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十九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方殖民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各阶层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搞清楚天国的两个文件,明确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推动下激化的结果,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主要斗争矛头是反抗清政府。(历史的肩负起了双重的革命任务)
在这样的时势下,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1、运动经过:(几个主要事件)
①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
②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天京,定都于此。正式建立了政权。(此前的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③军事全盛:太平军发动北伐和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④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⑤后期防御: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帅的湘军。
⑥最终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湘军攻陷天京)
2、革命纲领:(注意他们的主张和对他们的评价)
文件 内容 评价 异同点 结果
《天朝田亩制度》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思想。(主张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 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高峰 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空想性,无法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上处于战争环境,无法真正实施 共同点:①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②都为了巩固农民政权③都未能实施。 不同点:①二者的经济主张相反②群众基础不同(前者群众基础广泛,后者没有群众基础)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资政新篇》 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得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进步性:是中国最早的、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具有时代进步性和反封建的革命性 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群众基础
3、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评价、地位):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是巨大的,留给人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1)历史功绩:(评价、地位)①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性质);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③湘淮系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2)失败教训(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失败原因:①内因:(主观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根本原因));②外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中国的近代化却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发生分化,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开始了早期的探索。
二、洋务运动:(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主要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1、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内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当权人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 维护清朝统治,在19世纪60到90年代,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称之为洋务运动,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师夷长技”。提出了“自强”;“求富”口号。(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面对统治危机,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但他们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没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其最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2、主要洋务活动:①“求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企业);②“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③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④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进行了30年,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
3、结果: 失败,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不触动封建制度,立新而不除旧,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4、评价:(影响)
积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提高了国防特别是海防实力;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种尝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只引进西方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此时的法国、俄国、日本都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边疆危机。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概念辨析 】近代工业≠民族工业
近代工业包含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民族工业是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的近代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西北边疆危机(19世纪60、70年代):①危机表现:英国支持阿古柏在新疆叛乱;俄国侵占伊犁地区。②度过危机:左宗棠率军平定叛乱,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西南边疆危机:①危机表现:法国入侵越南,挑起中法战争。(1883-1885);②危机概况: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福建水师全军覆没);1884年刘铭传多次击败进攻台湾的法军;1885年冯子材率军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③结果:法国内阁因此倒台,1885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②直接原因: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重要战役):①丰岛战役(爆发标志):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②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③黄海战役:北洋舰队(邓世昌、林永生)重创日本舰队,北洋舰队也在作战中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自保”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这也标志着开展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失败)
(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结合相关内容,谈谈《马关条约》的危害)(学说话)
内容 危害(影响)
割地(割三地)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赔两亿) 赔款2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埠(开四口)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特权(允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马关条约》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在反侵略的同时还要反封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学说话)
