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必修下第三单元作文训练
导入
“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乐毅、羊祜、诸葛亮、谢安、韦睿、岳飞等,儒将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何为儒将 如果让你清晰地阐明这一事理,你认为,要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从哪些方面来说 举哪些例子 怎么将事理说得更深入全面 写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高中阶段,能够清晰地说明事理尤为重要,本次单元写作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课文 结构特点 写作顺序 语言特点 写作特色 主旨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2、 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 时间顺序 语言简明、准确、严谨 1、在写作技法上,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2、在语言锤炼上,语言简明、准确、严谨 3、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科学家求索道路的艰辛,科学家的担当精神以及科学发展的不易。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引论、本论、结论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引用、下定义、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 时间顺序 准确简明、生动流畅 1、想象力吩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充满了科学精神,富有启发性 展示了自己训练思维和磨炼心志、并最终走上了科学探索道路的教育历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 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 逻辑顺序 简洁、严密、明晰 1、视野开阔、指向精准 2、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3、语言简明、严谨、准确 4、合理舎喻,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 弘扬中国建筑优良传统的热切希望。
《说“木叶”》 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总体特征——结构特征——装饰特征的顺序展开 无限表现力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1、努力探究文学的规律性 2、善于卖关子 3、真切而富有个人特色的体验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只在于凭借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更在于他的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暗示性。
单元回顾
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说明文的分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与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3.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4.说明文的结构
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事理说明文
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或者说事理说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理说明文的要求
(1)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与需求。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生命的秘密》,保持科学的严谨,也照顾了非专业读者。
(2)脉络要清楚,关键内容要突出。在说明事理的时候,作者思考要周密,条理要清晰,要讲逻辑。《采草药》一文,作者依次抓住入药部位,同时列举“地势”“物性”“地气”“人力”几个方面的不同,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
(3)要讲究文采。《说“木叶”》一文,讲古典诗歌中“树”和“木”的异同,作者旁征博引,把一个看似简单的话题说得兴味盎然,给读者无尽的遐想和启迪。
写作练习
选题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选题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选题3: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梅”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选题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写作指导】
材料提供了“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等四个思考的大方向,可以作为联想想象、立意构思的基础。在每一个方向上,均可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细致思考,比如,“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既可以写物种或种群的生存习性、生存规律等,也可以写某一种生物(包括人类)的某一种具体的生理现象;“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既可以写人们多种不同的劳动方式,也可以写某一两种特征显著的劳动方式。其余两个方向可以此类推。在写作时,遵循“说得清,道得明”的原则,首先要对写作对象有一个较为准确、深入的认识,以防“说不清,道不明”;然后确定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做到详略得当;最后确定说明顺序,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安排材料。
【例文引路】
1.共 生
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在冰冷如铁的自然法则面前,所有生物都必须竭尽全力来完成生存这项终极命题。为了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不少生物经过上万年的进化,发展出了特别的生存之道——共生。
