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
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
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 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二、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展示了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1)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2)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三、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知识零碎,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谜语导入新课,先出示粟和水稻的谜面,由此导入新课,“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在世界上,最早 种植的是哪个国家?那又是在什么时候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
展示课题。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导言,了解什么叫氏族,什么叫聚落。
说一说
什么叫氏族?氏族有何特点?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氏族聚落遗址?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半坡聚落
1.先通过看书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内容,梳理基础知识。
2.观看表格相应内容的图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印象。
3.结合问题,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探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
(小组合作,可任选其一)问题探究 :
1. 你认为古人是怎么想到种植粟、蔬菜的?又是怎么想到饲养猪、饲养狗的?
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想到制造陶器的?陶器有什么用?
3.为什么会形成原始聚落?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为定居创造了条件)
观察与比较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住居特点)
相同点:
(1)都从事农业生产。
(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
(1)房屋的结构不同。
(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不同点的原因:
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
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贫富分化)
(是进步的,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选一选:
1.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B. 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 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2.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 )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
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
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
想一想:
1.上面房屋有可能是半坡居民还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
2.这种房子的设计者考虑到了哪些问题?
3.你知道目前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住这种样式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