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目录
1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4
本课小结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第一章节
材料一: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还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毁了”。
思考: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
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改革的背景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改革的背景:
材料: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发展: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经济恢复与发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材料: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0年,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棉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轻工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农业领域仍然奉行全盘集体化政策,农业落后情况没有得到改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苏联还在文学艺术、哲学、生物学、生理学等领域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扼杀了学术自由,给苏联科学文化事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问题与隐忧
(2)问题: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②政治高度集权,民主法制被破坏
③科教文化损失严重。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斯大林的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
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953-1964
主要推行农业领域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64-1982
主要推行工业领域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85-1991
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主要内容:
(2)评价: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实行农产品收购制;开展玉米运动;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①积极: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在农业方面。
②局限: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赫鲁晓夫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既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在新圣母公墓他的坟前,矗立着曾被他当众侮辱过的雕塑家涅伊兹韦斯内设计的黑白相杂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1)主要内容:
(2)评价:
①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向军事和国防领域倾斜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③加之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勃列日涅夫
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戈尔巴乔夫
①经济:1985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1988年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思想上: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主要内容:
(2)结果: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年8月19日识图阻止苏联分裂的政变失败,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而瓦解 。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联解体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一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即东欧剧变。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仿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总书记,开始改革,在经济改革出师不利的情况下,其重点转向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材料三: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
历史/根本原因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直接原因 ——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外部原因——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各抒己见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你认为正确吗?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苏联的送葬队伍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改革重点
效果
失败原因
相同点 目的
内容
结果
农业
工业
从经济转向政治
取得一定的成效
未见成效转而进行政治
改革
未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从根本上变革体制,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都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都在工业、农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
失败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②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③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④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
⑤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第二章节
东欧社会主义
制度前提: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发展状况:为了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国家 成就
南斯拉夫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国家 成就
南斯拉夫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利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波兰 “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和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匈牙利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阅读教材,归纳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成就
问题: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东欧的执政党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东欧剧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五十年代时都曾遭苏联强势镇压反对势力,且都在八十年代时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政治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各执政党领导人被迫放弃集权政治的道路,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其奋斗目标,放松了对社会实施的高压统治,实行政治多元化,减弱了对反对派的打压,反对势力大增,通过大选建立新政权。在德国的柏林墙倒下后,东西德经历45年的分裂后重新统一。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亦一分为五,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及南斯拉夫联盟,而捷克斯洛伐克则于1993年分裂解体为捷克及斯洛伐克,最后苏联亦于1991年12月25日解体,分裂解体为十五个独立主权国家,部分加入独联体。
二、东欧剧变
时间: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实质: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
概况: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②直接原因:东欧各国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二、东欧剧变
对苏解体、东欧剧变的认识:
2 、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如中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4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
1、 从根本上说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三章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立之后,我国相继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今)五个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与国家大势,前途光明。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1949—1978年:
(1)1949年10月1日
(2)1954年
(3)到1956年底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装载着核弹的
导弹成功发射
东方红——
1号卫星
1964年10月16日
1966年10月27日
1970年4月24日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高新科技
基础建设
国民经济
国防军队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自主研发和制造、人工智能
文明互鉴,中国声音
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文化事业、产业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
深圳经济特区——一夜崛起之城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复兴号高铁
港珠澳大桥
大兴国际机场
青岛港
农业现代化
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建设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
阶段 理论 领导人 解决问题 写入党章 意义/地位
形成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 建设社会主义、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指引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 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集中体现、重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2018年 写入宪法) 继承和发展
最新成果
重要组成部分
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经验
教训
“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
——戈尔巴乔夫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要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④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⑤改革要符合国情
给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
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建设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
对比:三大社会发展模式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工业化道路 先轻后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大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经
验
教
训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堂小结】
1、1949—1978年:
(1)1949年10月1日(2)1954年
(3)到1956年底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3、意义:
1、建设/改革的背景:
2、南斯拉夫改革:(1)内容:(2)效果:
3、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内容:(2)效果:
4、其他国家:
5、东欧剧变:(1)背景:(2)剧变 ①表现:②类型:
1、发展/改革的背景: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