O2↑,如果加工一个铝锅需要1.08 kg铝,至少需要电解多少千克的氧化铝(Al2O3)才能制成这个铝锅?解:设需要氧化铝的质量为x。2Al2O3 4Al+3O2↑204   108x   1.08 kg 204∶108=x∶1.08 g解得x=2.04 kg答:需要氧化铝2.04 kg。(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提问】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注意事项?【讲解】例1:实验室用68 g过氧化氢溶液和2 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1)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________都没有发生变化。(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g。(3)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做完老师讲解。教师点拨:根据图示和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得氧气的质量。例2:某校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制取氧气的实验,他们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6.0 g放入大试管中进行加热,并在不同时刻测得试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如下表:反应时间/min1.01.52.02.53.03.5剩余固体质量/g5.14.54.24.084.084.08(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g。(2)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提示】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反应进行到什么时间氯酸钾完全分解?3.剩余固体中有哪些物质?例3:14 g红磷在16 g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是多少?【点拨】根据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1∶40,可以判断出氧气完全反应,应利用氧气的质量计算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三、当堂训练1.将4.90 g氯酸钾与1.62 g二氧化锰混合后,放入试管加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约是(  )A.1.62 g B.2.98 g C.4.60 g D.6.52 g2.在3A+B===2C+D的反应中,已知30 g A和1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 g D,且已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20 B.30 C.40 D.553.白云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Mg(CO3)2。利用白云石可制备高纯度的氧化镁,反应原理是CaMg(CO3)2CaO+MgO+2CO2↑。若要制备80 t的氧化镁,同时会产生多少质量的二氧化碳?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中碳酸钙的含量,现取12 g鸡蛋壳,捣碎,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使之充分反应(鸡蛋壳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测得烧杯中物质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水蒸气的挥发)。试计算:(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g。(2)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出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其中正确列出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是关键,解题步骤全面合理是重点。五、布置作业创新题第63、64页习题。 联系实际并通过看图,引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明确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修正、改进、完善自己的观点,获得超出个人思考所能得出的新认识。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1.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比是恒定的 =(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①设未知量。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④列比例式求解。⑤写出简明答案。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1.图像型2.表格型3.过量物质分析
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虽然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常常进行得并不顺利,这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1.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2.强调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写正确并且配平。3.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4.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课题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3~11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归纳燃烧条件。2.根据所学燃烧现象,能概括出燃烧定义。3.分析常见灭火方法,总结灭火原理。4.知道生活中灭火的常识,树立科学灭火观念。5.掌握基础的火灾自救常。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 探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用品:小木条、钢丝棉、纸船、酒精、水、烧杯、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坩埚钳、火柴等。(2)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境导入1】同学们,请看老师的魔术表演:水盆中加入洗洁精、在通入一种气体,产生大量的泡泡,下面点燃泡泡,你看到什么?【情境导入1】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你能列举几例吗?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提出问题】物质燃烧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二、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同学们的观点,大声的说出你的想法。【猜想与假设】猜想一:需要有可燃物;猜想二:需要空气或氧气;猜想三: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收集证据】1.实验用品:小木条、钢丝棉、纸船、酒精、水、烧杯、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坩埚钳、玻璃棒、火柴等。2.实验过程(1)验证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给出实验方案,提醒同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规范操作。取一根木条,将其一端浸入烧杯中的酒精里约10 s,用试纸轻轻擦拭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取另一根木条,将其一端浸入烧杯中的水里约10 s,用试纸轻轻擦拭后,也尝试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友情提示:任何点燃和燃烧的实验都会因为操作不当引起危险,提醒同学们实验中注意安全。反思和评价:本实验能否达到目的?你设计实验方案时会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能否借助实验台上的用品或仪器代替小木条重复上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可靠?(2)验证猜想二:温度对燃烧的影响交代实验方案,提醒同学实验中注意事项。取一张A4纸,裁成两半,折成两只同样的纸船。将一只纸船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就酒精灯加热,记录纸船从开始加热到燃烧需要的时间。向另一只纸船中小心注入约一半的水,放在上述铁圈上加热,记录该纸船从加热到燃烧需要的时间。知识点拨:查阅资料渗透有关着火点的概念及相关知识。提出反思问题:本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你有更简单现象更明显的方案吗?展示提供的物品给学生。(3)第三组实验:验证猜想三:燃烧需要氧气提问:有了前面的实验基础和经验,同学们能否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钢丝棉、坩埚钳、酒精灯、火柴、一瓶氧气,自行设计出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三呢?【提问】同学们由以上三组探究实验,你认为燃烧的必备条件是什么?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的温度达到自身的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思考】你认为对于燃烧反应的发生对于这三个条件的关系是什么呢?如果破坏了其中一个条件,燃烧反应会怎样呢?破坏燃烧的条件,燃烧就停止。推而广之:破坏任何化学反应的条件,就会阻止化学反应的进行。三、当堂训练1.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2.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3.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面积大 B.纸比煤着火点高C.纸比煤的密度小 D.纸比煤着火点低5.如图是某同学探究燃烧条件的改装装置,往烧杯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能引起白磷燃烧的是(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蔗糖D.食盐6.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水为热水B.②中白磷燃烧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四、课堂小结通过实验,认识控制燃烧剧烈程度的方法巩固课本内容,交流本节课的收获(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五、布置作业创新题第67、68页习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望。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让学生体会燃烧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通过学生参与分析过程,能真正的理解燃烧所需三个条件的关系,并顺利得出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一、探究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的温度达到自身的着火点3.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注意事项1.小心不要将酒精灯碰翻。2.盛有酒精的烧杯要远离燃着的酒精灯。3.准备好一块湿抹布。4.小心不要碰到刚加热完的铁圈。5.做钢丝棉燃烧的实验时,不要趴在集气瓶上看。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行设计,由提出问题一一设计实验方案一一进行实验一一进行反思交流的程序进行,主线明确。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控制化学变化的方法,认识控制条件对于控制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实验反思的环节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利用对比试验和变量控制,学生对控制变量的能力还很欠缺,应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