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焚身(fén) 神龛(kān) 斡旋(wò) 可悯(mǐ)
B. 岁梢(shāo) 溺炕(niào) 静穆(mù) 霍骠姚(piào)
C. 皎洁(jiǎo) 司马懿(yì) 联珑(lóng) 裴公(féi)
D. 怅惘(wǎng) 锵然(jiāng) 争讼(sòng) 熙熙然(xī)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灯蛾 咕噜 领域 夜深星澜
B. 掌故 静穆 退色 翠羽流苏
C. 怅惘 油坊 点缀 斗方大字
D. 幽悄 霄夜 思慕 意味深长
3. 结合语境,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却是人们生活的_____品,_____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 _____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A.必需 记载 慰劳 B. 必须 承载 慰劳
C.必需 承载 慰藉 D. 必须 记载 慰藉
4.下面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散文诗,经过文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开拓,终于水到渠成,成为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B.近十年来,我天南地北地跑了不少地方。
C.强化舆论监督力度,使不法分子感到人言可畏。
D.相敬如宾是朋友交往起码的一条原则。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
B.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C.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的成就,稳国之基、安民之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坚实保障。
D.当下,这种祖辈和孙辈一起生活,并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全部责任甚至主要责任的隔代抚养模式正成为家庭教育模式的主流。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
B.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C.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D.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7.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②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③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④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⑤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A.③①⑤②④ B.③②④①⑤ C.①⑤②④③ D.①②④⑤③
8.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小说家、军事家。
B.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C.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
D.宫灯是一种八角或六角形的灯,每面糊绢或镶玻璃,并绘有彩色图画,下面悬挂流苏。原为宫廷使用,所以叫“宫灯”。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B.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使得课文优美雅致。
C.作者在课文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10、综合性学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旅游过年、电子红包、网络年货节、微信拜年等正在成为新年俗。
(1)在新年俗盛行的同时,你是否还记得充满传统文化意蕴的旧年俗呢?请参照 示例,写出一个你记忆中的旧年俗,并写出其内涵。
示例:吃饺子。饺子谐音交子,过年吃饺子,便有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的吉祥 寓意。
(2)观察甲乙两幅图,简要描述画面内容,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拜年方式及理由。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1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1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1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1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15.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
16.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
17.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夕情怀
冯骥才
①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最后一个夜晚,是一岁中剩余的一点短暂的时光。古人不是说过:“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吗?所以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
②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团聚一起。首先是生养自己的父母。陪伴老人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再有便是和同-血缘的一家人枝叶相拥,温习往昔,尽享亲情。腊月里到火车站或机场去看看声势浩大的春运吧。世界上哪个国家会有一亿人同时返乡,不都要在除夕那天赶到家去?他们到底为了吃年夜饭还是为了团圆?
③此刻,我想起关于年夜饭的一段往事——
④一年除夕,家里筹备年夜饭,妻子忽说:“哎哟,还没有酒呢。”我说:“我忙得都是什么呀,怎么把最要紧的东西忘了!”