生物界对于共生的定义并不清晰,有学者认为不论是以怎样的形式,只要两个不同物种之间进行频繁密切接触就可称为共生。
如果对于一个物种,不进行共生便会死亡,那便可称为专性共生;如果仅是为了提高生存几率,无关根本的存活与否,便可称为兼性共生。两个物种之间,兼性共生与专性共生可同时存在。同时,也可以根据受益关系分为偏利共生与互利共生。
自然界中的共生现象普遍存在。
小丑鱼与海葵是一对典型的共生生物。小丑鱼生活在海葵的触手之间,海葵触手上有毒的突刺可以让小丑鱼避免天敌的侵袭。而小丑鱼自身能在体表分泌一种黏液来免除突刺的伤害,海葵则依靠小丑鱼来吸引猎物。
共生在漫长的进化中已非常广泛。动物与动物间,如鳄鱼与清除它们身上寄生虫的鸟类;植物与植物间,如大豆和根瘤菌;微生物与动植间,如微生物与我们。有些共生关系十分奇特,动植间的共生,说时甚至分不清何为动物,何为植物,合二为一。无怪乎有学者说,地球是一个庞大的有机共生体。
共存对于生命如此重要,对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亦是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寻常现象,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共生”关系。比如,人们常认为苦难与成功是对立的。事实上有时只有成功才能让苦难有更加崇高的意义,没有苦难的磨砺,成功也失去其更深刻的意义。司马迁不受宫刑,《史记》同样可以传芳百世,但又因为太史公将抵抗命运、反抗苦难的精神注人其中,《史记》方能成就“史家之绝唱”。
共生的观念,可以与中华古代儒家“和”的思想相融。同甘共苦,共谋希望。
人与人是共生的,所以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与自然是共生的,所以有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共生,作为生物界的普遍共识,多是单纯为了生存产生的,但是在冷酷的生存铁则面前,这是生命奏出的最温柔的音符。
点评:
作者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共生,基于对“共生”这一现象的认识,从自然界谈到人生探求,层递推进,清晰地说明了“共生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意义”这一事理。
选题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题目给出的话题,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常识”,二是“理”。对这两个要素,要做到统筹考虑,不可偏废。关于常识,材料给出了诸如自然现象、人类建筑文化、人生经验等方面的一些提示。选材构思可以参考话题给出的提示,当然也可以将话题提示的范围扩大进行思考。
2.从气象谚语读懂常识之“理”
“常识”对于每个人来讲都不陌生,在生产生活领域,常识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常识中蕴含的经验和哲理更是令人惊叹。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对日月星辰的运行,风霜雨雪的变化,四季的轮回等进行了细致观察和不断总结,摸索出许多天文之间的气象规律,并以此创作了丰富的气象谚语。这些谚语大致是从大气光学现象、冷空气活动和看云识天三个方面对天气现象进行总结。
在大气光学现象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季的早晨,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很少,如果当时有鲜艳的红霞,表明东方低空有云层存在,含有大量水汽。随着气温升高,热力对流逐渐由东向西发展,而我国地势东低西高,云层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升高,容易遇冷形成降雨。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很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因此,如果出现鲜艳的晚霞,说明西方空气比较干燥,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西风带,气流由西向东移动,未来本地天气不会变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冷空气活动是天气变化最主要的因素,冷空气的来临对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指的是江淮地区一年四季分明,进入秋季以后天气凉爽,随着雨水一次次的降临,气温也会不断降低。这是因为,进入秋季以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以南移动,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強,随着西北风的来临,冷空气一次次南侵,带来大风、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空气活动频率一般5~7天一次,所以如果观察到十次左右降水即表示已经是秋后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秋尽冬初,所以说“十场秋雨穿上棉”。
除此之外,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结果,是天气变化最直接的反应者,看云识天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也是非常实用的常识。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就是典型的根据云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的例子。“鱼鳞斑”,是指气象学上的透光高积云,一般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出现,是由许多灰白色的小云块有规律地排列而成。各个云块互相分离,又互相并和,在云块的空隙里,可以看见蓝天;云层较厚的地方,也能显示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整个云层比较薄,中心较厚,看上去中心灰暗,边缘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宛如鱼鳞。云块排列整齐,又像是屋顶的瓦片,被人们称作“鱼鳞斑”或“瓦块云”。这种云多在高气压的控制条件下,大气比较稳定时出现,是晴天的征兆。
这些谚语从劳动生产中产生,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点评:
作文从生活中的常识出发,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切入,具体讲述常识中所蕴含的“理”。作文灵活运用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作文的真实性与科学性。作文从农谚常识入手,运用准确的科普性语言阐明谚语之中所蕴涵的知识,从三个方面清晰地讲明了气象谚语背后的科学道理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体现了该生丰富的科学知识。
