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古诗词鉴赏中考考查点及应对策略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内古诗词鉴赏中考考查点及应对策略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15:1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品读古典诗词
感受诗词魅力
----统编版初中七--九年级教材课 内外古诗词及课外拓展阅读
【目标导学】
1,诵读积累
2,品悟得法
3,实践促学
4,提升素养
【学诗词“四到”法】
眼到:即用眼睛去看文字,不只看诗句,包括
课内注解等,侧重识记。
口到:即出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所
谓熟读成诵。
心到:即动脑记忆与思考,涉及鉴赏分析。
手到:即注重做笔记,所谓“好脑袋瓜不如烂
笔头”,且常拿出来巩固。
体会“四到”案例
(眼到,口到,浅层心到:识字词,知诗句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较深层次的心到:词义,诗意):结合诗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辅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弥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邻一般。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上,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手巾。
高层次心到:语境+手法+对象特征+领悟情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内容:开篇点出了送别地点及友人去向,营造出开阔的意境,也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辅卫长安的景象;“望”字是虚写,将京城和千里之外的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诗意: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
内容:这两句写离情别意,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安慰朋友不要忧虑。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词义----诗意----鉴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角效内情
赏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海内”与“天涯”相对,“知己”与“比邻”相对,对仗工整自然,写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相隔千里也像在眼前一样亲近,表达了友人间真挚身后的友情,同时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语言形象凝练,饱含深情而又富有哲理。(艺术手法)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内容:这两句紧承上联意绪,以“歧路”照应送别,以劝慰之语送别友人,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主旨概括】
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表达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意境开阔。
旷达:放任达观,心胸开阔,想得开。
归纳:学习古诗词基本步骤
1、读诗识字词(字音及字形),知作者等文学常识。
2、把握重点词义、知句意,从而整体感知。
3、知晓写作背景、判断诗词类别(离别诗、咏史诗、写景诗等),这样便于快速理解文本。
4、走进诗词鉴赏品读:炼字、修辞、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去品析。
知诗词类别,利于把握情感取向。
图解如下:
【古诗词鉴赏考查点】
划线处为诗词鉴赏考查频率较高的题型。
字词句赏析 内容理解 主旨情感 表达技巧
形象分析 节奏断句 文学常识 迁移拓展
【由诗引题悟法--案例《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考题我知晓
【文学常识】
本诗的诗人是唐代的-------,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观摩诘之画,----------,有“------”之称。
答案: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
【注】对于文学常识,识记巩固便可,包括作者作品、诗的体例,如本诗属于五言律诗。
资料链接: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节奏断句】
请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各划一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答案: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节奏2-3)
【注】如果划两处,节奏2-1-2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知识链接:古诗词的朗读停顿
古诗词一般按照意义和音节划分节奏,保证隔开部分是一个相对完整意。
七言诗:2-2-2-1,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主/谓
七言律诗多以“四/三”音节成句。
以七言绝句来说,一般的通例则是“上四/下三”,其中“上四”一般可分为“上二/下二”,“下三”又可分为“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一”。
五言诗:2-2一1,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词:4-2,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谓/宾
也有变化的,七言诗: 2一2-1-2,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五言诗:2-1-2,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字词赏析:炼字】
如何理解首联中的“单车”一词?
答案:“单车”即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辽远的边塞地区慰问将士,形单影只,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注】此类题目包括简单考查词意(如考查“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的意思。),理解词语表达效果。本题其实就是结合词义赏析其作用。
【字词赏析应对方法链接】
字词赏析考查形式常见理解含义、分析效果两种形式,尤以后一种最为常见。理解含义一般从字词表层义(本义)和深层义(文中义)考虑。常见字词考查:
动词(作用: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形容词(作用:表现某种情感色彩)
叠词(作用:增强韵律感、强调)
拟声词(作用:使诗文生动形象)
副词(作用: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突出形象)
颜色词(作用:表达心情,增强色彩、画面感,渲染气氛等)。
分析字词效果题则涉及方面较多,具体包括用词(词性、叠词、含义等)、内容(意象、景象画面描述)、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字词作用(诗眼、意境、情感主旨)等。
[创意公式]
字词鉴赏=用词(词性、叠词、含义)+景象画面+表达技巧+作用(意境、主旨情感)
【提示】词语鉴赏一定要放在句子中理解,不可脱离语境。
案例二:(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题)