《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马关条约》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损害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为了防止日本独霸东北,《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为各自在华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趁机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
2、瓜分中国的狂潮:
①掌控中国经济命脉:(为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向欧洲列强大借款,出卖国家权益,列强借此进一步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②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将长城以北作为势力范围);英国:强租威海卫、香港新界(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作为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将云南和两广作为势力范围)
③掠夺路矿利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门户开放”:(补充)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实质上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专题训练】
一、单选题
1.1896年,谭嗣同创作了诗歌《金陵听说法》,诗中不只用了中国古代典故,而且引入了圣经典故,以及印度、英国的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谭嗣同此举意在( )
A.促进百姓民族意识觉醒 B.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借助西方势力推行变法 D.继承三教融合的传统
2.根据下图所示,这一现象的出现( )
1881~1911年中国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发展数量统计表
A.改变了不平衡的工业布局 B.主要由于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C.促进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 D.进一步巩固了晚清政府的统治
3.清末司法改革之前,不少官员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中外通行”修律思想。1902年,清政府启动修订律法程序,明确宣布推行“中外通行”方针,并提出:“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这折射出这一时期( )
A.清廷彻底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B.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C.地方势力威胁清朝中央集权 D.中枢决策机制体制异化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一面要求东南督抚遵守对列强宣战的上谕,“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响,力保疆土”; 一面又表示对其宣战是出于“万不得已的苦衷”,并敦促他们“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这反映出清政府( )
A.反侵略斗争的策略灵活 B.面临严重中央集权危机
C.对战争正义性存在疑虑 D.将外交权力下放到地方
5.从189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参与了第一次、第二次海牙保和会公约。刘坤一、王之春等依据公法,主张在列强议定条约时削弱传教的特权,减少纠纷,保护自身的权利。还有一些驻外公使则开始更多地关注华侨,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这些说明当时( )
A.中国外交体制开始转变
B.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注重维护本国的利益
C.传统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D.清政府已经灵活运用近代的国际外交规则
6.在康有为70岁寿辰时,梁启超撰写《南海先生七十寿言》一文,文中写道:“戊戌以后之新中国,为先生实自辟之,今之少年或能讥弹先生,然而导河积石(注:《史记·夏本纪》中有“导河积石”的描述,大意是大禹在一个叫积石的地方开始疏导黄河),则孰非闻先生之风而兴者?”作者意在强调康有为( )
A.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 B.开启思想解放的先河
C.致力于推动政治变革 D.冲破了传统思想束缚
7.冯桂芬从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西方社会的诸多情况中,经过思考,意识到西方除先进的科学技术外,它的社会制度和其他方面,也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案。这意味着他的改革思想( )
A.呈现出空想性的特征 B.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基础
C.流露出全盘西化倾向 D.上升到政治制度的新境界
8.1882年,康有为写道:“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十一月还家,自是大讲西学,始尽释故见”。1886年,康有为更是向张之洞建议:“相较于军事、医学等技术书目的引入,政治学书籍的翻译才最为需要。”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康有为( )
A.全盘接受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思想 B.初步认识到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扩大了“中体西用”观念的社会基础 D.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方案
9.将下列内容按照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马克思指出:“就算是中国人必须接纳英国的和平公使人京,他们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也是完全有理的。中国人这样做,并不是违背条约,而是挫败入侵。”
②该条约又称“万年和约”“白门条约”“江宁条约”,条约强调中英两国“官员平行”。
③“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④“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②①③④
10.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根据《尚书》《孟子》等传统经典,在其《日本书目志》中写道:“中国古固有议院”,而议院的功能,被解释为“通天下之气,会天下之心,合天下之才”。其意在( )
A.为建立民主共和而摇旗呐喊 B.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
C.利用传统思想宣传变法主张 D.促进儒家思想的“复兴”
二、材料分析题
11.收回利权
材料一 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以长江流域为主,遍及多个省区,在列强中位居首位。沙俄在黑龙江、吉林境内建筑铁路以达海参眼,并取得东北境内铁路沿线地区内的行政权、警察权和开矿权。这样,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整个东北便成了沙俄的“势力范围”。德皇威廉二世曾发布命令:“胶州湾领土,归德意志帝国所占有。”法国逐渐将西南三省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要求清政府作出承诺“日后拟在福建省内兴造铁路……当先向日本政府筹商”,主张“将浙江划归我势力范围”“其界限应达到江西,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美国三次向英法德日等国申明“门户开放”的主张: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摘编自王云红《势力范围:一个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针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中国人民展开了收回利权的爱国运动。美国合兴公司攫取粤汉路权之后,违约将股票转让给比利时银行团。湖南、湖北、广东人民要求“废约自办”,声势浩大,迫使美国合兴公司作出让步。在勒索六百多万美元赎款后,合兴公司同意废约。江浙人民则为收回苏杭甬(甬,即宁波)路权,和英帝国主义进行斗争,自行集款筑路。清政府先是执意向英国借款修筑,遭到两省人民的坚决反对。后来怕激起“民变”,将英国借款移作别用,允许苏杭甬铁路归为商办。山西人民为了从英国福公司手中收回采矿权,经过反复谈判,在偿付赎款后收回了平定、盂县、潞安、泽州的煤铁开采权。运动中,还收回另外一些路矿的部分权益。帝国主义尽管不甘心吐出既得利益,但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不得不稍稍改变策略,在勒索大量赎款以后,交回部分利权,以缓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摘编自战逸《清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评述列强关于在华划分“势力范围”问题的两种不同主张。
(2)阅读材料二、概括晚清收回利权运动的特点,分析收回利权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三、论述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复生平大事记