⑤酒是餐桌上的仙液。这一年一度的人间的盛宴哪能没有酒的助兴、没有醉意?我忙披上棉衣,国土围巾,蹬上自行车去买酒。家里人平时都不喝酒,一瓶葡酒——哪怕是果酒也行。
⑥车行街上,天完全黑了'街两旁高高低低的窗子都亮着灯。一些人家开始年夜饭了,性急的孩子已经辟辟啪啪点响鞭炮。但是商店全上了门板,无处买到酒,我却不死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顿年夜饭没有酒。车子一路骑下去,一直骑到百货大后边那条小街上,忽见道边一扇小窗亮着灯,里边花花绿绿,分明是个家庭式的小杂货锗。我忙跳下车,过去扒窗一瞧,里边的小货架上天赐一般摆着一瓶红红的果酒,大概是玫瑰酒吧。踏破铁鞋终于找到它了!我赶紧敲窗玻璃,里边出现一张胖胖的老汉的脸,他不开窗,只朝我摇手;我继续敲窗,他隔窗朝我叫道:“不卖了,过年了。”我一急,对他大叫:“我就差一瓶酒了。”谁料他听罢,怔了一下,刷地拉开小小的窗子,里边热呼呼混着炒菜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跟着一瓶美丽的红酒梦幻般地摆在我的面前。
⑦我付了钱,对他千恩万谢之后,把酒揣在怀里贴身的地方。我怕把酒摔了,然后飞快地一口气骑车到家。刚才把酒揣进怀里时酒瓶很凉,现在将酒从怀间抽出时,光溜溜的酒瓶竟被身体捂得很温暖。
⑧当晚这瓶廉价的果酒把一家人扰得热乎乎,我却还在感受着刚才那位老汉把酒“啪”地放在我面前的感觉。他怎么知道我那时为年夜饭缺一瓶酒时急切的心情?很简单——因为那是人们共有的年的情怀。
⑨于是我又想起,一年的年根在火车站上。车厢里人满为患,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从车门根本挤不上去,有人就从车窗往里爬。我看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工作人员往外拽他。双方都在使劲,这年轻人拼命地往车里挣扎。就在这时候,忽然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
⑩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正为此,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燃起的烟花,才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呈现出普天同庆的人间奇观。也正为此,那风中飘飞的吊钱,大门上斗大的福字,晶莹的饺子,感恩于天地与先人的香烛,风雪沙沙吹打的灯笼和人人从心中外化出来的笑容,才是这除夕之夜最深切的记忆。
(有删节)
18.请给本文两件事分别命名一个小标题,要求准确、新颖。(不超过四个字)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文意,分析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第⑥自然段中的“怔”和“梦幻般”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21.第⑨自然段作者叙写第二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22.站台的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一个主要方面即可)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月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讲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23.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二月兰开放的情景,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请你简述,从作者对二月兰的描写中,你看到了先生人格的几个侧面?
24.“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作适当分析。
25.作者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些最平凡而又最亲切的瞬间。请你概述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
2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真情、真思于情景相融之中,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的艺术境界。
B.作者借二月兰点染自己的悲欢,感叹大自然的永恒无穷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人们要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C.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复等修辞方法。
D.从这篇散文看,作者的语言特色是十分重视在淳朴恬淡,天然本色中追求一种绚丽的美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社火迎春
乔忠延
①闹社火,是临汾不变的风俗。
②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银须老爷爷和白发老奶奶脚步虽然不如年轻人灵便,也都赶来了,或拱手揖礼,或脱帽鞠躬。团拜一过,社火即闹腾开来。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③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儿是在跑鼓车。两架鼓车,两拨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别就位。每架车上竖一面大鼓,一个壮汉手持鼓槌牢牢站定。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一声炮响为令,随着周边众人的呐喊,眨眼间,两架鼓车如离弦之箭,蹿出好远。车上鼓手猛擂,车下后生猛跑,争先恐后,只为拔得头筹。跑得浑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头冒热气仍在猛跑。这班人刚刚跑得吁吁气喘,另有人已钻进拉车的行列飞速替换。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④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儿是开始登“天塔”了!“天塔”是用板凳当场搭建的高台。板凳左一条右一条,横一层竖一层,层层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飘摇了,板凳还在摞高。仔细看,不是人在飘摇,而是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看看,称作“天塔”毫不夸张吧?