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设计
课题 §7~3 重力
设计思想 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引出重力,再结合实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体所受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了解探究实验的七个环节,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并通过对比分析来理解“图象”的作用。利用生活中关于重力、重力的方向的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但对于日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常见的重力现象可能没有关注。本节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激起他们更强烈的观察力、 求知欲。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能够熟练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来探求新知识,对探究实验的七个环节的了解逐渐完善。教学过程设计了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及相关实验,可以由此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进入新课。
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成四部分内容: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方面来认识重力,其中重力的产生和大小是本节的重点,学习重力知识对于进一步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3.会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4.初步了解万有引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物体所受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进一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各环节,提高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3.通过结合生活实例,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的观察分析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使学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的由来和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难点:探究物体所受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观察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使用器材 规格不同的钩码(三个)、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金属柱(三个)、规格相同的钩码(六个)、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线、乒乓球、多媒体课件、视频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新课 情景引入:[视频——流水瀑布]观察与思考:问题1:为什么“水往低处流”?问题2:成熟的苹果、衣服上的水滴总是落向地面,为什么? 观察、思考、交流 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让学生观察与思考,结合教师设计的情景问题,从而引出课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有亲切感,乐于探究。
二、探究 新知 一、重力(G)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1)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2)施力物体:地球(3)受力物体:研究的物体◆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用手分别托起实验桌上的两组物品,说出感觉所用的力的大小,为什么所用的力不同?体验与感悟:不同质量的钩码用手托住所用的力不同,质量越大的物体,托住时所用的力越大,即物体重力越大。思考:用手托住三个不同材料的金属柱,所用的力不同,即物体重力不同,是什么影响了重力的大小?[相同体积的物体,密度越大,质量越大。]2.探究重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活动2:利用弹簧测力计和质量不同的重物—— (已知质量钩码)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1)猜想(2)设计实验——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质量不同的重物器材组装 实验步骤①调节弹簧测力计指针到零刻度线处; ②将一个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重力 G,观察并记录钩码的质量 m 和重力G,填写在表格中;③逐次增加钩码个数,再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5 次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 5 次钩码重力 G,观察并记录 5 次钩码的质量 m 和对应的重力 G,并填写在表格中;④整理实验器材,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 实验数据钩码的质量m/kg钩码所受重力G/N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m(N/kg)0.050.5100.11100.151.5100.22100.252.5100.3310数据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验结论: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②关系式:③比例系数为: (粗略计算时g=10 N/kg)④g=9.8 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 N。⑤g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有关:地理位置不同,g值不同。3.重力的大小(1)公式:(2)符号意义及单位例题:质量为0.25 kg的木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顿?一个人所受的重力是450 N,那么,他的质量是多少千克?(g=10 N/kg)解:由G = mg可知, G木=m木g=0.25 kg×10 N/kg=2.5 N答:木块的重力为2.5 N,人的质量为45 kg。◆探究活动3:请同学们按图所示,将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乒乓球悬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悬挂乒乓球的细绳方向;然后再在铁架台的左下端垫上一个木块,仍观察悬挂乒乓球的细绳方向。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5.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思考与讨论:提问1:杂技演员是如何控制重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问2:不倒翁是采用什么方法降低重心?二、重力的应用如图所示: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可悬挂一重锤,以重锤线为标准,使所砌墙与重锤线平行,保证墙的竖直方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想议议:在图中,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重力的示意图例题1:水平面上的小车重100N,如何表示这个力?例题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斜面上的重为200N物体的重力。想想做做:用一根细线栓住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你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万有引力1.牛顿通过现象发现。2.所有物体都受万有引力的作用。 思考、交流、实验、观察、总结思考、观察、总结观察、思考、交流、总结练习、巩固观察、思考、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结合探究活动和教师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感知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全面的了解探究实验的各环节,能够初步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图象”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通过对比得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科学价值。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生活实例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更好的理解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并培养学生严谨的作图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归纳出物理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B.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所受的重力越大C.重力的大小可用天平测量 D.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2.如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A. B. C. D.3.下列有关重心和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B.物体运动时,其重心相对物体的位置改变C.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 D.地球上所有物体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4.下列现象不属于利用重力为我们服务的是( )A.用打桩机夯实地基B.将高山上的水引来灌溉农田C.用吸管吸饮料D.确定墙面是否竖直5.在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关系”的实验中,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读出钩码的质量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质量m/g0.10.20.30.40.50.6重力G/N123456由此可写出重力G(N)和质量m(kg)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 思考、回答、交流 通过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力的知识的认识。
四、知识 延展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背越式”跳高为什么优于“跨越式”跳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观察、思考 创设问题情景,学以致用。
五、课堂 小结 一、基本知识1.重力: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间关系:g=9.8 N/kg3.重力的示意图二、基本技能: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三、基本方法:观察法、对比法 思考、回答 学生通过课堂小结,使知识更具系统性。
六、布置 作业 阅读:P13 科学世界——飞出地球课本:P14 动手动脑学物理1~5
板书设计 §7~3 重力一、重力(G)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1)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2)施力物体:地球(3)受力物体:研究的物体2.探究重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3.重力的大小:(1)公式: (2)符号意义及单位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5.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二、重力的应用三、重力的示意图四、万有引力
50 g、100 g、200 g
钩码各一个
体积相同的
金属柱各一个
钩码(已知质量)
定义为g
G = 100 N
G = 200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