1854年严复出生于今福建省侯官县中医世家,后因为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放弃科举“正途”,于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毕业。
1877年赴英国学习海军,系统的接受西学教育,1879年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1880年回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洋文正教习”,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抗击外来侵略。1897年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01年应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任该局总办。1902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先后翻译了《国富论》《论法的精神》等西方经典著作。1905年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任复旦公学校长。
1909年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1910年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担任首任校长。
1915年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袁世凯死后,严复避祸于天津。1921年严复在福州逝世,终年67岁。
——根据冯保善《严复传》等整理
从上述严复生平经历中提取两条及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具体观点,并运用中国近现代史史实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6年(中国)。依据所学知识维新变法可知,为了营造改制的氛围,减少变法的阻力,谭嗣同在其著作中大量引进了圣经、英国的政治词汇、佛教用语,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B项正确;“圣经典故,以及印度、英国的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非本民族事物,和促进百姓民族意识觉醒无关,排除A项;谭嗣同诗歌也包括印度的文化,“借助西方势力推行变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传统三教思想指的是儒释道,材料信息未涉及道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881-1911年,我国商办企业增长较快,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这会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即促进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C项正确;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艰难,“改变了不平衡的工业布局”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社会变革,对晚清政府的统治不利,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末司法改革之前的“中外通行”修律思想,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在面临国内外压力时的困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思想主张在法律制定上既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又要参照西方的法律制度,以期实现法律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然而,这种思想的提出和实施,实际上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无奈和无力感,因为他们在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时,已经无法依靠传统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统治,只能寻求通过改革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B项正确;“清廷彻底沦为了洋人的朝廷”体现为主权受到列强的严重干预,但是材料主要表现“清末司法改革”,排除A项;“地方势力威胁清朝中央集权”体现为地方督抚在行政与经济,不再受中央控制,但是材料主要表现“清末司法改革”,排除C项;材料主旨“清末司法改革与时代发展”,而“中枢决策机制体制异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中国)。由材料可知,清政府一方面希望凝聚全国之力对列强作战,另一方面又对东南地方大员的“互保”举动无可奈何,只能加以劝导,这反映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出现了严重危机,B项正确;清政府让东南督抚“相机审势”,实为无奈之举,而不是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排除A项;清政府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无疑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强调“万不得已的苦衷”正是因为清政府认为当时对列强作战是必要且符合道义的,排除C项;将部分外交权交给地方督抚是材料反映出的表象而非实质,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先后参与了第一次,第二次海牙保和会公约。刘坤一、王之春等依据公法,主张在列强议定条约时削弱传教的特权,减少纠纷,保护自身的权利”、“保护出外务工人员的权益”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清政府依据国际公法,主张削弱列强在华特权,保护自身权利,一些驻外公使注重维护华侨权益,说明当时清政府随着对外认识的逐渐深化,晚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注重维护本国的利益,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体制就已开始逐渐转变,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朝贡体系”,且“彻底崩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清政府已经灵活运用近代的国际外交规则表述过于夸大了上述清政府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戊戌以后之新中国,为先生实自辟之”“导河积石,则孰非闻先生之风而兴者”可知,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梁启超强调康有为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先河,B项正确;进入20世纪康有为成为保皇派,思想趋于保守,排除A项;据材料“导河积石,则孰非闻先生之风而兴者”可知,梁启超对康有为推动思想解放的的贡献,未涉及推动政治变革的信息,排除C项;康有为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完全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外”“社会制度和其他方面,也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案”可知,冯桂芬的改革思想显露出由学习器物上升到向西方政治制度学习的新境界,D项正确;“空想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冯桂芬所处的时代已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排除B项;“全盘西化倾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相较于军事、医学等技术书目的引入,政治学书籍的翻译才最为需要”和所学可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而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B项正确;康有为并未全盘接受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思想,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方案,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②江宁是南京别称,1842年的《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强调中英两国“官员平行”;①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公使进京,且马克思的描述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清军反击相吻合;③“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描述的是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历史信息;④“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描述的是1901年《辛丑条约》禁止华北科举考试五年的历史信息,因此正确排序应是②①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89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古固有议院”“通天下之气,会天下之心,合天下之才”及所学可知,康有为之所以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其意在于“托古改制”宣传变法思想,减少变法阻力,C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民主共和而摇旗呐喊,并非康有为的主张,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而非思想,排除B项;康有为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并不是“复兴”儒学,排除D项。故选C项。
