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和地球仪(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地球和地球仪(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0-21 07:49:41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3课时
大连市第五十中学 孙晓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地球仪上找到已知经纬度的任意地点,或利用经纬网查找地球上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充分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定位,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一点地理位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地理知识是对生活有用的,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爱地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经纬网来确定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利用经纬网定位》是《地球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地球仪》中的第五框题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本框题是第三框题纬线和纬度、第四框题经线和经度部分的综合与拓展,并充分展现了经纬网的实用价值。经纬网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有一定地理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但也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石。因此教材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入手,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现生活,形成认知,化抽象为直观来降低难度。
学情分析
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能在地球仪上和带经纬网的地图上识别一些地方的经纬度,所欠缺的是是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把经度和纬度结合起来,来确定某地的位置,即利用经纬网定位。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分析理解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的不足,利用经纬网定位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同时学生存在着个体能力差异。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图
学生:彩色贴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播放利用卫星定位的片段。提问:片段中卫星确定了目标的位置,怎样描述呢? 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探究新知(授新课) 一、经纬网的作用 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嫌疑犯位置卫星图片。提问:经纬网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中呢?板书:经纬网的作用 讨论,交流
二、利用经纬网定位1.在地球仪上找到已知经纬度的任意地点 板书:利用经纬网定位复习: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经纬线交织成的网,即经纬网地图,并在图上展示伊森的任务地点。创设情境:卫星追踪到目标人物可能出现的三个地方。请同学们根据卫星提示的经纬度帮助伊森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三个任务地点。 温故知新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用彩色贴纸在地球仪上标示出三个任务地点。
2.利用经纬网查找地球上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创设情境:特工伊森分别要去孟买、迪拜、莫斯科执行任务,请同学们帮助伊森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三个任务地点,并告诉伊森它们的经纬度位置。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简易经纬网引导学生根据三个任务地点的经纬度,在地图上标示出它们的大致位置。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伊森分别在孟买、迪拜、莫斯科执行任务的照片及经纬网地图。指导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对应场景,为后面的五带的划分打下基础。巡视、指点,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做好点评。 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并在地球仪上标示出三个任务地点,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3.经纬网地图的判读 板书:经纬网的判读承转: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局部的地图上来判断地理位置。练习:出示不同形式的经纬网地图,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经纬网,学会判读经纬网地图。游戏识经纬网展示:把教室里的行、列编成经纬度,指导学生快速找到自己的经纬度。指定某个位置,指导学生利用课堂知识判断该位置所在半球以及纬度的高低。 小组合作根据教室座位找自己的经纬度,抢答。
归纳总结 本节知识结构 展示多媒体课件 归纳、梳理知识点
巩固练习 练习题 展示多媒体课件 回答问题
布置作业 探究问题 利用课件出示问题 小组为单位探究
[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大连市第五十中学 孙晓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仪的基本结构、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通过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学生初步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帮助。教师要将教材的内容尽可能生动、鲜明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有关地球的知识是有所了解的。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地球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学习,因此,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融入本课的学习情景中。同时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广,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这对深入学习本节内容非常有利。但是,学生对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了解的比较简单,只是知道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而新课标偏重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探索科学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教学手段
动手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
学生:“制作简单地球仪”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穿越时空,随宇航员飞上太空,看地球。 观看视频
探究新知(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认识地球的形状 承转:从太空中看到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承转:在今天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结论,然而在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技落后的古代,这确是一个难解的谜,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展示:多媒体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探索: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中,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动动手——轻松一下吧提问:(1)把折好的纸船放在地球仪上移动,船从远方驶来与船驶向远方有什么不同? (2)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早已习以为常的事例,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呢? 思考,回答问题穿越时空,以小组为单位挑选某一个过程,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向全班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畅所欲言
