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中考复习——水和水的溶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中考复习——水和水的溶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15 23:4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中考复习——水和水的溶液
一、单选题
1.水是生命之源,有关水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水是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之一
B.海洋水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C.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D.人类需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2.2018年11月5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获悉,已正式启动“天河工程”卫星和火箭工程研制,“天河工程”项目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天河工程”计划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进行干预(  )
A. 水汽输送 B.蒸发 C.降水 D.径流
3. 对下列各主题知识的整理完全正确的是(  )
A 环境保护
B 生活常识
废旧电池﹣﹣随意丢弃 工业污水﹣﹣处理后排放 防煤气中毒﹣﹣室内放一盆水 人体缺铁﹣﹣引起缺铁性贫血
C 化学反应类型
D 性质与用途
盐酸和石灰水混合﹣﹣中和反应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置换反应 甲烷有可燃性﹣﹣用作燃料 活性炭有吸附性﹣﹣用于净化水
A.A B.B C.C D.D
4.科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实验者的科学素养。下列示意图中,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过滤 B.倾倒液体
C.量取40mL液体 D.稀释浓硫酸
5.下列图像分别表示四个实验过程中的某些变化情况,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往不饱和溶液中加氯化钠固体
B.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足量CO2
C.常温下向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
D.用少量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
温州“屏纸”被称为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下图是生产。“屏纸”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工序。
6.温州“屏纸”常以竹子作为原材料,下列不是选择竹子作为“屏纸”原料的理由是(  )
A.竹子的生长周期短种植成材快
B.竹子中富含纸张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C.温州的气候特征适合竹子生长
D.用竹子造纸可以传承古代竹简文化
7.“捞纸”工序是利用竹帘将纸浆中的竹纤维与水分离,其原理类似于物质分离中的(  )
A.结晶 B.过滤 C.蒸馏 D.沉淀
8.“晒纸”是将刚生产的湿纸,通过自然蒸发使纸张变千。若无风情况下在同一地点为了更快完成晒纸工序,下列晾晒方式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9.要除去粗盐中含有的Na2SO4 、MgCl2 、CaCl2和泥沙等杂质,且又不混入其它杂质,小刚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将粗盐溶于水,过滤得到澄清溶液,再进行下列各步骤处理:①加入 溶液至沉淀完全;②加入____溶液至沉淀完全;③加入____溶液至沉淀完全;④过滤,取出滤液;⑤往滤液中加入____溶液调至溶液的pH=7;⑥蒸发浓缩,使NaCl晶体析出。上述方案的步骤②、步骤③和步骤⑤中所加的物质,你认为分别是(  )
A.NaOH Na2CO3 BaCl2 HCl B.Na2CO3 NaOH BaCl2 HCl
C.NaOH BaCl2 HCl Na2CO3 D.BaCl2 NaOH Na2CO3 HCl
10.由于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不能满足化工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粗盐进行精制。流程如图:
下列有关粗盐提纯错误的是(  )
A.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既能除去粗盐中的CaCl2,还可以除去溶液中过量的BaCl2
B.实验操作Ⅲ要用到的实验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
C.每次操作均充分进行,对实验结束后的NaCl溶液结晶,得到的NaCl质量将会比原来多
D.如果加入稍过量的NaOH、BaCl2试剂,改变这两种试剂加入的顺序会影响实验
11.有关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水资源丰富,按人口平均居世界第六位
B.河流、淡水湖泊及浅层地下水占陆地淡水资源储量的大部分
C.世界水资源除沙漠地区以外,其分布是较均匀的
D.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12.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
A.溶液变蓝色
B.小气球变大
C.验证Fe、Cu、Ag金属活动性强弱
D.U型管内液面左高右低
13.溶质质量分数为3a%和a%的两种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
A.大于2a% B.等于2a% C.小于2a% D.无法确定
14.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在一定量AgNO3和Zn(NO)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B.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常温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D.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15.已知在20℃和60℃时, CaCl2的溶解度分别为74.5g和137g。现配制5%CaCl2溶液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和③中溶液分别为20°℃和60℃时的饱和溶液
B.②到③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③稀释至④的过程需加水1420g
D.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16.海水晒制的粗盐中往往还含有少量的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它们在溶液中主要以SO24 、Ca2+、Mg2+的形式存在。为将这些杂质除净,可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钡溶液、加入盐酸调至溶液pH=7、还有过滤等操作,最后经过蒸发得到精盐。下列操作及加入溶液顺序错误的是(  )
A.BaCl2、NaOH、NaCO3、过滤、HCl
B.BaCl2、NaCO3、NaOH、过滤、HCl
C.NaOH、BaCl2、NaCO3、过滤、HCl
D.Na2CO3、BaCl2、NaOH、过滤、HCl
