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全解读(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全解读(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4 21:5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
第 6 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4、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重点)
5、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难点)
题目解读
“恐龙无处不在 ”初看题目, 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 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
“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被压扁的沙子 ”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 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 作者正是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 ”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 著述甚丰, 一生著述近 500 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
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写作背景
长期以来, 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 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 地 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 2 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 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 继而又四分五裂, 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 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 学说。 1986 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
力证据。
课文主题
《恐龙无处不在》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
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为说明对象,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读读写写
臀(tún )
携带(xié
两栖(q ī ) 陨石(y ǔn
追溯(sù )
骨骼(gé ) 漂移(piāo ) 流逝(shì ) 褶皱( zhě)
)
彗星(huì ) 潮汐( xī ) 劫难(jié ) 致密(zhì )
)
天衣无缝(fèng ) 遗骸(hái ) 岛屿(y ǔ ) 撞
击(zhuàng )
恐龙无处不在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
响。 【议论,提出观点,这一观点是整篇文章说明内容的理论基础。 】
【段落解析】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
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2例如,在 1986 年 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 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
鸟臀目恐龙。【 举例子,南美南端发现恐龙化石,引出下文其他大洲也发现恐龙化石,引
起恐龙遍布世界的推论。 】
○3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承上启下, “也 ”字承接上文, 并引出 下面的结论:恐龙化石遍布世界各地。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
遍布于世界各地。
○4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 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由恐龙化 石的发现联系到南极大陆, 由一种领域想到另一种领域, 印证第一段提出的论断。产生这样 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 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 1986 年在南 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但 ”表示转折, 南极的气候, 不适合恐龙居 住, 恐龙在南极存在的不可能性不大, 表示转折, 后面指出恐龙确实。在南极存在过, 这就
设置了矛盾和悬疑,让人思考这种不可能背后的原因。 】
○5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 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
呢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下文。 】
○6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
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 而另一些则挤 压在一起, 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 ”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 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
之谜。 【由恐龙存在问题引出“板块构造”问题,照应了开头提出的观点。 】
○7可以这样比喻,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 大陆也 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 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 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 地构成, 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 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形象地解释“板块
构造”理论。 】
○8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 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
约是在 2.25 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 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9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 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 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解释了恐龙能
够生活在各地的原因。 】
10 大约在两亿年前, 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照应, 和前文“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 约是在 2.25 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迹象”相 呼应, 体现作者说理的严密性。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 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
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11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
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括号里的文
字印证了南美与非洲确实是由整体分裂开的, 使板块构造学说更加真实可信。 】 印度向北 移动,并且大约在 5000 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 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按时间推移, 介绍泛大陆分裂的
过程。与现在的实际地形相吻合,说明“板块学说”的合理性。 】
12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 6500 万年以前,由于 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
的恐龙化石。 【解释了恐龙会在每一个大陆存在的原因。 】
13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承接上一段 “每一个大陆都 ”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自然得出“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 ”的结论。】然而,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 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 亿年, 气候逐渐变冷, 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 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 越寒冷, 夏天短而且冷, 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介绍了南极的演变过程, 让我们清楚南极形
成现状的原因。 】
14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 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 我们就可以找
到它们。
【段落解析】第二部分(第 2~14 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 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
“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15 因此,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 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结尾进行总结,本文就是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 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的范畴而恐龙无处不在则是生物学范畴, 也就
验证了文章开篇“不同学科领域时间是紧密相连的”。 】
【段落解析】第三部分(15 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
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
○1在过去的 9 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 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提出“恐龙如何灭绝 ”问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
许 ”表达很有分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
○21980 年, 曾经有报道说, 在一个 6500 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 发现了稀有金属 铱, 它的含量异常丰富。【提出发现金属铱这一事实,然后引发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的分析。】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 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 引起火山喷发, 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 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
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运用“ 可能 ”和两个“ 也许 ”表示推测, 也表明致恐龙灭绝
的撞击说是一种合理假设。】
○3毫无疑问, 6500 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 而,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然而 ”进行转折, 由“撞击 说引出火山说。】例如, 1987 年就有人指出,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 许多 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如果 ”也是
一种假设,说明这种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也是一种合理推断。 】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对以上两个自 然段的学说进行总结, 并照应第一自然段“科学家们一直对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的
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
【段落解析】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 ”和“火山说 ”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
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5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