正愁搭建者如何下来,忽然如风摆杨柳,人已顺着“塔”边滑落在地。不待喝彩声响起,四只色彩亮丽的“雄狮”早蹦跳出人群,沿着“天塔”的四角同时上攀。攀一层,勾腿侧身,面朝天空摇头晃脑,似乎在抒发凌云之志;再攀一层,背负蓝天,朝下观看,犹如展翅大鹏俯瞰人间。不觉间,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看看那高耸云天的架势,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⑤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耄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儿这一把心跳。年事渐高,阅世渐多,逐渐悟出: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⑥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更让人期盼。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用长长的竹竿将灯笼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温润的光色便映亮周围一片。细看,这灯笼妙不可言,不只是椭圆的、四方的,还有用竹子扎成的黄牛、玉兔、骏马……十二生肖云集,装点夜色,散发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
⑦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
⑧临汾的父老乡亲把灯笼叫作“高照”。看到此处,你一定理解这称呼的由来了吧!高照,高高照亮了闹社火的场景,高高照亮了烟火人间。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个灯笼,簇拥一团,散发着温润的红光。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
⑨好一个烂漫的临汾的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7. 作者描写了临汾大地上闹社火的几个年俗场景,为我们定格了一个个精彩时刻:跑鼓车是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登“天塔”是①的时刻,高擎灯笼是②的时刻。
28. 文章的语言生动传神,感情热烈充沛。请从下面任选一句,按照括号内的要求进行品析。
①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分析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及效果)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结尾段的理解。
三、写作
30、课文以“灯笼”为载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赋予了灯笼丰富的内涵,抒发了亲情、乡情与家国情,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请你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运用细致的描写,写出你看到的家乡的变化吧!
答案
B 2.C 3.C 4.B 5.A 6.C 7.A 8.A 9.D
10、略
1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12.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13.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14.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15.由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想到现在族姊家的破落,进而想到代表身份地位的官衔灯,说明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16.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
17.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18.示例:(1)梦幻红酒(2)陌生知己
19.环境描写,渲染夜幕降临,各家各户开始夜饭,共度除夕,迎接新年的温馨气氛,烘托了“我”此时急切的心情。
20.“怔”表现了老汉瞬间的迟疑,不准备再卖东西,安心过除夕,但我的话又使他深深理解,“梦幻般”表现了我如愿以偿但又喜出望外心情。
21.更深刻、更有力表现“人们共有的年的情怀”——一家人团圆。
22.①恪尽职守:看一个年轻人爬进车窗,拼命地往车里挣扎,站台上工作人员也拼命使劲往外拽他。②善解人意:为了忙年轻人回家过年,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有理有据即可)
23.①逆境中巍然屹立;②一切顺其自然;③有自己的悲欢和真情。(答出两点大意即可)
24.形散: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人情世间,信手拈来,娓娓动听,逸趣横生。 神不散:以二月兰为线索,一线贯穿。
25.老祖采荠菜;婉如匆匆而去的身影;虎子和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文革”遭劫难,成了“不可接触者”;“文革”后,成为“极可接触者”。
26.B
27.答案示例:①最安静、最紧张;②最壮观、最红火
28.答案示例一: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选手在跑鼓车开始前蓄势待发、跃跃欲试的样子,表现了他们志在必得的决心。
答案示例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作者对跑鼓车、登“天塔”的这些民俗的理解,表达出对人们精神状态的高度赞美。
29.答案示例:句中“烂漫的临汾的春”体现在临汾地区闹社火这一民俗活动的形式多样,如敲锣打鼓、扭秧歌、跑竹马、舞狮子、跑鼓车、登“天塔”、高擎灯笼;活动气氛热烈而喜庆;人们精神面貌蓬勃饱满。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闹社火这一民俗的赞美和热爱。
30、示例:我家门前的路让我感受到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富强。狭窄、高低不平的小路在下雨天泥泞难行,夜晚回家的小心翼翼都是童年难忘的记忆。现在这条路宽阔平坦,即使是赶集,两辆车并排而过也不会拥挤。汽车、客车、小轿车,多得数不清,再也勾不起小孩子们的好奇心。街道两旁挂着大红灯笼,傍晚灯笼亮起,店铺的霓虹灯闪烁,交相辉映,行人在街上散步,歌声从屋里飘出,那情景让人恍惚间到了大都市,又犹如进了仙境,仙音袅袅,此乐何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