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物体的浮与沉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物体的浮与沉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4-15 15:5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3物体的浮与沉 课后练习题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下册
一、单选题
1.把体积相等的实心木球和实心铝球浸没于某种液体中.放手后,木球漂浮在液面上而铝球下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铝球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所以铝球下沉
B.放手后两球静止,此时木球受到的浮力小于铝球受到的浮力
C.木球的质量等于铝球质量
D.铝球下沉过程中随深度增加所受浮力越来越大
2.A、B两个密度计放入水中时,水面恰好与A密度计最上面刻度线齐平,与B密度计最下面刻度线齐平如图所示,如果要用它们测酒精的密度,则应选用:( )
A.密度计B B.密度计A
C.都适用 D.都不适用
3.在木棒的一端缠绕一些铜丝制作成简易密度计,将其先后放入盛有不同液体的两个烧杯中,它会竖立漂浮在液体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液体的密度较大
B.密度计在甲、乙烧杯中受到的浮力相等
C.密度计的密度等于甲烧杯中液体的密度
D.密度计底部在甲烧杯中受到的压力大于在乙烧杯中受到的压力
4.下列生活物品的使用原理不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来解释的是( )
A.抽油烟机可以把厨房的油烟吸走
B.风筝可以被线拉扯着在空中飞翔
C.热气球可以飘浮在空中
D.打开汽车天窗可以让车内污浊的空气排出窗外
5.先在溢水杯中装满水(水面与溢水口齐平),然后放入一块重为2牛的木块,溢出的水全部用小烧杯接住(如图所示),则(  )
A.溢水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大,小烧杯中水的重力大于2牛
B.溢水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减小,小烧杯中水的重力小于2牛
C.溢水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不变,小烧杯中水的重力等于2牛
D.溢水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不变,小烧杯中水的重力大于2牛
6.把重7N、体积为1.0×10-3m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状态和所受浮力分别是(取g=10N/kg)(  )
A.漂浮,F浮=10N B.漂浮,F浮=7N
C.悬浮,F浮=7N D.沉在水底,F浮=10N
7.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潜水艇模型(不考虑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潜水艇模型是通过改变受到的浮力实现沉浮的
B.在水下匀速上浮时,它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
C.向内推注射器活塞,水会被压入试管中,可实现潜水艇上浮
D.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水会被压入试管中,可实现潜水艇下沉
8.关于下列实验装置,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图甲装置测物体B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此时B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水平向左
B.图乙装置中利用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这属于转换法
C.利用图丙潜水艇模型探究得到,潜水艇能上浮或下沉是通过改变自重实现的
D.将图丁装置从地面拿到高山上,水银柱会上升
9.将两个体积相同、材质不同的小球分别放入装有相同体积同种液体、形状完全相同的两容器中,球静止时两容器中液面及球的状态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容器中球所受浮力等于乙容器中球所受浮力
B.乙容器中球的密度等于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
C.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D.甲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等于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
10.三个相同容器内分别盛满不同的液体,现将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轻轻放入容器,小球静止后的状态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甲<ρ丙<ρ乙
B.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关系是p乙>p甲>p丙
C.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关系是
D.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是F乙=F甲=F丙
11.如图所示,一块冰漂浮在烧杯里的水面上,当冰块完全熔化后,水对杯底的压强(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2.停在夹板上的飞机飞离航母时,航母排开海水的体积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一艘潜水艇下潜到海面以下300m深处时,在其2m2舱盖上受到海水的压力是 N.(海水密度为)
13.如图甲所示,是使用滑轮组从水中打捞一正方体物体的简化示意图,在打捞过程中物体始终以0.1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物体未露出水面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图乙是打捞过程中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不计绳重,忽略摩擦和水的阻力)则物体的边长为 m,物体的重力为 N。