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
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指
出研究这两种理论的现实意义。 】
○6为此, 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 “ 此 ”指代前段研究
恐龙灭绝理论的现实意义。这一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7 1961 年, 一位名叫 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 沙子) 【二氧化硅是化学名称, 这个名称在生活中并不常用, 因此在括号内用常见的 事物进行说明,使说理更通俗易懂。】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 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
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介绍了形成斯石英形成需要压力, 为撞击说提供依
据。 】
○8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 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 最后又
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指出斯石英的特点——相对稳定,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因此, 6500 万年前产生的斯石英可以保持到现在。这也为撞击说提供了事实根据。】
○9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 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 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举例子,作比较, 金刚石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用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的形成进行类比,让人更容易理
解斯石英的形成。 】
10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 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 使它们
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 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 30 分钟, 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指 出斯石英的另一个特 点——在 高温下 变成普通 沙子。
这也对火山说进行了事实否定。 】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 从而把它恢复到原
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语言风趣幽默, 让人对斯石英的这一特点有更深刻
的印象。 】
11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 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
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承上启下, 由实验室过渡到自然界。 】
12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 而且有证据显示, 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 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压力形成斯石英, 这也是前文所介绍的斯石
英形成的原因。】
13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 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 它可 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 喷发温度极高, 岩石会被熔化, 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
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这与前文斯石英遇高温变成普通沙子的特点相一致。 】
14 那么, 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
动。
15 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 龄为 6500 万年, 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列数字, 6500 万年正是恐龙灭绝的
年代, 这一学说和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这一特点相一致。 】
16 他们在 1989 年 3 月 1 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
共振和 X 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7 这种情况显示,在 6500 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 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 那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
该是撞击。 【最后得出结论: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段落解析】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 ”的分析, 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
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说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
肯定会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被压扁的沙子
高压形成
科学发现 普通沙子 斯石英
高温解体
科学发现
科学推论
科学研究
印证观点
撞击说 巨大撞击的地方都发现了斯石英 斯石英出现的地方必有撞击 火山说 火山发生地区没有斯石英 斯石英出现地必没有火山活动
恐龙灭绝岩层中检测到了斯石英的一种原子排列
恐龙灭绝是撞击 恐龙灭绝不是火山活动
第一题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
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 是为了证 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
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第二题
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试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示例: 《被压扁的沙子》在文章一开头,作者便提出了问题,读完这段文字,感到仿佛 是在讨论前一篇末了的话题。接下来,作者引述了 1980 年的一则报道,介绍了两种不同的 解释,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引出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之 后, 便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这些说明排除了“火山说 ”,并为“撞击说 ”提供了科学依
据。进一步分析后,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运动,而应该是撞击。
第三题
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
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 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 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
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 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 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
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2.这是俏皮话, 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 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
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 ”的解释, 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 ”即沙子的学名, 另一方面也
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 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 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 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 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 因为
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第四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 6000 米的海沟共 24 处,其中 19 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 11 034 米。海沟是板 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 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 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
起来。
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板块构造 ”理论是相联系的。“海沟的形成, 是板块构 造活动的杰作 ”“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时, 一边下垂, 一边上翘, 这中间就
形成了海沟。”……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这一现象与“板块构造”理论相关联。
第五题
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
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
示例: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
“爬行动物时代”,然而,这些爬行动物却在 6500 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
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 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 之中。长期以来,有权威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 6500 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 当时曾有一颗直径 7—10 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 引起一场大爆炸, 把大量的尘埃抛 入大气层, 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 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 恐龙因此而灭绝了。小行 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 1991 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在
久远年代形成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
《恐龙无处不在》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 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 点明中心, 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
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 年 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 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 说
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 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
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
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
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 “似乎 ”在这里表示推测, 如果去掉, 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 就违背了说明文
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 ”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 ”的化学、物理性质, 用人们较为熟 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
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被压扁的沙子》
1.“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似乎 ”与“肯定 ”
连用,是否矛盾?