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中“阔”字的妙处。
答案:“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宽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妙处=含义+景象画面+意境;符合公式归纳的。还可以答上给人以心胸开阔,昂扬前进的感觉。】
【句篇赏析】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蓬”“雁”自比,形象写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和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
【注】角度+效果+内容情感
【句篇赏析】
句篇赏析包括诗句赏析、诗篇赏析和文章语言特色(风格)等,以诗句赏析为主,题型以主观简答题为主,偶有选择题。
诗句赏析基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明确指出从某个角度(炼字、修辞、表现手法等)赏析。这类试题一方面是考查诗句欣赏,另一方面也是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的考查。因此,相关手法技巧的作用及所产生的表达效果也是考查的重点。具体考查形式大致可分三类:指定用某类(种)手法等分析;从写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分析;句篇的表达效果。
第二种是不明确指出赏析角度,而是由答题者根据句篇自定角度去赏析。这类题型答题角度较广,常会涉及遣词用句[炼字、主旨句(作用:表达情感或思想)、特殊句(作用:增强韵律感、强调)、结构句(作用:总领、奠定基调:过渡、铺垫:呼应、总结)、句意、修辞、描写、结构、表现手法、景象画面(意象、意境)、思想情感(理趣)、作用效果等。这类试题只要能结合句篇任选角度合理赏析即可。]
另外,诗句赏析尤其与思想情感联系紧密,常通过诗句对思想情感进行考查。诗篇赏析和语言特色考查较少,且看似综合性强但实际难度并不大,可分别结合字词句赏析和诗词语言风格任选角度作答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明确指出写法技巧的题相对侧重对技
巧及作用效果的考查,不指明角度的句篇赏析侧重对内容
思想的考查。但对二者进行赏析时都要考虑作者的思想情
感(无论题中是否明确指出)及手法的表达效果。
[创意公式]
句篇赏析=定角度+效果用词+景象画面(句意)+思想情感
【内容主旨】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呈现的画面。
答案:茫茫大漠上一缕烽烟笔直地升上天空,夕阳西下,黄河上一轮落日又大又圆。
【注】描绘画面,首先确定何景,然后关注特点用词(形容词或动词等),将原词组换(融入合理想象的情境),最后组织成通顺的语句。
【内容主旨】
请简析《使至塞上》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描写王维奉命出使西北边塞、慰问将士的情景,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因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漂泊之感,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表现出的达观心态。
【内容主旨】
古诗词内容和主旨情感是初中阶段考查的重点。这里的内容仅指对诗词景象画面的描述和对行为事件的理解。
常见出题形式有:这句(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对内容理解有误(正确)的一项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哪些,等等。尤其是对诗词景象画面(情景、氛围、场景、意境)的考查是历年中考的重点。在描绘诗词景象画面时,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上联想再创造,切忌直接引用诗句或直接翻译;二要集中描摹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不要面面俱到。由于诗人思想情感分析是建立在对某图景画面、具体诗句乃至全诗理解基础之上,因此常与景象画面描绘结合考查。此时,解答时就要加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
【内容主旨】
对画面赏析的具体答题模式:
……描写了……的画面(图景),创设了……意境,抒发(表达)了诗人……情感(理想、志趣、精神等)。
【内容主旨】
主旨情感是指诗词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心情、品性)、心境、志趣(志向、追求)、理趣(道理、哲理)等,在初中诗词阅读中考查频率尤其高。
其中,心境一般表现为悠然(怡然)自得、自由(自在)闲适(安适)、恬淡惬意、开朗阔达、宁静淡泊以及孤独、愁闷、凄凉等。理趣实际上是义理情趣和思想情感的结合,在诗词考查中常表现为道理、哲理。
内容及主旨情感类试题以简答题为主,填空题、选择题为辅。
【创意公式】
内容及主旨情感=定意象→描图景+思想感情(哲理)+依句分析(手法)
【归纳总结】
要想做好诗词阅读题,需要做到:
(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必须了解重点词意,知道句意。
(2)把握诗词内容类别(注重题目)及句子特点:写景句(何景?写景手法?借景书的何情?)、哲理句、主旨句(一般为结尾句)
(3)掌握基本的答题思路
(4)解题不离句,赏析不离情。
(5)在阅读实践中提升理解水平。
答题最最关键点:句意+手法技巧+情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选取“征蓬”和“归雁”两个意象,有何作用。  
答案: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自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知识链接:意象与意境】
意象包括意和象,是指诗人的立意与所描写物象的结合,是诗歌中浸染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
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象指作者思想情感寄托的载体,有实象和虚象两类。意象有直接意象和间接意象之分,间接意象又分为比喻象(明喻、暗喻、隐喻)、象征象。一首诗歌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一组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最能展现诗人诗情和诗意的元素。它具有加深审美愉悦、增加诗歌张力、增强含蓄性、确立篇意等作用。
【诗词中常见意象】
【知识链接:意象与意境】
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答案:此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意境】
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按照我国近代评论家王国维的认识,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真挚、形象真实和语言真切是意境的核心。另外,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诗词意境常用的词语这里举出几类常见的意境: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知识链接:语言风格】
诗词常见语言风格有平实质朴(不加修饰,无华丽辞藻,平淡中蕴含深意);|清新自然(奇特新颖、清新淡雅、自然生动、生活气息浓);冲淡平和(悠然冲淡、淡泊闲逸、静穆高远);沉郁顿挫(凝重深沉、激愤悲慨、忧郁悲壮);绚丽飘逸(辞藻富丽、色彩绚烂、华美工整、飘逸洒脱);简洁明快(言简意赅、干净利落、简约洗练);豪放旷达(豪迈奔放、情感激荡、格调昂扬);雄浑壮丽飞浑厚磅礴、刚毅雄健、气魄宏大);婉约凄切(含蓄隽永、委婉蕴藉、柔美婉曲、缠绵悱恻)等。
【图解古诗词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如图。表达技巧的学习也正是鉴赏古诗词必不可少的。
读诗词悟人生