17.小金在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g 加入硝酸钾的质量/g 所得溶液的质量/g
① 10 100 40 120.9
② 60 100 40 140
A.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0g
B.②所得溶液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若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加热前保持一致
D.若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二、填空题
18.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物之一。从大豆到豆腐需经历磨浆、凝固等过程。
(1)如閣所示,将大豆研磨后倒入纱布,豆淹留在纱布上,豆乳流入下方容器。该过程相当于物质分离方法中的   。
(2)豆乳凝固过程中倘要加入硫酸钙(CaSO4)等凝固剂。按物质的组成分类,CaSO4属于纯净物中的   (选填“单质”或“化合物")。
19.常见的溶剂
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万能的溶剂。除水外常用的溶剂还有   等。如酒精能溶解碘,汽油能溶解油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当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含量较多的一种叫做   ,另一种叫做   。但当水与其他液体相互溶解时,不论液体的多少,都把   看作溶剂。
20.近年来,天气和气候的剧烈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1)今年年初,西南五省区发生严重旱情。缺水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原因之一是土壤中的无机盐必须溶于水后才能被植物的   吸收。
(2)旱区村民以天然水作为饮用水,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饮用前需净化处理。请列举一种净化水的方法:如   法。
(3)5月18日,温州龙湾下了一场冰雹,下落的冰雹“砸伤”了停在机场的飞机。由于地面气温较高,落地的冰雹不久就   成水(填物态变化)。
21.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成分,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滤渣a的成分是
   ;
(3)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   。
22.如图装置可以完成多个简单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尾气不外逸等优点。
(1)若甲中吸有水,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①中盛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②盛有碳酸钠粉末。为了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应采取的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
A.将甲滴管中的水滴入烧杯①中,观察烧杯①中的纸花是否变色。
B.将乙滴管中的稀硫酸滴入烧杯②中,观察烧杯1中的纸花是否变色。
(2)若装置中的物质如右表所示,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气球鼓起是因为装置内气压增大,两次气压增大的原因依次是   。
23.如图所示是水电解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
(2)水中要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用来增强水的导电性,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溶液的 pH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24.A,B,C三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t1< t2温度(℃) t1 t2 t3
物质A(g) 36.0 36.2 37.3
物质B(g) 31.6 36.2 110.0
物质C(g) 0.165 0.135 0.076
(1)温度为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   。
(2)若要从A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3)t3℃时,分别取等量的B,C饱和溶液于试管甲、乙中(如图),将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随着温度升高,有固体析出的试管为   (填“甲”或“乙”)。
25.学习《物质的溶解》时小科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往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2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认为,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他的判断依据是   ;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26.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联合制碱(Na2CO3)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Na2CO3、NaCl和Ca(OH)2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将10gNa2CO3固体放入盛有40g水的试管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为1%)
(2)将等质量的Na2CO3饱和溶液和NaCl饱和溶液均由t2℃降温至t1℃,则所得Na2CO3溶液的质量   (选填“<”、“=”或“>”) NaCl溶液的质量。
(3)如图2甲、乙两试管中分别盛有Na2CO3溶液和Ca(OH)2溶液,底部均有少量固体存在,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NaOH固体,则试管底部固体增加的是    (选填 “甲“或“乙”)。
27.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
(1)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方法.下列方法中,可以使海水变为淡水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滤纸过滤 B.吸附 C.沉降 D.蒸馏
(2)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重水(D2O)可作原子能反应堆的中子减速剂和热传热介质.重水中重氢原子(D)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则重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从海水中制备纯碱和金属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Ⅴ中所加试剂是    .
②粗盐水中主要含有CaCl2、MgSO4等可溶性杂质,可加入下了物质,利用过滤等操作进行除杂,则加入下列三种物质的先后顺序为    (填字序号).
a.适量的盐酸 b.稍过量的Na2CO3溶液 c.稍过量的Ba(OH)2溶液
③第Ⅲ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④在海边用贝壳作原料制生石灰,比用石灰石作原料的优点是   (写一条).
