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担任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代表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宙》等。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译。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知识备查
读一读
预习检查
酷
灼
倦
和
兀
怦
眩
泣
吟
恍 惚
耸
椿
稽
嘘
慰
热
人
厌
怦
晕
呻
臭
立
滑
声
安
kù
zhuó
juàn
hè
wù
pēng
xuàn
qì
yín
huǎnɡ hū
sǒng
chūn
jī
xū
wèi
附
突
哭
读一读
预习检查
挪
抽
惧
哄
参差
吁
动
畏
吁
气喘
nuó
yē
jù
hōnɡ
cēn cī
xū
然大笑
不齐
噎
( )弹弓
( )弹琴
弹
dàn
tán
( )和谐( )附和
和
hé
hè
( )哄然大笑
( )起哄
哄
hōnɡ
hònɡ
多音字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耸立】
【附和】
【恍惚】
【凌乱】
【抽噎】
【惊慌失措】
高高地直立。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不整齐;没有秩序。
一吸一顿地哭泣。
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天旋地转】
形容眩晕时的感觉。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翼翼,谨慎、严肃。
【小心翼翼】
【哄然大笑】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默读课文,用简洁语言的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费城的一个悬崖上。
“我”,内德、杰里等五个男孩子、父亲。
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精读细研
再读课文,说说“我”是怎样陷入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这一过程中“我”产生了哪些心理变化?
冒险
精读细研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精读细研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突出了他们对爬悬崖的热情。
精读细研
3.面对爬悬崖这件事,“我”是怎样的心理?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犹豫又渴望,表明“我”当时对要不要爬悬崖这件事的矛盾心理。
精读细研
入险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胆小鬼”刺激了“我” 的自尊心,“我”才会冒险去爬悬崖的。
精读细研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2.“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 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交代了悬崖的位置、特点、高度及周边环境,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方法指导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考查形式:
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常考内容。常见的命题类型:①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②第×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③文中多次出现什么景物 有何作用
3.答题技巧:
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写出来……的景象)。②渲染……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在……时……的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④烘托人物……的形象。⑤暗示文章的中心。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3.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状态
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吓坏了、感到反胃、哑着嗓子、阵阵晕眩、哭泣、呻吟。
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精读细研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悬崖。
脱险
精读细研
2.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
因为这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才得到的成功,所以会有成就感。
3. “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 “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①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危险,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逐一击破,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精读细研
1.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和嘲讽。
合作探究
2.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样吗?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合作探究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第一次: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3.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脱险时的“一小步”指的是在父亲的指引下“我”走出的一小步;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是比喻义,指人生中的近期目标、小目标。
合作探究
4.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教子有方。他没有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儿子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来。这是为锻炼儿子的勇气和毅力。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这位父亲是一位对孩子负责、真正爱孩子的好父亲。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5.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伴。所以杰里虽然“看起来很担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并且,他很可能认为“我”可以翻过这样矮的悬崖。当天越来越黑时,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的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时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去解决,终将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亨特父亲的教子艺术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锻炼自身的勇气,增加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在亨特脱险的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其他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只有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 才能获得成功。
写作特色
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上脱险,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同伴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这其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时写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
写作特色
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未来的丰富设想。本文中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而要着眼于脚下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目的地。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都不要丧失勇气和信心,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板书设计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经过:
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分解困难
赢得胜利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A.附和(hè) 晕(yūn)倒 边掾(yuán)
B.目眩(xuán) 训诫(jiè) 苍(cāng)茫
C.啜(chuò)泣 暮(mù)色 摔(shuāi)倒
D.手臂(bì) 颤(zhàn)抖 嶙(lín)峋
【解析】A项中,“掾”应为“缘”;B项中,“眩”应读xuàn;D项中,“颤”应读chàn。
C
课堂检测
1.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1)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 的热浪。
(2)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 在岩石中。
(3)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 我掉下去。
A.炎热 耸立 逼迫 B. 灼人 耸立 逼迫
C.炎热 矗立 威逼 D. 灼人 矗立 威逼
【解析】第(1)句中,“炎热”的意思是(指天气)极热,应用“灼人”修饰“热浪”,排除A项和C项。第(2)句中,“耸立”的意思是高高地直立,强调高;“矗立”的意思是高耸地立着,重点在直。此处强调悬崖高耸,应选“耸立”,排除D项。
B
2.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1)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道:“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
(2)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 )
(3)我犹豫不决。( )
【解析】第(1)句中,从“说道”可以看出本句是语言描写;第(2)句中,从“挪动”可以看出是动作描写;第(3)句中,“犹豫不决”形容拿不定主意,属于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课堂检测
A.近半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
B.“都到齐了吗 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诗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
D.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飘到美国,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解析】A项中的句子应该删掉“等”字;B项中的“都到齐了吗”后应用逗号,“同学们”后面应该用问号;D项中的“十三四岁”表示估计,中间不能用顿号。
C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5.下列各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
A.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
B.那高高的摩天大楼像是钻天的白杨树,直刺苍穹。
C.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
D.面对着这幽林秀水、佳木野芳,我仿佛有一种喝了香醇的酒的感觉。
【解析】A项没有喻体,C项和D项中的“像”“仿佛”是介词不是比喻词。
B
拓展探究
大 风
莫 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拓展探究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悠悠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般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
“风。”
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的,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拓展探究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棵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有删改)
1.用一句话概括“【 】”之间文字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写了“我”与爷爷跟大风顽强搏斗的情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解题的关键是了解需要概括的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一般概括内容的形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通读“【 】”内的内容,可知这一部分写的是“我”与爷爷跟大风顽强搏斗的情景。
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
2.结合短文,概括说说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爷爷带“我”去割草及他割草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农民;从大风来时爷爷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看出他的沉着淡定;从他与风搏斗的情景中,可以看出他的坚忍顽强。
爷爷是一个历尽沧桑、勤劳能干、沉着淡定、坚忍顽强、爱护孙子的老一代农民的形象。(任答其中三个要点即可)
拓展探究
3.结合语境,体会作者写爷爷哼“歌子”的作用。
悲壮苍凉的歌声烘托出原野的寂静、空旷,体现了爷爷虽历经沧桑却有乐观坚韧的品格,表现了震撼“我”心灵的强大力量,让“我”陡然间长大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
拓展探究
4.“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棵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未被卷走的老茅草?
这棵普通的老茅草是“我”和爷爷与大风搏斗的仅有的一点儿收获,它象征着爷爷普通平凡、历尽沧桑却坚忍顽强的品格,这样写含蓄、深刻而又余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写作手法。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种具体的事物(象征体),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文中的这棵老茅草是“我”和爷爷与大风搏斗后仅有的一儿点收获,它虽然老却在大风中坚持到最后,与普通平凡、历尽沧桑的爷爷很相似,可以看出作者是想用老茅草来象征爷爷,表现爷爷的坚强。
拓展探究
5.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运用环境描写,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风的迅猛,渲染了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后文表现爷爷淡定沉着、坚韧刚强的品格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赏析语句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词等)、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句式、写作手法、内容、情感等。这个句子比较复杂,是对当时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表现风力之大。同时,这个句子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风的迅猛,与下文爷爷面对大风的淡定形成对比,表现出爷爷沉着坚强的性格。
课下作业
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把你的经历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