14.如图所示是实验室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密度计;它在使用时受到的浮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受到的重力,图中a处的刻度值 b处的刻度值(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5.水平桌面上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A、B两物块以不同方式组合(A、B间有细线相连),分别静止在两种液体中,由此可以判断两物块的密度ρA ρB;A物块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甲 F乙,甲、乙两种液体对烧杯底部的压强p甲 p乙(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三、实验题
16.下面是佳佳和薇薇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

(1)测量可乐的密度。请你将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①如图甲所示,佳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于是想要测量可乐的质量。薇薇及时指出了佳佳的错误,改正过后想要将天平调平需要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
②将装有可乐的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在右盘中放入50g、20g、10g三个砝码后,天平指针刚好指在分度盘中线位置;
③将杯中的一部分可乐倒入量筒中,量筒内可乐的体积如图乙所示,为 cm3;
④测出剩余可乐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其总质量为 g,则可乐的密度是 g/cm3;
⑤计算出密度后,小光发现量筒内的可乐中有很多气泡,这样会使小光测量的密度值 (填“偏大”或“偏小”);
(2)佳佳用刚刚测量过密度的可乐(密度用ρ0表示)又测出了一块木块的密度,请你把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m0;
②用一个碗装有足够多的可乐,将木块和一个空瓶叠加在一起漂浮,如图丁所示;
③向瓶中倒水,直到木块 ,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
④木块密度表达式ρ= 。
17.小科按照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制作简易密度计。
(1)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饮料吸管,在其下端塞入适量金属丝,并用石蜡封口。塞入金属丝的目的是使吸管能在液体中 ;
(2)将吸管放到水中的情景如图(a)所示,测得浸入的长度为H;放到另一液体中的情景如图(b)所示,浸入的长度为h。用ρ液、ρ水分别表示液体和水的密度,则ρ液 ρ水(填“>”、“<”或“=”);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液体密度 0.8 0.9 1.0 1.1 1.2
浸入的深度 6.3 5.6 5.0 4.5 4.2
(3)小科做了五次实验,获得的数据如上表:小科根据实验数据在吸管上标出0.8、0.9、1.0、1.1、1.2刻度线(单位g/cm3)。小科通过比较上述实验数据,可不可以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并请说明原因 ;
(4)接着小科再用这个密度计测量食油的密度。但操作时却出现了图(c)所示的情形。请你帮助小科稍加改进,利用该密度计顺利测出食油的密度 。
四、综合题
18.体积为100cm3的一个形状不规则物块,重为1.6N,放在密度为1.0×103kg/m3的水中( g取10N/kg)。求:
(1)通过计算说明物块下沉的原因;
(2)当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容器中的水深15cm,则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大;
(3)物块在水中静止时,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是多大?
19.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制作了简易密度计,如图甲、乙所示。他利用一根饮料吸管,在其下端加适当的配重并用石蜡封口,再将此饮料吸管置于被测液体中进行液体密度的测量实验。
(1)密度计在液体中处于 状态,受到的浮力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
(2)将密度计放到水中的情景如图甲所示,测得浸入水中的长度为H;放到另一液体中的情景如图乙所示,浸入液体中的长度为h,已知h<H,则 ,(选填“>”“<”或“=”)请用H、h及水的密度表示被测液体的密度:= ;
(3)小明根据液体的密度与浸入液体中的长度h的对应关系作出-h图像,如图丙所示。据此分析,这种简易密度计从上到下示数依次变 (选填“大”或“小”),刻度线分布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五、计算题
20.如图甲所示,体积是1m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有0.6m3的体积浸在水中。(ρ水=1.0×103kg/m3,g=10N/kg)求:
(1)图甲所示的木块所受的浮力F浮;
(2)木块的密度;
(3)用竖直向下的压力F使物体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如图乙所示,求此时压力F的大小。
21.在南极考察中使用的海洋破冰船,针对不同的冰层有不同的破冰方法.其中一种破冰方法是:接触冰面前,船全速航行,船体大部分冲上冰面,就可以把冰压碎。
(1)当破冰船航行于海面时,它的排水体积约为1500m3,求船自身的重力;
(2)在一次破冰行动中,当船冲到冰面上时,船的排水体积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船与冰层接触面积为5m2,此时破冰船对冰层的压强是多少?(海水的密度取1.0×103kg/m3,g=10N/kg)
参考答案:
1.B
2.A
3.B
4.C
5.C
6.B
7.D
8.D
9.B
10.A
11.A
12. 减小 6×106
13. 1 1×105
14. 等于; 小于。
15. 小于 大于 等于
16. 右 40 38 1.05 偏小 刚好浸没在可乐中
17. 竖直漂浮 > 不可以,没有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再向容器中添加食油
18.(1)计算表明,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小于自身重力,所以物块下沉;(2)1.5×103Pa;(3)0.6N
19. 漂浮 等于 > 大 不均匀
20.(1)6×103N;(2);(3)
21.(1)1.5×107N;(2)2×106P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