本题运用前后词语(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 上非常妥帖。用“似乎 ”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 而依据客观条件, 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 所以“似乎 ”和“肯定 ”连用不仅不矛盾, 反而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第 16 自然段中举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从而证明下文所
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3.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 ”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 ”的化学、物理性质, 用人们较为熟 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
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似乎 ”与“肯定 ”
连用,是否矛盾?
“似乎 ”与“肯定 ”连用, 看似矛盾, 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 ”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 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 而依据客观条件, 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 所
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5.课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照应前文,对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作者作出了如下结论:“造 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结尾通过大量分析得出结论, 有较强的
说服力。
6.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被压扁的沙子 ”这一题目不仅没有离题, 反而还能提示读者, 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分析与 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 文题形象性强, 能引起人们阅读的
兴趣。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文章内容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不好。
7.《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两文的主旨相同, 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 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风格相同,严密
准确,又简明精练,幽默风趣。
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但第一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 “板块构造 ”理论,而第 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用“被压扁的沙
子”作证据。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9~21 小题。(9 分)(0)
【甲】
①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 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园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 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
美的败笔。
③我国的建筑, 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一般住房,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 称, 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 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
一道同样的回廊。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 或者是重峦叠嶂, 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 花木,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 胸中有丘壑, 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 城市, 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 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 就把池沼作为全园
的中心, 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如成河道模样, 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
梁, 那就一座一个样, 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
然。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花时 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这就一年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 没有阅兵式 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 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可是没法说出来。
(选自《苏州园林》有删改)
【乙】
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 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②这一问题的答案是,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 人们发现地元是由 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 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 起, 一个核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 ”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
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③可以这样比喻,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当板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 大陆也随之一 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④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 泛大陆形成和裂过多次,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2、25 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⑤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 并且有机会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
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⑥大约在两亿年前, 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 南部是由现在
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⑦随着时间的流逝, 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 并假 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 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 并 且大约在 5000 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
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⑧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 6500 万年以前,由于这样 或那样的原因, 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
化石。
(节选自《恐龙无处不在》)
19、按说明对象来分,【甲】文属于 说明文,【乙】文属
说明文。(2 分)
20、两段选文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绝大部分、几乎、大 ”类似,选择其中一个分析它的作用。
(3 分)
21、从【甲】【乙】文段中各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简述其作用。(4 分)
答案:
19.(2 分)甲:事物 乙:事理
20.(3 分)示例:第⑥段的“大约”表推测、估计(1 分)。有不完全肯定的意思,表明这 个时间只是作者的一种推测, 不是经过检验的科学结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
性(2 分)。
21.(4 分)【甲】文中有作比较、举例子、摹状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乙】文中有举
例子、打比方、作诠释、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示例: 【甲】文中“假山的堆叠……在山间”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 分)。真实具体
地说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阅历丰富,思想独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1 分)。
(从两段选文中各找出一种说明方法 2 分,分别答出他们的作用 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1)1961 年,一位名叫 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 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
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 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
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4)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 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 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 30 分钟, 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
谁愿意这样做呢? )
(5)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
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6)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
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7)①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②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 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亮深处。③事实上, 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④然 而, 喷发温度极高, 岩石会被熔化, 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
氧化硅。
(8)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

(9)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
龄为 6500 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0)他们在 1989 年 3 月 1 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
共振和 X 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1)这种情况显示,在 6500 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 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
该是撞击。
7.下列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苏联科学家 S.M 斯季绍夫发现的。
B.在高温状态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沙子。
C.巨大的撞击可能产生斯石英。
D.斯石英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8.选文第(7)段各句的顺序已经打乱,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9.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列数字)
B.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
为普通沙子。(做诠释)
C.如果在 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 30 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D.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举例子)
10.下列对选文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语言准确,思维活跃
C.说明透彻,通俗易懂 D.热情洋溢,风趣幽默
答案:
二、 7.D 8.B 9.A 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