三、实验探究题
28.S2Cl2是一种金黄色易挥发的液体(熔点:-76℃, 沸点:138℃),易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2S、SO2、H2SO3、H2SO4 等物质,人们使用它作橡胶硫化剂,使橡胶硫化,改变生橡胶热发粘冷变硬的不良性能,向熔融的硫中通以干燥、纯净的Cl2即可生成S2Cl2,下图是实验室用S和Cl装置(夹持装置、加热装置均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用于制取氯气,高锰酸钾晶体与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KMnO2+16HCl 2KCl+MnCl2+8H2O+5Cl2↑
用此方法制得的氯气中会含有水蒸气、   等杂质。
(2)B为气体除杂、净化装置、其中洗气瓶b中盛放的试剂为   。
(3)装置D为冷凝管,用来冷却生成的气态的S2Cl2,在用水冷却过程中,应从   端(选填“c”或“d")进水。
(4)装置F盛放碱石灰,其作用是    。
29.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收集到一桶含有FeSO4、CuSO4的废液,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操作方案,结合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中含有   ;
(2)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操作a的名称为   ;
(4)理论上所得硫酸亚铁晶体的质量   (填“>”“<”或“=”)原废液中硫酸亚铁的质量。
30.实验室有一包没有标签的白色固体粉末,老师告知同学其可能由氯化钾、碳酸钾、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检测该白色粉末的成分,科学兴趣小组取一定量样品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上述实验中,“操作Ⅰ”的名称是   。
(2)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组成白色固体粉末的物质有   。
(3)步骤①中不能用
BaCl2 溶液代替 Ba(NO3)2
溶液,其理是   。
31.工业生产的氢氧化钠常含有碳酸钠杂质.为测定某样品中氢氧化钠纯度,某同学称量了m克氢氧化钠样品,设计以下实验.已知装置气密性良好,假设每一步反应都完全。
实验步骤:
①打开弹簧夹a,先对装置A/B/C(已接入)通入空气一会
②关闭弹簧夹a,接上装置D和E,此时D装置的总质量为m1;
③打开弹簧夹c,把硫酸滴入样品中,直到B中不再有气泡冒出后,再次测量D装置的总质量为m2
(1)步骤①中通入空气,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那么起到主要作用的试剂是   。(从图中实验装置中选择)
(2)根据生成的CO2质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最后求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纯度。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计算出氢氧化钠样品纯度为   。
(3)有同学提出应该在AB间接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CD间接入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U型管,请问他这样改进的目的是   。
(4)数据分析后认为测得的结果偏大,造成该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
32.为研究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学习小组查得资料:某钢铁厂处理高盐废水(含氯化钠、硫酸钠及微量的其他盐)的流程、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
(1)废水中的硫酸钠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生成物,化学方程式为   。
(2)当温度高于   ℃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40℃时,将50g硫酸钠固体加入 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列出计算式即可)。
(4)降温至0℃的“冷冻结晶”过程,析出的两种物质中较多的是   。
(5)结合溶解度曲线解释,“蒸发结晶2”主要得到氯化钠的原因是   。
四、解答题
33.将12.9克NaCl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52.1克水中形成溶液,再将75克CaCl2溶液分5次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加入CaCl2溶液质量/克 15 15 15 15 15
生成沉淀的总质量/克 4 m 10 10 10
求:
(1)表格中m的数值是   。
(2)溶液中Na2CO3完全反应是在第   次实验。
(3)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
(4)请计算第三次加入CaCl2溶液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
34.现有1000克双氧水,H2O2的质量分数为3.4%。请计算:
(1)1000克双氧水溶液中含溶质H2O2的质量是多少克?
(2)用这些双氧水制氧气,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35.某化肥厂需大量CO2 生产化肥,欲购进一批石灰石(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厂家到产地取样分析以确定价格。他们取样6克,并把8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后,每次剩余固体的质量见下表。
加入稀盐酸的次序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4.0 2.0 1.2 1.2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稀盐酸已过量的实验次序有   。
(2)6g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   克。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36.为测定某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某同学实验并记录如下:
(1)配制上述实验所用的稀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多少;
(2)向E烧杯内加入54.4g水,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D烧杯溶液溶质的化学式为   ;
(4)原氢氧化钠溶液中变质的氢氧化钠与未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比为   。
37.在学校生态种植园,同学们经历了“挖地→种植→管理→收获”的劳动过程。
(1)挖地:用挖入土壤的锄头翻起土块时(如图甲),锄头属于   杠杆,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画出锄头翻土时动力F1的力臂。   
(2)种植:如图乙,种苗基地的菜苗带土出售,是为了减少对菜苗   (填器官名称)的损伤,提高移栽成活率。
(3)管理:①在种植时节,常用能遮光和反光、保温和增温、保水和防水、保肥和增肥、防草和防虫的可降解塑料地膜覆盖在菜地表面(如图丙),使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热、水、肥、气等条件得到优化,达到早熟、高产的效果。请综合所学知识,结合地膜的作用,围绕“光、热、水、肥、气”五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解释覆盖地膜能促进作物早熟、高产的科学道理。
从“气”的角度答题示例: 地膜可以避免大雨天过多的水分渗入土壤,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作物根的呼吸作用,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②配制100千克质量分数为5%的尿素溶液进行施肥,需尿素多少千克?
(4)收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
【解答】A、流水的冲刷是改变地球地形的外力作用之一;故A正确;
B、海洋水占地球水总量的96.5%,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故B正确;
C、水循环的环节包含了蒸发、降水、蒸腾、水汽输送、径流;故C错误;
D、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合理;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答案】A
【解析】【分析】水循环包括海陆间的水汽输送,降雨、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径流(地表、地下)等环节.