2.认识地球的大小 承转: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根据小学学习的关于圆的知识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板书:地球的大小提问:看教材P4图1.2“地球的大小”,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提问:为什么用平均半径来描述呢?(得出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的结论)提问:地球大小知多少?1.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长6 300千米,地球平均半径比长江长多少千米? 2.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3.足球场面积约7 000平方米,地球的表面积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4.北京四环路周长约65千米,赤道周长约是它的多少倍?5.赤道周长约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 小组讨论交流看图,讨论得出教材是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大小。思考讨论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认识地球仪 承转:我们居住生活的地球家园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怎么办呢?板书: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多媒体:展示地球仪没错,为了便于看到地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并解答学生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P5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观察地球仪。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地球仪上最明显的点和线有: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纬线、经线。过渡:实际上地球内部真的存在一根轴吗?地球表面有经线和纬线吗?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回答问题借助“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地球仪两人一个地球仪,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阅读教材图1.4观察地球仪找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思考、交流
2.制作简易地球仪 通过我们对地球仪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同学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地球仪,同时强调制作地球仪的注意事项,如地轴方向等。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制作结果 小组内互助完成教材P5活动题:“制作简易地球仪”小组内检查互助,交流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学生点评。
归纳总结 本节知识结构 展示多媒体课件 归纳、梳理知识点
巩固练习 练习题 展示多媒体课件 回答问题
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利用课件提出预习要求 小组为单位预习
[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
大连市第五十中学 孙晓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的特点以及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球仪,学会描述经、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家乡的经纬度、所处半球位置,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难点:根据经度和纬度判断其所处的半球位置 。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知识基础,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会渗透到今后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之中。同时,经纬线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地球仪的过程,也是后面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的运动、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等知识的基础。而对于刚学习地理的七年级学生而言,这节知识难度较大,突破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突破难点,对本节课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系统的地理学习方法,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还没有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较差,同时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学时尽量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
学生:彩色贴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播放7月22日甘肃岷县地震新闻视频。提问:7月22日甘肃岷县发生6.6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电视上是怎样描述震中的具体位置的呢? 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探究新知(授新课) 一、温故知新,认识经线和纬线 过渡:上节课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经线和纬线,下面我们检验一下同学们的掌握程度。展示:多媒体展示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提问: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画出你所看到的地图,你还能区分出经纬线吗?认识:地球上表现形式不同的经线与纬线。 小组选派代表在地球仪上指出经线和纬线。辨别区分经线、纬线。
二、纬线和纬度1.纬线的特点 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说出纬线的形状特征、长度变化、指示方向及排列方向。板书:纬线和纬度 展示:纬线的特点(表格) 以小组为单位用彩色贴纸在地球仪上贴出几条纬线,归纳总结纬线的特点。
2.纬度的划分 提问: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怎么区分这些纬线呢?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结合教材图1.6弄清纬度的划分及纬度的排列规律。展示:多媒体展示简图。板书:练习:判断北纬和南纬,用N或S表示出来。 观察地球仪小组探究纬度的划分及纬度的排列规律。练习判断南北纬。
3.特殊的纬线 板书:特殊的纬线引导学生在图1.4上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并结合地球仪说出它们的纬度。 观察地图及地球仪,熟悉特殊的纬线。
4.南北半球的划分 板书:南北半球的划分引导学生读图1.8“南北半球的划分”,同时观察地球仪找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多媒体:展示南北半球引导学生说出中国及大连所处的半球位置。 读图并观察地球仪思考并回答问题
5.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板书:高中低纬的划分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讲解,指导学生进行填图练习,说出大连所处的纬度带。 观察分析填图练习回答问题
三、经线和经度1.经线的特点 承转:同学们不仅要理解纬线的特点,还要能迁移应用的经线和经度上。板书:经线和经度引导学生用学习纬线和纬度的方法,探究经线和经度。展示:经线的特点表格 小组探究
2.经度的划分 提问:怎样区分这些经线呢?教师补充:0 经线的确定。结合教材弄清经线的划分及经度的排列规律。展示:多媒体展示简图。板书:练习:判断东经和西经,用E或W表示出来。 阅读教材p8阅读材料。练习判断东西经。
3.东西半球的划分 板书:东西半球的划分引导学生读图1.11“东西半球的划分”,同时观察地球仪找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说出中国及大连所处的半球位置。提问: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为什么要规定20°W,160°E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引导学生总结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的规律。展示:多媒体展示简图练习:判断下列经线属于哪个半球 读图并观察地球仪思考并回答问题观察世界政治地图探究交流小组合作总结规律
归纳总结 本节知识结构 展示多媒体课件 归纳、梳理知识点
巩固练习 练习题 展示多媒体课件 回答问题
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观察地球仪,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 思考经线、纬线的作用 小组为单位预习
[板书设计]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纬线的特点
北纬(N):北增北纬
南纬(S):南增南纬
纬度的划分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经线的特点
经度的划分
东经(E):东增东经
西经(W):西增西经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纬线的特点
经线的特点
东经(E):东增东经
西经(W):西增西经
东西半球的划分:图1.11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经线和经度
经度的划分
纬度的划分
北纬(N):北增北纬
南纬(S):南增南纬
特殊的纬线:图1.4
南北半球的划分:图1.8
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
纬线和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