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台 阶(后附答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自主突破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凹凼(dàng) 门槛(kǎn) 涎水(yán) 摔跤(jiāo)
B.泥浆(jiāng) 着落(zhuó) 淌汗(tǎng) 烟瘾(yǐn)
C.旺盛(shèng) 黏性(nián) 尴尬(gān) 胯骨(kuà)
D.醒悟(xǐng) 晌午(shǎng) 嘎叽(gā) 扁担(dan)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信看似十分友好热情,但言外之意,他并不真正欢迎我们去他家。
B.这个孩子天生胆小,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更不敢说话了。
C.他心胸狭窄,经常在一些不值一提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D.父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突然建起高台阶反而觉得尴尬了。
3.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4.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2)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5.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如邻家一般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辛勤劳作,在半个月的过年中还要编织草鞋。因此父亲是一个淳朴、厚道、待人宽厚、能吃苦耐劳的人。
C、父亲一生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D、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合作探究
6.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7.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8.以“父亲是一个___ 的人”为话题,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
9.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10.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拓展延伸
文中的父亲为了实现建新屋的目标,几十年如一日,他的执著、坚韧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是否也能体会到父亲的艰辛呢?请你讲一讲关于自己父亲的故事。
当堂测试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
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③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④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
⑤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⑥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⑧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节选自《语文主题丛书》,有删改)
12.文中的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请分点概括。
1
13.第④—⑦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 “ 慌恐 ” →“ ① ” →“ ② ” → 感动 的变化过程。
14.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从第五段对小女儿的不同态度中,分析“我”和父亲的不同性格。
15.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说说“父亲的半瓶酒”具体含义和作用。
答案:
12.台 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自主突破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凹凼(dàng) 门槛(kǎn) 涎水(yán) 摔跤(jiāo)
B.泥浆(jiāng) 着落(zhuó) 淌汗(tǎng) 烟瘾(yǐn)
C.旺盛(shèng) 黏性(nián) 尴尬(gān) 胯骨(kuà)
D.醒悟(xǐng) 晌午(shǎng) 嘎叽(gā) 扁担(dan)
1.A 解析:“涎”应读:xián。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信看似十分友好热情,但言外之意,他并不真正欢迎我们去他家。
B.这个孩子天生胆小,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更不敢说话了。
C.他心胸狭窄,经常在一些不值一提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D.父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突然建起高台阶反而觉得尴尬了。
2.C 解析:“微不足道”指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句意重复。
3.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3.B 比喻句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4.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2)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4.(1)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由于喜悦而手足无措的样子。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因年老而挑水时有些吃力,可是自己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衰老。
5.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如邻家一般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辛勤劳作,在半个月的过年中还要编织草鞋。因此父亲是一个淳朴、厚道、待人宽厚、能吃苦耐劳的人。
C、父亲一生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D、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A C
合作探究
6.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6.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7.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7.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准备: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8.以“父亲是一个___ 的人”为话题,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
8.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总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9.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9.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10.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10.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拓展延伸
文中的父亲为了实现建新屋的目标,几十年如一日,他的执著、坚韧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是否也能体会到父亲的艰辛呢?请你讲一讲关于自己父亲的故事。
11.答案:略。
当堂测试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
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③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④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
⑤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⑥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⑧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节选自《语文主题丛书》,有删改)
12.文中的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请分点概括。
112.①父亲写信叮咛“我”好好写作,劝“我”不要喝酒。②父亲带小女儿进城,为“我”暗自担忧。③父亲陪“我”喝酒,并鼓励“我”。
13.第④—⑦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 “ 慌恐 ” →“ ① ” →“ ② ” → 感动 的变化过程。
13.①难受 ②纳闷
14.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从第五段对小女儿的不同态度中,分析“我”和父亲的不同性格。
14.(1)动作(细节)描写,“悄悄流泪”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暗自担忧,“装着眼花”“揉”表现了他不愿意让儿子看到自己的担心,以免儿子难过。
(2)小女儿吵闹时,“我”的态度是:忍不住斥责,并动手去打屁股,体现“我”的粗暴,遇事不顺就迁怒孩子的性格;父亲的态度是:不能打孩子,走过来抱孩子哄着出去了,衬托父亲的慈爱,遇事镇定。
15.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说说“父亲的半瓶酒”具体含义和作用。
15.含义:①因为“半瓶酒”是父亲担心“我”思想压力过大,主动为“我”买来消解烦闷并陪“我”一起喝剩下的。②父亲的半瓶酒让“我”从中获得鼓励,不再沉沦,感受到亲情的慰藉。③父亲的那一席话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得失,“我”也学会了怎样做人。④父亲的半瓶酒更寄予了浓浓的父爱。
作用:①以“半瓶酒”为题,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结尾处画龙点睛,暗示“父爱”的中心。③“酒”是文章线索(父亲一开始劝“我”戒酒,后来买酒陪“我”喝,喝剩下的半瓶酒激励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