【解答】“天河工程”计划是 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所以是水汽输送.
故选A
3.【答案】D
【解析】【解答】A、废旧电池中含有汞,能够引起土壤的污染,不符合环保标准,故A错;
B、煤气的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不能够溶于水,所以放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B错;
C、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都是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故C错;
D、乙醇具有可燃性,所以可以作为燃料,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可以用来吸附异味和色素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故D对;
故选D.
【分析】A、根据能够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来解答;
B、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物质的性质来解答;
C、根据基本反应类型和物质的性质来解答;
D、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来解答.
4.【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过滤所需仪器分析;
B、根据倾倒液体的操作要求分析;
C、根据量筒读数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分析;
D、根据浓硫酸稀释要酸入水中分析。
【解答】A、过滤需玻璃棒引流液体,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符合题意;
C、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不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器壁缓缓倒入水中,并有玻璃棒搅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C
【解析】【分析】将每个选项中描述的过程与图像对照,二者不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往不饱和溶液中加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不断溶解,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大;当溶液饱和后,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足量CO2, 开始一段时间内,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沉淀质量增大;后来,碳酸钙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它溶于水,沉淀的质量逐渐减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常温下向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碱性减小,pH减小,但是肯定不能小于7,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用少量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氢气的质量不断增大;当锌粒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答案】6.D
7.B
8.C
【解析】【分析】结晶是指固体从液体中析出的过程;蒸馏是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将其进行分离;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式是过滤;加入明矾等凝聚剂使得小颗粒汇聚在一起而沉降的方法叫做沉淀;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以及液体的温度有关,表面积越大,空气的流速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蒸发的越快
6.竹子的生长周期短种植成材快,竹子中富含纸张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温州的气候特征适合竹子生长,所以选择用竹子作为“屏纸”原料的理由;D不符合题目的要求,竹子造纸和竹简文化的内含不同;
故答案为:D.
7.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方法通常用过滤;所以“捞纸”工序是利用竹帘将纸浆中的竹纤维与水分离,其原理类似于物质分离中的过滤;
故答案为:B.
8.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以及液体的温度有关,表面积越大,空气的流速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蒸发的越快;所以C这样的晒纸方式蒸发最快;
故答案为:C.
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粗盐中各杂质转化沉淀时所加试剂均过量,需要将过量物质一并除去,由此确定所加试剂的顺序分析。
【解答】粗盐提纯时,需加入氯化钡除硫酸钠,加入氢氧化钠除氯化镁,加入碳酸钠除氯化钙,所加入过量的试剂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用盐酸除去,而氯化钡只能用碳酸钠除,所以加氯化钡必须在碳酸钠之前,沉淀后再过滤,再加盐酸即可;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除氯化镁杂质,碳酸钠除氯化钙杂质,氯化钡除硫酸钠杂质,所加过量的试剂中氢氧化钠、碳酸钠利用盐酸除去,氯化钡利用碳酸钠除去分析。
【解答】A、 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既能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从而除去粗盐中的CaCl2,还可以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以除去溶液中过量的BaCl2 ,不符合题意;
B、实验操作Ⅲ为过滤,过滤进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 ,不符合题意;
C、 每次操作均充分进行,对实验结束后的NaCl溶液结晶,因在除杂过程中都生成了氯化钠,所以得到的NaCl质量将会比原来多 ,不符合题意;
D、 如果加入稍过量的NaOH、BaCl2试剂,改变这两种试剂加入的顺序,不会影响实验 ,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分析】(1)据统计,我国江河年平均径流总量约 2.7×1012米3,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 2200米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2)从全球范围看,赤道附近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据统计,全球大约有 60%的地区正经受着缺水的煎熬,甚至在一些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如加拿大、美国等,一些城市的供水也越来越困难.(3)淡水资源是指陆地上是水资源,它是由江河及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组成的.地球上只有百分之三的水是淡水,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其总量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占淡水总蓄量的0.34%.