选题3: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梅”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写作指导】
本任务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利用课内所学到的知识探究一些具体问题。这项任务重在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以《说“木叶”》中的“暗示性”为例。比如第三项任务中提到的“柳”这个语象,它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就有很强的暗示性。“柳”在送别诗中是最常见的语象,它可以暗示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别之情以及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因“柳”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无有定数,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除此之外,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在古诗中又常有着故乡的意味,比如诗句“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以上极为简略地介绍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常见来源。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资源,就古诗中的某一个形象,广泛地搜集资料,开展较为深入的探究。
3.品 梅
作为“四君子”之一的梅,无论在什么领域,都格外受文人雅士的宠爱。其中张道洽一生写了三百余首与梅有关的诗,如“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也写过赞美梅花的诗,如《卜算子·咏梅》中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北宋王安石也写《梅花》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由此可见 “梅”从古至今都是文人雅士的宠儿。(发现现象)
如此,便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梅花究竟有什么特殊的魅力能让它的芳香延续千年呢?(提出问题)
梅花喜寒,在寒冬开花。茫茫白雪中,一点热烈的红的点缀,着实是一番美景。但我发现,诗人写诗时一般不会直接写红梅,而是更常用冷色调的词或物来形容梅花,如寒梅、冷、雪等等。这样看来,梅花和环境便融为一体,有一种清冷、孤寂、凄凉的气氛,又似乎体现了梅的高洁、孤傲、坚韧的气节。辛弃疾在《临江仙·探梅》中这样形容梅花:“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梅的品性与气质——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铮铮铁骨。
梅出众的品格和气质一度成为诗人赞美喜爱的对象。但是也有一人例外,这个人就是李商隐。他用一句“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可谓写尽了对梅花的痛惜。梅花春前开放,春回大地时凋谢,这一辈子也赶不上、追不上春天——这个温暖明媚的季节,于是不禁令人遗憾和唏嘘。但即使如此,李商隐也不至于说痛恨梅花。他痛惜梅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查阅各种资料,发现李商隐一生落魄,仕途不顺,空有一身才华,最后却只落得个潦倒而死的结局。李商隐的遭遇就像寒梅一样,他有“寒梅奇香”,却也有“寒梅之命”,永远赶不上春天,只能落下个“去年花”。
像李商隐这样,借梅叹身世的还有李清照。李清照在《清平乐·年年雪里》中说:“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首词透露了她一生的凄苦之境。少、中、晚年赏梅的不同情致,反映了她生活的凄苦和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
同是姓李的两人,都有梅的品性和气质,最后却都落得个潦倒而死的结局,让人惋惜啊!借梅叹身世,叹的大多是凄苦悲凉的身世,这是因为梅的气质和品性就是如此呀!小小的梅花,寄托了多少人的哀思!
陆凯折梅忆远人:“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王维以梅寄乡情:“一饷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 谢枋说:“天地寂寥山雨歇,几世修得到梅花。”可见,梅的辉煌和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梅的精神被文人们一笔一笔勾画,一字一句描绘,让梅的芳香延续千年,让梅的品质流传百世。
由此可见,梅花凭借它的形象和品质,在不同的情境中,体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和胸襟。小小的梅花,就能让我们和诗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连接在一起,我只能深深地感叹,不愧是“四君子”之一呀!
【简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事理说明文。像《说“木叶”》一样,以“梅”为阐述对象,选题精细。但作者的分析是深入的:梅花喜寒,有高洁、孤傲、坚韧的品性与气质,能引发人的身世之思,这就深刻地回答了“梅花有什么特殊的魅力能芳香千年”的问题。作者善于举例子(兼有比较),能见作者丰厚的文学积淀与查阅资料的功夫。语言表达流畅有文采,确实是难得的佳作。
高考链接
【2024年九省联考适应性考试作文题】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在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时结合记叙、议论、描写和抒情等其它表达方式。避免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写抒情性的散文或者重人文价值的文化散文都可以。
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
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
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写作方向一
高分作文要注意谋篇布局,重点突出,对于人文价值表述深刻,语言要出彩。
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物质/非物质)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明文
是什么(现状)
为什么(为何重要,为何有如此现状)
怎么做(如何保护传承,这一点不可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
