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主要是因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具体又分为:在第一部分,需要点出列宁主义的诞生,而列宁主义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讲解进行辨析;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也需要进行理解。在第二部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意义不言而喻。第三部分,主要讲了俄国建设实践中的两个领导人——列宁与斯大林。苏联的建设也经历了曲折与发展,因此需要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不易之处。汇总以上三个部分,其逻辑如下:理论——实践——建设。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本课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这一时期俄国发生的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历史的学习与高中历史有一定的区别,需要进一步理清建立其中的内在逻辑。再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伟大尝试,那么在学习列宁主义时要能够分清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另外,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后,学生还会学到苏联之后建设的三个主要领导人,容易形成混淆。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就要能够理清苏联领导人、建设措施即产生影响。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能通过列宁主义的出现对其形成的必然性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目标:唯物史观)。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十月革命的背景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转变原因(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通过时空观念了解俄国社会发展的进程。能通过了解俄国对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理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教学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以的探索和实践。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列宁主义——理论的发展十月革命——实践的开始国家建立——初期的建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引入新课 联系时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列宁主义——理论的发展 通过史料说明列宁主义诞生的原因分为社会矛盾、阶级基础及思想组织基础。分析其偶然性与必然性,以此来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完善的过程。及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内容。通过斯大林评价列宁的史料对列宁主义进行分析,对列宁主义予以肯定。 回顾之前学习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及意义。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十月革命——实践的开始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分析尼古拉二世的作为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联合在一起进行反抗的原因所在。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二月革命后俄国存在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及资产阶级掌权的局面。通过了解材料进一步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结合教材找出,十月革命的意义。问题设计:通过表格了解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异同。性质对象结果 培养学生历史逻辑性思维通过阅读史料归纳总结出这两次革命的区别。进一步加强学生印象。回顾这一小节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对比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与分析能力
三、国家建立——初期的建设 通过情景教学进行合作探究,感悟生活在苏俄与苏联初期的普通农民的生活片段。感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及新经济政策出现的必然性。通过之前的学习,能够通过阅读史料辨明苏联模式产生的原因。并且能够对比了解苏联模式的利与弊。 学生能够对当时农民的生活背景产生一定的了解,并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原因。掌握一定的历史思辨性。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行概括及知识点的梳理。 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备课及授课,我感到获益匪浅。通过情景教学较直接讲授知识点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历史内容有模糊之处,还需在授课中进一步强调。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