【解答】A、我国水资源丰富,按人口平均居世界第六位,总量居世界第六,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最贫乏的国家之一,A错误;
B、河流、淡水湖泊及浅层地下水占陆地淡水资源储量的大部分,仅占陆地淡水总量的0.34%,B错误;
C、世界水资源除沙漠地区以外,其分布是较均匀的,世界水资源全球分布不均,C错误;
D、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叙述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酸碱指示剂的特点判断;
B.根据瓶子内气压的变化分析;
C.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D.根据氧化钙溶于水向外放热分析。
【解答】A.紫色石蕊试液遇到稀盐酸变成红色,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被吸收,则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气球的体积变大,故B正确;
C.铜和银都排在铁的后面,二者都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验证不了金属活动性,故C错误;
D.氧化钙溶于水时放热,从而使锥形瓶内气压增大,因此U型管左低右高,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A
【解析】【分析】(1)硫酸溶液浓度越高密度越大,由密度的大小判断出两种等体积不同浓度的质量大小;(2)根据公式,溶质质量等于溶液质量乘以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混后的溶质总质量。溶液质量就是混合的两种溶液质量相加;(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设每种体积为V,第一种密度为ρ1,第二种密度为ρ2 (显然ρ1>ρ2) 则溶质总质量=3a%ρ1V+a%ρ2V=a%V(3ρ1+ρ2) 溶液总质量=V(ρ1+ρ2),溶质质量分数 = = >2a%,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14.【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在一定量AgNO3和Zn(NO)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不能与硝到锌反应,能和硝酸银反应,所以反应结束后溶液中溶质有硝酸锌和硝酸亚铁两种,错误;
B、横纵坐为盐酸的质量,等质量盐酸产生氢气质量相等,但最终铁消耗盐酸多,所以产生氢气多,正确;
C、常温下向硝酸银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硝酸钾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直到达到饱和时不再发生改变,正确;
D、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溶液pH由小于7到等于7,最后到大于7,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pH接近时几乎不再变化,正确;
故答案为:A。
15.【答案】C
【解析】【分析】(1)将加入的氯化钙质量与溶解度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是否饱和;
(2)根据图片分析溶质质量的变化,从而确定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3)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列出方程计算加水的质量;
(4)根据稀释过程的特点判断。
【解答】A.20℃时氯化钙的溶解度为74.5g,因为80g大于74.5g,所以溶液②为饱和溶液。60℃时氯化钙的溶解度为137g,因为80g<137g,所以溶液③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②中存在未溶的氯化钙,③中氯化钙完全溶解,则从②到③的过程中溶剂质量不变,而溶质质量增大。根据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B错误;
C.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80g=(80g+100g+x)×5%;
解得:x=1420g,
故C正确;
D.③的溶液质量小于④的溶液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所加试剂对应的除杂物质分析,注意所加入试剂均过量,需要保证将引入的新杂质也要除去。
【解答】加氢氧化钠是为了除去氯化镁,过量的氢氧化钠可用盐酸除去,加碳酸钠是为了除去氯化钙,过量碳酸钠可用盐酸除去,加氯化钡是为了除硫酸钠,过量氯化钡需用碳酸钠除去,所以加碳酸钠要在加氯化钡之后,转化为沉淀后再过滤,然后向滤液中加盐酸,除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故选D。
17.【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表中所给数据10℃时将40g硝酸钾加入100g水中只能得到120.9g溶液分析;
B、根据固体完全溶解可能是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分析;
C、根据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D、根据降温至10℃时硝酸钾析出分析。
【解答】分析表中数据可知,10℃时将40g硝酸钾加入100g水中只能得到120.9g溶液,即100g水最多溶解20.9g硝酸钾,所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A错误;60℃时40g硝酸钾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得到140g溶液,由于无法确定是否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故无法确定溶液是否饱和,B错误;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的硝酸钾全部溶解时,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增大,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C错误;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时,溶剂的质量不变,只能溶解20.9g硝酸钾,则会有19.1g硝酸钾固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小,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D正确。
18.【答案】(1)过滤
(2)化合物
【解析】【分析】纯净物可以分成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指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1) 将大豆研磨后倒入纱布,豆淹留在纱布上,豆乳流入下方容器,是将固体(豆淹)和液体(豆乳)分离,故该过程相当于物质分离方法中的过滤
(2)CaSO4 由三种元素组成,故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故答案为:(1)过滤 (2)化合物
19.【答案】酒精、汽油;溶剂;溶质;水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组成、特点分析。
【解答】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万能的溶剂。除水外常用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如酒精能溶解碘,汽油能溶解油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当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含量较多的一种叫做溶剂,另一种叫做溶质。但当水与其他液体相互溶解时,不论液体的多少,都把水看作溶剂。
20.【答案】(1)根
(2)过滤(或沉淀)
(3)熔化
【解析】【分析】熔化是指对物质进行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比较常见的类型。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的逆过程是凝固。
【解答】(1)植物吸收无机盐则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个过程需要载体并且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无机盐要溶解于水中才能被吸收,并且无机盐离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也离不开水。
(2)净化水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
(3)冰雹落到地面上一会儿就变成水,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
故答案为:(1)根;(2)过滤(或沉淀);(3)熔化
21.【答案】(1)引流
(2)碳酸钙、氢氧化镁
(3)氯化镁
【解析】【分析】(1)在过滤操作中,液体通过玻璃棒的引流进入漏斗,防止液体发生飞溅;
(2)硫酸钡、氢氧化镁和碳酸钙都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然后根据现象1和现象2中的数据对它的组成进行推断;
(3)根据(2)中的分析判断。
【解答】(1)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硫酸钡、氢氧化镁和碳酸钙都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充分反应,滤渣全部溶解,那么肯定没有硫酸钡,可能含有氢氧化镁和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0.44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解得:x=1g;
因为1.5g>1g,所以滤渣a的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3)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那么其中肯定含有硫酸钡。即1.5g滤渣是碳酸钙和硫酸钡的混合物,其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镁无法判断,因此样品中是否存在氯化镁无法确定。
22.【答案】(1)B
(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解析】【分析】(1)根据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与水接触形成碳酸解答;(2)根据气球膨胀可能由于产生气体或溶于水放热来考虑.解答本题关键要考虑气球鼓起的原因是压强增大,可能产生气体或溶于水放出热量,要熟记溶于水放热的常见物质.