写作方向二
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突出它的历史价值或人文价值或精神内涵
议论文
写作方向三
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记叙文
1、写自己的生活体验,注意细节描写,突出文化遗产的特点或人文价值,以及给你带来的重要的影响,得到某种认识、人生感悟和成长等。并且要升华以小见大。
2、特别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抒情性,要不然会十分平淡乏味。
3、还可以谈谈保护措施,用多种表达方式。
非遗雅韵,茶叙风致
(文艺性说明文风格)
一缕热气,伴着悠悠茶香,氤氲出中国独特的茶文化,中国的制茶工艺以及关于茶的相关习俗,伴随这枚小小的叶片,传遍世界各地。
在千姿百态的文化遗产中,茶应算是最贴合大众的一种了。“围炉煮茶”如今成为了休闲放松的新晋方式,“偷得浮生半日闲”,喝茶是急不得的,囫囵吞枣品不得茶味,慢斟细酌更显品茗时的余韵。在当今略显浮躁的社会中,清净和雅的茶文化常抚人心,且在这一碗茶汤之中感悟生命的简单与细致。
01 任务一,向读者介绍中国茶文化遗产。
喝茶是“简单”的事,但这一片茶叶在中国人手中也变得“不简单”,绿茶、红茶、白茶……经过国人的巧手,茶可演绎出诸多口味。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叶如同一条纽带,人们以茶为媒,制茶、品茶、聊茶,茶叶成了中国的一张特色名片,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不简单”。而最终回到一盏茶中的,是中国文化中所强调的“致中和”,所有的情绪都可舒展在这一口茶里,回归“简单”,回归生命最细致的本源,敦厚淡然。
北方街边的大碗茶,门前屋檐下,或搭个简易茶摊,便能为过往的行人消暑祛寒,大碗畅饮,如同北方人的豪迈奔放。而南派茶艺,更致“功夫”,精致的泡茶工艺,精美的茶具,一步步的泡茶工序,处处透露着南方人的细腻温润。不论南北,中国人都愿意在茶中寻到一份内心安宁,不同地区的人们,不同的习俗,相同的是茶中的义气谦达。
人生如茶,喝茶在于“回甘”,从苦涩到甘甜,道尽了中国历史的苦尽甘来,道尽了人生起伏的枯木逢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喝茶的片刻闲暇也许就是以后回忆里的一份甘甜。一片茶叶从抽芽到采摘炒制再到融入水中的一刻绽放,这是生命的跌宕。茶香淡泊却可明志,茶叶必须经过层层加工历练,而人则必须在苦难烦恼面前抵住冲击,沉时蓄力,浮时沉稳,方能成大器。
“茶圣”陆羽,为茶奔赴,笃守热爱,倾注毕生,著有《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的开山之作,他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人立于草木之中便是“茶”字,陆羽把人的品行引入茶事之中,中国人如同草木之中的茶,经四季风雨洗礼而得成形,且有自己的品德修养,回甘后的淡然绵长才是人生的本色。
不知大家听过我的介绍后是否对这项非遗文化遗产有所了解,一杯中国茶,同样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传承与自信,近年来的“非遗热”也让喝茶、品茶的形式越发纷呈。坐下来,小憩,举杯饮茶,茶亦醉人。
【简评】
文章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茶文化的特点,品茶的方式,制茶的种类,泡茶的工艺等方面取材,突出了茶的人文价值,文章叙事、说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叙议结合,语言隽永,富有感染力。
2.承续文化遗产,守护历史之魂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出了无数璀璨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或以巧夺天工的技艺,或以独特的地域特色,或以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我们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指引。在我心中,最能触动我的是那古老的民间艺术一一剪纸。
剪纸,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但真正形成完整的艺术形式,大约在唐代。一张薄纸,一把剪刀,或刻或剪,便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图案。这其中,不仅有寓意吉祥的龙凤呈祥、福禄寿喜,还有描绘生活的田园风光、市井百态。
谈及剪纸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土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技艺都受到了冲击。剪纸也不例外。如今的年轻人,更愿意沉浸在电子产品的世界里,而不是学习这种需要耐心和技艺的传统艺术。这使得剪纸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
然而,尽管面临困境,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其保护和传承依然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从政府到民间,从教育机构到社会团体,都在积极推广和传播剪纸艺术。许多学校也开设了剪纸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此外,一些民间艺人通过收徒传艺、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为剪纸艺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与剪纸的邂逅,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春节,看到邻居家的窗户上贴着精美的剪纸,便被其细腻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所吸引。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学习剪纸,一发不可收拾。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剪纸的魅力。它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还让我学会了耐心和细致。每当我完成一幅作品时,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通过这次与剪纸的邂逅,我更加坚信,文化遗产不应只被视为历史的遗留物,更应被视为我们与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只有当我们真正珍视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时,才能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为未来的世界增添更多的色彩与温度。
本课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