11.(1)不同:英、俄、德、法、日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明确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内的既得权益,要求各国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享有均等的机会,达到利益均沾的目的。
评述: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争夺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加紧资本输出(扩大商业利益的同时,取得筑路、开矿等特权,尽量扩大并独享在华的侵略权益)。主张虽有不同,但都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门户开放反映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暂时妥协。
(2)特点:收回利权运动范围广、群众广泛参与,取得一定的成果,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主权而进行的爱国运动。
原因: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对于国家主权和利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影响: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主权,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详解】(1)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设问要求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评述列强关于在华划分“势力范围”问题的两种不同主张。首先根据材料,概括列强关于在华划分“势力范围”问题的两种主张。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俄国、日本、德国各自在中国划定了势力范围,主张不同国家在不同地区划定势力范围,拥有独占的特权。据材料“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主张“门户开放”政策。然后分析列强瓜分中国和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原因,可以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和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进行考虑。在对两者进行评价上主要从两种观点在本质上都是对中国的侵略角度进行说明。可进行分析评价如下: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争夺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加紧资本输出(扩大商业利益的同时,取得筑路、开矿等特权,尽量扩大并独享在华的侵略权益)。主张虽有不同,但都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门户开放反映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暂时妥协。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信息及地图中发生收回利权斗争地点信息可知,收回利权运动广泛发生在江浙、山西等地,反映了范围广的特点;据材料“ 江浙人民则为收回苏杭甬(甬,即宁波)路权,和英帝国主义进行斗争,自行集款筑路。清政府先是执意向英国借款修筑,遭到两省人民的坚决反对”可知,群众广泛参与;据材料“运动中,还收回另外一些路矿的部分权益”“不得不稍稍改变策略,在勒索大量赎款以后,交回部分利权”可知,取得一定的成果,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主权而进行的爱国运动。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收回利权运动的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夺铁路的修筑权、矿藏的开采权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对于国家主权和利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面对列强对中国利权的掠夺,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
影响:据材料“运动中,还收回另外一些路矿的部分权益”“不得不稍稍改变策略,在勒索大量赎款以后,交回部分利权”可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主权,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爆发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
12.
观点:严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重要人物。
阐述: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习近平同志曾以“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评价严复。严复是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近代化的亲历者、先后参与新式学堂教育、留学活动、筹办洋务企业、维新变法、翻译西方经典著作、预备立宪、筹建民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严复在新式学校任教习、督办、监督等职,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大量人才;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论法的精神》等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促进了西方思想的传播;创办《国闻报》《时务报》等,发表变法救亡的文章,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严复未中国教育近代化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设问是从上述严复生平经历中提取两条及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根据材料“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抗击外来侵略。1897年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01年应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任该局总办。1902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先后翻译了《国富论》《论法的精神》等西方经典著作。1905年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任复旦公学校长。”及所学可得出观点:严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重要人物。其次,由材料及所学可知,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习近平同志曾以“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评价严复。严复是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近代化的亲历者、先后参与新式学堂教育、留学活动、筹办洋务企业、维新变法、翻译西方经典著作、预备立宪、筹建民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严复在新式学校任教习、督办、监督等职,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大量人才;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论法的精神》等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促进了西方思想的传播;创办《国闻报》《时务报》等,发表变法救亡的文章,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进化论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3.论点:19世纪末出现的维新思想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晚清的社会变革。
说明: 针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器物的现象,以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商战”等思想主张。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康有为、严复等人奋起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来挽救民族危机。在康有为、严复等人的宣传下,维新思想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光绪皇帝深受影响,决意实行变法维新。这次变法活动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但是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后来的清末新政所推行的举措比维新变法运动还要深入,而变法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后来改为北京大学,辛亥革命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综上所述,维新变法思想解放了国人思想,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