【解答】解:(1)硫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先让二氧化碳与干燥的纸花接触,然后再滴加水,让水与纸花接触,此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是B.(2)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由于甲中滴管是水,所以该物质溶于水放出热量,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所以烧杯①中可以是氢氧化钠固体;一段时间后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所以气球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需要有有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说明了气体又减少了,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23.【答案】(1)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变大
【解析】【分析】(1)水电解时需要通入电流,消耗了电能转化为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
(2)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pH>7,而中性溶液的pH=7。
【解答】(1)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发生的能量转化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水中要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用来增强水的导电性,由于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显碱性,因此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溶液的 pH将变大。
24.【答案】(1)A
(2)蒸发结晶
(3)乙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分析;
(2)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适宜用蒸发结晶分析;
(3)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饱和溶液升温会析出晶体分析。
【解答】(1) 温度为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A。
(2) 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若要从A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3) t3℃时,分别取等量的B,C饱和溶液于试管甲、乙中(如图),将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着温度升高,有固体析出的试管为乙。
25.【答案】(1)A中有剩余固体(或A中有不溶解的固体等)(合理即可)
(2)A≥B>C(或C【解析】【分析】根据有固体剩余的溶液 一定是饱和溶液 及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A中有剩余固体未溶解,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
(2) A,B,C三只烧杯中,A为饱和溶液,B可能饱和可能是不饱和溶液,C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或C故答案为:(1) A中有剩余固体(或A中有不溶解的固体等)(合理即可) ;(2)A≥B>C(或C26.【答案】(1)14%
(2)<
(3)乙
【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t1℃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碳酸钠16g,则40g水中最多溶解碳酸钠:。因为10g>6.4g,所以溶液饱和,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为:。
(2)根据图像可知,从t2℃降温至t1℃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的更多,即相同质量的碳酸钠溶液析出碳酸钠的质量更多,因此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氯化钠溶液的质量;
(3)根据图像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放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即试管底部会析出更多固体,故选乙。
【分析】(1)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出t1℃时40g水中最多溶解碳酸钠的质量,然后与10g进行比较,确定是否饱和,并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2)根据图像确定温度降低时析出晶体质量多少即可;
(3)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解答。
27.【答案】D;80%;稀盐酸(或HCl);cba;2NaHCO3Na2CO3+CO2↑+H2O;减少贝壳污染(或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解答】(1)A、过滤是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物质,故错误;
B、吸附是除去水中色素、异味等不溶性杂质的一种方法,不能除去水中的氯化钠、氯化镁等可溶性盐,故错误;
C、沉降是使大颗粒不容物快速沉淀下来,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物质,故错误;
D、蒸馏是通过加热的方法将水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的方法,可以得到最纯的蒸馏水,故可将水淡化,故正确;
(2)重水中的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100%=80%;
(3)①氢氧化镁为白色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
②粗盐水中主要含有CaCl2、MgSO4等可溶性杂质,所加试剂的顺序是加稍过量的Ba(OH)2溶液,除去MgSO4,再加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Cl2,最后加适量的盐酸,中和前后过量的Ba(OH)2和Na2CO3.
③第Ⅲ步反应是加热碳酸氢钠,其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H2O;
④在海边用贝壳作原料制生石灰,比用石灰石作原料的优点既可减少贝壳污染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故答案为:(1)D;(2)80%;(3)①稀盐酸(或HCl);②cba;③2NaHCO3Na2CO3+CO2↑+H2O;④减少贝壳污染(或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分析】(1)根据水的净化方法的原理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计算;
(4)①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
②根据除杂质的注意事项: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需要的物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③根据各步反应写化学方程式;
④从污染、经济价值方面解释.
28.【答案】(1)HCl
(2)浓硫酸
(3)d
(4)吸收尾气中的氯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装置
【解析】【分析】(1)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2)根据气体除杂时需最后除水蒸气分析;
(3)根据冷凝管冷水要从下方进入分析;
(4)根据氯气对环境的影响及空气中水对实验的干扰分析。
【解答】(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用高锰酸钾晶体与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得的氯气中会含有水蒸气、氯化氢等杂质;
(2)B为除氯化氢和水蒸气的装置,为得到纯净氯气,需先除氯化氢,后除水蒸气,则b中试剂为浓硫酸;
(3)为使冷却效果更好,冷凝管中冷水应从下方进入,即d端;
(4)氯气有毒,且空气中的水会干扰实验,所以装置F盛放碱石灰作用是吸收尾气中的氯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装置;
故答案为:(1) HCl ;(2)浓硫酸;(3)d;(4) 吸收尾气中的氯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装置 。
29.【答案】(1)Cu Fe
(2)Fe+CuSO4=FeSO4+Cu
(3)过滤
(4)>
【解析】【分析】含有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废液,加入过量的铁粉后,铁粉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单质。通过过滤,将固体A和溶液分开,固体A中有置换出的铜和剩余的铁粉,而溶液中就是硫酸亚铁。固体A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其中的铁粉与其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X,最终剩余的固体就是铜单质。前面得到的溶液经过蒸发结晶,从而得到硫酸亚铁晶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固体A中含有置换出的铜和剩余的铁粉,即Cu和Fe;
(2)在步骤①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单质,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3)操作a用于分离固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应该为过滤。
(4)原来废液中就含有硫酸亚铁,而实验过程中又加入了铁粉,它与稀硫酸又生成了硫酸亚铁,因此理论上所得硫酸亚铁晶体的质量>原废液中硫酸亚铁的质量。
30.【答案】(1)过滤
(2)KCl、K2CO3
(3)用BaCl2溶液会干扰Cl-的检验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2)根据硝酸钡与碳酸钾反应会产生碳酸钡沉淀,硝酸银与氯化钾反应会产生氯化银沉淀,氢氧化钾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3)根据氯化钡中含氯离子对实验有干扰分析。
【解答】(1) “操作Ⅰ”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名称是过滤;
(2) 白色固体中加水溶解后再加过量硝酸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则说明一定有与硝酸钡反应产生碳酸钡的碳酸钾,向无色溶液中加足量硝酸银溶液,得白色沉淀,无色溶液中加酚酞仍呈无色,说明还一定有氯化钾,一定没有氢氧化钾,所以固体粉末的组成为 KCl、K2CO3 ;
(3) 用BaCl2溶液会干扰Cl-的检验,所以步骤①中不能用 BaCl2 溶液代替 Ba(NO3)2 溶液 ;
故答案为:(1)过滤;(2) KCl、K2CO3 ;(3) 用BaCl2溶液会干扰Cl-的检验 。
31.【答案】(1)NaOH
(2)
(3)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吸完和检验水蒸气是否完全干燥
(4)B中有CO2气体残留未完全吸收
【解析】【分析】(1)空气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剩余的没有二氧化碳的气体将原来装置中的空气排放出去,从而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反应前后D装置的质量之差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根据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最后用单位1减去它得到氢氧化钠的纯度。
(3)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是石灰水变浑浊,如果有这个现象发生,那么说明二氧化碳没有被完全除去;无水硫酸铜粉末吸水后变成蓝色晶体,如果有这个现象发生,那么说明生成的气体中存在水蒸气。
(4)反应结束后,装置B和导管中肯定会残留部分二氧化碳,从而使计算出的碳酸钠的质量偏小,则计算出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小,而氢氧化钠的纯度确偏大。
【解答】(1)步骤①中通入空气,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那么起到主要作用的试剂是NaOH。
(2)反应结束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m2-m1。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x m2-m1

解得:x=;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
氢氧化钠样品的纯度为:。
(3)有同学提出应该在AB间接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CD间接入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U型管,请问他这样改进的目的是: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吸完和检验水蒸气是否完全干燥。
(4)数据分析后认为测得的结果偏大,造成该误差的原因可能是:B中有CO2气体残留未完全吸收。
32.【答案】(1)
(2)40
(3)48.4g/(48.4+100)g×100%
(4)硫酸钠
(5)0℃时,硫酸钠溶解度明显小于氯化钠,经“冷冻结晶”后的母液2中,硫酸钠含量低,氯化钠含量高
【解析】【分析】(1)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分析。
(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分析。
(4)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液质量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析出固体质量的大小。
(5)根据从溶液中结晶的方法有两种: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时,应该用蒸发结晶;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时,应该用降温结晶。
【解答】(1)废水中的硫酸钠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生成物,即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2)根据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图,当温度高于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根据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图,40℃时硫酸钠溶解度是48.4g,将50g硫酸钠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最多能够溶解48.4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4)降温至0℃的“冷冻结晶”过程,析出的两种物质中较多的是硫酸钠,是因为该温度范围内,硫酸钠溶解度差比氯化钠大。
(5)结合溶解度曲线解释,“蒸发结晶2”主要得到氯化钠的原因是0℃时,硫酸钠溶解度明显小于氯化钠,经“冷冻结晶”后的母液2中,硫酸钠含量低,氯化钠含量高。
33.【答案】(1)8
(2)3
(3)解:设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 CO +CaCl =CaCO ↓+2NaCl
106 100
X 10g
=.
X=10.6g.
(4)解:设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 CO +CaCl =CaCO ↓+2NaCl
100 117
10g y
=
y=11.7g
氯化钠总质量=11.7g+(12.9g-10.6g)=14g
溶液的质量=12.9g+45g+52.1g-10g=100g
氯化钠溶质质量分数=×100%=14%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所给每加入氯化钙溶液15克生成4克碳酸钙沉淀分析;
(2)根据第3次氯化钙部分反应分析;
(3)根据生成碳酸钙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中物质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质量分析;
(4)根据碳酸钠质量及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中物质质量关系计算生成氯化钠质量,由此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再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溶液质量,由此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加入氯化钙溶液15克生成4克碳酸钙沉淀,则m=8.
(2)由表中数据可知,第3次产生碳酸钙质量为2克,说明碳酸钠已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1)8;(2)3;(3)10.6g;(4) 14% 。
34.【答案】(1)1000克双氧水溶液中含溶质H2O2的质量是1000g×3.4%=34g。
(2)解:设制得氧气质量为x
2H2O2 2H2O + O2↑
68   32
34g   x
68:32=34g:x
x=16g
答: 可制得氧气 16g。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氧气质量分析。
35.【答案】(1)3、4
(2)4.8
(3)设HCl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 =CaCl2 +H2O +CO2
100 73
2g x
=
X=1.46g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还要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解答】1.第3.4次加入盐酸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稀盐酸已经过量了;2.剩下不反应的固体就不是碳酸钙,所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是6g-1.2g=4.8g;3.根据第一次加入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进行计算。
36.【答案】(1)由实验可知,所用盐酸为250g7.3%的稀盐酸,设配制该溶液需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x,则
250g×7.3%=36.5%x
x=50g
(2)由氯元素守恒可知,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中氯元素质量即为盐酸中氯元素质量,则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质量为,向E烧杯内加入54.4g水,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NaOH、Na2CO3、NaCl
(4)1:1
【解析】【分析】(1)根据浓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计算所用浓溶液质量分收入
(2)根据反应的盐酸质量计算出氯元素质量,由生成溶液中氯化钠中氯元素即为盐酸中氯元素质量,从而计算出生成溶液中溶质质量,由此计算生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反应后减少质量为生成气体质量,由二氧化碳质量计算出碳酸钠质量及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质量,再由碳酸钠质量计算出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由反应的总盐酸质量计算出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质量,利用盐酸反应计算未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分析。
【解答】(3)B烧杯中加入盐酸,无气泡,溶液仍为红色,说明B中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盐酸,只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由步骤2可知,50克样品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200g+50g-245.6g=4.4g,设碳酸钠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质量为y
Na2CO3+ 2HCl= 2NaCl+H2O+ CO2↑
106 73   44
x 7.3%y   4.4g
106:44=x:4.4g 73:44=7.3%y:4.4g
x=10.6g y=100g
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质量为100g,步骤1中加入50克稀盐酸,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则D烧杯溶液溶质的化学式为 NaOH、Na2CO3、NaCl 。
(4)设混合物中氢氧化钠质量为z
NaOH+HCl= NaCl+H2O
40 36.5  
z 100g×7.3%  
40:36.5=z:( 100g×7.3%)
z=8g
设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为m
CO2+2NaOH= Na2CO3+H2O
80 106
m 10.6g
80:106=m:10.6g
m=8g, 原氢氧化钠溶液中变质的氢氧化钠与未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比为 1:1.
故答案为:(1)50g;(2)7.8%;(3)1:1.
37.【答案】(1)省力;
(2)根
(3)遮光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达到除草的目的;覆盖地膜抑制杂草的呼吸作用,达到除草的目的
(4)5kg
【解析】【分析】(1)由图甲可知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动力小于阻力,所以是省力杠杆。力臂是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土中含有植物的根,带土出售是为了减少对根的损伤。
(3)①覆盖地膜能促进作物早熟、高产,其道理是:
A、遮光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达到除草的目的;
B、覆盖地膜抑制杂草的呼吸作用,达到除草的目的;
C、减少土壤向外散热,能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作物根的生长;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活及分解残枝落叶;
D、地膜能防止雨天过多水分下渗,减少土壤板结和水肥流失,有利于根的呼吸;
E、覆盖地膜后,能阻止许多在害虫生长的繁殖,从而减少虫害;
F、地膜反光,为植物中下部叶片提供充足光照,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等。
(4)尿素溶液中尿素是溶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100千克5%=5千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